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蠕形螨

蠕形螨

蠕形螨(英文:demodicid 鸡螨),因寄生于毛囊中,故又称毛囊螨(follicle mile),分类上属螨形总目蠕形螨科(Demodicidae)、蠕形螨属(Demodex),到目前为止已记录有140余种(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毛囊蠕形螨(D.j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breuis)。

1842年,Simon将人体蠕形螨定名为Acarus jollieulorum,随后建立蠕形螨属(Demodex Owen,1843),并改名为Demodex,folliculorum(Simon,1842)。1855年Nicolet建立了蠕形螨科(Demodici-dae)。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Nutting团队对蠕形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白求恩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部、青岛医学院、山东医学院皖南医学院等院校均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蠕形螨因形似植物病原线虫得名,是一种永久寄生性小型螨形总目,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前额、鼻、下颌、眼睑周围和外耳道,以毛囊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的内容物为食。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内。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于皮脂腺或毛囊中。对温度较敏感,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37摄氏度。当宿主体温升高时,毛囊及毛囊口扩张,皮脂腺内容物变稀,利于虫体爬出,在体表爬行,爬出者多为雌螨。蠕形螨属于负趋光性,多在夜间爬出,在皮肤表面求偶。蠕形螨对碱性环境的耐受力弱于酸性环境。

简介

寄生人体的两种蠕形螨形态基本相似,螨体细长呈植物病原线虫状,乳白色,半透明。成虫

形态特征

体长约0.1~0.4mm,雌虫略大于雄虫。颚体宽短呈梯形,位于虫体前端,肢1对,针状,须肢分3节。躯体分足体和末体两部分,足体腹面有足4对,粗短呈芽突状。雄螨的阳茎位于足体背面的第2对足之间,雌螨的生殖孔在腹面第4对足之间。毛囊蠕形螨较长,末体约占躯体长度的2/3~3/4,末端较钝圆;皮脂蠕形螨略短,末体约占躯体长度的1/2,末端略尖,呈锥状。

蠕形螨(demodicid mites)属螨形总目、辐螨亚目、肉食螨总科(Cheyletoidea)、蠕形螨科(Demodicidae),蠕形螨属(Demodex),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多种哺乳纲的毛囊皮脂腺或内脏中,对宿主的特异性很强。已知约有140余种(亚种)。寄生于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brevis)。形状 成虫体细长呈植物病原线虫状,乳白色,半透明,体长约0.15~0.30mm,雌螨略大于雄虫。颚体宽短呈梯形,位于躯体前端,螯肢针状。须肢分3节,端节有倒生的须爪。足粗短呈芽突状,足基节与躯体愈合成基节板,其余各节均很短,呈套筒扳手状。跗节上有1对锚叉形爪,每爪分3叉。雄螨的生殖孔位于足体背面前半部第1、2对背毛之间。雌螨的生殖孔位于腹面第4对足基节板之间的后方。末体细长如指状,体表有环形皮纹。皮脂蠕形螨粗短(0.20mm),末体约占虫体全长的1/2,末端略尖,呈锥状;毛囊蠕形螨较细长(0.29mm),末体约占虫体全长的2/3以上,末端较钝圆。

生活习性

发育过程有卵、美国白灯蛾、前若虫、若虫和成虫5期。雌虫产卵毛囊皮脂腺内,毛囊蠕形螨卵呈小蘑菇状,大小约0.04mm×0.10mm,皮脂蠕形螨卵呈椭圆形,大小约0.03mm×0.06mm。约经60小时孵出幼虫,幼虫约经36小时蜕皮为前若虫。幼虫和前若虫有足3对,经72小时发育蜕皮为若虫。若虫形似成虫,惟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不食不动,约经2~3天发育蜕皮为成虫。约经5天左右发育成熟,于毛囊口处交配后,雌螨即进入毛囊或皮脂腺内产卵,雄螨在交配后即死亡。完成一代生活史约需半个月。雌螨寿命4个月以上。

蠕形螨主要寄生于人体的鼻、鼻沟、额、下颌、颊部、眼睑周围和外耳道,也可寄生于头皮、颈、肩背、胸部、乳头大阴唇阴茎肛门等处的毛囊皮脂腺中,刺吸毛囊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的内容物,也可取食皮脂腺分泌物、角质蛋白和细胞代谢物等。毛囊蠕形螨寄生于毛囊,以其颚体朝向毛囊底部,一个毛囊内一般为3~6个。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于皮脂腺和毛囊中。其颚体朝向腺体基底。

