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流坑村

流坑村

流坑村是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一座古村落。村庄坐落在乌江边,距离乐安县城38千米,占地面积为3.61平方千米。流坑村是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建筑物。目前,村内保存着260处各类建筑遗址,其中包括19处明代建筑,以及321件重要文物,如高坪别墅、武当阁、环中公祠、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宅、文馆和三官殿等。流坑村在科举仕宦、文教学术和经商贸易等方面涌现了许多人才,村内的匾联数量达到了622块,这在中国的村落中非常罕见。因此,流坑村成为了江西省传统村落的代表,被专家评为“江西独一无二,全国少见”。流坑村的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此外,流坑村还被评为“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村)”和《最美古村落》等榜单,并荣获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十国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建村,始属吉州区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太后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朝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裔孙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代到清代,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爱新觉罗·旻宁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

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四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古迹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曰:"其处纵横捭阖,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枋焉"(见《徐霞客游记》)这里所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赵祯景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明代,流坑开始建宗祠,不断修撰族谱,在家族的约束力中增进儒家学理凝聚族人,以心学的弘扬给族人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以德行为本”,“先立其大为宗”,“辅以血脉以禅于无穷”,家族的维系开始超越原始阶段,进入到理性的境界。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乡后,着手规划改建全村的整体布局,“建筑按风水学考虑外,还依据周礼的规定布局”(郑孝语),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而居,与各房派的宗祠结合在一起。

为教化和约束族人,流坑董氏的族规日趋完善,至明代中叶,董氏第二十二代董燧,是位哲学家,举人出身,官居刑部郎中,有理政治事之才,致仕后,对村子加以改建治理,使流坑规范饬,井然有序,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整个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董燧等对流坑的规划、整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村落建设的宝贵模式。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说:“是(流坑)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明清时期,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卢贤拔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尧臣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

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太后首建宗祠,振兴族村建设与管理;嘉靖四十年(1561年),钟凌秀农民军窜入流坑烧掠,村庄遭破坏,董氏大宗祠被焚毁;嘉靖、万历年间,在董燧等官绅的倡议和主持下,对流坑整个村庄,包括龙湖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整治,大力种植并维护村周树木及沿江的洲林,使整个村庄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该时期重修的大宗祠,是董氏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建大宗祠。“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坦绳巷”,巍然壮观。另外,董氏各房派还先后建祠;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董氏家族共有书院、书屋28处,其中19处位于村中,另有魁星楼、文昌阁等处,专供文人的雅会之所。村中人文纪念性建筑星罗棋布,如状元楼、五桂坊、子男封爵坊、文武魁元坊等共33处。

清代董氏大力发展乌江木竹贸易,富商不断涌现。富商们大多热衷建宅和资助公益事业,使族村建设日新月异;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攻入流坑烧杀砸掠,村亦显萧条。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攻入流坑,烧毁董氏大宗祠和村中十余座宅第。受社会形势的影响和董氏本身实力衰退的局限,宗祠再末能重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史存物遭到破坏,但教育、卫生、交通等事业得到全面发展。1958年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大砍竹木作燃料,致使木竹资源日益减少。至20世纪70年代,延续了数百年的乌江木竹运输业方才停止。1966年至1969年间,所谓的“破旧立新”使流坑许多古建筑的装饰物被摧毁,不少珍贵古匾联、古字画、古家具、古书籍被焚烧,有名的文武状元坊、子男封爵坊、累朝师保坊和奕世科名坊被推倒。

1997年流坑文物管理局设立,主管流坑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对文物进行修缮的同时新建大量基础设施。

建置沿革

流坑自建村以来,先后隶属两州(吉州、抚州)四县(庐陵郡吉水县永丰县乐安县)。 

南唐昇元年间(934年—942年),董氏肇基之时,流坑隶属吉州庐陵县;保大八年(950年),析出吉州庐陵县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划归吉水县管辖。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从吉水县析出报恩、永丰、云盖、龙兴、兴平、明德六个乡设置永丰县。流坑所处的云盖乡再属永丰县管辖;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从永丰县划出云盖乡,从崇仁县划出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合置乐安县,流坑至此隶属抚州的乐安县云盖乡。 

