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夜叉

夜叉

夜叉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鬼的小神灵,属于魔神的一种。夜叉的梵语音译为药叉、野叉、阅叉,意译过来为轻捷、勇健、能或者捷疾鬼、贵人之意。夜叉的形态变化多样,有时会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如变幻成老虎、狮子、大象、骆驼的模样等,有时会变成一头二面、一头三面或是一头四面,时而又变成了青面獠牙,嘴唇耷拉着的独眼形象。夜叉的模样千变万化,但每一个形象都十分可怖,令人生畏。

夜叉来源于印度神话,根据印度《毗湿婆往世书》中记载,夜叉与罗刹同时从补罗私底耶或梵天的脚掌中生出,且他们双方往往互相敌对。夜叉相貌丑陋,面目狰狞,能吃人,后来受到了佛教的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位列“天龙八部”之一。随着佛教的传入,夜叉这一形象也流入中原地区。夜叉最初传入中国之时是一个负面形象,在刘宋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杂阿含经》中,夜叉面目狰狞、相貌丑陋。而根据《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有关唐宋时期夜叉在中国的流传情况也可以看出,夜叉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与其在佛教中的“护法”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夜叉在民间的形象往往为在夜间飞行、吸食人肉、抢夺女子的丑恶形象。至此,夜叉相貌狰狞、无恶不作、带来灾祸的负面形象已基本定型。至明清时期,夜叉的身份更为多元,有时为地狱中的官吏,有时又为海龙王的下属,但其面目丑陋、地位卑微的负面形象没有改变。夜叉在中国的流传形象,与其在佛教中的形象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除了印度中原地区,夜叉同样在南亚次大陆的犍陀罗地区流传,在犍陀罗地区,夜叉常作为人和财宝的守护神而存在。

自夜叉随佛教传入中国起,便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敦煌、新疆等地区的佛教造像而言影响较大。夜叉同样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夜叉国故事”以及“夜叉婚恋故事”大大开拓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题材。在印度,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关于夜叉的崇拜,在印度马图拉地区的佛教夜叉造像被保留至今,而南亚次大陆的犍陀罗地区和欧洲希腊的佛教造像艺术也与印度一脉相传,有许多造像以夜叉为原型。在东南亚地区,也常常见到夜叉造像,夜叉作为门神守护佛寺。在日本文化中,夜叉也被用来代指冷酷无情、贪婪残忍的人,这在日本的佛教谚语以及小说中常能见到。

形象设定

名称词源

“夜叉”(梵语转写为yaksa、yaksi),也译作药叉、夜乞叉,意译过来为“能啖鬼”或“捷疾鬼”等,含有“勇健”、“凶暴丑恶”之意。Yaksa一词在最早的印度文献《梨俱吠陀》中已有记载,其最初的意思是“神秘的”,同时也有代表“神秘的或闪烁的东西”之意,之后衍生出“神秘的力量”之意。

体貌特征

夜叉在最初便是以丑恶可怖的形象出现的。根据北魏释昙曜所翻译的梵文典籍《大吉义神咒经》中记载,夜叉常直接以动物的模样示人,或是化身为人形但仍保留着一些动物或是鬼怪的特征。动物形象表现为化身成狮子、老虎、大象、牛、羊、马等形态。当夜叉化身为人形时,身长丈许,比一般人体型稍大,但并不夸张,有时又会变为头大而身小的形态。在面部,夜叉有时会化为一头两面、一头三面或是一头四面。在手持器械上,夜叉常以三叉戟、刀棍、铁椎等作为武器。夜叉面目乖张,性格凶猛,它还会扬声大叫,使见到它的人心生恐惧。

分类

佛教经典中,既有作为正义的护法形象的善夜叉,也有作恶食人的坏夜叉,但总体而言,佛经中仍然是以“天龙八部”的护法形象居多。同时根据《大智度论》所分,可以将夜叉分为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和宫殿飞行夜叉三类。其中地行夜叉可享受音乐、美食等欢乐之物;虚空夜叉具有大力和行走如风的神异能力;宫殿飞行夜叉则可享有种种娱乐以及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同时除了地行夜叉外,其它二者因前世布施车马而可以飞行,地行夜叉因未施此善行则无法飞行。

