1. 简单百科
  2.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是道教最早尊奉的三位神灵,由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人格化而来。因道教将三官诞辰定在三元日,故又称为“三元大帝”,按照各自主要职能,又分称为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三官大帝源于东汉末期,张道陵开创五斗米道,以天、地、水为三官,以“三官手书”消灾治病。其主要功能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魏晋时期,以校戒罪福为主。南北朝时期,天官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地官为人赦罪,故称地官赦罪;水官为人消灾,故称水官解厄。唐时,三官可以作为不同民族间盟誓的见证。三官形象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画像刻画,三官皆头戴通天冠,手持玉圭,身着冕服,脚着木屐,面容慈祥。主要节日是三元节,即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日,分别为三官诞辰。相关典籍有《三元品戒经》《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等。

三官大帝的艺术形象在雕塑和绘画中都有所体现。“三官手书”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主要宗教思想,对后世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影响。道教通过将三官和尧、舜、禹,以及三元节结合的方式,将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关天地水三官的起源,目前有些争议。有学者认为三官信仰是从少数民族氐羌那借用而来;也有学者认为三官信仰源于图腾崇拜;还有学者认为三官信仰源于古代巫术。1982年5月,在嵩山顶上发现一通唐武则天时的金简,内容为乞求“三官九府”,印证了“三官手书”中上于天,著山上的请祷之法,1992年10月,武则天金简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名号

名号由来

三官大帝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随着国家的出现,自然现象人格化为人间的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道教又将三官大帝的诞辰定在三元日,即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日,故三官又称“三元大帝”。

随着时代递进,三官称谓逐渐复杂化。晋朝的《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三官名号为:上元一品天官、中元二品地官、下元三品水官。南北朝时三官称号和三元结合:南宋时吕元素的《道门定制》记载:“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隋唐的《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中三官名号为:上元一品九气紫微大帝紫微帝君、中元二品地官清虚真君、下元三品水官。宋元的《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中称三官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节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隐大帝。宋时《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三官乃是人间三兄弟,元始天尊见他们神通广大,即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到明朝时《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三官简称: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中的《三官颂》对三官大帝的名号记录最全面,分别是: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上元九赐福紫微大帝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元节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

名称释义

源流

宗教源流

在原始时代,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对其怀有敬畏之心,由此产生了对天地水原始的神灵崇拜。东汉末期,张道陵学道于鹤鸣山,开创五斗米道(又名正一派),五斗米道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作“三官手书”为教徒治病消灾。

原型传说

有关三官大帝来历的传说有多种,一说三官起源于金、土、水三气。《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曰:“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用司于三界而为三官。也有说三官俱周幽王谏臣,这三位谏臣是唐宸、葛雍、周武,又号“天门将军”,死后为神,各地多有庙。另一种说法称三官指尧、舜、禹。《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取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台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儿,又于七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儿,再于十月十五吐出一儿,这三子就是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于是三人被元始天尊封为三官大帝。再有一种更流行的民间说法,说他们是兄弟三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三元大帝乃是元受真仙之骨受化更生,再苏为人父,姓陈名子梼,又曰陈郎。为人聪俊美貌。于是龙王三女自结为室。三女生三子,俱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尊见有神通广法、显现无穷,即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

宗教角色

病人请祷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专权,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将三官信仰和当地民族的巫道相结合,开创五斗米道(又称正一派)。五斗米元始天尊老子为教祖,同时认为天、地、水三官能通鬼神,以“三官手书”之法为病人请祷。用符水治病和请祷之法来自于巫术,采用的仪式则是将天地祭祀的方法引入到治病巫术中,即将病人姓名以及认罪忏悔之意写成文书三份,分置于高山、埋藏于地下、沉入水中,以此祈祷于三官。

校戒罪福

魏晋时期,三官功能以校戒罪福为主。在晋朝的《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三官大帝名下设置辅助行使神职的机构,三官大帝分设三宫,三宫又置左右中三府,三官共计九府的功能都是“总统生死罪福”,此时三官虽然所辖不同,紫微大帝考校神仙、清虚大帝考校人间、扶桑大帝考校鬼巫,但功能还未细分。

