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狐突

狐突

狐突(?-公元前637年),姬姓,狐氏,字伯行,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文公的外祖父。他是唐叔虞的后代,属于沦落于狄族的一支。

狐突有先见之明,在晋武公时期出仕。晋武公之子晋献公娶了狐突的女儿,生下重耳,狐突的儿子狐偃狐毛成为重耳的追随者。骊姬之乱使晋国陷入混乱,狐偃劝说重耳流亡国外。重耳由此开启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起初,重耳居住在北狄,后来,继位为晋惠公的夷吾密谋刺杀重耳,重耳便与属下大夫们前往中原流亡。

约公元前637年,晋惠公之子晋怀公即位,命令狐突召回狐偃和狐毛。狐突表示要教导儿子坚守忠义,因而没有听从命令,晋怀公遂将狐突杀害。

人物生平

其女狐季姬小戎子晋献公诡诸,狐季姬生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

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重耳居蒲城县(今石楼县东南)。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因献公宠姬骊姬欲立其子为太子,宫乱迭起,重耳出逃,狐突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先后周游狄、齐、鲁、宋、郑、楚,秦等国。

公元前651年,秦献公死,晋国内讧加剧,献公诸子姬奚齐卓子相继被杀。齐、秦两国派军队护送晋惠公归国即位,是为惠公。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惠公死,其子立为晋怀公。为巩固帝位,削弱其叔晋文公影响,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归,不归者,诛其全家。同年冬,因狐突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怀公对突说:“子回则免罪”,突答:“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拒绝了怀公的要求被杀害。次年,秦国送重耳归晋,晋人迎重耳,杀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厚葬狐突与狐氏戎于境内的少阳山(今交城县境内马鞍山市,亦称狐爷山)。

轶事典故

备受推崇

因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深得历代统治者推崇,且被神化。千百年来,交城县境内立庙数十座而祀之。《搜神记》”开栏语。

神灵传说

神灵的传说是历史的另类文本

晋人干宝作《搜神记》,主要用意为“发明神道之不诬”,意即证明神鬼实有。而“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世上没有救世主,创造幸福要靠我们自己”这早已成为今天的常识。但值得注意的另一个事实是,那些被创造出来的虚幻的神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实的生活。有的寄托着百姓在苦难中憧憬幸福的理想(如西方极乐世界的接引佛),有的是民众对历史杰出人物民间形式的褒奖(如宋朝清官包拯传说死后成为阎罗王),有的还成为人民反抗暴政的旗帜(如白莲教的弥勒佛信仰),一概把他们视为古人精神世界的麻醉剂,视为统治阶级欺骗人民的手段和工具,是有失偏颇的。

虽然,许多神灵的“威力”在人类改天换地的气魄中黯然失色,许多神灵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庙宇毁败,香火不继。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那些关于神灵的传说是历史的另类文本,那些对于神灵的祭祀朝拜成为乡土风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些从人被升格为神的神灵,至今我们还能从中体悟到崇善抑恶、为民造福的道德光辉。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将这些神灵以及神灵的传说做一番梳理溯源的工作,以备后来的历史、人文学家考察研究。

山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种类型的神灵崇拜都有证可查,几乎一地都有一地的独特神灵,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风的开化,像这样局限于特定地域与特定人群的神灵,势必会渐渐消失,他们的荣耀将成为黯淡的影子。所以在 《厚重山西》这个系列中,我们将稽古钩沉、探访追忆,以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目的,重新讲述他们的故事。

狐突

姓名【狐突】

性别【男】

籍贯【交城县

封号【灵弼忠惠护国利应侯】

能力【兴云布雨】

据说,在太原傅山祠前,曾经悬挂一副对联,其下联云:“忠孝神仙本一途”。我猜测这意思是说,忠臣孝子,人人景仰,死后英名也不湮没,为后世赞颂,千古不朽,岂非如同神仙长生不老一般?历史上,忠臣孝子死后被视为神灵的所在多有,春秋晋国大夫狐突就是一个。

