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秉渊

陈秉渊

1954年,他奉命组织青海省文史研究馆筹备工作。1961年5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开展文史资料工作,调他担任编辑工作。1963年6月,他编辑付印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以下简称《选辑》第一辑)。

人物经历

1932年任《北平正闻通讯社西宁分社》编辑股主任,同时创办编辑《湟中通讯》,为国内各大报刊报导青海的重大新闻。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1933年成立《青海电讯社》,陈任社长,这是青海创办的第一家通讯机构。由于他辛勤工作,成绩卓著,先后又担任《北平时间通讯社》、《世界日报》外勤、《真报》总编、《正闻通讯社》记者等,与当时北平的各报社及著名记者往来甚密。1937年回青海,筹办我省省报《青海日报》并任社长,除报道国内重大新闻及地方新闻外,还有相当版面的副刊。《青海日报》的创办,不仅向当时比较闭塞的青海,介绍了国际国内的政治社会动态,也为活跃青海的文化生活,开辟了一处园地。他为青海省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难得的贡献和努力。是青海新闻事业的一位波特兰开拓者队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他又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军队中的党建及政工工作。曾任新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特别党部委员,第一百师参议,新二军及八十二军秘书。1941年随军驻防张掖市,任一百师特别党部书记长。

1942年任青海省田赋处及青海粮食处督导员、秘书、互助土族自治县县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国民党青海省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兼组训组长。1946年被选为国民党行宪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青海国大代表,并于1948年出席了在南京市召开的大会。

1947年,西宁市首建电力事业,先后担任西宁电厂理事长及西宁水力发电厂厂长,从此,西宁开始有了电力照明。

1949年5月,被任命为青海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直至同年9月青海解放,时年40岁,从此结束了他为中国国民党忠实服务的前半生。

由于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8月26日兰州解放,马步芳家族窜逃台湾,他亦逃往酒泉市,后被解放并毅然返回西宁向军管会报到,受到领导的接见,接受了党的政策,并召集旧部,交接了所主管的物资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旧公务员训练班,及行政人员训练班,在此期间,积极学习党的各项政策,同时也向党交待了历史问题。1951年被派往陕西商阳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班学习,前后历经一年多的学习,他初步认识了自己前半生为中国国民党及地方军阀充当走卒的反人民性,也进一步懂得了共产党人为解放各族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

他学习结业后,返回青海省工作。1951年12月,由于第十世班禅大师返藏,省人委秘书长张国声护送,调他为随员之一,主要办理文秘事项。在由西宁市格尔木市长途行程中,他对柴达木盆地地区的地理、人文,以及历史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嗣后参加了共和地区的反霸斗争及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地区的社教工作。

1953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派往黄河沿(今玛多县)运输站工作。同年下半年,调任省人委参事室参事。期间前往化隆回族自治县水地川一带向马步芳残余军官及家属宣传党的政策。旋省人民委员会组成“青南剿匪宣传慰问队”,他为成员之一,随同民主人士马乐天、韩有禄、本巴等一行五人,赴贵德、贵南县、同德、泽库县、有干滩、上扎寺一带慰问剿匪的人民解放军,并随时了解治安情况,向解放军部队汇报,提供参考。回西宁市后,写了《慰问剿匪部队工作报告》,并以他的名义,在《青海政报》摘要发表。

1954年,他奉命组织青海省文史研究馆筹备工作。为推进研究青海文史工作,创造条件。

1955年,省人委交办由他负责编印《青海省地图》,经过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他完成了《青海省地图》草稿,并于1956年奉命带草图及其附件,专程北京市去内务部审核,又请中国地理学会复审定稿后,报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定案,以1∶1280000比例,决定付印。1957年元月,他带到上海市与海军图籍印刷厂协商付印了建国后第一版省图。1957年冬,他调到省民政厅修订《青海省地图》第二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第二版省图于1958年完成,比例是1∶7000000。在此期间,他常住上海,日夜辛勤工作,表现了对人民事业的积极态度。

