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具有百年历史,是全国最早单独设立物理学系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原台湾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北师大物理学系在全国具有很高声誉。其理论物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在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物理学与天文学”世界排名201-250名,位居内地高校第8位。北师大物理学科已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近五年来,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公开课”;近五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750余篇,包括含1篇Science、19篇PRL,ESI高被引论文7篇;3人在APS March Meeting上做邀请报告;2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引科学家。是我国物理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
物理系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的建立与发展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息息相关,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吴有训、张贻惠、张宗燧、赵忠尧、何泽慧、夏元瑮、褚圣麟、郑华炽、余瑞璜、何育杰、张维正、李意然、吕烈扬、张阜权、林振金、黄祖洽、凌永顺、喀兴林、刘辽、马本、梁绍荣、方福康、闫金铎、梁灿彬等在此从教,并培养了汪德昭、乔登江、汪成为、凌永顺、刘尚合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20世纪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促使物理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并促成了我校天文系(1960)、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79)、无线电系(1980)、分析测试中心(1980年初)、系统科学系(2002年)等相关院系的诞生,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是国内最早具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北京师范大学派出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中青年骨干赴欧美等地留学,他们于80年代初期陆续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中坚力量。1980年,黄祖洽院士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在黄先生的领导下,结合当时的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如马本堃、刘辽、方福康、梁灿彬、杨展如、漆安慎、胡岗、赵峥、丁鄂江等中青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理教学与研究队伍。他们直接带动了学科发展,并分别在物理学科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的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凝聚态物理、系统科学、相对论与天体物理、核物理等学科方向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他们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这些学生经过若干年的成长,目前大都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物理系概况
重点专业
目前,物理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二级学科点中,理论物理学科点设有长江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物理学科还拥有“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称号,物理教育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物理学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
师资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目前拥有2名中科院院士(其中1名为双聘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双聘)。物理系有目前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师系列有教授2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3名),副教授30名,讲师4名;实验工程系列有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8名,中级13人,初级2名。教师队伍中,有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以及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名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育层次近几年趋于合理,55岁以下的教学科研人员除一人以外均具有博士学位。物理学科2000年以来完成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一批科研研究专项等。近年来物理学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物理学顶级刊物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发表论文30多篇,Phys. Rev.系列200余篇论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4000次,反映出学科团队学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在国内外同行中学术影响的扩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项。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二级学科被“2006年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研究生评价”评为最高等级A++。
一批年轻有为的博士正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了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在完成有意义研究突破和在高层次刊物上发表优秀研究成果方面都已成为了学科团队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资深的院士和学者继续为学科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 形成了老青中相结合和青年学术带头人涌现和成长的良好态势。物理学科以二级学科建设为主线,围绕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于2002年建设了凝聚态物理校级创新群体,2007年开始建设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创新群体。物理系近几年非常重视实验学科的建设,先后建设了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与模拟物理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功能纳米材料薄膜与器件物理等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术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余名各类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学风严谨,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几年物理系的本科教育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中有5人(4人本科毕业)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物理系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主编的教材、主讲的课程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12年以来,7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使用14万余册,特别是《力学》和《计算物理基础》居同类教材使用量首位;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点击学习量在物理类课程中居首位,2016年2月获批的“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适应了教育部物理与应用物理专业新教学规范的要求,被辐射推广;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2013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7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现任系领导