清代时,流坑隶属乐安县云盖乡望仙里三十八都。 

民国初期,流坑隶属乐安县南二区三十八都;民国二十年(1931年),流坑划入第三区(区设湖坪)三十八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乐安县缩编为三个区,流坑隶属望仙区南田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坑村隶属乐安县第三区(湖坪乡)的牛田乡;1952年,乐安划为八个区,流坑为第八区(牛田)的第二乡(流坑乡);1958年撤区并乡后,流坑隶属牛田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流坑隶属牛田人民公社。初期设立过田北、龙巷、街上三个大队,不久后并为一个流坑大队;1985年撤社建乡(镇)后,流坑一直隶属牛田镇

地理环境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  村域面积3.61平方千米。

地貌水文

乐安县位于赣中南丘陵的北段,境内低山、丘陵、岗地和小盆地交错航拍流坑村分布。流坑村处于其中一个盆地中央,四面环山(东有东华山,南有白石岭,北有荷叶岭,西有北岭)。盆地东南角有个缺口,乌江既从东南方招携、安吉金竹一带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至村边转绕而西。据考,明嘉靖、万历年间在村西边缘人工挖掘出七口由南而北、紧密相连、绵延如龙的池塘组成的长湖——龙湖,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活水排形”。

流坑村,属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昇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

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2003年,入选由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村落布局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覆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自然资源

流坑村土壤偏酸性,以红壤土和黄壤土为主要土质,适宜于种植油茶、茶叶、果树、杉木王等。其辖区内自然植被良好,生态优良。植物共305种,主要树种为樟、杉、柳、枫、柯、湿地松油茶林等。山林中有野猪、草兔黑斜线侧褶蛙等野生动物17种,白鹭、子规、斑鸠、白头翁等鸟纲130多种。

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二十世纪中叶,以致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流坑为何令世人刮目相看,除了它的千岁年龄外,流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它已是一个共拥有八百余户四千余人的大村落,村庄面积3.61平方公里,耕地3572亩,山地53400亩。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3月,流坑村总人口6000余人,在外务工人员近2700人。

经济

流坑村主要产业为水稻和桑蚕。据2020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流坑村村集体年收入1.8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950元。 

流坑村的集市位于朝朝街,成条状分布,规模很小,全场50米左右,周边辐射一些固定店铺。人流量最多的时候也就百人左右。朝朝街清晨四点半开始,六点半基本结束,剩下就是游客的查漏补缺购买近期需要的货品。主要包括散户和固定店铺在这里经营,平均月净收入200—300左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冲击,网络购物的发达,原有的朝朝街的集市进一步缩水。流坑村店家进货渠道主要来自于乐安县,主要交易霉豆腐、凉粉、红薯粉、鸡蛋、牛奶、鸭蛋、猪肉、烟酒糖茶、生活百货、副产品、杂品等。

文化

主要建筑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形成了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明代民居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省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概论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

明清建筑

流坑村中那栉次鳞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全村现有500余栋各类房屋中,有明清两代建筑260余栋,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祠堂60余堂,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流坑古民居之多,全国少有。它们大都有绝对年代可考,这些明清建筑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祠宇宅第,又俨然似微型城堡。明代与清初住宅,大门多在右侧,清初以后,住宅大门移至正中;门楣、屋檐饰以雕刻、彩绘;屋内墙壁、门柱、窗、柱础、枋头、雀替、档板、天花板,也多有雕绘装饰,制作的花鸟虫鱼、传奇故事、神话仙迹,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量地吸收了南方各省雕绘技艺的精华。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流坑村选址于风水极佳的河湾小盆地,北靠白石岭,东、北、西三面环水,似“金带环抱”,整个村宅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乌江自村东南折转西北再往西流,正合风水学的“攻位于纳”(纳:即水的曲处)、“藏风聚气”的选址理论。 

