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关。
正文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7月以前的行政区划,甘肃省所辖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辖的阿拉善左旗,从1979年7月1日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设立阿拉善盟的报告。11月28日,阿拉善盟筹备小组成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12月1日开始办公,筹备建盟。1980年4月1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始履行行政职能。
机构设置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办公室
阿拉善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阿拉善盟教育体育局
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局
阿拉善盟工业和信息化局
阿拉善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阿拉善盟公安局
阿拉善盟民政局
阿拉善盟司法局
阿拉善盟财政局
阿拉善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阿拉善盟自然资源局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局
阿拉善盟交通运输局
阿拉善盟水务局
阿拉善盟农牧局
阿拉善盟商务局
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
阿拉善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阿拉善盟应急管理局
阿拉善盟审计局
阿拉善盟外事办公室
阿拉善盟市场监督管理局
阿拉善盟统计局
阿拉善盟能源局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
阿拉善盟金融工作办公室
阿拉善盟乡村振兴局
阿拉善盟医疗保障局
阿拉善盟信访局
政务纪要
(一)“六五”计划时期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成立之初,恰逢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开始实施阶段。盟行政公署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以“人抓教育、畜抓草、工业抓盐煤硝”为施政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经济建设。建盟初期,加强行政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盟直属机构和3个旗的领导班子和行政事业机构。1983年,按照国家机构改革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全盟各级行政事业机构进行了撤并,对领导班子作了必要的调整。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制定、颁布实施《阿拉善盟草原保护布告》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订了工作规则,加强机关建设,督促、检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在牧区工作中,全面推行“草畜双承包”,全盟所有嘎查和牧户全部发放了草原所有证和使用证。以飞播林草、人工种草、灭除草原“三害”为主的草原建设步伐加快,年建设养畜投资1741.2万元,累计飞播林草23.85万亩。人工种草5.2万亩,围建草库伦693处81.21万亩。颁布了阿拉善双峰驼企业标准,加强骆驼、白绒山羊、滩羊、沙毛山羊选育工作,培育出了阿拉善双峰驼和阿拉善型白绒山羊两大优良畜种,并向十几个省市选送大批种公畜。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常抓不懈,推广科学养畜。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发展苏木镇企业,“六五”计划期末,乡镇企业开始兴起,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工业生产中,以吉兰泰镇、雅布赖盐场为全盟工业的骨干力量,狠抓企业整顿,提高管理水平,完成了企业整顿任务。重点进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大中型企业试行厂长负责制,小型国营企业和二轻集体企业改、租、转,企业内部完善了责、权、利统一的经营承包负责制,1985年,全盟97%的国营企业实现经营承包责任制。萤石、硫化钠、无烟煤等工业产品出口外销数量增加。设备更新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全盟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达1924.2万元。
1985年末,圆满完成了“六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达19873万元,比1980年增长93.8%,年递增率为12.17%;牲畜总头数141万头只,农牧业总产值4012万元,工业总产值1.23亿元,5年中分别平均递增5.6%和15.39%;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增至100万吨,无烟煤成为自治区重点出口创汇产品;原盐年产量53.3万吨。全盟公路货运和客运量比1980年分别增长55.92%和301.22%。巴彦浩特镇地区电话线路全面改造,实现通讯自动化,邮电业务总量105万元,比1980年增长131.2%。5年中,全盟全民所有制单位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795万元,建成投产5万吨精盐和出口煤加工等生产项目。商业贸易购销两旺,全盟商饮服务网点增至2225个,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358万元;外贸收购总额1600万元,是1980年的7倍。财政收入5225万元,比1980年增长81%。教育、文化、科研、卫生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投资额占基本建设总投资额的49%,中小学入学、巩固、普及率分别达90.2%、98.8%和90.3%,成人教育累计合格率60.3%;完成科技项目105项,其中1项获自治区奖;全盟运动员在自治区比赛中获冠军13项、亚军7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普及;三级卫生医疗保健网络初步形成;建成广播电视台,转播、差转台23座,微波线路758公里,电视广播覆盖率分别达60%和90%;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75元,城镇职工年人均收入700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达5741万元。
(二)“七五”计划时期