系行政
系主任:夏钶,主持物理系的全面工作,负责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主抓人事、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副系主任:黄文宏,负责系行政、财等有关工作。
严大东,负责科研、研究生的各项工作,兼管外事。
梁颖,负责本科教学的各项工作。
系党总支
党总支书记:李春密。
党总支副书记:刘卫荣,负责组织人事。
董晓蕾,负责学生工作。
物理学系历任系领导人
曾担任校领导职务的系领导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杨展如 副校长
金永龄 副校长
方福康 校长、书记 1989 - 1995
张贻惠 校长 1925 - 1928
张贻惠 校长 1929 - 1930
党总支书记
李春密 2008 - 现在
王亚非(代) 2007 - 2008
李春密 2004 - 2007
李蓉 2001 - 2004
刘大禾 1999 - 2001
王艳华 1997 - 1998
曾贻伟 1989 - 1997
沈 芳 1986 - 1989
马如 1982 - 1986
王桂筠 1978 - 1981
林振金(代) 1977 - 1978
刘在祥 1976 - 1977
何秀琴 1961 - 1976
金永龄 1956 - 1960
系主任
夏 钶 2011-至今
郑志刚 2007 -2011
杨国健 2004 - 2006
冯世平 2000 - 2003
赵峥 1997 - 2000
胡 岗 1994 - 1997
梁竹健 1991 - 1994
杨展如 1988 - 1991
马本堃 1983 - 1988
方福康 1982 - 1983
孙 煜 1965 - 1982
金永龄 1958 - 1965
方嗣攫 1954 - 1958
祁开智 1949 - 1954
张维正 1948 - 1949
王新甫 1943 - 1947
蔡仲瀛 1941 - 1942
张贻惠 1938 - 1940
杨立奎 1935 - 1937
文元模 1926 - 1934
张贻惠 1923 - 1925
理论物理学科
发展状况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学科点的形成,可追溯到由老一辈的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教授在北师大任教时培养的一批早期的理论物理教师群体,以及80年代初期从欧美留学陆续返校的一批中青年人才。 1980年黄祖洽院士来北师大工作后,进一步形成以他为核心的一支有较强实力的理论物理研究队伍。理论物理学科点1981年获博士点授权,并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理论物理重点学科,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新一轮评估。近年来,在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重点学科建设,物理系理论物理学科在学科水平、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及基础条件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理论物理博士点有19位教授副教授,团队成员中青年带头人所占比例超过90%,学术团队成员年轻化,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近5年来,学科点完成了数十项研究项目,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
该方向以胡岗教授、郑志刚教授和郭文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该方向既注重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又致力于理论与实验、应用的结合。特别在随机共振和时空饺子及其控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多篇具有开创性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关注,成果多次获国家和教育部奖励。
该方向是本学科传统的、有特色和优势的方向,有着长期的研究工作积累和深厚的基础,尤其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广义相对论、黑洞物理、量子引力、高维引力、宇宙学、中子星与密物质物理等广泛领域作出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国际同行有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该方向已完成了新老交替,现有年轻学术骨干马永革教授、朱建阳教授、高思杰副教授、刘文彪教授和周彬副教授等。
极端条件下新物质和形态的研究
该方向以包景东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在非线性、尘埃与激光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相干结构,向湍流转变的现象和机制、原子核熔合与裂变动力学、建立描述重离子碰撞机制和原子核多重碎裂的理论模型研究以及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中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等国际前沿方向上做了一系列创新的工作。此外,在弹道反常扩散、激光等离子体尾波、纳原子团簇研究以及重夸克物理等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影响的工作。
凝聚态物理
发展状况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的凝聚态物理学科点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台湾辅仁大学物理学系低温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扩充至半导体物理、凝聚态理论等凝聚态物理学的传统领域。曾在低温物理、半导体物理、能带理论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贡献。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凝聚态物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1995年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点,1996年,物理学科被批准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物理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2002年物理学科的凝聚态物理学科点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北京市中期评估。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学科点大致形成了三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拥有包含一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和三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在内的9名教授(均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7名副教授等近20位研究人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素质较高的学术梯队。自2002年以来,本学科点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关联电子系统的量子调控、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冷原子和萨特延德拉·玻色凝聚、量子霍尔效应、金属表面与界面、纳米材料物理特性、以及半导体物理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近200余篇学术论文,并有实力在国际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关联电子系统的量子调控研究