流坑村就山川形势而言,其东有东华山“玉屏东列”,南有白石岭“天马南驰”,北有荷树岭“雪峰北耸”,西有北岭“金峰西峙”,形成“罗城”之势。  就其水流而言,乌江自东南而来,朝村外北绕,一眼望去看不尽水来的源头,可谓“天门”开敞,“门开则财旺”;而“地户”位于西边锂鱼山与白茅洲相交之处,一眼望去看不见水流走的景象,可谓地户紧闭龙气不泄。

流坑村选址符合《阳宅十书》所载的“前有高阜后有岗,东来流水西道长;子孙世代居官位,紫袍玉带伴君王。”属“二龙并落、三水夹行、雌雄交”的风水宝地。 

空间布局

流坑村的总体布局,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南京刑部郎中董燧所规划、设计。南北向的龙湖将村落分为东西两大部分。龙湖之西,沿湖建南北向街巷一条,名曰“朝朝街”,是流坑村的圩市所在。街北端有棋盘街,南北两侧五桂坊、锦衣坊相对而建,西侧高处矗立着闻名遐迩的状元楼。 

龙湖之东,村庄呈现“七横一竖”格局。七条横巷均为东西走向,平行排列。从南至北依序为上巷、闯家巷、明经巷、墟上巷、贤伯巷、中巷、隆巷。南北走向的竖巷称沙上巷,与七条横巷的西端相连。八条巷道之间还有密如蛛网的小巷与之贯通,纵横。巷道两侧为延绵不断的各类建筑或遗址,有民居、宗祠、寺庙等。古时流坑董氏以房派分巷道聚居的格局虽被逐渐打乱,但家族聚居所形成的多处建筑宅群至今仍清晰可辩。在每条大巷的巷头均建有具有关启、防御功能的望楼;巷尾建有巷门。七条横巷的东口直对江岸,与码头相呼应。河风能顺畅地入巷进村,使村中空气清新。 

流坑村的东北面和村西北水口的江对岸,各有一片风水林。村北的陌兰洲古樟林边,建有流坑董氏大宗祠及文馆。村之东、北面,还建有一些宗教性的建筑。 

流坑村的村落整体布局,既体现了血缘村落的宗法组织关系,又反应出当时城邑建设中巷道布局的规划思想。同时整个村子的房屋系统,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科学合理,独具匠心,显示出古代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乐安县流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4—2030)

建筑特色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用空斗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翘-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还能挡盗防贼。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质装修的“宝壁”、屏门、隔扇将厅堂内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左边神龛内摆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烛插座、长明灯、铁铃,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灯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居宅一般都有前门后门,前门通正厅,后门连便厅或厨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门多为侧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门的形式各异,以一字门、八字门、牌坊式门、凸入式门和门罩式门较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砖雕壁画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带庭院,庭院前有砖木结构门楼。 

流坑村内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重要的有18组,如“大宾第建筑群组”、“星第门建筑群组”、“思义堂建筑群组”和“处仁门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出入是门,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给人形成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 

七巷之中有一“下巷”,因巷道两边分别矗立着明、清两代的建筑,而被人们称作“明清巷”。“明清巷”两墙相隔仅0.5米,从北往南看,左边是明代建筑,其特点是二块横砖一块直砖,墙体古朴、厚重,修饰的屋檐较多;右边是清代民居,其特点是一块横砖一块直砖,砖相比明砖略薄,屋檐也少,但不失简明之风。