狐突教子不二

狐突之狐姓本出于姬姓,与晋国的国君一样,同为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后裔,只是在很久以前,他们这一支,就被封到大狐犬戎族,即今天交城县一带,以地为姓,改姓大狐。因为这一层关系,当狐突将他的两个女儿狐季姬小戎子嫁给晋献公时,时人还以“同姓不婚”的原则评论说,他们的后代恐怕不会昌盛。但无论如何,狐突还是凭借着这个身份,进入了晋国的统治层。

晋献公时,有“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杀,狐突的两个外孙,狐季姬生的晋文公,小戎子生的晋惠公都出逃在外。当宫乱平息,夷吾在齐国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在位14年。晋惠公死后,子圉被立,史称晋怀公。他即位以后,根基不稳,对他威胁最大的正是在各国有良好声誉的重耳,当时依然流亡在外。为了削弱重耳的力量,晋怀公就下命说跟随重耳的人必须回国报到,若不回来,则诛其全家。跟随重耳的有十九人,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著名的是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的介子推,可在当时,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狐毛恐怕要更重要一点,他们是重耳以后回国执政乃至春秋争霸最重要最得力的助手。

命令到狐突处,狐突却不肯听命。他说,古往今来,儿子出仕,父亲一定要告诉他忠诚。我的儿子跟着晋文公已经许多年了,如果现在叫他回来,这和我原来说他的可不一样了。我不能教子以二心事君。你要逞淫刑杀人,我听命就是。于是狐突被杀。

这件事情在《左传》等史籍上有明确的记载,除此之外,他的记载还有两三件,事关军务、政务,仅能知其贤,而“教子不二”的事迹却更为历代统治者所赞赏,成为后世忠臣的一个典范。

狐突被杀第二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感念狐突的忠诚,厚葬其于封邑马鞍山市,且立祠祀之。

帝王恩赐而成神

狐突死后,被立祠祀于其封地,百姓对于他的遭遇非常同情,所以祭祀狐突成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渐渐地也有了些神异的传说。历代忠臣孝子有独立聂氏宗祠的也不新鲜,而与神的距离依然非常遥远。狐突要成为神灵,还得靠帝王的加封。

这在古代中国是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君主们总要说自己受命于天,是上天意志在凡间的代理人,甚至会说自己是某某神仙下凡,让人以为王权因神权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但实际上,所谓神灵的荣耀却大都出自君主们的恩赐,没有君主们的认可,神灵无从展现他的威能,并会被当作淫祀或邪祀而摧毁。狐突要想获得“官方认证”,需要等到宋徽宗时。

宋徽宗是历史上艺术天赋和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皇帝之一,对除了治理国家之外的任何事情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所以,作为一个皇帝,他的昏庸在历史上同样突出。草草翻看一下史书,我们还会发现他的另一个爱好,封神。

在他27年的皇帝生涯里,他封过许多神仙,遍及华人文化圈的关羽崇拜就是以他封关羽为“崇宁真君”为开端的,更过分的是,他还封过三只直翅亚目为侯,所以,大观二年(1108年),他赐额狐突祠“忠惠”并不是件不寻常的事。宣和五年(1124年),他又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狐突在此时完成了从忠臣到神灵的转变。

我们需要注意宣和五年这个年份,它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只有两年时间。宋徽宗应该也感受到时局的危险,所以才特意在狐突的封号上加“护国”二字,但指望自己封的神灵保佑自己,无非是个虚幻荒唐的梦而已。而忠臣狐突,成神竟然得自这样一个昏聩的君主之力,他该感到幸运还是愤怒?

