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疙瘩
面疙瘩是中原地区北方尤其是河南省一带很普及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主要制作材料是面粉、西红柿、白菜等。它的特点是面筋道,汤香浓。
菜品做法
做法一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二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三
用料
详细步骤
做法四
食材准备
制作步骤
1、土豆连皮入微波炉高火8分钟左右至熟,去皮用勺子压成泥;
2、加入鸡蛋、盐混合拌匀,加面粉揉成不粘手的面团醒20分钟;
3、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小段放入沸水煮至浮起捞出浸在清水中备用;
4、番茄入开水浸一下后马上捞起(利于去皮),去皮切小丁,洋葱切末;
5、炒锅入油烧热后加洋葱末煸香,下番茄丁炒软,倒入适量高汤煮开;
6、加盐、胡椒粉、味精、鸡精、香葱调味,放入准备好的面疙瘩拌匀即可。
做法五
食材准备
全麦面粉1/2杯、盐水少许(可不加)。
制作步骤
1.面粉放入碗中,用筷子慢慢搓成一粒粒很细小的面疙瘩。
2.锅里放5杯水烧开后,将面疙瘩放入煮开,转小火煮8分钟,关火、待温过滤,取汤汁即可。
3.也可将小白菜放汤汁里,取汁食用。
做法六
食材准备
原料:面粉(富强粉最好)若干(一人大概能吃掉一小碗面粉的量)、清水、食用油、盐、酱油、鸡蛋、炒料(这个下文有解释)。
器材:能正常使用的灶具一组、炒锅、大碗(其中一个用来和面)、汤勺(球勺不可)、漏勺、筷子。
制作步骤
1、准备炒料。炒料就是现成的料理(主要是爆炒大头菜类)。
2、将炒料放入大碗中,以假设放入八分满的水为准加入适量盐和酱油,备用。
3、将炒锅放置在灶具上,煎制鸡蛋(急火煎并加盐,以煎蛋外皮金黄酥脆、蛋黄保持液状为佳),将煎好的蛋放入放置炒料的碗中。
4、准备面。将适量的面粉放入空置的大碗中,加入水搅拌使其成为黏稠的面糊,搅拌均匀后静置(面糊约需静置15分钟)。
5、准备水。将炒锅简单冲洗后加入大半锅水,烧开至能够保持沸腾(别关火)。用汤勺舀起面,汤勺柄朝上手略抖使面糊流入沸水中(这样就是一个面疙瘩了),再舀面糊至面糊用光。
6、继续煮,等看到面疙瘩浮出水面时出锅。关火,用漏勺将面疙瘩捞出盛入装炒料的碗内,再将面汤倒入碗中至八分满即成。
做法七
步骤:
1、加入二两左右面粉到碗中,在碗里的面粉中间用筷子或调羹造出一个“坑”,敲一个鸡蛋到坑里,从中间
往四周慢慢和均匀。
2、把水龙头的出水量调到很小,边接边和均匀面粉,至于面的松紧就要自己调了,每个人的口感要求也不同。和好后,放在一边醒,这时可以烧水了,还可以切好葱末和干辣椒。
3、加入小半锅水,水开了之后,用筷子把面粉一块一块夹成虾仁的形状入锅,大小适中,大了不容易熟,全部入锅后,注意把火关小。
4、熟了之后,加入油盐味精酱油辣椒。
食用指南
新鲜面疙瘩不宜存放时间过长,以免营养成分受损。
买来的面粉有时碱味很重,加碱是为了去除发面团的酸味,适当使用可为食品带来极佳的色、香、味、形,以增进人们的食欲。因此,在面疙瘩快煮好的时候,加入几滴醋,可以使面条碱味全消,面疙瘩的颜色也会由黄变白。
饮食文化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省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
今人考证,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如果将“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齐民要术》),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到晋时,又成细条状。傅玄《七谟》道,“乃有三牲之和羹,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之线”,这几乎可以和厉恩海的手艺相媲美了。
参考资料
简易版面疙瘩动手做.今日头条.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