起源与演变

夜叉这一形象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印度神话中发源,再经婆罗门教传入佛教,最终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发生中国化转变的过程。

原始起源

早在印度土著居民时期,夜叉的形象便已经存在了,夜叉形象是农耕文化生殖崇拜以及雅利安人自然崇拜下的产物。公元一千五百年之前就有关于夜叉的记载,在最早的印度文献《梨俱吠陀》中夜叉为“神秘的”之意,有时也可表示为“神秘的或闪烁的东西”之意。此时,夜叉的形象还停留在某种神秘物质的层面,尚不具有人格化的形象。

历史演变

印度流传

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七世纪的《奥义书》中,夜叉被称之为奇妙的生物,而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著成的婆罗门教经典《夜柔吠陀》一书中,则以yaksa指代无所不能的、奇特的生物,至此,夜叉已初具人格化形象,其作为非人类的精怪而存在。

在成书约为公元前不久的《毗湿婆往世书》中夜叉的形象已由精怪变为了半神的小神灵。据此书记载,夜叉与罗刹同时由生主补罗私底耶(或为补罗底耶)所生或从梵天的脚掌中生出。而对于夜叉的父母也说法不一,一说其父为补罗娑底耶,一说为摩诃迦叶或是补罗诃。而其母一说是财神俱毗罗的随从,一说是毗湿奴的随从。同时夜叉与罗刹二者常常相互敌对,在印度文化中罗刹往往被视为恶仙,而夜叉通常以地方或财富的保护神这样善良的形象示人。

在公元二世纪左右的《摩奴法典》中,此时夜叉是作为印度财神Kubera的使役身份出现的,“天龙八部”中的护法形象已初具雏形。而夜叉以“天龙八部”的形象出现次数最多的则是在佛教经典之中,佛经中虽然同样有夜叉吃人的丑恶形象,但夜叉大多还是以向善的护法形象出现,这也体现了佛经的教化作用,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天龙八部属于佛教的护法神,在佛陀讲颂佛经时出现。《大日经疏》中记载:毗沙门天王手下有“夜叉八大将”。此时夜叉作为毗沙门天王的眷属,守护利天等诸天,同时与他们一起享受各种富足康乐,而且还具有着威势。

中国转变

夜叉形象传入中国之初便是以负面形象示人的。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中便提到“在过去世时,有一夜叉鬼,丑陋恶色,在帝释空座上坐”。由此可见,夜叉面目可怖,相貌丑陋,且流传于中国之初便是作为“恶鬼”的形象,与在印度时的神灵、护法形象已有了较大的差异。

至唐宋时期,夜叉的凶恶形象已基本定型,不仅如此,人们还将它视为不祥之兆。夜叉的凶恶,其一便体现在它的相貌上。《太平广记》中对夜叉外貌的描述多为“电眸”“目若电光”,夜叉长着锯齿状的牙齿和驴形的耳朵。在肤色上,夜叉往往以青蓝色系为主,毛发则以红色、红色为主,模样令人畏惧。在《洪禅师》中记载,释洪昉见几只老夜叉真诚至极于是为它们求情,但等到夜叉自由之后便杀人、吃人无数。《薛淙》《韦自东》《歌舒翰》等文献中均对夜叉的吃人行为进行描述。可见夜叉这一食人鬼怪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而除了食人这一特点,夜叉此时已经逐渐变为了不祥之兆,如在《杨慎矜》中杨慎矜的宅园被夜叉所噤,此后便遭厄运,兄弟皆被诛杀,此时人们的观念之中已将夜叉视为灾祸的象征。

明清之际的笔记小说中常有关于夜叉的描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夜叉国”故事与“夜叉婚恋”故事。如明代都穆所著的《都公谭纂》中商人出海遇见一女夜叉,后在重病垂危之时幸得女夜叉悉心照料,但在病好后商人狠心抛弃了女夜叉。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中,也有关于夜叉的记述。同时受《本生经》的影响,在夜叉婚恋故事中往往会出现因丈夫要逃走,女夜叉将房门用石头堵住的情节,因此有时会将厉害的妇人称为母夜叉。在明清的笔记小说之中,母夜叉不仅代指厉害的妇人,夜叉有时又会作为地狱中的属吏或是海龙王的下属,但是其地位不高的负面形象始终没有改变。