“七五”计划时期,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落实“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并开始实施《1987~2000年阿拉善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强牧兴工”和“资源转换”战略,重点突破,稳中求快地发展畜牧业、能源、原材料工业、水利、电力、交通和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全面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吉兰泰镇碱厂、孪井滩扬黄灌溉和太西煤洗煤厂等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改建扩建工作,为全盟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继续深化牧区经济改革,在稳定完善草畜双承包的同时,加强抗灾保畜,增加牧业投入,推动牧业生产和建设养畜的发展。集中开发了漫水滩、老崖滩等饲料基地。1986年,阿拉善盟面临百年不遇的大旱,受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旱、虫、风、2008年中国雪灾并行。1987年,受灾面积占全盟总面积的87.5%。盟行政公署制定“保重点、抓贮备、多处理”措施,确保畜牧业生产的稳定。1986~1989年,投入抗旱资金4544万元,减轻了因灾造成的损失。到1990年6月末,全盟牲畜总头数增至177.3万头只,粮食总产量达2985.7万公斤。“七五”计划期间,营造防风固沙林16.6万亩,新增“三北防护林工程”封育面积66.1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无发生草原森林火灾。不间断地进行围栏封育、飞播林草、灭除草原“三害”等草原建设工作,仅1989年新建草库伦6.2万亩,飞播林草14.7万亩,草原灌溉72.2万亩,消灭鼠、虫害和毒草面积分别达68.7万亩、20.9万亩和75万亩。科技兴农兴牧开端良好,农牧业适用技术推广初见成效,优良品种、模式栽培、地膜覆盖等应用技术得到推广。
城市经济改革中,继续对原改革措施进行巩固、补充和完善,并结合盟情制定推行《关于深入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速发展苏木镇企业的决定》和《关于深化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等决策,吸引盟内外科技人员和鼓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创办开发性事业和向基层流动。简政放权,理顺企业党、政、工之间的关系。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以盐、煤生产为重点协调工业交通生产,带动企业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双增双节,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制定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八项主要措施,压缩需求,调整结构,改善供给,整顿秩序,压缩滞销产品生产,推销积压产品,保持了全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1987年底,全盟实行承包经营的国营商业中,大部分门市点实行“包、租、转”,促进了商贸企业的健康发展。
5年中,阿拉善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53%、5.25%和6.67%,分别是1980年的1.31、1.32和1.26倍。工业、农牧业总产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2.21%。5年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1亿元,比“六五”计划时期增长76.25%。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运力增强,运量增加;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12%。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供应充足,5年中累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28亿元,同比增长93.01%,年均增长14.0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13.05%,5年累计收入3.68亿元;1990年,居民存款余额3.17亿元,年均增长20.42%;保险种类增至13种,承保金额3.56亿元。5年中,全盟完成科技成果89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部级进步奖1项、省区级科技进步奖7项、盟级奖60项,科技成果和科研经费分别比“六五”计划时期增长28.99%和41.26%。中小学教育实现“一无两有”和“两主一公”,全盟提前跨入普及初等教育的行例;民族教育得到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比重提高。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1990年,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921元,是1985年的1.94倍,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060元,比1985年增长80.89%。
(三)“八五”计划时期
“八五”计划时期,阿拉善盟盟进入全面实施《阿拉善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时期。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新认识盟情,进一步调整《战略》发展目标,提出“强牧兴工、资源转换、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的经济发展16字方针。
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年产20万吨纯碱的吉兰泰镇纯碱厂、孪井滩17万亩扬黄灌溉主体工程、古拉本2号井、年入洗能力30万吨洗煤厂和年产6万平方米的花岗石板材厂;实施了吉兰泰盐场、雅布赖盐场总体改造和查汉池盐场扩建工程;建成巴彦浩特镇二水源供水工程;完成额济纳旗电厂增容扩建工程;乌(达)——巴(彦浩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乌达——巴彦浩特公路全线贯通,巴彦浩特——通古淖尔、孪井滩——照壁山、策克口岸及乡镇和边防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新增通车公路里程460公里;盟、旗所在地及部分镇区实现程控电话,并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京——呼——银——兰光缆直通巴彦浩特,新增市话程控交换机容量1万门,长途电话线路144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配套,为全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5年累计完成国有固定资产投资8.59亿元。
1993年,阿拉善盟盟确立了以小康总揽牧区工作的方针。5年中,农牧区工作坚持深化改革,以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加强领导,稳定农牧区基本政策,增加农牧业投入,加快科学养畜、种田和生态农业的综合开发进程。重点进行扬黄灌溉配套工程建设,低产田改造、畜群草库仑建设和种畜改良,变靠天养畜为建设养畜,农牧业抗灾应变能力大大加强。草畜双承包和统分结合为主的牧区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龙”型经济构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995年,在沙尘暴灾害连续发生的情况下,全盟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八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1.7%。1995年6月末,全盟牲畜总头数175.9万头只,良种率和商品率稳步提高。农业开发成效显著,农业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粮料总产量4080万公斤。