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司里山摩崖造像

司里山摩崖造像

司里山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戴庙镇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

正文

司里山又名棘梁山,位于东平湖西畔戴庙乡,南临大运河。地方志载是水浒英雄晁盖、阮氏兄弟等最初聚义的地方,还载汉梁孝王狩猎曾驻于此山。山虽不高不大,但山体上遍列佛像,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周围的腊山、六工山唐朝造像和东平湖构成了东平境内一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简介

造像主要集中于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石上,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造像的年代来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的北齐一佛二弟子造像,佛像高9.8米,戴高宝冠,两侧宝缯垂巾,宽圆肩,双肩略耸,胸部较鼓,腹部略平坦。面相宽圆浑厚,五官宽大,眉间有突起白毫相。手施说法印,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显厚重,衣纹流畅呈平直阶梯式。倚坐于宽平座上。两侧弟子像均高9.5米(头部残),均手施莲花合掌印,立于莲花台座上。三像均表现出身体丰圆健壮的北齐时代的造像风格。此组造像是司里山造像中雕刻年代最早、最高的北齐造像。其右下方有一尊大齐皇建二年(公元560年)弥勒菩萨下生题铭站立像,高32厘米,着通肩式衣,衣纹轻薄贴体。北齐一佛二弟子像虽无纪年题铭,但应早于皇建二年小像。

西崖多唐宋造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朝造像多为武周时期的造像,均展示出唐代成熟时期的造像特点。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方圆丰满,有的颈饰蚕节纹且眉间有突起的白毫相,发髻有螺髻、涡髻、高内髻等,着通肩式衣或双领下垂式衣。座多圆形束腰仰莲座。宋代造像几乎囊括了整个两宋时代每个年号时期的造像,造像神情丰富、雕刻精细,五官比例适度,几乎近于真人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更体现出了佛教造像的演变规律。其中的36罗汉造像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东南最上端尖拱形内有一佛一弟子像,佛像体稍前倾,目光俯视,双手合十,似在注视着世间的沧桑。

南崖风蚀比较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和罗汉像

司里山摩崖造像时间延续久,内容丰富,不仅有佛教造像,还有一定数量的道教、儒教造像,但不占主流。其中东崖南面下端有宋代“三教通连”造像,“释迦牟尼”最东,“孔子”最西,“老子”居中,每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较为特殊。

司里山造像中铭文众多,几乎每像(龛)旁边都有刻字、纪年题记,铭文字数最长者达500余字,这些造像题记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三教的融合以及佛教石刻的分布区域和演变规律等许多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根据题记可以看出,。在此处造像的除较多的地方官吏和平民百姓外,还有京城的高官显贵和官僧以及山西省商人,足见当时司里山影响之广。

司里山摩崖造像不但在数量上称冠鲁西,而且在我国石刻造像研究方面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造像中北齐“一佛二弟子”像,其高度在中原一带是最高的,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而龙门石窟中的最高北齐佛像仅3.2米。皇建二年弥勒菩萨下生像,不着佛装。而司里山的弥勒下生像,是弥勒菩萨形象的最早表现形式。弥勒像一般为倚坐像,此处表现为站立势,较为特殊。而在司里山六工山唐长安城三年(公元704年)弥勒像,表现为双腿下伸斜向内收的半跌坐式,这对于研究考证弥勒佛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造像中的“无量寿佛(高1.8米)”像,则又体现出了净土宗信仰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宋嘉二年(公元507年)“三教通连”造像,更具有一定

的历史意义。宋代封建统治阶级力主三教调合,依附儒家理论的基本观念,从此处造像排列位置看,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佛、道二教依附儒家理论的思想。在三教合一造像中,道、释合一像出现较早,约在南北朝之际。儒家造像表现在石刻方面,几乎全部是在“三教通连”造像中出现,此通连造像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宋代,这与北宋以来的三教归一论者强调的三教皆归同一至有关。中原地区有河南鹤壁张陆沟三教合一造像,但年代为明代中晚期,且雕刻内容较少。所以说司里山“三教通连”造像在中原地区是雕刻年代最早的一处,它对于研究历史上三教的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在西崖唐朝造像中,还发现了武周时期的造字10余个。传说武则天造字19个,这对于研究武则天造字和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司里山摩崖造像的存在还向人们展示出几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首先,在宋代造像中,根据题记看,囊括整个两宋历朝造像。在宋代,我国大规模的摩崖石窟中也较为罕见,而东平县却出现了众多的佛教造像(其它还有青峰山宋代摩崖造像等);其次,山体不大,却遍布寺观庙宇。根据碑刻看,有娘娘殿、玉皇殿、大雄宝殿、七神堂、镇武庙、吕祖阁、奎星楼等,原建筑之多令人叹服,司里山周围皆有大绵延的群山,而三教却争相在这小小的山体上建置传经,这或许与司里山紧挨大运河有关;山东省面有一处刻经,南北长12米,高2米,所刻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径16厘米。其南原还有一处,被开山者凿走,据说面积更大。在造像东崖东面上部有一行经文,右上角有几字,呈“┐”形分布,内为宋代佛像,表面看,此壁原为经文,被磨掉而雕成像,出现这种情况,与佛教在社会上的发展强衷有关。

山东省石刻博物馆专家焦德森馆长说:“东平县北朝时期山东境内的佛教中心。”如果我们把东平境风的南北朝遗迹总起来看的话,此话是完全有道理的。东平境内现存北朝时期的石刻造像4处,摩崖刻经6处,其中有堪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的“洪顶山北朝刻经”,面积1700平方米,其中一“佛”字高3.6米,堪称北朝刻经之最。

司里山摩崖造像历时1500余年,好象中国摩崖石刻中的一部教科书,又可称为“鲁西石刻博物馆”。它对于我国的宗教史研究和美术书法史研究,以及对于我国摩崖四大石窟造像印证断代分期和演变规律以及佛教的区域划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http://wsdp.sddp.net/lmlj/lsgjwj.asp?recno=237

http://www.dpdj.govcn/001/001010/6785681001400.HTML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