三元三官

南北朝时期,“三官”信仰和“三元”相结合,同时三官功能开始细分。北魏寇谦之通过“三元”的时间维度增加了“三官大帝”的神圣性和威权,分别为上元天官、中元节地官以及下元节水官。同时,《三元品戒经》里,三官大帝不但与三元观念相结合,而且向“三清”靠拢,借此提升神性。《三元品戒经》记载:“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其中宫名元阳七宝紫徽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高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结黄之清而成,其中宫名洞灵清虚宫,总主五方上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宫号扬俗洞泉宫,一曰青华方诸宫,总水帝扬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簿籍。”

这一时期三官的功能也开始细分。天官主管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地官主管山川九地神君,每逢七月十五日,即降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故称地官赦罪。水官主管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降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故称水官解厄。

盟誓见证

唐时,统治者尊老子为宗,多信奉道教,天地水三官成为官方重要信仰,并且对统治者的政治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如在盟誓的时候,皇权就使用天地水三官作为见证,通过三官神力使誓词的实施得到保障。此外,从东汉到唐,历经5个世纪的发展,三官已经成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各民族也信奉三官,所以在民族融合结盟时,三官也可以作为不同民族间盟誓的见证。如南诏王异牟寻与唐会盟时,《盟文》:“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

宗教形象

在东晋干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三官大帝的画像,画像中三官面部表情慈祥,给人面善之感,他们头戴通天冠,神态威仪,手持玉圭,显得恭敬有加。身着冕服,脚着木屐,尽显道家神韵。

民俗信仰

三元节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道教徒会进庙烧香奉祀以祈福消灾。 唐朝规定在三元大帝神诞的三元节,断屠三日,百姓不得宰杀渔猎,人们也可以在三元日休息,于上元节设宴游玩。到了宋代,朝廷规定在三元节停止对死罪犯人的审讯和执行,民间也会举行灯节和祭祀活动。元朝时,上元节会燃灯,但中元节下元节的记载较少。明代,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荤食素,称“三官素”。

天官赐福

明清以来,三官信仰在民间逐渐突出天官赐福的部分,多将天官视为“福神”,在清代有“天官赐福”的年画、民俗画,每逢新春时,皆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长寿。世间“福”的定义还离不开财,所以天官有时又做了财神,有的财神像也画作天官模样。近代,人们又把天官与文昌帝君、南极仙翁并称为福禄寿,旧时春节,三星图常挂于堂中,象征“三星在户”,寓意多福、多寿、喜庆临门。而今,有关三星的图像和工艺品是颇受欢迎的装饰品。

其他

与佛教圣地九华山相邻的池州市姚村(今山里姚、山外姚村),在神会请神时,一般都加上“请三官”的仪式,即恭请“天官、地官、水官”的仪式,该仪式于正月初七晚上七时左右在聂氏宗祠举行,需要诵念“请三官词”。

闽南雨霁顶三官大帝庙历史久远,卜杯神妙。每逢寅、申巳亥年的正月,是颇具畲族风俗的庙会日,舞狮舞龙队、大车凉鼓队、高跷队、锣鼓队等从四面八方集结而来,巡回游动表演热闹非凡,观摩群众数万人。

台湾客家人普遍信奉三官大帝。例如桃园南区属客家地区,各庄头都有主祀三官大帝之庙或无庙只有评筊轮值的“天神炉”信仰,上元祈福,下元还福,成为此地区的固定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初二到十六,各庄祭拜各庄的三官大帝,结合八月初二土地神诞辰,演出酬神戏,称为“平安戏”。亦有于年底农闲时,为了谢天地、谢神而演出的“收冬戏”。

相关典籍

三官经

在《道藏》中收录的与天地水三官有关的经书共有7部,其中:出于晋朝的《太上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和《太上大道三元品戒谢罪上法》是《三元品戒经》的一部分。南北朝或隋唐的《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是改编增衍《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而成。《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主要以中元地官为主,且由地官统摄天官和水官。约出于宋元的《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撰人不详,假托元始天尊为赤脚大仙说持诵三官宝号,消灾免厄之法。《太上洞神三元妙本福寿真经》是元代道士苗善时根据古本改编,书成于泰定(1324)。经书假托太上老君说天地水三官本体妙用,劝人诵经求福。明代的《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简称为三官经,假托救苦大仙请天尊道君说诵经念咒,求三官赐福赦罪解厄之法。

三官忏

《太上灵宝三元三官消愆灭罪忏》约出于唐宋时,以消灭罪为主,分为《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三部,都是通过元始天尊与某个神的对话来阐述如何消愆灭罪。