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增至17.3万千瓦,耕、播、收、运、灌、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盟行政公署以搞活盟旗骨干工业企业为重点,进行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投资发展能源、原材料、建材工业,盐煤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低盐重质纯碱、金属钠、洗精煤、高强石膏粉、花岗石板材、羊绒制品、苁蓉养肾液、天然胡萝卜素等新产品推向市场,初步形成以盐煤为龙头,纺织、建材、冶金、食品加工等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工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稳步上升,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增强,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八五”计划末期,工业总产值达到4.58亿元,5年年均增长9.15%。1995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24%,上缴利税占财政收入的70%左右。
放水养鱼,积极壮大旗级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1993年,中共阿拉善盟委、行政公署作出《关于大力发展旗级经济的决定》,当年确定启动旗级经济的短、平、快项目19个,筹措资金立项上马。对旗级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1995年,全盟苏木镇企业总产值2.08亿元。“八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40.93%。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外贸易扩大,横向经济联系加强。开通策克对蒙古国贸易口岸。1995年,全盟进出口贸易总额150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倍。阿拉善盟先后与朝阳区、天津市静海区、山东省日照市、辽宁省葫芦岛市、宁夏银川市结为友好盟市,建立了结对子经济协作关系。5年内共引进融通资金4.67亿元;取得获奖科技成果45项,重点推广14项。全盟农作物良种率达90%以上,改良牲畜占牲畜总头数的60%左右。
1995年,阿拉善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达9.19亿元,年均增长9.45%。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2398元,农牧区人均年纯收入1454元,5年中年均增长17.74%和9.56%;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增至21.32平方米,城乡储蓄突破6亿元,年均增长26.05%。
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局部生态明显改善。阿拉善盟根据本地实际,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恢复生态。近年来,在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近1亿元资金,用于生态治理工程,通过实施人工降雨、人工播林草、胡杨更新复壮、围栏封育、大力种树种草、退牧还林还草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治理林草面积5000平方公里,使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四)“九五”计划时期
“九五”计划伊始,中共阿拉善盟委、行政公署在实施《阿拉善盟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比例,加快了发展速度,制定了“5·18”奋斗目标。即本世纪末全盟人口控制在18万以内,国内生产总值达18亿元,财政收入达1.8亿元,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80万头只,粮食总产量增至1.8亿斤,城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阶段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阿拉善盟行政公署认真总结验教训,根据阿拉善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潜力大,但经济结构单一,旗级财政薄弱,牧区人口分散等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相对收缩和相对集中的“转移战略”。调整布局的突破口是牧区人口及农牧业开发、苏木镇企业向资源富集和综合条件好的地区“两片、三带、六镇、八区、十大滩”转移,让这些地区休养生息,恢复生态;工作重点在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向城镇经济转移;主攻方向是在抓好国有企业的前提下,向非国有经济转移。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按“转移战略”的思路布局,相继制定实施“沿山”、“沿路”、“沿河”发展战略,构成全盟转移战略的基本框架。1997年,“转移战略”的范围适度收缩为“六镇、八区、十大滩”,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拉动全盟经济的发展。1998年,自治区财政下达的各类专项补助大部分投入“六镇、八区、十大滩”。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在组织实施转移发展战略上采取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方式,在资源转换、调整布局和优化结构上实现突破。强化开发第一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1999年,全盟粮食总产量达0.6亿公斤;1996~1998年6月末,全盟牲畜平均头数为198.05万头只,创历史最好水平;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牧区示范开发及农田草牧场建设等一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草牧场“双权一制”土地延包和农牧民减负各项政策基本落实,1998年承包合同签订率占93%以上,农牧民减负控制在5%以内。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组织实施名牌战略。依托盐化工、煤、建材、苁蓉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快企业改组、改造、破产兼并力度,资本优化重组,先后组建中盐吉兰泰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苁蓉集团等集团企业。吉兰泰盐化集团固定资产从2亿元增至10亿元,股票上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多元化资本构成的股份制企业。旗级经济民营化进程加快,全盟中小企业转制面达100%。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进展顺利。1999年,工业增加值6.59亿元,比“八五”计划期末增长12.14%。