流坑村历史格局保存完好,文物古迹类型丰富。街道、宗祠、民居、义学、私塾、神庙、佛寺一应俱全。在此以街巷、神庙和公祠为代表详述。 

文物古迹

流坑神庙

流坑村现存的大小神庙就有11处。大多位于村周、江边,少数位于村中。所供奉的神祉彼杂,既有观世音弥勒佛等佛门众神,也有三官等道家诸仙,又有先贤圣哲和行业杂神。

仰山庙戏台是集舞台、看场、四角亭和庙宇于一体的建筑。其布局为东西纵向排列,舞台和庙宇分别建于东西两端突出部分,戏台包括舞台和看场,砖木结构。舞台为木构,看场鹅卵石铺地,可容纳观众上千人,南北两侧为木构看台。四角亭位于庙堂之前,覆于看场之内。两侧山墙辟有高大宽敞的拱门,供观众出入。亭内顶为天花和斗八藻井,枋下有雕花雀替,下层硬挑为鳌鱼造型的木雕,四角斜撑分别为圆雕“倒叠罗汉”的杂耍人物。庙宇直对四角亭,门前麻条石铺成三级台阶。庙宇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其后拖间砌双层神坛,供奉仰山、财神、紫微肖公等十余尊神像,是古代演戏娱神之风的体现。 

流坑祠堂

明代中期后,董氏人口迅速增多,房系纷呈,因此,自大宗祠建立后,各大小房系相继建祠,直到清末。至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建有大小聂氏宗祠26座,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增建至83座之多。各大小房祠分别代表一个房系,均系大宗祠支脉,并以大宗祠为中心组成了流坑董氏宗族管理的完整机构。 

董氏大宗祠是为祀奉开基祖董合所建,其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从遗址和构图可知,其场面宽广,构架宏大,典雅壮观。族谱对大宗祠有这样的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可谓流坑古建之最,足以体现董氏家族往昔的辉煌。董氏大宗祠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所焚毁。其主体建筑现仅留一片残垣断壁,“敦睦堂”上残留五根直径0.7米、高8米的花岗岩石柱巍然肃立,傲视苍穹,似乎在诉说它往昔的辉煌和不平的遭遇。后人将宗祠遗址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非遗项目

跳舞

傩舞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的仪式。流坑傩舞的由来,流坑傩舞据口碑相传,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世祖董敦逸。流坑傩舞的主要剧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安庙装香”、“书生进考”、“跳财神”、“出六将”、“出三官”、“出和合”、“出真定”还有“周公与桃花女”、“闯辕门”、“斩蔡阳”、“取经”等剧目。 

游老爷

流坑的游神又称为“游老爷”(“老爷”是流坑村民对庙中菩萨和神的总称),游老爷是流坑延续数百年之久的祭祀和民俗娱乐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初九,由流坑的轮值房负责组织活动。活动当天,由轮值房的一个当年结婚的男子手捧何杨神,依序走遍全村,以示游神活动即将开始,每家要做好接神准备:每家要在门前装灯、点烛、放米和红蜡烛。游神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队青壮年抬着“老爷”,穿过村中的各个巷道。每家都要肃立门前,恭候“老爷”的到来,神像一到,鸣爆相迎,为神像点烛敬香,家人一起跪拜,祈求神灵的保佑。

特色饮食

流坑的传统饮食以豆腐、霉制食品闻名,有豆腐、绍兴腐乳、霉豆腐饼、霉鱼等。霉制食品味道独特,价格便宜,让游人大饱口福。

流坑民俗

1、流坑人的麻将——玩铜钱牌

在流坑,经常可以看到村中妇女围坐着玩儿铜钱,村里人称之为打铜钱牌。所有的铜钱为“康熙通宝”,以铜钱的背面写字做区别,类似于今天的麻将。

2、流坑的供神——“游老爷”

流坑的游神又称“游老爷”,是正月里的最热闹的活动。“老爷”是村里人对庙里的菩萨和神的总称。游神那天,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老爷”,前面鸣锣开道,穿过流坑的每个街巷。“老爷”走到那,香火旺到那、鞭炮放到那。

