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
罗刹,梵文Raksasa音译之略,佛经中恶鬼的通称,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罗刹(Rāksasi)称罗刹女、罗叉私。
罗刹指专门食人肉的恶鬼,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暴恶可畏。他们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罗刹”一词最早是远古进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对土著居民的蔑称。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遇到土著人的激烈反抗,雅利安人非常痛恨他们,蔑称为罗刹。后来在佛经中演变为对恶魔、鬼怪的称呼。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他们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锡兰岛(即斯里兰卡)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其模样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
随着罗刹被纳入佛教神话体系,其形象逐渐有了一定改观,一些罗刹从原来的恶魔形象被塑造为拥护佛法的佛教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基本概况
名号
罗刹,梵文Raksasa音译之略,佛经中恶鬼的通称,又作罗刹娑(罗刹婆为误写)、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罗刹(Rāksasi)称罗刹女、罗叉私。
罗刹指专门食人肉的恶鬼,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暴恶可畏。他们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的总名。男罗刹为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他们专食人之血肉。相传在锡兰岛(即斯里兰卡)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
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其模样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然而于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为佛教的守护神。而常常参与法会,随佛闻法欢喜奉行。
各类恶鬼性质之罗刹,于诸经中,有时亦转变成佛教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骑白狮。又如十罗刹女即《法华经·陀罗尼品》所说之守护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传曼茶罗中,有罗刹众及女罗刹;于胎藏现图曼茶罗的外院西南隅有罗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侧二位为罗刹童男、罗刹童女(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
形象
罗刹通常被描绘成丑陋、凶悍的巨怪,上颌长着两颗长长的尖牙,手指如爪子般尖锐,能发出野兽般的咆哮。作为贪得无厌的食人族,灵敏的嗅觉使他们可以闻到人类肉体的气味。
在缅甸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罗刹是一种能够变幻形态的神怪,具有与人交谈的能力和飞天遁地、制造幻境的力量。男性罗刹相貌奇丑,女性相貌绝美,有摄人的魅力。在缅甸罗刹被分为直牙罗刹和钩牙罗刹两类。直牙罗刹凶残暴虐,喜食人的血肉。一些较为凶猛的罗刹有着火红的眼睛和头发,表现出极其嗜血的特征,常用双手捧血喝或以人的颅骨为容器盛血喝。钩牙罗刹心地善良,以花和水果为食。波帕麦道是钩牙罗刹的代表之一,她是缅甸神山波帕山的山神,同时也是缅甸神灵信仰中的三十七纳特之一。