召开三次非国有经济会议以后,阿拉善盟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辅之以优惠政策,非国有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企业规模扩大,出现3个产值超1000万元、9个产值超500万元、59个产值超100万元的企业;涉及5大行业,形成跨所有制、行业、地区的联合兼并;煤炭、绒毛、粮料、石膏、茧石、棉花加工初具规模。小区建设步伐加快,8个小区全部挂牌运作,小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封闭运行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小区内落户企业1226个,年产值达2.35亿元;乌素图召小区被列为自治区首批东西合作示范区,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1998年,引进资金1000万元,引进项目16项,上缴税金390万元,为小区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成为旗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础设施建设上,阿拉善盟牢牢把握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时机,增加投入,加快建设。采取上面要、银行贷、财政出、社会集、个人拿的办法多方位融资,全面实施“1688”(主要抓)1市(巴彦浩特镇)6镇(吉兰泰镇等)8区(孪井滩等开发区)城区建设,(采取8项措施)工程。重点加强以盟府巴彦浩特为主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3900万元。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工程已相继竣工,以1999年9月建成的“新世纪”广场为代表的国家优质工程奖极大改变了市容市貌。水、电、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4年中,建成乌(达)——巴(彦浩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大战70天结束19个苏木无电历史。全盟49个苏木(镇)所在地实现通电、通邮、通话。第一批农(城)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使阿拉善盟电网结构更趋合理。额济纳旗电厂改扩建工程开始实施,邮电139数字移动通讯等项目相继建成。巴(彦浩特)——吉(兰泰)、达(来呼布)——准(策克口岸)公路通车运营。西部水资源特别计划和新一轮找矿计划顺利实施,阿拉善盟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顺利竣工。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明显,黑河管理局进入现场工作;澳大利亚生态治理援助项目可研阶段工作基本完成,项目设计研究工作即将进行。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列入全国生态治理重点旗,国家每年投资2000万元,用于生态治理项目建设。
国内贸易发展,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销售平稳增长。199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1亿元,比上年增长6.87%;1999年增至3.81亿元。非国有经济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成绩喜人。1997年,全盟进出口贸易总额270.3万美元,是1980年的8倍。1998年,引进内资5313万元,直接利用到位外资167万美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119.15%和37.16%。1999年,引进到位区外资金1.06亿元,直接利用到位国外资金168.94万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500万美元。
随着转移战略的实施推进,阿拉善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1997年、1998年,全盟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11亿元、13.33亿元和16.12亿元;1998年,全盟财政收入从“八五”期末的10980万元增至17593万元,年平均增长幅度在2000万元以上;1999年,全盟财政收入2.16亿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8年,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从1996年的1665元和2912元增至2101元和4325元。1998年,阿拉善盟三项经济指标居全区前列: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标居全区第一;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区第四;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居全区第六。1999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分达4746元和2284元,人民生活基本达小康。
科学教育兴盟战略全面实施,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盟以后,开展盟级科研项目370多项,已通过正式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84项。其中盐藻中提取天然胡萝卜素研究荣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腾格里沙漠飞播林草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阿拉善双峰驼选育、阿拉善型白绒山羊选育、青盐开采技术改造、荒漠草地利用和蒙医药研究等硕果累累,多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增加投入、提高质量”的方针,各类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计划生育实行“三查、二清、一服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点达标工作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和内部改革成效显著,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文化市场秩序井然,广播电视节目健康向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1998年,竞技体育共获区级比赛奖牌46枚。全盟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机关良好形象工程”建设,窗口行业全面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政府机关形象作风规范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建盟20年中,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阿拉善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事业兴旺,边疆安宁,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走出一条具有阿拉善盟地区特点的发展之路。1999年,全盟国内生产总值19.06亿元,财政收入21630万元,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2284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5.5倍、5.1倍和9.9倍,提前实现“5·18”奋斗目标。
历任盟长
参考资料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阿拉善盟行政公署.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