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鲁昂大教堂

鲁昂大教堂

鲁昂大教堂是法国鲁昂的一座大型哥特式建筑,以建筑和巨大的管风琴著称。其建筑规模与鲁昂主教座堂相似,并且与圣马克卢教堂(Saint Maclou)都是鲁昂主要的哥特式建筑。鲁昂大教堂最初属于圣尼各老本笃会修道院,始建于1318年,百年战争期间中断,又遭洗劫,到15世纪建成。1794年遭到镇压。法国革命期间,修道院建筑被腾空,随后由鲁昂市政厅占领。

概述

鲁昂大教堂(法译其实应为鲁昂圣母院)故名思义,是献给基督的母亲圣母的,修建工程跨越了几个世纪。

建筑风格

鲁昂大教堂是法国最为雄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备受漠视,被认为太过粗俗;到18世纪末被重新发现,经过分析论证后得到修复;最后得到了1791年创办于巴黎的法国古建筑博物馆的正式确认。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时期的诗人和小说家从中找到了黄金时代的影子;主张把纯净清新的中世纪艺术重新发掘出来。1837年成立的古建筑委员会因而担当起了修和恢复古建筑的重任,此热潮随着19世纪鼎鼎有名的大建筑师欧仁-艾玛纽埃尔·维奥莱公爵所展开的拯救行动而达到顶峰。他的这一行动,受到了时任古建筑总巡视员的作家普罗斯佩尔·梅里美的支持和鼓励。

建筑结构

教堂的中央大门,大门左侧是圣罗曼塔楼,右侧为波尔塔楼,二者的气派和风格全然不同。塔楼、中央大门、三角楣、拱形曲线、小连拱廊、尖形拱肋、大门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细的长廊。

历史沿革

教堂于12世纪开始建造,13世纪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纪才建成今天这个样子。

旅游攻略

鲁昂是个非常人性化的城市,整个城市的体量、街道的长宽和建筑物之间的间隔都非常适合步行。城内有大大小小的教堂、钟楼30多座,众多的名人纪念馆。右岸的旧城区到处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和弯弯曲曲的小巷。在老城里行走,很容易有一种迷失了时间和方向的错觉。其实,老城很小,再怎么转也不会迷到哪里去,何况,鲁昂大教堂就是最好的地标。鲁昂大教堂广场上散布着几家古老的咖啡馆和家饰店,一到天气晴朗的日子,露天的咖啡座便坐满了人,空气里满是咖啡香。

交通:从巴黎圣拉扎尔车站乘坐特快列车约1小时可到鲁昂。鲁昂是座特别适合步行的城市,一天的时间大致可以把主要景点游览完。

住宿:选择余地较大,从一星级的到四星级的酒店都有,价格从20多欧元一晚到200多欧元一晚。

美食:千万不要错过这里的海鲜。此外,如果一早去集市,买下刚打回来的牡蛎科生吃,更是畅快淋漓。

油画作品

《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褐色的和谐》创作于1892年的布上油画。

油画尺寸 107×73 cm 奥赛博物馆1907年从画家手中购藏。

作者简介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创作背景

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莫奈二十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称赞这些

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1892年,克劳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后居住地吉维尔尼安定下来后,便动身去了鲁昂,处理一件家事。这古老的城市已实现工业化,港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画家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绘画生涯中所见过的最美的图景之一——鲁昂大教堂。

在此之前,已有英国的波宁顿和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以及保尔·于埃和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等浪漫派画家,将鲁昂大教堂作为其绘画的主题。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随后的卡米耶·毕沙罗,对此图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属传统范畴,即高耸而又别致的教堂身影,在周围的景色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克劳德·莫奈在两次大行动中为此教堂绘制了30余幅油画。他是从三个不同的位置画的。第一个位置差不多选在教堂的正对面,即一家衬衫店。商店内的工人来来往往,使得他无法工作;他于是又在一家时装店二楼的试衣间安顿下来;由于顾客的埋怨不绝于耳,画家只得用一扇屏风把自己同外界隔开。到了1893年,他又选了第三个地方;这一次,他经常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时作画,最多时候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而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树立起其色彩的构架。克劳德·莫奈在这两次大的行动中所经历的探索、疑虑、困扰和失望,在他写给妻子艾丽丝的信中表露无遗。信中写道:“我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我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就这样,我在做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我已殚精竭虑,几乎要垮掉了。一天夜里,我的噩梦一个接着一个;我梦见,教堂不知怎么倒了下来,压在我身上;其颜色好像变成了蓝色,但很快又变成玫瑰色,最后竟又变成了黄色。”画家此前已就同一主题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光线下,从不同的视觉角度画了一大批画:1891年创作的《草垛》及《白杨树》 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对色彩斑斓的开阔视野情有独钟的克劳德·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对这巨大的、乍一看去几乎是单一色调的石头建筑。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石色。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彩绘玻璃窗上的野蔷薇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克劳德·莫奈所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总之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

《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为恢复光的活力,克劳德·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鲁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耸立于大地之上,同时又仿佛消失、‘蒸腾’于清晨的淡蓝色薄雾中;各雕塑作品的细节、各蜿蜒曲折的装饰以及各个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时候会变得很清晰;黝黑的门洞宛如海洋中的‘波谷’,墙壁上的石块明显留有时光流逝的印迹,如今在阳光、苔藓植物地衣的映衬下变成了金黄色和青绿色;建筑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围之下,顶部则被正在消失的夕阳余晖染成了玫瑰色;这是一首对古老教堂所占空间抒发的绝唱,而这座教学本身则是自然之力和人类创造之间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在欣赏了20几幅有关教堂的绘画后就孤独而焦虑的克劳德·莫奈发表了一篇文章。这些画是画家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画商保罗·杜朗-卢埃尔的家中拿给他看的。他称赞这些画“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卡米耶·毕沙罗被他的朋友极富创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轻画家们则对此没有多大热情。

作品评价

对莫奈的作品评价最为中肯、理解也最为深刻的当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家乔治·克莱蒙梭。后者在一篇题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写道:“灰暗的物体,其本身因阳光的照射而获得生命,获得给人们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这种围在物体表面、深入其内部、反射至外部空间的光波,始终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有时如高耸入云的‘波涛’,有时如风平浪静的‘水花’,有时则像是一场‘急风暴雨’。物体正是依靠这种‘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羁才得以显现出来,我们也正因为这种狂放不羁才可以看见物体,同时物体也正是因此才得以显出其确实存在;那么一件东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的,是画家所要阐明的,也就是通过画家之手来进行化解和重新组合。”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池塘·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作品收藏

奥赛博物馆1907年从画家手中购藏。

克劳德·莫奈有关鲁昂大教堂的系列绘画立刻获得了成功。曾对他大加鼓励的收藏家弗朗索瓦·德波向他买了一幅,并连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赠给了鲁昂博物馆。在巴黎,虽然国家对克列孟梭级航空母舰提出的由国家将这批绘画全部买下的强烈建议未予理睬,作为艺术保护人的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却在1894年直接从画家手中购买了其中的4幅,并慷慨地将这些画交由国家收藏,从而使我们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奥赛博物馆一睹为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