北魏朝释昙曜译《大吉义神咒经》卷三还写夜叉、罗刹能变幻、力大: “有夜叉罗刹鬼等作种种形: 师子、象、虎、鹿、马、牛、驴、驼、羊等形,或作大头……以此异形,为世作畏。”夜叉、罗刹鬼等可变幻出种种形状:狮子、大象、老虎、鹿、马、牛、驴、骆驼、羊等动物的形状,或者变成头很大身体却很瘦小;或者呈现蓝色;有时腹部红色;一头两面,有时三面,有时四面,身上的毛如狮子般竖立,头发又粗又硬;有时长两个头,有时没有头如被砍掉一样;有时只长一只眼睛,牙齿又尖又长,嘴唇下垂;有时鼻子向上翻卷,有时耳朵又尖又长,有时脖子又细又长,以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让世间的人们感到非常恐怖。这奠定了唐宋后的中原夜叉罗刹形象。
原始起源
“罗刹”一词最早出现于印度古代宗教文献《梨俱吠陀》,是远古进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对土著居民的蔑称。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遇到土著人的激烈反抗,雅利安人非常痛恨他们,蔑称为罗刹。后来在佛经中演变为对恶魔、鬼怪的称呼。
公元前 6 世纪——公元前 4 世纪是印度的列国时代,经济较之前有了较大发展,虽然战争频繁,但是人们的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多先贤大哲博采众长、吸取利于自身主张的观点,创建了各自的学说体系。与婆罗门教观点相矛盾的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在这一时期创立并得到了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印度神话系统。
历史演变
随着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了婆罗门教,罗刹形象在婆罗门教神话体系不断扩大并进一步完善。进入印度的列国时代,罗刹形象也被佛教从婆罗门教的神话传说中借用。脱胎于婆罗门教神话体系的罗刹是一个十足的反面形象。罗刹诞生于大神梵天睡眠时的呼吸之中,他们方一诞生就充满了对血肉的欲望,当即咬噬起创造了他们的梵天。被咬的梵天痛呼:“保护我!” 听到呼救声的毗湿奴赶来,把所有的罗刹放逐到地上,并以梵天呼救的声音为其命名。在被放逐到大地上后,罗刹开始捕食人类。他们有的出没于森林,猎食路过的旅人;有的鸠占鹊巢控制了邦国,让居民按时以活人供养他们。从他们的诞生和在人间残害生灵的事迹便可知其反面形象。
罗刹形象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追溯到印度两大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有关罗刹的故事众多,具代表性的要数罗摩故事。相传《罗摩衍那》是印度著名学者蚁垤在公元前约 2 世纪时用梵语写成的史诗,史诗被分为 7 个篇章。在《罗摩衍那》的世界里,罗刹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种族,有善也有恶,作为战士,他们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还会幻术。通过幻术,他们可以变幻成各种事物。罗摩故事作为印度婆罗门教(后为印度教)的神话故事随着印度的对外交往,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罗刹形象也随之传播和发展。后来随着佛教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罗摩故事成为了佛本生经故事之一,其中包括罗刹在内的神魔,一并被纳入到佛教的神话体系之中。
罗刹作为佛教中恶鬼的典型,形象本是丑陋可怖,后世发展演变中,逐渐赋予罗刹能够幻化身形魅惑男人的能力,恶鬼食人与美色相诱结合,佛教特有的文化环境提供给它们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随着罗刹被纳入佛教神话体系,其形象逐渐有了一定改观,即在原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背景下的罗刹形象的一部分改邪归正,有了较为正面的形象。受佛教修行积善业思想的影响,一些罗刹从原来的恶魔形象被塑造为拥护佛法的佛教守护神。
相关传说
罗刹鬼
《罗刹鬼》刘宋志怪小说,刘义庆撰。原载《宣验记》,《太平广记》卷三五七引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本篇叙写罗刹降生到中国一百姓家中的情况:罗刹鬼转生为张融的孙子。七岁时其与张融看射击,可与射出的箭同时至箭肥棚,候忽之间,捉箭回返,众人皆觉神异。两日后其暴卒,有一胡僧说,此孙是罗刹鬼转世,会危害人家。因此,张家便狼狈阖棺。然而,不久后棺材中传来了声响,张家感到害怕,赶紧将棺材埋葬了。之后,孙子的鬼魂数次现形,张融通过作佛家八戒斋,使得鬼形惧怕而离去。
