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创办史:在民国六年九月(1917年9月)的时候,顺直省区(包括直隶、京兆两省区,即现在的河北省、北京地区)发生大水灾,淹没了一百零三县,一万九千零四十五村。受灾的百姓有六百三十五万一千三百四十四名;成灾的田亩有二十五万四千八百八十九顷一百六十五亩四分三厘。这是一场巨大的浩劫。那时候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见到各地方的灾民,因为乏食的原故,有的甚至他的儿女遗弃道路或标卖,所以在北京设立了慈幼局两所,委托英敛之(天主教徒)去收养灾民的儿女。一所专收男孩,一所专收女孩,总共收了男女儿童差不多有千余人。水灾平息以后,这些儿童先后被他们的父母领回。可是到了后来还有二百多儿童没有人认领。所以水灾督办处不得不设一个永久的机关,来教育这些儿童。可是当时,在北京城里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来盖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幸得时任徐大总统(徐世昌)同前清皇室的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香山公园的地方拨出,建筑慈幼院的男女两校。熊希龄当时想着城内外困苦的儿童很多,报纸上载着他们的父母往往带着儿女投河自尽的,又有全家自杀的,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地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恶呢。熊希龄与水灾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方两君商议,决定建一大规模的慈幼院,可以容的下千多人。把城内外贫苦的孩子招进来一同教育,免的这些孩子受苦,遂于民国九年九月三号开学。这就是香山慈幼院成立的大概了。
香山慈幼院
香山静宜园与慈幼院的关系: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站北郊西山东麓,距京城约20公里。全园占地面积约为160余公顷。其主峰北京香山公园香炉峰,海拔557米。香山名称的由来,据《香山永安寺记》中载:“香山在首都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宛署杂记》中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蟾蜍,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自古名山僧占多。早在我国唐朝香山就出现了极为壮美的寺宇建筑,据文献《宛署杂记》中载:“妙高堂,在宛平街道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可见在香山营建寺庙之早。据《金史》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二月,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元代仁宗皇庆元年(1312)曾给钞万锭修缮永安寺,并一度更名曰:“甘露寺”。明代的香山,更为鼎盛。寺庙观庵建筑,几乎遍布各个地方。文献《篁墩集》记载:“西山之刹以数百计,香山号独胜。层楼叠层,……”。《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香山行宫建成。香山作为皇家园林,其大规模的营造修建则是在乾隆。乾隆十二年(1747),香山命名为“香山公园”。北洋军阀和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香山的大部分风景区被“达官贵人”、“军阀巨商”建成私人别墅,多处名胜封闭,禁人游览。到1956年5月1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经过整修,才开辟为真正的公园,并更名为“香山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静宜园今名香山公园,现已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旅游胜地。静宜园还有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即从1920年(民国九年)到1948年的这段经历。在这近30年的时间中,静宜园的全部设施及园地只供一所独具特点的学校专用,这所学校就是香山慈幼院。民国元年革命的时候,看守香山公园的每每把园里的树木私自砍了去买。当时马湘伯、英敛之两位先生到这里游玩,发现后就商量着怎样可以把古迹保存,他们又觉的西山附近的人又穷苦,又没机会受教育,真是怪可惜的。所以他们打算设立静宜女子学校。由喀喇沁王福晋领衔,奏请于前清隆裕皇太后,许她借用香山静宜园这个地方。这时,熊希龄正任热河的都统,就提助些公款,并募了点捐款,把破旧房屋加都修理修理,静宜女子学校因此就成立了。数年间,静宜女子学校毕业的学生差不多有好几百人。这一时期园内设立了立法机关,分为两种:头一种是香山公园董事会,专管园内租地和一切自治事宜。就拿所得租息作静宜女校的经费,并拿来作为修治马路、栽培树木和设立园警的用度。第二种是慈幼院董事会,专管慈幼院的财政教育监督审计的事情。两个董事会的会长都是赵尔巽。所规定慈幼院的章程:院长由董事会于董事中推荐,责任重在对外的,副院长由院长聘请,对于院内用人行政的事都负完全责任。这种意思是为调和立法行政两机关,免的有冲突的。民国六年的水灾期间,熊希龄建议以工代赈,拨了六万银元,由京兆尹雇用许多灾民,修通西山的马路,由万寿山起经八大处到阜成门止,取名叫做仁慈路。此路修成,使从北京城内去香山的交通更加便利。这就是香山香山公园与慈幼院的关系大概。
