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
剑州是今四川省北部曾经存在的一个行政区划,辖域以今剑阁县为主体,盛时包括今梓潼县、江油市东部等地,以境内的剑阁得名,州治在普安县(今剑阁县普安镇)。唐初先天二年(713年)置,此后两次短暂更名改制,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剑阁县,历时近1200年。
剑州是剑阁县历史上最主要的建制,剑阁县因此又别称“剑州”。
历史沿革
唐至五代
唐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古剑阁指剑门关镇),是为剑州建制之始,治隆庆府,属剑南道(因处剑阁以南而名,治成都市)。开元23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剑州属剑南东川节度(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天宝(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剑州,领普安、黄安(晚唐更名普成县)、武连镇、梓潼县、阴平、临津、永归、剑门8县。五代十国的前蜀、后唐、后蜀时期,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
两宋
北宋干德三年(965年),属西川路,仍领原县。乾德五年,省永归县隶属剑门县。开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属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年)后,属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隶属于剑门关镇都监。景德三年,剑门关风景区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熙宁五年(1072年),关、县析而为二,皆还隶剑州,并省临津县为镇并入普安县。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隆庆府均属利州东路。隆兴二年(1164年),因“藩邸”(赵昚即位前曾封普安郡王)升剑州为普安军节度。绍熙元年(1190年)再升为隆庆府。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剑门关镇朱家寨)。
元代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县,阴平县因战乱荒废。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县,剑州领普安镇、梓潼2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元末,剑州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
明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隆庆府。洪武九年省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江油市(治今江油市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市)。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县划属平武县。明末,剑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领地。
清朝
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绵阳市,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县”。
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剑州直隶四川省军政府,下辖剑门关镇、武连镇2分州。民国2年(1913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至今。
行政区划
剑州按疆域基本分为两个阶段:唐初至清雍正年间的850余年,疆域包括今剑阁全境以及江油市、梓潼、盐亭县、南部、苍溪县、昭化区、青川县等部分区域;清雍正年间至民国初的180余年,基本以今剑阁县为主体。
唐先天二年(713年)置剑州起至五代十国200余年间,剑州领隆庆府、黄安、武连、梓潼县、阴平、临津、永归、剑门8县,辖今剑阁全境以及江油、梓潼、盐亭、南部、苍溪、元坝、青川部分区域;
宋乾德五年(967年)废永归县(治今店子镇),领7县,辖区未变;
景德二年(1005年)至熙宁五年(1072年)间,剑门县(治今剑门关镇)分出,领6县,省今剑阁县东北部与昭化区部分;
熙宁五年(1072年),剑门县还属,废临津县(治今香沉镇群英村,758年迁白龙镇)并入普安县(治今普安镇),故仍领6县,辖区同唐与五代十国;
宋隆兴二年(1164年)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短暂为隆庆府,领县未变;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为剑州,废普成(原名黄安县,治今王河镇)、剑门2县并入普安,阴平县(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废设,后又于泰定年间(1324年至1328年)废武连县(治今武连镇)并入梓潼,领2县,省今青川和江油部分;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原普安地直属剑州,领梓潼县1县,辖区未变;
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间,江油县(今江油市大部区域,治今江油市武都镇)属剑州,领2县;江油分出后领梓潼1县;
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治今梓潼县城)分出,自此无领县,始为单县,基本奠定今剑阁县行政疆域。
民国2年(1913年),剑州改为剑阁县,剑州遂成历史。剑州疆域最盛时包括今剑阁、梓潼、江油市以及盐亭县、南部、苍溪县、昭化区、青川县的部分区域。除江油部分外,这一疆域基本上维持于自李隆基先天年间至清雍正年间,长达850余年。清雍正年间至今疆域大体稳定。
建制沿革领县表
713年—967年
967年—1005年
1005年—1072年
1072年—1164年
1283年—1328年
1328年—1373年
1373年—1566年
1566年—1727年
1727年—1912年