宋朝之后的许多年,狐突享受着一种习惯性的香火供奉,历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十分在意他,一直会等到光绪四年(1878年,又是一个王朝的末期),才能再荣耀一下,当年,山西省巡抚曾国荃奏请在狐突封号前加“灵弼”二字——灵弼,神灵庇佑——原因是“求雨普泽”。

因人需要而造神

几百年来,狐突能够降甘霖解旱情是个通行的说法。光绪《光绪山西通志》记载,狐突“雁门以北,祠宇相望,太、汾二郡亦无县不祀”,有如此规模的原因,志上同时解释“俗传神司雨雹”。

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狐突庙,据传说最早建于北宋时期,历代多有修,是省内狐突庙中较有规模且典型的一处,2006年还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必能找到些狐突司雨的资料。

2006年3月24日,记者来到此地,庙在村半山上,仅余献殿和正殿,殿前简陋地放着一个瓷盆以作香炉,但盆内却并无香火供奉,显见已经很久没人来了。看门的大娘说,原来此地是大队的办公室,后改成仓库,成为国保单位后,才将杂物搬出去,粗略地恢复了旧貌。

在献殿两侧墙上,有明朝的壁画,一幅是狐突布雨图,一幅是回宫图。回宫图因在阴面墙上,已被水渍得模糊不清,但布雨图还非常清晰。在布雨图上,鬼卒为前导,龙王为扈从,金光圣母雷公、风婆雨师各持法器作法,夜叉举伞罗,狐突端坐伞下,左手执杯,右手扬拂,作施雨状。由此可见,至晚到明朝时,狐突已经成为一个雨神。献殿内一通乾隆时期的碑,也给出了文字的证据:“每遇僵尸之年,邑侯之来守是邦者,往往率诸父老祷雨于斯,随求随应。”

这不禁令我们困惑,狐突是如何从希冀能“护国”的神转变为司雨的神呢?

这看起来复杂,但细想却并不神秘。古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对北方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干旱,而在古代,人类的科学水平比较低,对于风雨的来临无法预测掌控,只能祈祷于神灵。狐突作为当地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神灵,人们自然会去乞告于他。另则,祷雨得应实际上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无论多么干旱,雨总会下的。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干旱得越久,下雨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而另一方面,干旱得越久,人们对于神灵显应、普施恩泽的希望也更热切,只要某次祷雨中,神仙居然“显灵”了,人们自然奔走相告,并形成思维定势,把来此祈雨当作风俗习惯保存下来。

古交市狐突庙中,有一口井,宋朝以前就有传说,天旱的时候,从井中打水,并祷告于神,就会下雨——这很有可能就是狐突转变为雨神的由来。至于,祷告却不下雨,想来也很普通,但民间自有解释,不够“心诚”——下雨是神灵的威能,不下是我们自己的错,这真是一个万全而圆滑的解释。

因为要做到“心诚”,民间自然会对狐突谦卑而恭敬,不仅每年的七月十五(狐突生日),举行庙会酬神(有些朝代还是官方主导),甚至在祈雨偶一灵验时,清徐县还有这样的风俗,谢神的队伍中,会有一人胳膊上用铁钩钩穿皮肉挂满了布条,一路平举走进庙中以示虔诚。当然,这种害肢体的粗俗陋规近代早就消失了。

事实上,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水平较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今日缓解旱情,既能挖沟开渠,更可人工降雨,极少有农民再会向虚幻的神灵祈祷。清徐县狐突庙的毁败,正是“神灵威力”让步于人类伟力的明证。更何况,连他自己的居所也要赖人所保护而得以存在——这当然不是因为还信奉他,而是他的庙宇是珍贵的古代建筑,在文化、历史研究上有其特殊的价值。

相关故事

故事原委

晋献公太子申生于公元前656年被骊姬谗言陷害逼死,成为春秋前期晋国的一大冤案。公元前650年,执掌国政的晋惠公夷吾为收买民心,准备改葬太子申生,晋国老大夫狐突随行至申生生前所居之邑曲沃新城(今山西闻喜东北)。狐突是晋臣狐偃之父,晋文公(即后来的晋文公)的外祖父。《左传·僖公十年》和《史记·晋世家》载,狐突在新城参加改葬时,恍惚间遇见太子申生,申生让狐突为他御车,在车上他告诉狐突说:“夷吾办事无礼,我已求得天帝的同意,准备把晋国交给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狐突乃对申生回答说:“臣听说,神灵不享受别族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别族的神灵。如果晋国不存在,您的祭祀会断绝的。何况百姓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以灭国作为处罚呢?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都是不合适的,您还是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那我将重新请求。过七天,在新城西边,将有巫者在那里附现我。”狐突答应到时候去见巫者,申生突然不见了。到了约定的日子,狐突去见巫者,这位巫人告诉狐突说:“我请求惩罚有罪的人,天帝允许了,这人将会在韩地受困。”

