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超
蒋超(1624~1673)字虎臣,号绥庵、华阳山人,金坛区朱林镇人,官至顺天提督学政,后出家为僧。著有《绥庵诗稿》、《绥庵集》、《池此偶祭》、《蒋境》二卷。《峨嵋山志》十八卷。
履历
天启四年出生于一书香之家。其父蒋鸣玉,系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山东省按察使司事。史传蒋超之母分娩前夕,其祖母梦见峨眉山僧入宝,倏忽无踪,遂认定此子乃和尚转世。《池北偶谈·卷八》也称蒋超“生数岁曾梦身是老僧……又数梦古佛已入室,与之谈禅。”蒋超幼时聪颖过人,性格沉静。及长,苦习经文、好学不倦、埋首书城、潜心经卷,焚膏油以继,恒兀兀以尽年。他对佛学尤感兴趣,沉迷禅理,厌酒肉而喜素食,淡泊名利,乐善好施。顺治二年(1645)中举人。顺治四年(1647)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顺治帝领先年(1651)浙江省担任乡试主考官。
顺治十五年(1658),其父蒋鸣玉逝世,返乡为父守丧。其时郑成功率军大举进攻南京市,拥兵十七万人,欲收复中原。次年攻下瓜州县(江都区),编者军南渡直捣镇江市再带金陵。金坛区袁大受与蒋超联手加强防御,县城戒备森严。适逢乡人、湖广道监察御史冯班要求入城避难,二人不许,待抗清义军失败后,冯班即飞书状告清廷,清廷将袁、蒋等五十余名文人士子判处死刑。蒋超买通官府,得以幸免。此即是清代名噪一时的“投诚海寇”案。康熙帝六年(1667),吏部晋升蒋超为翰林院修撰,委任顺天提督学政。他到职后,刻苦励志,为复兴国学不遗余力,亲自讲学、奖掖后礼部,要求“禁止天下有司刑责诸生”,为礼部所重视,发文各行省奉行。顺天学政秩满后,他便开始了漫游名山胜水的生涯,每思前生因缘,常怀出世之想,四十三岁即托病由翰苑告退,蒙恩给假归江南。返乡途中,行至秦邮(今高邮市),故园在望,他忽生念转道南驰。其子涕泗挽请,坚不听劝,遂买舟由南京市溯江而上,于康熙帝十一年(1672)春在峨眉山伏虎寺披剃为僧,法名“智通”。
康熙十年(1671)春末,主持监修清代第一部《四川总志》的四川总督蔡毓荣得知鼎鼎大名的蒋太史隐居在峨眉山市,遂遣人再三邀请他出山参加修志工作。蒋超辞不获免,不得已前往成都市,住在金沙寺,参与修《四川总志》。这部总志于康熙十二年(1673)在成木版刻印,共三十六卷,现藏重庆图书馆。该书记载颇为翔实,学术价值较高。康熙十二年正月,蒋超书写临终之前的偈语:“由来猿鹤自相亲,老衲无端坠孽尘。妄想锅来避热,却从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人。只有君亲无答报,生生常自祝能仁。”蒋超隐居峨眉山时,曾寄书与其好友王士祯,云:“身是峨眉老僧,故万里归骨于此。”蒋超去世时,王氏正在成都市主持乡试,惊闻噩耗,专程到萝峰庵蒋氏墓前凭吊,挥泪书五律一首以挽之。诗云:
西清三十载,久病一迁官。忽忆峨眉山市好,真忘蜀道难。
法云清浩荡,春雪气高寒。万里堪埋骨,天成白玉棺。
人物评价
蒋超擅长诗文,酷爱墨宝,嗜好书法。经蒋超亲手抄录的诗文多达数百卷但留下来的不多。清朝的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书中写道:“国初沈绎堂、蒋虎臣齐名,沈书传者多,而蒋不多见。”《绥山诗稿》是蒋超的诗集,其中的诗大部分写于出家以后,绥山乃峨眉山旧名。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在《绥庵诗稿》序中说:“虎臣天才爽敏,刻意好古,匠心独远,环瑰深拔,不肯一语近人。”清初诗坛领袖吴伟业对蒋超的诗亦极为推崇。清中叶四川省著名才子李调元在《怀蒋太史虎臣》一诗中吟道:“弹指三生悟夙因,木天(指翰林院)我亦过来人。能从大海翻身出,只有苏州市蒋虎臣。”蒋超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清代最著名的朴学大师孙奇逢在嵩洛遇蒋超,互相研讨理学,对蒋氏的卓越见解十分佩服,慨叹:“不可失此人!”清中叶的沈德潜、彭端淑、潘飞虎、王荫槐、张维屏等学界名流,亦对蒋超十分叹服!
代表诗作
【金陵旧院】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塌尽曲池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