犍陀罗地区流传

马里兰大学的学者Jaya Goswami根据现有出土的文物判断,夜叉崇拜是犍陀罗地区的宗教信仰之一。夜叉随佛教传入犍陀罗地区,并主要以守护神的形象存在。在犍陀罗地区流传的版本中,主要为佛陀以智慧降服了食人夜叉,随后使其从杀人的凶神最终转变为保护人的善神。除了人的守护神以外,在犍陀罗地区夜叉般阇迦还作为财宝的守护者而存在,常被民众视为财神进行供奉。

文化内涵

印度

佛教夜叉崇拜

在印度文化中,夜叉作为一种半神的神灵而存在,其大多以向善的形象出现,且作为财富的象征,古代印度人对夜叉充满了敬意,印度马图拉人民并不想摆脱夜叉,因为这种半神半魔的夜叉可以赐给他们作物丰收和财富,因此马图拉人民将自己表现为夜叉的拥护者和朋友,渴望与夜叉和睦相处。因此他们修建了大量的夜叉造像以供奉夜叉时至今日印度马图拉博物馆还陈列着一尊公元前三世纪被称为“世尊”的夜叉像。在公元六世纪由阇那崛多翻译的《佛本行集经》中也记载,在印度传统中夜叉有保护和祝福儿童的能力,被夜叉礼拜过的儿童被称为天神中的天神。

印度教夜叉崇拜

在印度教中,夜叉作为神化后英雄的精灵而被崇拜,在《往世书》中记载,湿婆降服了众多夜叉,随后夜叉王俱毗罗成为了湿婆手下的猛将,在各种战争中发挥着作用。而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则记载,怖军大战众夜叉,使夜叉转化为了般度族的保护神。由此可见,在印度教中,夜叉作为神而存在,是人的保护神。

耆那教夜叉崇拜

在耆那教中,夜叉王俱毗罗被视为四方天王之一。

中国

敦煌佛教信仰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一度为吐蕃所统治,该地区喜食童子的旷野鬼夜叉被赋予了守护幼儿的内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父母们既希望幼子能远离旷野鬼夜叉的危害,又希望能借其威力庇护童子。另一方面在于佛教教化,当旷野鬼夜叉企图啖食幼儿时被佛陀以佛理降服,夜叉转而将幼儿交给佛陀,自此,旷野鬼夜叉变为幼儿守护者,还承担起约束作祟夜叉和治疗疾病的责任。此类旷野鬼夜叉图像均呈现出怀抱或托举童子的动作,同其他鬼神一起围绕在主尊的身旁。如莫高窟中唐第159 窟西壁文殊菩萨变中就有一怀抱童子的夜叉,(图1)童子与悉心照料其的夜叉亲密互动,还用手戳着夜叉的脸颊;莫高窟中唐第158 窟西壁涅经变中同样有怀抱童子的夜叉形象(图2),诸如此类的壁画共有九例,其幼儿守护者的职能从中可见一斑。而除了守护幼儿,旷野鬼夜叉有时还被认为可以护持童子寿命。《杂宝藏经》卷四中记载,有一童子短命练佛陀都无能为力,但其最后因得到了旷野鬼夜叉的庇护而延长寿命。而根据敦煌藏经洞出土五代十国曹元忠(944—974 年在位)雕印版画上所绘制的内容显示,彼时对于旷野鬼夜叉的崇拜还在于其具有护国安民的职能。

民间不祥之兆

夜叉自传入中国起,便充满了阴暗和负面的色彩。中国民间往往流传着夜叉这样一个在夜间出行,食人或取动物性命的形象。不仅如此,夜叉还被视为灾祸的象征,《杨慎矜》中杨慎矜的宅园被夜叉所噤,此后便遭厄运,兄弟皆被诛杀。同时民间还将厉害凶恶的妇人称为母夜叉,或是以夜叉作为华夏周边未开化或开化较晚的土著居民的蔑称。因此,在中国民间,夜叉始终呈现出一种负面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演变为不祥之兆。

