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印

王印

王印,字世昌,号裕吾,宁陵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学家、藏书家。因寄养于宁陵乔姓,名乔(见《明史》),后恢复王姓。名系避讳雍正胤之讳,而改成印。“寄姓乔,复姓王,名系避书”(清光绪《宁陵县志·选举志》)。

人物生平

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文思出众。《千顷堂书目》卷三十“制类”:“乔胤,字世昌,万历戊子解元,己丑进士,宁陵人,刑科都给事中。”

王印中进士后,他被召为庶吉士。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王印后升任邢科都给事中。给事中,因给事殿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该职掌谏诤、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品卑而权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制,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为正七品。王印的邢科都给事中,即主管邢科事务。

犯颜遭罢黜

从王印所任官职,可看出他仕途前景应很光明。然而,一场“芝麻官审状元”案引发的“董范之变”,使明朝官场来了一场大地震,王印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革职为民。

“董范之变”是万历党争大环境下的一次严重事件。在事件发展的初期,就具有社会政治运动的色彩。随着范应期的自杀和彭应参、张应望被逮捕入狱,事件受到举国关注。

此后事件愈演愈烈,一方面受冤屈的平民百姓聚集鸣冤,形成大规模民乱。后来苏州府推官袁可立(今睢县人)审理此案,他“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并勒令退还所占田产以平民怨才算平息。

另一方面,在政府高层也有很多高级官员开始公开支持彭应参。其中包括刑部尚书赵焕、都给事中乔胤(即王印)、福建省御史章守诚、南京户科给事中伍文焕等。他们不断上疏为彭应参鸣冤,批评万历皇帝偏听偏信,其中多位官员因此而被革职或罚俸。《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三“王汝训传”:“尚书孙丕扬都御史衷贞吉等引罪,且论救。帝意未释,救应参者给事中乔胤(王印)等于外。”

王印为彭应参鸣冤上疏,其略曰:“臣等参详吴氏之两疏,兼访浙中之公论,而叹服我后明见也。但事必核实,然后可以定罪;法必持平,然后可以服人。查据二臣所犯事迹,俱在彼中,若不行勘法司,无据以议罪,二臣有死而不服。况按臣奉简书以代天子者,省方厥任匪轻,所关甚大。在按臣固不宜倚势以作威;在明主当假权以行法,就使彭应参有罪,皇上俟勘明而加责可也。即不然,其职以候勘亦可也。以部民之单词而系之,累累道途,使远方士庶共相指目曰:‘此天子所使,持斧衣绣临制我者,而一旦亦可以为徒隶也,毋乃不足以明威重,而非朝廷直吏弹压一方之意乎!’”疏入,朱翊钧震怒,贬王印任州判官。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三月,因言官再弹劾,六科虽十三道疏救,但王印终被革职。《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三“王汝训传”:“言官讼汝训、应参,亦及胤(王印),帝愈怒。疏入,辄重胤(王印)谴,至除名;而谪应望戍烟瘴,应参为民。”王印被一贬再贬,再贬山西灵邱尉后被除名。“六科十三道疏救,革职为民”(《清光绪〈宁陵县志·人物志〉》)。

王印被贬时,万历己丑同榜同甲进士、书画家董其昌有《送王裕吾黄门谪尉灵邱》(《皇明诗选》卷之十二为《送乔裕吾黄门》)诗:“汲孺在庭推直道,虞卿捐印见交情。”陈楚生《又》:“腊月朔风冻不禁,云中积雪满山阴。”(《清光绪〈宁陵县志·艺文志〉》)

王印归里后,“年来草泽作闲人,长日持竿钓水滨”,仍关心政事,“却笑梦忘身已逐,犹将尺疏叩枫宸”(王印《村居》)。但对自己所遭受的境遇抑愤难平,“猖狂薄谴荷君明,逐臣难罄叩情”(王印《答韵》);“百炼不磨存劲骨,寸诚犹在剩丹心”。同时,他亦对朝廷失望,“君王犹厌狂愚甚,且莫临轩荐贾谊”(王印《送邑侯赵太初应召入都》)。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王印卒于家,年58岁。朱常洛太昌元年(1620年),诰赠太仆寺少卿,中宪大夫。