《幽明录》中亦有“罗刹鬼”故事(《法苑珠林》卷五十引文),说宋时有一国,罗刹数入境,食人无度,国王与罗刹约定,定期由各家送人以供其食。一户信奉佛家的独子当送,独子被送去后,罗刹俱“佛威神力”而不得食之。
罗刹女国
唐代高僧唐僧的《大唐西域记》中有罗刹女国。记载中罗刹女是吃人女妖的形象“昔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渐取食之。”说在很久以前,宝洲大铁城是五百个罗刹女居住的地方。她们常常窥视商人来到宝洲,然后变成美女,手持香花,演奏音乐,出来迎接并慰问他们,引诱他们进入铁城。在欢乐的宴会结束后,她们会将商人们关进铁牢中,逐渐地取食他们。佛经里所说的罗刹国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
佛经、僧侣行记中关于斯里兰卡(亦称师子国、僧伽罗国) “ 罗刹女” 的故事颇多,其中以《承事胜已经· 师子有智免罗刹女》所记版本最为细致详尽,而又以玄奘《大唐西域记· 僧伽罗国》所记“五百罗刹女国”最广为人知。
女罗刹
《朝野佥载》:有“泰州市人”称郑家庄有儿见青衣女子于驿路,请置到庄宿,供给酒食,并与同寝。次日,门久不开,呼之不应。从窗中看时,此儿已被罗刹鬼食尽,惟余脑骨头颅。而女罗刹则化一大鸟,冲门而出。
清《子不语·罗刹鸟》:一新夫妻圆婚,不料轿中多出个一模一样的新娘。无法分辨,两位新娘同入洞房。夜阑,忽闻新妇房中惨叫,童仆妇女辈进去后,看到血淋漓满地,新郎跌卧床外。床上有一新娘仰卧血泊中,另一个不知何往。张灯四照,梁上栖一大鸟,色灰黑,而钩喙巨爪如雪。目光如青磷,夺门飞去。
清人纪胸《阅徽草堂笔记》卷三:有妙龄女郎夜诱某浪荡子,待行浅薄时,女子“乃作罗刹形,锯牙钩爪,面如,眼睒如灯。”吓得浪子丢魂失魄,狂奔至妻家,撞翻其妻,因不辩为谁,被妻家佣仆狠揍一顿,待持灯出照才知是婿。自此“不复冶游,路遇妇女必俯首。”
相关典籍
在印度神话与古代宗教中,罗刹是主要出现的魔怪之一。 罗刹为梵语音译,本意指暴虐、可畏,且主要侵扰,人类最早见于印度最古老诗集《梨俱吠陀本集》,以上古传说中的恶魔形象而存在。作为反面形象,印度两大著名梵语史诗《罗摩衍那》 和 《摩诃婆罗多》均有相关记载。
罗刹的佛本生故事以“ 海中罗刹国” 最为常见。所谓“ 罗刹国”系列佛本生故事,是指关于海客出海遭难,遇罗刹女,后得马王庇佑逃难的经典佛教叙事内容。
以上参考资料:
相关民俗
缅甸罗刹形象受泰国影响最为明显的是罗摩剧。缅甸的罗摩剧和泰国的孔剧几乎是如出一辙, 演员大都佩戴着体现人物身份的精美面具却不进行唱诵,传情达意大多是由乐队朗诵人配唱配白实现。罗刹面具的种类在罗摩剧面具中种类最多, 其中以十首王面具最为精致。缅甸历届国王都十分重视罗摩舞剧的演出,每年在重要的节日和礼仪中几乎都要上演罗摩大剧。
相关文化
伏罗刹神话
观世音和罗刹,都本是佛教神话中的形象,“罗刹”甚至出现得比观音还要早。在印度宗教的文献里描绘的罗刹具有各种形状,常常危害人类。《慧琳音义》中说:“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罗刹之成为恶鬼,是古代印度宗教中的说法。伏罗刹神话,很可能在印度原始社会解体期即已产生,而后来为佛教所吸收。西藏自治区前弘期佛教的传说,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于拉萨市建寺时亦有镇压罗刹之举,当系由印度佛教传说转移而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之《观音伏罗刹》,亦与此相类似。
白族地区的观音故事很多。关于这些观音的事迹及传说内容,据近人研究其来源甚早,系古印度神话或西藏神话转移而来,如伏罗刹神话。
《观音伏罗刹》中说罗刹是邪龙或妖魔,长翅膀,会飞,吃人肉、人眼,观音把他禁在大石下面,才凿开天生桥,排泄洱海水,大理坝子得到开辟。《观音伏罗刹》在白族聚居的大理一带,可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记载这一神话的著作也不少,如《白古通记》、《滇程记》、《南昭野史》以及万历《云南通志》、大理的府志、县志等。但这一神话主要是流传在口头上,并不断有所发展与加工,比书面记载的要丰富而生动得多。
《观音伏罗刹》这一神话,有着广泛的影响。洱源西山白族“打歌”中的《观音伏罗刹》就是以这一神话题材创作的民间长诗。历代不少文人也据这一神话题材写了不少诗歌,如李元阳《阳溪罗刹行》。
罗刹鸟
罗刹本来也是佛经中的一种鬼怪,和夜叉一样,在本土化之后就脱离其本身浓重的宗教意味,被传成了一种由死去的人化为的大鸟,有时也用来指煞鬼。观其发展脉络,煞鬼这种可怕的妖怪或许正是在继承了罗刹身上的某些特点之后才形成的也说不定。