东南亚地区

在东南亚地区也常常可见夜叉造像,如在印度尼西亚的普劳桑寺就有夜叉造像,此处的夜叉作为守门神而存在;而在泰国曼谷的玉佛寺中,就有十二门神像,这些门神在泰语中意为“若”,即魔王或夜叉的意思,印度史诗《罗摩耶耶》被翻译为泰文后,并作出了局部的调整,译为《罗摩坚》,在《罗摩坚》中夜叉虽为反派角色,但武艺高强、英勇无比,因此也被塑造成门神,守护佛寺。

后世影响

本土影响

夜叉在印度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了人们的崇拜,早在《摩奴法典》中便规定了这类神灵的供奉模式。即使在当今印度非常盛行的杜尔伽女神崇拜与阿姆利卡女神崇拜,其原型都来源于夜叉。在佛教造像上,自从夜叉形象被佛教天神众部的谱系吸收之后,无论是在庙宇、宫殿还是民间的佛塔圣树下,都能见到夜叉雕像的遗迹,早在公元一世纪,印度便出土了一座持钱袋俱毗罗药叉像。而夜叉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奉行夜叉崇拜的马图拉地区。正是得益于夜叉信仰,才使得马图拉地区成为了最早具有人格化佛像的地区。时至今日,夜叉像仍然在马图拉博物馆进行展览,如公元前二世纪的夜叉穆达伽手、公元前三世纪被称为“世尊”的夜叉像等。同时在公元前二世纪佛教建筑桑奇塔北门的手持拂尘夜叉像实际是是后来手持拂尘菩萨的前身。

世界影响

中国影响

自夜叉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便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其影响集中体现在佛教造像上以及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创作上。中国新疆、西藏自治区以及敦煌市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常有夜叉像的存在,如新疆龟兹公元七世纪前后有多例佛陀降服旷野鬼夜叉的图像,敦煌东千佛洞的壁画以及西藏唐卡中也有毗沙门天王与八大夜叉曼荼罗的形象。除此之外,在造像窟或寺庙门两侧,也常见两个上身赤裸的怒相神,他们实际上就是守护夜叉,起到护法的作用来护持僧舍。

而夜叉对于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影响则集中体现在题材的开拓之上,受夜叉的影响,作者在创作时涌现出众多“夜叉国”题材以及“夜叉婚恋故事”题材的小说。如《聊斋志异·夜叉国》实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于海外世界的现实认知,表现出人们对于海外世界的无知、误读以及偏见。同时在唐朝以后,夜叉就被用来称呼类似异类的周边土著民族以及凶恶的妇人。受《本生经》中夜叉婚恋故事的影响,中国笔记小说中也出现许多海上遇险故事以及与异类结亲的故事。如《聊斋志异》中描写徐郎在海上航行之时被大风吹至夜叉国,《稽神录》中也有描写青州市的商人泛舟海上遇风漂泊至鬼国的故事。戴孚《广异记》中则描写了男夜叉与女人生子的故事,都穆《《都公谭纂》》中则描写男子重病恰逢野人毛女救治,待病好后抛弃毛女的故事,这些情节实际上都反映出了中原民族与异族交往结亲的故事。由此可见,夜叉对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创作影响较大。

犍陀罗地区影响

除了印度地区的佛教造像外,夜叉形象还影响了南亚次大陆犍陀罗地区的造像艺术。犍陀罗地区释迦牟尼佛一侧手持莲花的菩萨像,最早为夜叉。

希腊影响

而希腊工匠受到犍陀罗地区造像的启发,将以守护夜叉为原型的穆达伽手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呈现出了新型的“金刚手”。