单县,无领县。
1912年—1913年
史籍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原文:
剑州,隆庆府。上。开元户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乡二十五。元和户二千九百二。乡八十五。
本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地,刘彻置十三州,属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萧纪萧纪改郡立安州区。北魏废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为始州。
隋大业三年,罢始州为普安郡,武德元年复为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东北地区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二千三百里。东南阆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龙州县三百二十里。西南绵州二百九十里。东北至利州区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苏熏席。赋:绵,绢。元和贡:苏熏席六领,巴戟天,重台。
管县八:隆庆府,梓潼县,黄安,永归,阴平,武连镇,临津,剑门关镇。
普安县,中。郭下。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南安县,周改为普安县。
剑门山,亦曰梁山,在县北四十九里。初,姜维自沓中为邓艾所摧,与张翼、董厥合,还剑门以拒钟会,即此也。
石新妇东北一里千人岩之南崖,绝壁高数千丈,即剑山之危峰,见是里外,旁视众岭,犹平地也。岩下高百许丈,有石壁,红色,方如座席,即张孟阳勒铭之处也。
千人岩,有石室,可容千人,故名。
大剑水,出县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汉德政城,又名黄芦城,在县东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绝涧,唯西面少平。
周回百五十步。
钟会故垒,一名开远戍,在县东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戊,晋钟会军至此,既度剑阁,居死地,遂掘冢决为死战。既无所埋,故曰空冢。北魏改名开远戍,大剑镇,在县东四十八里。本姜维拒钟会垒也,在开远戍东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绝涧,飞阁以通行旅,梁时于此置大剑戍。
剑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
初,李特入汉川,至剑阁,顾盼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
石新妇神,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大剑东北三十里。夫远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名。
梓潼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旧县,属广汉郡。蜀先主分广汉市置梓潼郡,以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后改属剑州。
梓潼水,一名驰水,北自阴平县界流入。
邓艾祠,在县南百步。
红安县,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华阳县,属南安郡,后魏禅帝改为南安县,宇文邕改为黄安县。
永归县,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汉梓潼县地,宋于此置白水县,周闵帝改为永归县。
阴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梓潼县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阴平郡并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皇朝初因之,后改入剑州。
龙血山,亦曰龙象岩,在县北五十里。绝壁高岩,万有余丈,有四石龙在石壁间,昔者群龙共斗,四龙疲呕血死,因化为石。血变成鳖,堪充器物,但不耐风日。绵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龙象犹存,石不复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东流,县西南五里。
武连县,中。东北至州八十五里。本汉梓潼县地,宋元嘉中,于县南五里侨立武都郡下辨县,又改下辨侨置武功县。宇文毓改武功为武连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
临津县,西北至州一百三里。本汉梓潼县地,南齐于此置胡原县,隋开皇七年改为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山出名,堪为弓材,虽?桑、燕角,不能胜也。
剑门县,中。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葭萌县地,圣历二年分隆庆府、永归、阴平三县置剑门县,因剑门山为名也。
梁山县,在县西南二十四里。即剑门山也。
文化
文物古迹
由于剑州建制长达1200年,且治所一直驻普安(今剑阁普安镇),故剑阁县今仍别称“剑州”。加上在剑州之前设于普安的州、府、郡、县建制,总长达1700多年。始建于明清的剑州古城,又名剑阁古城,为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保存较好的有钟鼓楼、箭楼、剑州白塔、南门、西街、小南门、火神庙、较场坝、兼山书院、古城墙、鹤鸣山唐代道教摩崖石刻、学街、烟街等,古建筑与新城区交相辉映,风景优美。以此命名的有如四川省剑州中学、剑州白塔、剑州大桥、剑州宾馆(县委招待所)、宝利-剑州花园、剑州律师事务所、剑州燃气公司、拟建剑州广场、剑州电力公司(县电力部门)、剑州商场等。2005年,剑阁县政府出台了《剑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规划将普安镇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
参考资料
剑州_剑州介绍_历史知识.词典网.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