1956年党的整风运动开始,中共青海省委召开民主人士座谈会。他在会上发表了《我对党风关系的一些看法》一文,《青海日报》全文发表。后反右斗争开始,成为斗争的对象。

1957年秋,在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五次会议上,他自我检讨,并写了《我的忏悔和检查》一稿(原文载《省人代会第五次会议会刊196—198页》)。

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交群众监督改造,参加农田及修筑铁路等体力劳动。

1966年“文革”骤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批斗运动,他再次受到冲击。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中说:“历次拉在台上亮相,难以解脱,即今回忆,犹觉心惊胆战,情不能已。”同年11月,省政协、省民委造反派公布《通报》,张贴全省,给他以“开除公职,继续交群众监督劳动”的处分。随即被抄家,衣物、家具一律没收,其后依靠挖砂子维持生活,达9年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省政府政治部复查给他划为右派的原委,认定“是暴风雨下形成的错案,整风运动提出的‘党政关系’的论点实质不是反党,应予纠正。”不入,省政协宣布撤销给他的“中右分子”的帽子,恢复公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由于他在解放前青海省的新闻、秘书、军事、财经、工矿、党务、政治等各部门任职,对当时发生的事件,不仅耳闻目睹,而且亲身经历或经办。1961年5月,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开展文史资料工作,调他担任编辑工作。他不但自己写,也动员和帮助各界有关人士撰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自己的“三亲”经历,先行编写了《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稿件,作为撰写史料者的参考。1981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修订后再版)。本书依据大量史实,叙述了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省的情况,及其家族统治的形成、发展和覆灭过程。反映了对青海人民的生活和青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矿的影响。是一部研究马步芳家族在青海乃至西北统治的比较全面的资料。

1958年秋,他奉命随社教工作队到循化古雷寺喜饶嘉措大师的家乡,依据群众提供资料,写成《喜饶嘉措与古雷寺》一文。

1963年6月,他编辑付印了《青海文史资料选辑(以下简称《选辑》第一辑。随后又陆续编印了第二、三、四辑。在具体工作中访问、调查、核实、征稿、编辑等各环节,由他承担,出色地完成任务。1966年“文革”开始,文史资料工作被迫中断。1979年省政协恢复工作,1978年他也得到平反,仍奉命办理文史资料工作。直至1982年继续编印了《选辑》第五、六、七、九辑。所有编印的资料,内容多是依作者提供的书面或口头的“三亲”资料。由他亲自核定整理。共九辑中,约有594000字。其中被全国政协和辛亥革命回忆录转载的共有四篇。其它他写的有《马步芳阻击北上抗日红军始末》、《记红九军军长孙玉清英勇就义》、《红军长征过果洛》、《西宁电厂到西宁水力发电厂》《马麒在青海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建制》。此外,他还著有《青海丛编》《青海历史的演变》等专著。

他为抢救史料,专心整理、编辑出版有关青海省的文史资料,给后人积累了宝贵的文献。为八十年代青海省、市、县(区)编写地方志中,解答和提供省内一些部门征询的青海文史资料,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况。

1980年6月,他当选西宁市城中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并出席了会议,积极如实地反映了基层人民的建议和要求。同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文史资料第三次会议,他同省政协副主席马乐天等奉命赴北京市出席了会议。1982年增补他为省政协第四届委员,1983年又被选为第五届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等。

八十年代以来,他为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怀念去台湾等地尚流离的一些青海省籍的旧同事,旧亲友,曾数次写信联系,希望他们顺应时代潮流,为台湾回归祖国创造条件,完成祖国的和平充一而作出贡献。

1984年元月,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换届,他退了下来。1991年4月28日,陈秉渊先生病因在西宁市逝世,终年82岁。

陈秉渊先生逝世后,6月17日,由北京市出差回宁的原青海省省长张国声同志等来家向其家属慰问时说:“陈秉渊同志,本人生前口嘱,不举行追悼会,不吊唁,丧事从简,安排的很好。”还说:“青海省的旧军政人员,回忆过去的历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许多人思想较保守,宁肯将知道的史料带到棺材里去,不愿写一字。在旧人员中,他思想转变很快,能靠拢政府,及时反映群众的情况,提供政府参考。他还写了很多东西,对人民有贡献,我是了解这个人的。”省政协还派员安排解决其家属的困难。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和照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