3、流坑的跳傩——“玩喜”

流坑人把出傩神、跳傩舞称为“玩喜”。流坑的傩舞是古时驱鬼逐疫的典礼。后来发展到哪家“中举”、“添丁”“娶妻”等喜事也要请傩,表演的娱乐性增强。

傩舞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彩袍,手舞足蹈。傩舞不用语言,只有肢体来表现各种神话传说里的人物,玉貔貅祛妖,祈福平安。演员的每个招式都有板有眼,把角色性格表演得惟妙惟肖。傩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出将”等民间传说。

流坑傩剧最后的节目一般是“抢罗汉”,非常有特色。“抢罗汉”时全部演员都取下面具,一起登台献艺,各逞其能。演员们现出打拳、踢腿、翻斤斗、跳桌子等绝活,把演出推向高潮。

交通

抚州市市区乘坐抚州至乐安县城际公交,票价20元。再由乐安换乘去流坑的车。客车在乐安车站等候,到点即走,上下午各一趟,票价11元。

导览

旅游线路:旅游接待中心(乘电瓶车进入古村)、状元楼、老朝朝街历史文化街区、明斋绳武先生祠(民俗文化陈列馆)、秘阁校书祠、解元第、庆见南云宅、环山书院、屯田郎祠、花萼联辉宅、资深居建筑组群、尚义门(“雀鹿蜂猴”照壁)、齐寿门残架、汲古山房、益宇公祠、翰林楼、古戏台、仰山庙、四牌楼遗址、旌表节孝坊、肇修堂建筑组群、理学名家、高明广大坊、大宾第建筑组群、董国珍宅、明清一线天、麒麟厅、朝选公祠、文馆、董氏大宗祠遗址、蕃昌公祠、董蕃昌夫妇合葬墓。

其他村里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流坑村

流坑村,旧称叶桥窟,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属沙湾镇,距离叶桥村0.65公里。

村以坑得名。辖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51户,621人,汉族

耕地面积322亩。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章贡区沙河镇东南部,距沙河工业园1.5公里,市中心6.8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总面积为6150亩,其中耕地922亩,山地4333亩。下辖13个村民小组,284户农户,总人口1083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60元。该村林木茂盛,水源充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特色产业为芋头、生姜、莲藕,鱼苗养殖也名扬赣州市周边县(市)区。2000年荣获赣州市“文明村镇”和章贡区“安全文明村”、“十佳和谐村庄”等称号。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流坑村

樟市镇流坑村委是个年集体纯收入不足2万元的贫困村。在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工程开展以来,省档案局驻村工作组进驻流坑村委开展三年帮扶工作,工作组进驻流坑村委后,按照省委确定的“三查二建一发展”要求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民情,赶墟入集了解商情,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为三年驻村帮扶打下基础。看到村委办公条件简陋,他们将省档案局二套办公沙发赠送给村委,改善了村委的办公条件。

2005年春节前,工作组汇同省局机关领导举行了扶贫助困送温暖慰问活动,对村委10户五保户、3户烈属、14户困难户进行了慰问并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当工作组了解到流坑小学学生仍使用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旧桌椅上课时,心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多方请示,在省档案局的支持下,工作组向流坑小学捐赠了260多套学生桌椅,并在六一前夕为流坑小朋友们赠送了一批书籍和文体学习用品,价值达四万多元,此举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的称赞。

工作组还争取到省局支助5000元为流坑两自然村修复因水灾而冲毁的桥梁。在工作组的多方奔走下,终于联合到省档案局、广东福利龙复合肥有限公司和南方农村报等单位在流坑携手创建“福利龙复合肥高产示范村”活动,并于7月上旬在流坑举行了仪式,在活动仪式上,福利龙公司向农户赠送了1.5吨复合肥,发放了有关资料,公司技术人员还结合流坑示范点的具体农作物举行了科学施肥的技术讲座,并向示范农户发给施肥情况登记表,方便公司进行肥效跟踪,此举很受农户的欢迎。省档案局长徐大章同志高度重视基层驻队工作,三进流坑看望驻村队员及指导驻村工作,告诫驻村干部要多调查研究,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尤其是要利用身为档案工作者的优势,做好现行文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力争使流坑村级档案工作成为樟市镇乃至曲江区韶关市的村级建档示范点,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部门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要求工作组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尽快选准帮扶项目,以壮大流坑集体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顺利完成三年帮扶目标。