背景分析

狐突遇见申生完全属于一种幻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物刺激的情况下由人体自身生成的一种虚假的感知,亦即人们常说的“白日梦”。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类,后者代表着人的本能欲求,平常受到意识的潜抑,而当意识因某种原因变得松弛时,潜意识就会以做梦、幻觉、笔口之误等形式表现自己。因而,幻觉在本质上代表着人的某种深藏不露的期盼和欲求。

晋献公晚年的朝政纷争中,狐突更倾向于支持申生,申生被害后,由于晋文公素有贤名以及与重耳的亲缘关系,狐突转而支持重耳,他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一起随重耳出外流亡,这是狐突支持重耳的最明显的证据。惠公夷吾回国执政,不合狐突的本意,加上惠公一上台就杀了里克等倾向重耳的大臣,使狐突对惠公政权更产生了一种内心的对抗和憎恶,但这种情绪因受到传统的君臣观念的抑制而难以表现。在改葬故太子的活动中,悲愤情绪的强烈刺激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使狐突的意识松弛,潜意识的暗流遂在某种场景的诱导下冲过意识的堤防,以幻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故事旨意

狐突通过遇见申生的幻觉,表达了他复杂的深层心理愿望:其一,幻觉掩饰了申生的死情,把狐突带入一种君臣重逢的愉快情景中,实现了他让申生存活人世的愿望。其二,狐突在幻觉中借申生之口,表达了他准备以晋秦、灭掉晋国的心理,这一要求因为已经得到了天帝的同意,成了无法避免之势,从而报了申生的冤仇,也伸张了他们对惠公政权的报复心。其三,狐突以百姓无罪的理由说服申生放弃灭晋请求,表达了他厚民爱国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满足了他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为民请命的心理愿望。总之,狐突的幻觉体现了他怀念申生和反对惠公政权的意念,表露了他既仇恨晋国当权者、又同情晋国民众的复杂心理。

巫者附现申生的情景,既可能是幻觉的延伸部分,也可能属于幻觉过后的真实情景。如果属于后一种可能,那我们在难以知道申生、狐突与城西巫者往日关系的情况下,只能将其揣测为《左传》作者的想像性描述。如果是属于前一种可能,那则表明了狐突对上述心理矛盾的妥协态度。他既爱恋祖国、同情百姓,同时又憎恨晋国当权者,在这两种心理欲求的作用下,最后的决定是在保存国体的前提下给当权的晋惠公以惩罚。这一决定仍然是以申生的请求表现出来,并且也得到了天帝的同意。

深度分析

公元前645年,即狐突幻觉之后第五年,秦晋发生韩原之战,晋惠公被秦军俘虏,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惩罚,巫者之言得到了证实。事实上,抛却先验的认识方法,我们不难确定,所谓巫者之言的“预言性”记载,肯定掺杂了《左传》作者对后来真实事件的照应性的记述。

幻觉代表着人的一种潜意识活动,这种精神现象由于没有意识的参与,因而不受现实境况的制约,它完全是个人欲念的表达,使个人欲念在表达中达到满足;另一方面,幻觉对个人欲念的表达又要披上一些貌似真实的伪装,它要假借过去的一些真实体验以及一些深入人心的道德规范来粉饰自己,以便不至于使过于唐突的欲念惊醒休眠着的意识,能悄悄通过意识的警戒,成功地表达自己。这是幻觉自我制作的机巧。狐突在幻觉中为申生御车,这一情景是有来历的。公元前660年,晋国讨伐赤狄的别种东山皋落氏(在今山西垣曲县西北五十里,今为皋落堡)时,狐突曾为申生御车(事见《左传·闵公二年》)。幻觉中狐突又重现了往日一种愉快的经历,同时幻觉也借此披上了一层真实的外装。