香山慈幼院初建:得到香山静宜园这个校址以后,熊希龄与水灾督办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方商议,决定建一所可以容下千多人的大规模的慈幼院。建校工程于民国八年二月十七号(1919年2月17日)动工,至年底男女校舍竣工。在工程结束之前,慈幼院于十七号间聘请施今墨到校主持教务,规定学科。后来施今墨任副院长,直至民国九年十月三号(1920年10月3日)慈幼院举行开院仪式后才因事辞职。施今墨在慈幼院任职约一年。慈幼院初建时分为男女两校,男校在香山公园的东北,原是一片空地,大约二百余亩,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和香山别墅所在的地方。女校的地址,乃是前清皇室的寝宫,名中宫,即现在的香山饭店所在的地方。现在,香山慈幼院男女两校仍有迹可寻,原男校的食堂,即现在香山别墅的餐厅;原女校的食堂,即香山饭店的餐厅。近年来这里拆了院墙,增开了越过沟堑直通马路的大门,以便餐厅对外营业。香山慈幼院总院的地址,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的所在地,总院的大铁门依然如故。从大门的铁栅望进去,直视镇芳楼(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档案室),此楼为河南省籍的张镇芳先生捐四十万元所建,故用捐款人张镇芳之名命名——镇芳楼。这座楼原来是慈幼院的董事会、评议会、院务会等开会的地方。总院铁门外北侧顺石阶而下有一方形广场,围绕广场四边有一米余高的看台两层。这里原是慈幼院学生们春秋两季开运动会的地方,平时是足球场。解放后,这里一度变为桑园,现在植满了果树。
慈幼院男女两校校舍落成以后,尽管熊希龄认为尚有不完备的地方,准备慢慢添补,但就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在残破的旧中国,一所学校能占据香山香山公园这样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校园,能建成如此规模的校舍来教养贫苦无依的儿童,也可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现今
立新学校原名香山慈幼院,由我国著名慈善家、平民教育家熊希龄先生于1920年10月创建于香山静宜园,1953年迁入现校址,迄今,已有92年的历史。学校西接首体南路,南临钓鱼台国宾馆,是一处交通便利又与繁华街市保持适当距离的、安静的学习场所;是一所具有人文、科技、现代的校园文化,先进、一流、齐备的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全中学,2010年成为海淀区首批示范性高中校。
立新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0000余平方米,是海淀区唯一一所集中、小、幼一体的公立学校。拥有设施一流的住宿部、体育馆、礼堂、多功能厅、排练厅、实验室、阅览室及专业教室等。校园绿植繁茂、整洁清爽;教学楼宽敞明亮、设施完备;住宿部温馨、舒适,大气而优雅的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了“人文、现代、科技”的设计理念。置身于此环境中的校园生活会令你在惊奇和惬意中徜徉知识海洋,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校现有学生2600余人,教职员工240余人。80%的教师为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70%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出现了连树声、任光辉等教育名家;学校设有十余位特级教师和市区专职教研员担当首席顾问的专家团。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立新人继承并弘扬了熊希龄先生“面向社会,全面育人,追求高水平教育”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创新,确立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创设现代化的、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者、国家合格的建设者,成为有所作为的人”的办学思想。发展学校为学习型组织,创办适应社会变革、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形成了“民主、严谨、求实、进取”的良好校风,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高中学生入学分数在全区处于中等水平,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本科上线率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理科本科上线率由2006年的66.8%提升至2010年的95%,一本上线率由19.63%提升至70%;文科本科上线率由2006年的73.7%提升至100%并保持三年。2010年高考中,7名同学总分在600分以上,最高分646分;理科实验班成绩尤为突出,100%重点本科上线,最低分528分。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红旗团委”、“北京市学习型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家教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艺术教育先进校”、“海淀区科技活动示范校”、“海淀区国防教育先进校”等。学校还是“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学校”、“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学习型社会中‘友善用脑的研究和实验’实验学校”、“中英发展计划合作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
创始人-熊希龄
熊希龄,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省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希龄先生晚年致力于慈 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这位风云人物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