三官科仪

科仪是指道士依据一定的程序,章法进行的道教仪演。关于三官的科仪在《道藏》中收录的约有6种:《无上秘要》中的《三元斋品》及《洞真三元品诫仪》,《太上黄篆斋仪》中的《投龙简仪》,《三官灯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的《礼谢三官仪》和《三官醮仪》。

艺术形象

雕塑

道教有“大道无形”的教义,故早期道教不供奉神像,后在佛教影响下东晋时期有了神像,南北朝时期在庙堂供设天尊神像,到了唐宋时期逐渐普及。唐宋时期可能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为摹本雕塑三官神像,明朝以后三官雕塑有所变化,如北京东岳庙(道教正一派)育德殿中成于明代成化十七年( 1481 )的三官神像,紫微大帝端居正中,地官水官分坐左右。神像用楠木雕刻,雕像精美,神韵超俗,风采动人,更有忠于职守,恭敬有礼,谦谦儒风的气质,堪称古代宗教艺术的精品。

绘画

晋朝南宋时期的三官出巡图,三官表情都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到了元朝,画像发生了较大改变,只有天官面带笑意,表情和蔼,地官和水官则一改往日慈祥,地官表情严肃,水官则面带凶悍。

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中有一幅南宋时期《三官大帝出巡图》,画中三官大帝身着唐宋时期的文官官服,腰佩玉带,头戴官巾,仪态安详、神态肃穆、一副儒官形象。整幅图三等分上中下三个焦点,上部位置,天官坐在异兽牵引的鸾车上,周围簇拥着天兵天将,整组人物被祥云所笼罩;中部位置,地官骑坐在白色麒麟上,身后伴有众多文臣武将,前面有土地神引路,似朝廷大员出巡;下部位置,波涛之上,手持如意的水官骑坐在蛟龙的背部,正回首目视钟馗,前后左右有十余个狰狞小鬼。

中国美术馆的殿堂璧画馆中有一幅元朝的《天地水三官图》,图中三官头戴朝天冠,衣着精美,衣袖宽大,有魏晋之风,手持玉圭,脚着木展。背后有圆形背光,显示神者的威严。其中天官身着蓝衣,面带笑意;地官身着黄衣,表情严肃;水官身着朱红衣,为怒相。

清代神《三官出巡图》:刻绘三官出巡仪仗,天官坐轿,地官骑马,水官乘龙,图中书写“天地”“三界十方真官”“上元赐福天官”,旗帜分别书写“中元节赦罪地官”“下元节解厄水官”。

清代北京年画《天官赐福》: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身穿绣花红袍,腰围玉带,一手抱如意,一手拈胡须。左右有两个童子,一个捧笙簧和荷花,一个捧金元宝,上有插有三戟的花瓶,衬以绿地,铺满不死鸟丹顶鹤、八卦等众多吉祥物,寓意福禄绵绵,表达了天官赐福的画题。

清代苏州市桃花坞年画《天官赐福》:天官头戴如意帽,身穿锦绣莽龙、福山寿海红袍,面带微笑,五绺长须,正面站立,手展“天官赐福”卷轴,脚旁有仙鹤和苍松。天官帽翅下有红日祥云,帽翅左右各有一只蝙蝠,“蝠”与“福”同音,仙鹤和苍松是长寿的象征,借以表达天官降福、吉祥长寿的寓意,落款有“江苏省城内”字样。

河南朱仙镇年画《天官赐福》:天官作一品大员模样,头戴官帽,身穿大红龙袍,五绺长须,慈目笑脸,手持展开的“天官赐福”封。背景是一个大大的梅花“福”字,有梅开五福的吉祥寓意,上方有三只蝙蝠,下方有两只蝙蝠和一对带叶的寿桃,蝙蝠寓福,寿桃寓寿,喻意五福从天而降,人间得福得寿。民间喜贴这类“天官赐福”年画,表达了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赐富的愿望。

影响

“三官手书”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主要宗教思想,对后世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影响。早期道教将罪与病联系起来,使道教徒形成因罪致病,罪释病愈的观念。而天、地、水三官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请祷,他们还在道教徒中设立“鬼吏”这一职务,负责用“三官手书”为道教徒去罪消灾。此后,道教又将三官和名人、节日相结合,使得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三教同原录》将中华的三位始祖尧、舜、禹定为三官,重新塑造三官形象。尧帝观天象定四时节气,与天相合;舜帝教民勤县于农牧,合于地之厚德;大禹治水,和水官相合。三官和尧、舜、禹的结合提高了三官在民间的知名度。之后又将三官和三元结合,以三元节的方式将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争议

