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柴胡
银柴胡(学名: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是石竹科繁缕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30(-60)厘米,全株呈扁球形,被腺毛。主根粗壮,圆柱形。
茎丛生,圆柱形。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聚伞花序顶生,具多数花。果宽卵形,长约3毫米,比宿存萼短,6齿裂,常具1种子;
种子卵圆形,褐黑色,微扁,脊具少数疣状凸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根供药用,可清虚热。用于阴虚内热、积发热。
物种简介
植物学史
有关银北柴胡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公元420-470年南北朝时期)中柴胡项下,曰:“柴胡出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即今榆林市一带,银柴胡也因此而得名。据刘晓龙考证,《雷公炮炙论》中提到的银柴胡为伞形科植物银州柴胡。此后一直无银柴胡相关记载,直至唐朝,《唐本草》一书中记载:“柴胡,唯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但在宋代《本草图经》中发现,五幅柴胡图中所描述的寿州柴胡植物特征并非伞形科柴胡属植物。在《政类本草》中也有一幅银州柴胡图,其形状与寿州柴胡类同,从图的特征判断该植物具有石竹科植物的特征。由此可见,宋代时所记载的银柴胡原植物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石竹科植物。后来在明代《本草汇》中提到:“北柴胡产银夏者,色微白而软,为银柴胡。”《本草原始》中云:“今以银夏者为佳,根长尺余,色白而软,俗呼银柴胡”。上述唐朝至明代的医家著作所描述的柴胡特征在冠以地名的称谓“银柴胡”的同时,在药材和原植物的形态特征上也逐步有了区分,银柴胡原植物逐渐从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演变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其详细演变原因,由于年代久远及缺乏古文献记载已难以考证。
形态特征
银柴胡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圆柱形,直径1~3厘米,外皮淡黄色,顶端有许多疣状的残茎痕迹。茎直立,节明显,上部二叉状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叶对生;无柄;茎下部叶较大,披针形,长4~30毫米,宽1.5~4毫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被短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毛。花单生,花梗长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绿色,披针形,外具腺毛,边缘膜质;花瓣5,较萼片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10,着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长于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于球形,花柱3,细长。蒴果近球形,成熟时顶端6齿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喜阳光,多生长于干旱少雨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区,极耐干旱、耐贫瘠、耐寒,忌涝。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土壤含水量3.8%、含有机质0.2-0.3%的松砂土中仍能继续生长,在-30℃能安全越冬。适合生长于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地或松砂土中。黏重土壤、盐碱低洼处土地不适宜银柴胡的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赤峰市)、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生长于海拔1250-3100米的石质山坡或石质草原。
生长繁殖
播种繁殖:种子繁殖于11月中下旬将新采收的种子播于大棚内,春节期间即可提早收获,但由于植株营养体较小,所以可食部分产量较低;也可于翌年3月中、下旬露地播种,第二年早春采收,种子产量较高。播种前造足底墙,于小高哇上开浅沟,浇水,待水下渗后播种。播种时将种子加2-3倍细沙混匀,播后覆土0.5厘米厚。每亩播种量为500克左右。
分株繁殖: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将母株附近萌发的幼苗连根挖出,按株行距3-4厘米见方定植,每亩定植5500-7400株,栽植后踏实,灌足水。
栽培技术
野生银柴胡多生长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荒漠草原地带,土壤多为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的砂质壤土。种植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疏松、渗透性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质土。低洼积水、粘重板结、盐碱地不宜种植。银柴胡耐旱、耐寒,适应性强,易种植,而且适宜种植的土地资源比较多,发展生产的潜力较大。
银柴胡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生产有较大发展,收购量略有起伏;销售逐年稳定增长。属于产销基本平衡的品种。50年代产不足销。60年代至70年代产区加强了收购,产量逐年增长。1978年收购40余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57年增长7倍,销售也逐年同步增长,产销基本平衡。80年代由于资源减少,人工栽培品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产量有所下降,但市场供应比较稳定。
银柴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明显减少;人工种植刚刚起步,栽培技术尚不成熟,单产低,商品质量较差。因此,要采取措施搞好资源保护,加强管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重点研究栽培技术,提高商品质量,以增加药源,适应市场需要。
几年因银柴胡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产区价低,农民已少有种植,07年宁夏、甘肃干旱又对产地产生极大影响,库存转弱。现银柴胡市场货源较少,走动平稳,甘肃产地统货收购价元,州市场成交价元。
主要价值
主要成分
含a-菠植物固醇和豆甾-7-烯醇的混合物、豆甾醇、豆甾-7-烯醇葡萄、a-波甾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麦角菌7-烯醇葡萄糖甙,以及银柴胡环肽,芳香油等。
丝石竹根含三皂苷,甙元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
化学成分
丝石竹根含三菇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从根中分得α-菠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醇软脂酸(stigmast-7-enol-palmitate)、呋喃3-羧酸及黄芩素(wogonin)等;尚含挥发油约1%,油中有糖醇、己酸、2,3-二氧-3,3-二3-甲基吲哚1-、邻-二苯甲酸丁双、α-甲基十六碳等。尚含新化合物银柴胡环肽等。
主治功效
1.退热而不苦泄,为清虚热的要药,常与黄花蒿、地骨皮等药同用。
2.凡阴虚内热,盗汗骨蒸者,多与地骨皮、秦艽、鳖盖子、青蒿等相配。
3.若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或久疟不止,体虚低烧者,可与白薇、地黄、鳖甲、知母等相伍,以益阴退热。
4.凡小儿疳积,日久化热,症见烦渴燥急者,多与栀子、黄芩、连翘等合用。
参考资料
银柴胡.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