蠕形螨对温度较敏感,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37°C。当宿主体温升高或降低时,蠕形螨爬出,在体表爬行。蠕形螨昼夜均可爬出皮肤表面,且以雌螨为主。毛囊蠕形螨爬出高峰时间为10:00~18:00, 皮脂蠕形螨为20:00~2:00。蠕形螨生活力较强,对温湿度传感器、pH和某些药物均有一定的抵抗力。5°C时可活1周左右,而在干燥空气中可活1~2天,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强于碱性环境,尤以皮脂蠕形螨为明显。75%酒精和3%来苏液15分钟可杀死蠕形螨,日常用的肥皂不能杀死蠕形螨。

致病

蠕形螨具低度致病性。其危害程度取决于虫种、感染度和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并发细菌感染可加重症状。绝大多数感染者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痒感或烧灼感。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学刺激可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人体蠕形螨破坏上皮细胞和腺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虫多时可引起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角化过度可填塞囊口妨碍皮脂外溢。并发细菌感染时,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当蠕形螨穿到毛囊和皮脂腺外时,可引起肉芽肿样反应。皮损的表现为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热、充血、散在的针尖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小结节、脓疱、结痂、脱屑、肉芽肿、皮脂异常渗出、毛囊口显著扩大,表面粗糙,甚至凸凹不平。在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痤疮玫瑰痤疮睑缘炎和外耳道瘙痒等疾病中,蠕形螨的寄生是病因或病因之一。

诊断

常用的蠕形螨检查方法有3种:①透明胶纸粘贴法  用透明胶纸于晚上睡前,粘贴于面部的鼻、鼻沟、额、颧及颏部等处,至次晨取下贴于载玻片上镜检。检出率与胶纸的粘性,粘贴的部位、面积和时间有关。②挤刮涂片法  通常采用痤疮压迫器刮取,或用手挤压,或用沾水笔尖后端等器材刮取受检部位皮肤,将刮出物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56-81-5,铺开,加盖玻片镜检。③挤粘结合法  在检查部位粘贴透明胶纸后,再用拇指挤压胶纸粘贴部位,取下胶带镜检。此法检出率较高。

流行与防治

蠕形螨感染较普遍。国内人群感染率一般在20%以上,最高达97.86%。感染以毛囊蠕形螨多见,皮脂蠕形螨次之,部分患者存在双重感染。人体蠕形螨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预防感染,要尽量避免与病人接触,不用公共盥洗器具,毛巾、枕巾、被褥等物要勤洗勤晒。治疗药物常用的有,口服甲硝唑伊维菌素吡哆醇及复合维生素B,兼外用甲硝唑霜、苯甲酸乳剂、二氯苯醚菊酯霜剂、硫磺软膏桉叶油以及百部、丁香和花椒煎剂等均有疗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蠕形螨病是由蠕形螨寄生于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内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又称毛囊虫皮炎、玫瑰痤疮

(二)发病机制

蠕形螨是否致病基本取决御宿主个体免疫力,当人免疫力下降,或食用过多甜份物质、糯米、油脂、则容易导致出现临床症状,而大部分人群则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

症状

标志临床特征为虫爬感。发病前多无任何症状,当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或摄入过多糖分,油腻物质后发病,起病急,全身或部分身体虫爬感剧烈,日夜不间断,虫爬感多发生于人体的鼻梁、鼻测、头皮、脸颊、眼睑周围,也发生于背部、胸部、阴茎肛门等处、病情严重时发生于耳道,口腔。少数患者可能产生毛囊损害、红斑、脓疱、脱屑。持续数月,如不经治疗,数周或数月内可以自愈,虫爬感减随之减弱消失。愈后易复发,常表现为偶发间歇性虫爬感,多见于脸颊,鼻部。

饮食

1 蠕形螨病不能吃哪些食物:

糖分食物(饮料,蛋白巧克力),油炸食物,

2 适合吃哪些食物

蔬菜、水果,多喝水,禁忌辛辣刺激以及太过有油腻的食物,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西医疗法

用复方氯霉素外用、内服甲硝唑(甲硝唑)治疗人蠕形螨病1300例,收到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98%。有专家将活的蠕形螨在显微镜下进行加拿大薄荷乳剂滴药实验,证实药物作用3h后全部杀灭蠕形螨;对50例患者进行用药治疗1个月,结果病情轻者30例有效;在薄荷油乳剂中加入甲硝唑,并口服甲硝唑治疗则效果更好。

参考资料

蠕形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0

蠕形螨病吃什么好?.39问医生.2016-09-07

人体蠕形螨的预防和治疗.39问医生.20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