狐突见申生的幻觉,是他的一种深层心理及其人格特征的表露,同时也是他某种强烈的政治欲念的表达。惠公执政时,狐突曾告老还家,人们也许以为他变成了一位超脱政治的贤达之士,但幻觉明确透露了他对惠公政权的反对态度,只是当时人们不能全都知晓他的幻觉,也无从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因而得不出关于其政治态度的明确结论罢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史记·晋世家》载,公元前637年狐突拒绝执行惠公之子晋怀公让他手书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的命令,狐突支持现政权反对派晋文公的政治立场至此才暴露无遗,终被怀公杀害。这一结局可以说是狐突长期以来内心坚持某种政治立场的必然性遭遇,同时也证明了潜意识活动对某人深藏不露的政治态度无意表露中的准确。

太子申生帅师

太子申生带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左右两色的衣服,佩带有缺口的青铜环形佩器。狐突驾御战车,先友作为车右。梁馀子养为罕夷驾御战车,先丹木作为车右。羊舌突作为军尉。先友说:“穿着国君衣服的一半,掌握着军事的机要,成败全在这一回了,您要自己勉励啊!分出一半衣服没有恶意,兵权在手可以远离灾祸,与国君亲近又远离灾祸,又担心什么!”狐突叹息说:“时令,是事情的象征,衣服,是身分的标识,佩饰,是心志的旗帜。所以如果看重这件事,就应该在春、夏季发布命令;赐予衣服,就不要用杂色;使人衷心为自己所用,就要让他佩带合于礼度的装饰品。如今在年终发布命令,那是要让事情不能顺利进行;赐给他穿杂色衣服,那是要使他疏远;让他佩带缺口青铜环佩器,那是表示出丢弃太子的内心。现在是用衣服疏远他,用时令使他不能顺利进行;杂色,意味凉薄;冬天,意味肃杀;金,意味寒冷;,意味决绝,这怎么可以依靠呢?虽然要勉力而为,狄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人不剩吗?”梁馀子养说:“领兵的人,在太庙里接受命令,在祭祀土神的地方接受祭肉,还应该有一定的服饰。现在得不到规定的服饰而得到杂色衣服,命令不怀好意可想而知。死了以后还要落个不孝的罪名,不如逃了吧!”罕夷说:“杂色的奇装异服不合规定,青铜环形佩器表示不再回来。这样,即使是回来还有什么用?国君已经有别的心思了。”先丹木说:“这样的衣服,狂人也不会去穿的。国君说:‘将敌人消灭光了再回来’,敌人难道可以消灭得一干二净吗?即使把敌人消灭干净了,还有内部谗言,不如离开这里。”狐突要走,羊舌突说:“不行。违背命令是不孝,抛弃责任是不忠。虽然已经感到了国君的心里冷酷,不孝不忠这样的邪恶是不可取的。您还是为此而死吧!”

太子准备作战,狐突劝阻说:“不行。从前辛伯劝阻周桓公说:‘妾并同于王后,宠臣相等于正卿,庶子和嫡子同等,大城和首都相同,这就是祸乱的根本。’周桓公不听,所以遭到祸难。现在祸乱的根本已经形成,您还能肯定会立您为卫嗣君吗?您就考虑一下吧!与其危害自身而加快罪过的到来,何如尽孝道而安定百姓!”

原文:

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突为尉。光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期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其事也;衣之龙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閟之,龙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于社,有常服矣。不获而龙,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龙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狐突欲行。羊舌突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大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従,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左传》

后世纪念

狐突庙

现在最大的狐突庙位于清徐县城西南八华里的西马峪村北。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作过修葺,并彩饰武士侍女及狐突夫妻坐像。明代又扩建了献殿,明正德年间的石柱及木构件至今还保存得十分完好。清代又扩建了山门、乐台以及钟、鼓二楼,遂构成了东西宽30米,南北深75米,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重院建筑。

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狐突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清徐狐突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传》、《史记·晋世家》)

参考资料

「古迹史话」三晋名臣赞狐突 功著晋帮成霸业.今日头条-太原广播电视台.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