该研究方向以冯世平教授、王甬军教授、宋筠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于高温超导材料反常物理性质与非常规超导机理、量子相变、分数和整数量子霍耳效应、无序系统物理性质等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2006年7月应邀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的第八届国际超导大会上作分会邀请报告。该方向研究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研究工作中涉及凝聚态物理学中一些基本的物理问题,并且研究内容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于2006年度首批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
介观物理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方向以张向东教授、寇谡鹏教授、杨师杰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于研究电子、光和声在固态介观系统(纳米结构)中的输运行为以及相互作用系统的拓扑序和拓扑激发,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关注,世界著名的physicsweb(Physics World)曾以新闻故事的形式专门作了报道。
低维量子系统材料的生长及物理性质研究
该研究方向以聂家财教授、田强教授、涂清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于研究低维量子系统材料、薄膜生长及其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特别是在氧化物纳米结构薄膜的自组织外延生长和表征,CMR/HTS纳米复合膜和超晶格的自旋极化输运及其自旋电子学应用,纳米异质结构体系的可控生长及其量子效应和半导体量子点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方面,近年来发明并申请了四项国际专利(其中一项已获得授权),并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20余次(其中被邀请作口头报告16次)。
光学学科
发展状况
本学科于1981年建立硕士点,开始从事激光光谱、信息光学、量子光学和X射线应用和光辐射测量等方向的研究,承担国家863项目、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其中关于X光透镜的研制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开设了光学原理、激光物理、付立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现代光学实验等较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生,成为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本学科于2000年成立博士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列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我们在各研究方向上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努力开展实验课题研究和寻求科技开发,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本地区发展服务,在2002年获准成立北京市应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为博士点的发展提供了实验平台。
光学的基础研究
涉及到冷原子物理、纳米材料光谱、光子晶体、量子成像和关联光学、量子信息等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我们的许多成果发表在国际最有影响的刊物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汪凯戈教授领导的小组率先提出热光亚波长干涉并在实验上证实,实现了用普通的实验条件在PRL刊物上发表实验成果。
光学应用研究
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刘大禾教授领导的小组将激光布里渊散射方法用于激光雷达水下目标探测等应用,承担了国家“863”项目、总装备部武器装备探索重点项目和国防科工委基础研究项目。最近,他成为今年立项的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光学产业
由严一明教授研制的X光透镜技术已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汇百万美元。此外,我们研制的光谱及光辐射测量设备服务于航天等科研部门,直接产值超过肆千万元。
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专业创始人之一阎金铎先生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物理教育科学研究,是国内这一学科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博士生导师赵峥教授,早年师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利高津教授,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早就是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大学物理》杂志副主编。本专业是国内第一批硕士点,在全国最早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博士、硕士、高校访问学者百余名,遍布全国,已经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多次承办教育部全国物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接收,培养的骨干教师数百人在全国各地均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本专业学位点,汲取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继承数十年发展的专业传承,承担引导全国物理教育研究领域的重任。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精品意识,一贯坚持立足国际视野、注重专业深度、培养全面能力的高标准,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合作交流方面也精益求精,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本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对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本专业立足国际视野,围绕学科建设和物理教育研究,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育研究课题和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在物理教学改革、物理教育研究、教师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专业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理课程与教学。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优势是依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学科和物理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营造的浓厚学术氛围,求真务实的学术传统和坚实的物理专业基础,良好的生源和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
今后5年里,我们将建立物理教育研究所,以学术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先导,重点加强符合中国国情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加强国内外的学术合作与交流,选派博士生去国外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汲取国内外物理教育研究领域、科学教育研究领域和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建立国内外合作研究队伍和研究平台,针对我国物理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为推动中国物理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化提供理论准备、思路和策略方法。
1、以物理教育研究所为核心,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平台,建立一支国内外合作的大学教师和教研员、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建立一批物理教育研究基地;
2、形成符合国际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物理教学实际的研究范式,在汲取国内外物理教育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3、在研究基础上建设新课程,开发满足新课程需要、促进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
4、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