有关天地水三官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有学者认为三官信仰是从少数民族氐羌那借用而来,如钱安靖在《论少数民族与道教》中认为张道陵去氐羌民族枢纽之地鹤鸣山学道,这个道就是氐羌之道,后将其同《道德经》融合在一起形成道教,并将氐羌的三官信仰借入成为正一派的最早信仰之一。此推论依据是以后世信仰推论宗教起源,他认为苻坚姚苌李雄等少数民族政权之所以能信奉天师道,正是因为天师道的思想源自氐羌族。覃光广的《道教与少数民族》、石衍丰的《略谈道教“三官”》以及曾维加的《壮族地区的三元信仰崇拜》也持此观点。

其二,也有学者认为三官信仰源于图腾崇拜,如尹邦志在《鱼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中,提出道教的三官信仰来自巴蜀地区的鱼凫图腾崇拜。鱼凫图腾包括鱼和鸟,鱼图腾意味死后的水中转生,鸟图腾意味天崇拜;此外,鸟与鱼分别代表魂与魄,内含鬼灵崇拜,这些都与“三官崇拜”存在深刻联系。首先三官信仰中的“不死”与“仙化”观念,与鱼凫图腾崇拜的“死而复生”一致。其次,道教的“一气化三清”之“一气”即“水”,水为万物之源的观念与鱼凫图腾一致,而“三官”则主宰“三清”。第三,道教的“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鱼凫图腾应为“三元气”前的“混沌”阶段。第四,三官具备了社会功能,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鱼凫图腾中也具有“北阴召魂”的社会功能。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三官手书”治病之法恰如巫师通过与鬼神相交来治病,所以他们认为三官信仰源于古代巫术,是古人将天地水的祭祀仪式和治病巫术结合而来,如雷伟平、张振国的《三元文化研究》。

评价

“三官大帝”是道教“一气化三清”的承载对象之一。“一气化三清”源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扶桑大帝分别源自对天、地、水的崇拜,伊利亚德在《神圣的存在》中对这种崇拜进行了论述。天之神源自天崇拜,这种至上神具有最高神能;大地承载着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们向地神祈祷丰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水神 “是一切治疗疾病的原则”。

典故传说

“破肚将军”蓝理:征台先锋蓝理,在从军时曾到三界公神庙卜杯许愿,许愿结束后取神庙内香灰装入袋中,佩戴在胸前。在澎湖之战中,蓝理被敌军伤及腹部,肚肠流出,蓝理急忙掏出神庙香灰倒在腹部伤口上,之后似乎有三官大帝神助,蓝理腹部的伤痛剧减,再战敌军,终于打败郑成功军队,清军首告捷。蓝理拖肠血战,以首功加左都督,累官福建省提督。功成名就之后,他回到家乡,对三官大帝神庙进行了重修。康熙帝御笔亲书“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石碑屹立在漳州市城里岳口街心,是为褒奖,留存至今。

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遗项目申报活动。2011 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有了法律保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三官信仰习俗逐渐发展,并得到国家认同。

三官中地官诞辰——中元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蕴。2011香港特别行政区亡人节(潮人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胜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盂兰胜会既包含了传统民俗文化、宗教习俗,又蕴藏了华侨、移民及香港发展的历史,超越了单一的传统文化活动,具有香港本土传统文化活动特色。放水灯是中元节最主要的习俗,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元节,人们会放河灯祭祀先祖,同时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

三官庙 

文物

1982年5月,在嵩山顶上发现一通唐武则天时的金简,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以纯度96%的黄金制成。正面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2字,内容为乞求“三官九府”,为武则天兑罪祈福之用,印证了“三官手书”中上于天,著山上的请祷之法,现藏于河南博物院。1992年10月,武则天金简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三官.中国道教协会.2023-06-03

三官大帝门下有哪些耳熟能详的神仙?.道音文化.2023-06-10

武则天“除罪金简”欲除何罪?消失在史籍中的一段前尘往事.百家号-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官方帐号.2023-06-27

唐 · 武则天金简.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2023-06-27

闽南雨霁顶三官大帝庙.道音文化.2023-06-10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人大网.2023-06-12

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7

中元节:三节合一 源远流长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7

上海宗教之旅 三元宫坤道院.上海政协.2023-06-15

三元宫.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