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安徽师范学院体育科,始建于1957年,1960年并入安徽体育学院,1961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1962年迁回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体育系;1993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成立体育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60多年的办学历史,使体育学院积淀深厚,成绩斐然。
院系概况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社会体育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有良好的思想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业务能力的较高的业务水平,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国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爱岗敬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能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专业基础宽厚,能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独立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6人,专任教师为12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63人、博士(含在读)25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体育统计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安徽省高校拨尖人才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有8位教师在8个国内学术团体(机构)中担任职务。教师中有国际级裁判3人,国家级裁判15人、国家一级裁判30人。有多名教师曾到国外援教。
研究生教育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或研究型,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1、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必须在本学科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信息获取技能。应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需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A.周志俊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B.魏登云体育社会计量学
C.左新荣体育社会学
D.方新普----体育经营与管理研究
E.丁俊武----体育心理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均为三年,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时间各一年半。
逾期不能修满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的,可增加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
四、培养方式和方法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研究生从事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体现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五、课程设置
1、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大模块。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
2、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
⑴公共学位课(8学分)
1政治理论课理科开设《自然辨证法概论》,总学时57,每周3课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总学时36,每周2课时;文科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总学时57,每周3课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课》总学时36,每周2课时。政治理论课记4学分,第一学年通过考试。
2外国语课要求掌握第一外语,分精读、听力、口语三个部分。精读每周4课时,听力和口语每周各2课时,总学时为180。外国语课记4个学分,第一学年通过考试。
⑵专业学位课(20学分)
1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应按一级学科开设,凡是一级学科内的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必修。一般应开设3门,每门60课时,记4学分,共12学分。
2专业方向课各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专业课。一般开设2门,每门60课时,记4学分,共8学分。
⑶选修课(6学分)
选修课应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可由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确定,每人至少选3门,每门课程40课时,记2学分(允许跨专业、跨门类选修一门),共6学分。
(4)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六、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学术报告的次数一般不少于10次,做学术报告的次数一般不少于1次,学院组织对学生的学术活动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奖学金等优秀的依据。学术活动记1学分。
七、教学实践
1、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培养研究生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要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本科生课程论文、辅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给本科生作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其中给本科生上课的学时数一般不少于6——10课时。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评定成绩,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实践活动记1学分。考核不合格者,应重新安排,再次不通过者,不给学分,亦不能申请学位。个别学科专业,经学校批准,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可用科研实践来代替。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对其教学实践环节提出较高要求。
2、社会实践: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研究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也重视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的应用和开发课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评审、答辩等程序,按研究生学院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并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年结束前两个月完成论文,然后通过答辩。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学院介绍
学院自创建以来,在体育学院老一辈倡导的“严谨治学、自信自强、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体院精神激励下,教风优良、学生勤奋刻苦、进取心强,涌现了一大批体育英才,如: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张天白副司长,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副司长博士潘志深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市排球协会副理事长、博士、博士生导师葛春林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鲍明晓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博士生导师王凯珍教授,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姜传银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博士曹可强教授,以及我国著名女子撑杆跳运动员、原世界纪录创造者、现任安徽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蔡维燕等人,此外还培养了许多省市级体育、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学特级体育教师。多年来,由于我院学子出类拔萃,使我院赢得了国内体育、教育界同行的普遍赞誉。
学院教研室
学院下设十一个教研室,分别是:田径教研室、体操教研室、武术教研室、大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体育社会科学教研室、公体第一教研室、公体第二教研室、公体第三教研室、公体第四教研室。一个实验教学中心,一个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两个研究所。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二门省级精品课程(体育统计学、大学体育),一个校级特优强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二个校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院背景
学院同时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下属的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安徽省特种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安徽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
教学
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硕士点,设有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体育运动计量学、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手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健美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理论与方法、社会体育计量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体育经营与管理、体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同时培养教育硕士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方向)硕士生和开办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班。
人才与办学成绩
教师中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8人、一级裁判30人。曾有3名教师曾到国外援教。体育学院在校本科生1552人,全日制普通硕士生118人、教育硕士21人,高校教师硕士课程进修班(GCT班)35人,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学员23人,本专科函授生186人,同时,还承担了人全校1.5万多名本科生的大学体育教学任务以及全校的群体工作。 2006年以来,我院先后承担科研课题53项,其中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厅局级研究课题29项、校级研究课题19项。教学研究项目5项,其中省部级1项、厅局级2项、校级2项。2006、2007、2008三年,我院共发表论文292篇,其中国家重点刊物42篇,国家级刊物78篇,省级刊物172篇;出版论著5部。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官网.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