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蔚然

杨蔚然

杨蔚然,籍贯江苏省,长沙人。作家、导演、编剧、影视策划人、诗人。湖南广播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湖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局项目审核专家、湖南电视台影视剧审查专家、湖南广电局网络处项目审查专家、腾讯视频影视项目审核专家、世界华语悬疑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协会会员、中国独立电影节副主席、快手影视剧综艺审核专家、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爱奇艺网签约导演、西瓜视频《蔚道》栏目主持人、湖南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湖南小说家协会理事、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电影行业协会制片委员会主任。芒果TV 青春微电影扶植计划决赛评委、新人电影节短片单元评委、湖南大学生电影节主评委、湖南大学生微电影节主评委。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

写作

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

写小说、写诗歌、写影评还写乐评。作品发在《大家》、《十月》、《北京文学》、《芙蓉》、《收获》、《青年文学》、《文学界》、《诗刊》、《诗歌月刊》、《微型小说选刊》、《看电影》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同时,作品也收在湖南文艺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文集里。

著有长篇小说《这一切与你有关》(发于《十月》)、《害怕这是爱》(发于《芙蓉》)、《我把悲伤喜欢过了》(发于《中国作家》和起点中文网) ⻓篇悬疑⼩说《失魂记》(湖南⼈⺠出版社于 2015 年出版)。

著有个人诗集《我去过你的未来》(长江文艺出版社于 2018 年出版)。

剧本《月黑风高》荣获 2019 年度飞鹭奖 IP 价值榜最佳网络剧原创剧本奖。

电视剧

参与策划|剧本医生|监制:《江照黎明》、《70’80’90》、《老大的幸福》、《超级诱惑》、《王海涛今年四十一》、《刺红》、《一不小心爱上你》、《假面》、《雪豹》、《四十三亿光年的爱》、《卜三七的二十一条星规》、《青柠之夏星未眠》、《乌龙救助队》、《陆贞传奇》、《我把悲伤喜欢过了》 、《不是不想嫁》、《庆余年》、《习习谷风龙吟》等。

电影

参与策划|监制:《一路有你》、《杜拉拉升职记》、《倔强的罗卜》、《啊,朋友还钱》、《越光宝盒》、《刺杀宋教仁》、《既然青春留不住》、《未择之路》、《大清相国》、《刘立武》等。

编剧并导演《失魂记》 获第五届新人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入选法国昂热电影节新人单元、英国万像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东京影像数字内容大赛第三名。

监制并导演剧情《花迹》获都匀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入围澳门国际电影节。

音乐片《巴音河》,摘得波兰东欧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视频奖、米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歌曲大奖、第四届伦敦短片剧电影节最佳音乐片奖。

电影《阿正的夏天》入围伦敦世界电影节最佳外语短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荣获百度网盘大奖一等奖及最佳主角奖。入围旧金山新概念电影节短片电影单元。入围中国第四届金童象儿童国际电影周。

综艺晚会

总导演|总制片人|主持人:

《湖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国影视歌手大奖赛》《先锋厅》《快乐大本营》《超级男生》《超级女生》《新青年》《不如电影》《蔚道》《映像》《好的,好的》《明星村五楼》《“无极”全国首映式》《有盐天下》《电影“梅兰芳”首映式》《焦点》

名人推荐

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帮蔚然兄弟来推荐他这本书。跟蔚然兄认识的时间不能细算,一细算才知道自己头上的一根根白头发是怎么长出来的。已经有整整的18年时间了。当时,蔚然兄弟非常年轻。我就只能用青涩来形容了,我那时候好像还没有从学校毕业。蔚然兄是广电湘军中的一员悍将,一员儒将。当年有很多很多栏目都留下了蔚兄弟兄弟的思绪。后来兄弟兄弟兄弟就投身了创作。电影,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根据蔚然兄的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这种性格,这本书也是像他的人一样。因为我觉得文风自然也跟人风一样,人的风格。这本书非常有趣,也是非常悬疑的,书的名字叫作《失魂记》,是一个特别传统的名字,我们知道中国的很多戏曲,"荆刘拜杀"都是以记字为结尾,比如说这个《玉兔记》啊,比如说这个《杀狗记》啊,等等等等。都是这样的一个名字,足以见得蔚然兄心目当中传统文化对他的浸润,失魂我想这两个字应该是蔚然兄对于当下社会和人群的思考。美洲原住民说:如果出去赶路,4天的路程,他们走三天一定会休息一天。才会继续赶路,如果有人问他,他们会说,我们要在这里等一等,等我们的魂魄,灵魂从后面追上来,我们现在的社会和更多的人群,很多东西都在追求快,吃饭要快点到,然后看电影要快点买到票,很多时候都希望快,人一快有可能就会失魂落魄。