党争归故里

“董范之变”中,与王印同朝为官并站在一起的宁陵人吕坤,当时在京任刑部左侍郎。在处理该案的过程中,吕坤曾上疏救助受重处的大臣。明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二月十三日吕坤上“为儒臣极冤未雪,邪官毒焰愈炽,万死投天,恳乞早赐伸理,以泄幽愤,以申明法事”题本。随后又上《救张应望疏》,认为天威过重,恳乞明正法律。时任吏部尚书的孙丕扬(吕坤所属阵营领导人)也与他同调,上疏救助。

“董范之变”中,吕坤此举上疏,便和先后任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产生了矛盾。因这二人是董份的门生,私人关系也紧密,申时行之子还以董份孙女为妇。而与吕坤交往的魏允贞李三才邹元标等,都与申时行有矛盾。王锡爵也曾和与吕坤交善的乔璧星,有由其子王衡而起的冲突。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便印证了王印所说的,他和吕坤、杨东明被相继罢黜,是与当时执政的矛盾所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吕坤称疾乞休归里。

王印在为杨东明著《青琐言》撰序,提到了其间的人事关系:“彭侍御鲁轩(指彭应参)遭谴罢,即闻有欲甘心公(指杨东明)与吕新吾司寇先生者,已而果然。盖先是二三执政别有憾于侍御,欲借湖州市事陷之,而吾三人力持不可,故相继斥逐。”据王印判断,彭应参被罢遣是导致他和吕坤、杨东明三人致仕的重要事件,而这正是“董范之变”的后果。吕坤在《自撰墓志铭》中说的“在都四年,与董、范之议……恶之者中以奇祸,举朝为危”,也就有了可落实的内容。

吕坤归里后展修宁陵城,王印鼎力协助,他在《救命书书后》教化民众:“先生多方代大家图救性命,而大家反以为迂,岂不愚而可哀哉。”他还写有《寄吕新吾先生书》及《救命书序》,并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修订刻行吕坤《救命书》,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为吕坤《去伪斋文集》撰序(马涛《吕坤评传·吕坤简表》)。

子孙承志

王印的子孙人才辈出,皆有名望。王印有王无逸、王无私二子。王无逸,字敬子,号耐园。明泰昌元年(1620年)拔贡,崇祯十年(1637年)授白水县知县,创立明德书院,捐资买牛辟荒,修城郭、门楼,一邑大治。崇祯十三年(1640年),渭河平原赤地千里,黄龙山小丑弄兵,夜半潜入,城陷。王无逸仍公服坐堂上,农民军晓以大义令解散,不从。因呵骂之曰:“明天子威令不远,将寸汝,且赤汝族,宁不畏法?”(清光绪《宁陵县志·人物志》)竟激烈冒刃死。而他死之前一月,已迁升杭州郡司马。其节慨忠烈详载《白水志》。著作有《鸡肋草心水堂诗》《关中别纪》。王无私,明例贡监。

王无逸有王、王二子。长子王,清顺治元年恩贡,字弁伊,任偃师区训导,升封丘县教谕、齐河县丞,有子王谠褒(字枭盟,清康熙武举,壬子科中式)。次子王玠,清顺治八年恩贡,字介玉,有子王当世。

王当世,字遗叟,自号寒荷,明诸生,王印之曾孙。入清后隐居在宁陵南郊辟大云草堂。杞县秀才马颀善绘画,与王当世结交颇深,他曾在王的素绢一副素绢上绘画淡墨枯竹瘦林,题云:“不敢以夏木浓阴污君素壁”(清宣统《宁陵县志·人物志》),体现了当世高风亮节。他散文影响较大,其文汪洋浩瀚,气势雄浑,舒卷自如,有传记《耐园王公传》(清宣统《宁陵县志·艺文志》),彰其祖父王无逸忠孝之行,叙事生动。著作有《大云堂诗集》6卷、《烟鬓亭诗集》、《茹蘖轩诗集》、《病夺庵诗集》、《仙橐园词》1卷、《梅花书屋文集》10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