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藏经

大藏经

大藏经(原语种名称:tri-pitaka,英文名:Ta-tsʼang Ching),又称一切经、契经、藏经、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丛书,所属于宗教学科。大藏经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典籍专科目录,编纂于释迦牟尼涅槃后。

大藏经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7个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经、律、论,其中“经”是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是指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是指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

历史沿革

大藏经编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典籍专科目录,如苻秦时期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已佚)、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等。

大藏经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不久,由其弟子们开始编纂,目的是为了保存释迦牟尼的说教和统一信徒的见解,于是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编制经、律、论内容。而后又增加相关注释等藏外典籍,成为四大部类。

在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分支根据本派的观点编制而成属于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

主要内容

大藏经主要内容包括经、律、论,其中“经”是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是指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是指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

分类

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7个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截至2024年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

汉文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佛教传入中国后,从公元2世纪后半叶至11世纪末,译经事业甚为发达。自东晋以来,陆续有人将历代翻译的佛典收集整理,编成经录《综理理众经目录》。这些典籍经录成为了日后汉文大藏经产生的来源。隋唐时期,朝廷设有收集佛典的书库,称为"大藏",佛典入此书库称为“入藏”,总称其所收佛典为“大藏经”“藏经”或“一切经”。这个时期的大藏经均由写经生抄写而成,并非刻印本。北宋开宝(968至976)年间,太祖派遣张从信到益州(今四川成都都)雕造全部藏经,此即“北宋敕版经”,俗称“蜀版大藏经”或“开宝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木版雕印的汉文大藏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官刻大藏经。《大藏经》勘刻版自宋初之《开宝藏》开始历元元、明、清至民国,陆续开雕的有《频伽大藏》《普慧藏》等各种官版、私版约20余种。

藏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个部分,总共有四千五百七十部之多。《甘珠尔》的"甘"是"教言"的意思,而《丹珠尔》的"丹"是"论述"的意思,"珠尔"则是"翻译"的意思。《甘珠尔》是关于释迦牟尼本人教言的集合,而《丹珠尔》则集合了来自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大师和翻译家对《甘珠尔》所做的注释和论述。这部经典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哲学、文艺、语言、天文、医药、工艺等各个方面。

蒙文大藏经

蒙文大藏经又名《如来大藏经》或《番藏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甘珠尔》,一部分为《丹珠尔》。蒙文大藏经《甘珠尔》的蒙译过程历经元、明、清三代将近500年,先后四次译刻。元大德(1297-1307)年间,在萨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鹘、汉族僧众将藏文大藏经译为蒙文在西藏地区刻造印刷,这是蒙文大藏经第一次刻印;第二次是明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补译了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祯(1628--1644)初年对|日本又进行过一次校刊;第四次是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命和硕裕亲王福全领衔监修,根据旧文镇刻,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刻《甘珠尔》竣工。蒙文大藏经《丹珠尔》则在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被译成蒙古文并木刻出版,蒙文大藏经从此方始完备。蒙文大藏经的最后编译、校勘、审定是是按照藏文大藏经北京版进行的,因此它的分类、函数、种类等完全与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相同,即《甘珠尔》经为108函,编目、分类、种类也相同。据《蒙古文大藏经》编辑出版委员会主编金峰教授介绍,《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对勘本全套规模约1亿字,编校所需时间较长,计划按《丹珠尔》《甘珠尔》《付藏经》先后顺序分期分批出版,其中《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内蒙古社科院信息中心藏本为底本,《付藏经》使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手抄孤本。蒙古文《丹珠尔》只有一种版本,截至2009年世界上仅存3套,分别收藏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图书馆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全书以原每1函为1册,每册大16开纸,约250页-850页,全套400册。

满文大藏经

满文大藏经共有108函,原题为《清文翻译全藏经》《国语译汉全藏经》,其中的 “清文”“国语”均指满族本民族的语文——满文。满文大藏经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据汉文大藏经编次和内容翻译,乾隆五十五年(1790)编译刻板完成。为编译满文大藏经,乾隆帝下令成立清字经馆,负责整个大藏经工程的组织工作,参与的人员有皇子、大臣、僧人、各部主管官员等僧俗96人,主要负责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藏传佛教高僧章嘉国师。章嘉国师为此藏经的编译发凡起例,他将汉文、蒙文和藏文大藏经的经典内容作了比较后,认为满文大藏经应以翻译佛的教义为主,其他后世论述则不必翻译,所以截至2009年的满文大藏经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诸部和其他大、小乘单译经及秘密部经咒等共699种,计2534卷,分为108函。紫禁城出版社于2001年再版了满文大藏经,即是将故宫现存经板重新清洗修补印刷,所缺经页据北京故宫所藏经函和布达拉宫所藏经函补充而成,这是截至2009年所能见到最为完整的满文大藏经。

西夏文大藏经

西夏文大藏经始由汉文大藏经译出。宋景祐元年(1034),《开宝藏》传到西夏,西夏的开国君主赵元昊于兴庆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并召集回鹘僧人译为新创造的西夏文,该大藏经先后历时53年译毕,共362帙,812部,3579卷。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国师主持重行校勘并翻译未译的经籍,印制三藏新经。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20余人负责将西夏文旧经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后共刷印了140余藏,但这些大藏经后来大多毁损无存,截至2009年发现的经论残卷仅数十种。

巴利语大藏经

巴利语系大藏经于5世纪中叶以后从斯里兰卡流入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傣族居住区,形成了用缅文、泰文、老挝文、高棉文、傣文转写的巴利文大藏经,学术界将它们统称为巴利语系大藏经。巴利语系大藏经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是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文佛典,除僧伽罗文、缅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外,傣文有四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尽管巴利语系大藏经有多种音译本,但其内容基本一致,其编次为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各种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共有八种贝叶、纸写和排印的译本和一种日文译本。1956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邀请缅甸、柬埔寨、锡兰、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2500人,举行第六次结集,根据各种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格的校勘,印成了截至2009年最完善的巴利语系大藏经。

日文大藏经

日本从大正六年(1917)开始将汉文佛典译成日文,截至2009年,计有国民文库刊行会的《国译大藏经》、东方书院刊行的《昭和新纂国译大藏经》,以及大东出版社刊行的《国译一切经》等。日本还依据巴利语系统的南传三藏译成《南传大藏经》。

相关书籍

参考资料

大藏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大藏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大藏经.豆瓣读书.2024-06-05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豆瓣读书.2024-06-05

大正新修大藏经.豆瓣读书.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