工作组的同志不负领导的期望,经过近半年对流村情、民情的了解分析,并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后,认为利用村委原有的旧鱼塘进行加深加宽固基等全面整理后,帮助村委实施鱼塘养殖开发项目,该项目周期短、见效快,且资金投入不到5万元,资金投入较少。此项目实施后,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2万元收入。工作队还通过对马坝、樟市城镇集贸市场的了解后提出一设想,如果在这些商贸集散地为流坑村委买一商铺,每年租金收入也有一万多元。此外,他们还提出,以落户该村的东升农场为依托,利用当地农民饲养的鸡牛猪等牲畜粪便等为基础原料,请农科专家做指导,建立有机肥厂,向基地提供有机肥料,此项目若能实施,既可为村集体带来2万元的收入又可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工作组已把这些设想形成书面材料向省档案局汇报,省局正对这些项目的可行性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加紧研究。在“两委”换届中,驻村工作组积极协助组织考察村官人选,协助投票选举,确保了选举程序和过程的合法,确保了群众选准选好当家人,为村委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旅游

主要景点

古樟林

古樟林主要分布在流坑以下的乌江河带,上溯南安的东岸村,下延峡圳的西务村,连绵约10千米。最壮观的为流坑至水南乌江带的古樟林,约5千米,故有“十里香樟”之称。乌江带古樟林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樟林”,入选“江西百景”。早在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寓于水南古樟林的茶园;座落在乌江之畔的水南和麻坑两村,也因此被评定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电视连续剧《星火》、《穷孩子富孩子》等也先后在古樟林一带拍摄外景。 流坑村古樟林

状元楼

状元楼,位于流坑村西侧的棋盘街旁,坐西向东。状元楼始建于南宋年间,是为了纪念流坑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楼平面为正方形,下层前、后辟拱门,形成东西通道,是流坑古时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竖旗杆的花岗岩石犹存。有檐廊、神阁。“状元楼”设计奇特,装修独具韵味,外观显得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内构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其后历有修,但平面布局仍为旧制,部分柱础也为明代遗物。 

文馆

文馆,又称“桂山严祠”、“江都书院”。位于环境幽雅、地域开阔的流坑村北陌兰洲,其东侧紧靠宗祠,背江面村而建。为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建筑。 

理学名家宅

理学名家宅,为明代中宪大夫、刑部正郎董燧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明代后期建筑,建有一前置天井的小厅堂,门楣上署有“大夫第”三字,天井照壁上刻有“共徘徊”砖额,此宅前辟大门廊,为一进三开间,其正门前两侧分立圆雕红石狮一对,门楣上悬挂的“理学名家”大匾,为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同亨所书。 

凤凰厅

凤凰厅为明代后期流坑儒商善士董国举之宅。凤凰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明式宅第,为侧入式,前、后两堂天井、三开间的建筑。入门的门楣上砖刻“尚义门”三字,门旁砖刻“门对九天红日,路通万里青云”一联。前堂两侧各设置正房,天井紧靠前墙,前墙建成四柱三间式结构的影壁,其正中上方嵌有砖刻“正大光明”匾,照壁的中柱上刻有一联“百计但存阴好,万般惟有善根长”。照壁的檐宇下、砖匾四周和横坊上的人物、动物等堆塑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照壁的中、下部为一组浅浮雕图案的砖雕壁画群,分左、中、右三幅,画面上以云日、山水、鸟兽、花卉、树木等形体设计绘制,构成了多幅各能体现一定思想内容的画图。 流坑村游客接待中学