日本影响

日本文化中也有夜叉的印记。其主要表现在佛教谚语之中,日本民间常流传着“外面如菩萨,内心如夜叉”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以夜叉来代指内心阴暗可怖的人。同时在日本明治时期流行的小说《金色夜叉》中,也以夜叉代指主人公间贯一变为高利贷者后的冷酷无情、贪婪狠毒的性格。夜叉在日本文化中也呈现出阴暗凶狠的负面形象。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雕塑作品

参考资料:

壁画作品

参考资料:

相关传说

夜叉附身

印度文献《十终极支》中记载了一个《花匠阿周那》的故事。一天花匠阿周那与他美丽的妻子遇到了六个恶人,他的妻子被恶人侮辱而阿周那却无能为力。阿周那于是向其所崇拜的夜叉有了怨言。夜叉听到了阿周那的召唤后进入了他的身体杀死了那六个恶棍和自己的妻子。随后被夜叉附身后的阿周那完全失去的控制,每天都怒气冲冲,而且必须杀死六个男子和一个女子,整个城中都充满了畏惧之感。直到一个年轻的教徒以他的勇气和无畏战胜了夜叉,使其从阿周那的身体中离开,整个城市才又恢复了平静。

夜叉生子

据《本生经》“足迹善知童子本生谭”中记载,一个母夜叉抢走一位长相英俊的婆罗门并将他关在石洞之中,久而久之母夜叉对他萌生了爱情并为他诞下了一个孩子,但因为害怕丈夫逃走因此在每次出门觅食的时候都用石头将洞口堵住。孩子逐渐长大以后发现自己和父亲与母亲的长相不同,因此判断出母亲为异类,便萌生出了要带父亲逃走的想法。他在多方探查出母夜叉的活动范围后,终于伺机带着父亲逃了出来。此时母夜叉也追了出来痛心疾首的追问他们为何离去,无果,但母夜叉还是将自己的法术都传授给了儿子。在传授完之后母夜叉突然心脏破裂,当场死亡。儿子和其父一起火葬了母夜叉随后乘船离去。

夜叉夺女为妻

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水木茂在其作品《妖怪大全:中国世界篇》中记载了夜叉与人类女子结亲的故事。一位女子失踪多年,有一日突然归家并声称自己是被夜叉抢走的。原来在这位女子熟睡之时被夜叉掳走,醒来时已经置身于一座古塔之中。此时夜叉化身为一位貌美的男子,称与这位女子有缘,要与之结为夫妻,但切记不可向外偷看。有一日这女子趁夜叉外出之时向外张望,原本貌美的夜叉现出了丑陋的原型,自此该女子日日开始思念家乡。夜叉自知夫妻缘尽,于是将女子平安送回了家乡。

夜叉入画

焦庆峰在《中国神话故事》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夜叉精的故事。相传光绪年间有一位卢掌柜最擅长识文断字,有一日他无意之中在荒寺中看到了吴道子的真迹,欣喜的将其带了回来。正在此时,卢掌柜眼前出现了一位蓬头垢面的女子,卢掌柜心生恻隐将其带回了船上,并给其吃食,供其梳洗,女子梳洗之后俨然一位貌美的美娇娘,卢掌柜决定将其收为二房。回家后,这位女子一开始只是饭量大,不久之后不仅脾气暴躁而且开始吃生肉,请来道士做法也无可奈何,卢掌柜这才联想到了那幅吴道子真迹,一看果然那位女子是画中的夜叉。卢掌柜随后将画投入井中并以沙土封死,此事才平息了下来。

夜叉食人

据《太平广记·哥舒翰》中记载,唐朝名将哥舒翰少年意气,在京城结交了许多能人志士。他有一位爱妾叫裴六娘,哥舒翰因公事到京郊巡视,几个月后才归家,待其归家之时裴六娘已经病死,哥舒翰悲痛不已。晚上哥舒翰夜不能寐,正巧碰到几只夜叉前来偷裴六娘的尸体,随后围在一起吃了起来。哥舒翰大喊一声令人起来捉鬼,夜叉们被吓得落荒而逃,这时人们才赶过来收拾被夜叉撕碎的尸体,但棺和尸身都完好无损,恍惚间哥舒翰以为做了一场梦,但墙上夜叉留下的血和院里夜叉走过的痕迹又是真实存在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