在唐朝《宣室志》中就记载着当时的一种传说。据传,人死后数日,其棺中会有一只大鸟飞出来,名字叫“杀”。写《子不语》的袁枚则说,墓地中的太阴之气如果积聚的时间过久,便会化为罗刹鸟,其形状如灰鹤但却比它要大,能够变幻成人的样子来崇人,最喜欢吃人的眼睛。
天龙八部罗刹女众图
《天龙八部罗刹女众》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是已知的 由明代御用监太监尚义监督绘制的三十余幅水陆画中的一件,也是最为精美的 一件。作品右上角真金题款“大明景泰五年八月初三日施”,中部真金题“天龙八部罗刹女众”,左下角墨笔题款“御用监太监尚义、王勤等奉命提督监造”, “广运之宝”印,画面尺幅基本都是统一的高 140 厘米、宽 80 厘米左右。
佛教天龙“八部”分别为 :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莫呼洛迦,包括了八类神道怪物,其中“天众”及“龙众”最重要,所以被称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罗刹女众》图描绘天龙八部中的四部分 :天众、龙众、紧那罗、摩呼罗迦,外加四位罗刹女,手中分别持有刀、剑、弓,形象明显来自明代女子。群神站立云端,前后层次分明,底子为深藏青,云则是暖色五彩。如果按照水陆法会形制看,应该有对幅描绘其他“四部”组成“八部”。“罗刹”并不属于“天龙八部”,可男可女,男的极丑女的极美,吃人为生,属于恶鬼。《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里铁扇公主就属于罗刹一族,而白马则最后成为“龙众”。
影响意义
罗刹因频繁侵入人类日常活动,在印度文化圈中被人类惧怕与厌恶。 后佛本生故事中大量使用罗刹这一带有神话元素的角色,将之视为邪恶的代表,成为铺陈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一大要素。 罗刹的佛本生故事以“ 海中罗刹国” 最为常见,随着此则故事在历史中慢慢流变,“ 罗刹国” 同斯里兰卡有了较为紧密的勾连,在与古史融合的同时,成为僧伽罗民族创世神话,对塑造僧伽罗民族共同体有极大的影响。
“罗刹国” 系列佛本生故事对塑造僧伽罗民族共同体有极大的影响,在时间内涵上使僧伽罗民族共同体得到满足,并成为证明其文明初始期的自我叙事依据,以时间的深度造就族群民众的历史感与认同感,其使斯里兰卡僧伽罗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得到彰显,成为全球化条件下僧伽罗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流传相当广泛,不仅在本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古代小说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摩诃婆罗多》里罗刹吃人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西游记》,受其影响的还有早期的《搜神记》中的《李寄》,以及《幽明录》中的《罗刹》,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故事框架。《仁鹿记》则是在佛本生故事《鹿王》的影响下产生的,而《鹿王》又是《摩诃婆罗多》里罗刹吃人故事的变体。
六朝时佛教愈来愈盛,佛教中的罗刹恶鬼的观念,自然影响到志怪创作。
清代初年,“罗刹“是当时清廷对侵扰我东北地区边疆的沙俄哥萨克骑兵的通称。我国黑龙江省地区居民把残忍吃人的俄罗斯哥萨克远征军,与佛教经典故事传说中的罗刹国罗刹女吃人联系起来,把俄罗斯哥萨克殖民者称为“罗刹”.由于音译不同,也作罗察、罗车、罗叉、罗沙、罗禅等。后来,这种称呼由最初的俄罗斯哥萨克殖民者逐渐扩大到整个俄罗斯人。以致于清初,无论是在我国官方,还是在民间,都把俄罗斯人称作“罗刹”。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黄金七令之罗刹风云 (2023).豆瓣电影.2023-12-04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3-12-03
狄仁杰之飞头罗刹 (2020).豆瓣电影.2023-12-04
罗刹劫 (2020).豆瓣电影.2023-12-04
罗刹国.豆瓣.2023-12-03
玉罗刹 玉罗刹 (1968).豆瓣电影.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