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

董文广,开基祖董合之长孙。曾于赵恒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明法科中选。董文广倾其家产,创办“桂林书院”,纳贤才、请名师,大兴教育,使流坑董氏身于吉州永丰四大世家(欧阳姓、曾、董、罗)之中,影响久远。 

董仪,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董氏一门父子、兄弟5人同中进士,董仪为其中之一。他为官施政与教化并举,以德惠民,为北宋名臣。 

董敦逸(1031年—1101年),字梦授,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赵煦元祐六年(1091年)官拜监察御史,后以“瑶华秘狱”案不哲宗,卫护孟后而调知兴国军宋徽宗朝复为左谏议大夫,又极言蔡京蔡卞过恶,被名“元右党人碑”,放江州知州。后任户部侍郎,封爵长清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老病归终。敦逸是北宋名宦,《宋史》曾列其传。他也是流坑董氏禄位官声最显者之一,因而在家族历史上极有地位。 

董藻,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解试中举。靖康之变元年(1126年),宋廷为抗金特设一科以测谋略,董藻考取第一,时称“武状元”。当年年底,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董藻在南退途中不幸身亡。 

董德元(1096年—1163年),字体仁,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五十三岁时中进士,并在为殿试第一,因有官在身,恩例与大魁等,故称“恩榜状元”。他因依附秦桧旋即骤进侍御史,至参知政事权左仆射,爵庐陵郡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成为流坑历史上科甲和仕宦最高之人。因其地位,朝廷封赠董合司徒,妻罗氏豫章郡夫人;董祯司空,妻邓氏南阳郡夫人;其曾祖父、祖父、父亲等也各有封赠,整个流坑董氏亦因此无比风光。秦桧死后,他被弹劾罢官,身后也不得入乡贤祠受祀,并倍受士论史笔的讽贬。 

董良史,字邦直,北宋名臣董敦逸之孙。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江西类省试第一,并与其族兄董绘同登进士第。绍兴十五年(1145年),选为六部监门官。其时,秦桧专权,有意陷害帅臣张宗元和张魏公图谋不轨,并命良史究其罪。良史经核查毫无根据,并极力申明,拒不奉行,陷害遂未成。朝野钦赞其为官正直,不附权势。 

曾丰(1142年—1224年),字幼度,号樽斋,南宋进士、理学家、文学家、乡贤,官至知府、朝散大夫。于乾道五年(1169年)中进士,后官至朝散大夫等职。曾丰仕绩不显,而以文声著称,一生存诗500多首,存文160余篇。 

董德修,字仲修,南宋学者。曾在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门下学习,整天静坐,专心理学,治学有德,善于文章。他潜心理学并培养出大批理学人才,成为开启流坑理学的宗师。 

董琰(1353年—1419年),字子庄,洪武四年(1371年)乡试中举。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云南省训导,向学子讲学说史7年,使“人鲜知教”的荒僻之区教化大行。永乐二年(1404年),董琰被大学士杨士奇所荐,参与《永乐大典》修。著有《周易订疑》、《周易义原本》、《幼诵诗集》、《随寓集》和《司业子庄集》等,并在《明史》有传。 

董起潜,为流坑董氏第十四代,出自于文晃即秘阁校书公一系。董起潜本为儒生,后因与元代大儒吴澄相善,吴氏为之杨誉,更是名播四方。吴氏并作了《赠董起潜序》。在《序》中,吴澄把董起潜称为十全之医。

获得荣誉

2001年6月25日,流坑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0月8日,流坑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流坑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布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8年11月,流坑村获得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8年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指南丨江西流坑 一个鲜为人知的千古村落.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12-19

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云上古村数字博物馆.2023-12-19

“风景独好”旅游名镇村——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新浪看点.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