人有魂魄,城市自然也有,蔚然兄的这部书是讲述了,这个,长沙市这个城市,在十年的变迁当中失去了曾经我们熟悉的很多很多的老字号,失去了很多有关老地域的记忆,比如我们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特别深刻的红梅冷饮。还有一些标志性的一些网吧,这些都失去了,城市失去魂魄会是怎样?人失去魂魄我们是见过了,所以我们从《失魂记》的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应该能寻找到一些答案。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需要答案,答案就在为什么当中,一本书写成了,它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生命体要想活过来,要想有它的审美情趣,我相信更多的应该是从读者的眼光当中能够得到一种生命的焕发。所以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在捧住这本书的过程当中,能够用自己关注的眼神,让这本书焕发出它本应该有的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再次恭喜蔚然兄,同时也期待你下一部作品。

--------- 主持人汪涵

身为导演,我一直让自己保持着阅读习惯。我感觉真正让人心动,并想搬上银幕或屏幕的作品并不多,《失魂记》却是其中之一。掩卷后,还觉得此情方浓,意犹未尽,会联想自己的生活,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具有市井气息又有文艺调调的作品的魅力。好的故事,在于情节中有一种张力,情绪中有一种感染力,情感中有一种穿透力,让人心悸病、心痛、心动。好的作品是有体温的,他写的是“我”,其实说的是“你”,最终献给的是“青春”——每个人都热血沸腾也因此伤痕累累的青春。

杨蔚然先生是个很有思想深度的人,但写出来的东西那么接地气儿又那么好玩。这与他长年生存在湖南省电视、电影的环境中,时刻运用影视美学有关。他用电视、电影的思维来结构着、节奏着他的小说。

而在长沙市的街头晃荡十几年,观察这座娱乐城市里的众生百态和万千世相,又整出这么一个好看好玩好有内涵的故事,里面的隐秘之处,还有待各位去解读。我只知道文化的准备以及他的那些“社会各界”的朋友的真实经历给了这部小说太多的养分。

我也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失魂记》,更期待它能早日在院线与各位相见!

--------- 导演 高希希

作为 70 年代生人,我对这个时代的变迁和脉动有着清晰的感知,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得到和失去也感同身受。但迄今为止,我还很少看到一部小说,对 70 年代生人的青春过往和生存状态有过比较到位的描述。而在《失魂记》里,我觉得蔚然触摸到了一些人生的痛点。当然,80 后在这部作品中也有出场,但不是《奋斗》里的那种概念,这里的 80 后活得更真实、更纠结、更无奈。

如此,这部时间跨度达十年的小说,也许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主题:灵魂归来,青春散场。这也是一代代年轻人必须经历的路。最奇妙的是,这一切,是从一个典型的悬疑架构开始。让我找到读网络文学作品时被情节驱动的快感。蔚然是个电影人,叙事总有其他作者所不具备的画面感,如果这部小说想改编成电影,差不多就直接可以做剧本了。未来的十年,是技术与生活融合的时代,是传统与网络融合的时代,也是媒介与媒介融合的时代。美妙的作品和内容终将成为中国创意娱乐产业的源头。在此,诚恳地向大家推荐这部《失魂记》,希望大家从中寻找到自己灵魂的位置。

--------- 盛大文学总裁 侯小强

杨蔚然是个资深的文艺青年,也是湖南省文艺圈的达人。他玩音乐,搞策展,拍电影,写小说,保持了对文艺创作持久的热情,也释放出一波又一波的活力和创造力。2014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失魂记》,就是这种创造力的一个新佐证。

这部小说在三个层面上抓住了我。

首先是故事。小说有悬疑、有商战、有情爱、有凶杀,有谜中谜、局中局、案中案,有一部畅销小说的几乎所有元素,非常抓人。前面的节奏稍微差一点,越到后面叙事的节奏、火候的把握越来越好,让你欲罢不能。显然杨蔚然不再像他以前的创作那样玩虚的,耍文艺腔。他写的是一部有卖点的书。

其次是它的叙事。我读到了何顿式的叙事,读到了很多网络小说的叙事,书中有很多世俗的狂欢、浮世的描绘;我也读到了一些先锋小说的叙事,还有那么一点村上春树的味道,特别是到后面,哲思和带有痛感的宣叙经常会击中你。你会觉得它的叙事有点屌,但这是精心营构下的漫不经心;有点冷,但是冷下面的有颗热心肠。我很喜欢这样的叙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的意味。悬疑只是它的壳,叙事也只是表象,悬疑性叙事后面的社会、人生和“人性”才是它真正要表达的。

小说描写的是2001年到2010年这一段长沙市社会的某一种生活,里面主要的东西我们都非常熟悉,那些酒店、宾馆、酒吧、歌厅、餐厅、茶楼,那些男欢女爱、商海求生、勾心斗角,一个个公司办起来又都垮掉,一对对男女泡在一起又反目成仇。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很多。但这并不是它的核心,它的核心是写了一个失魂落魄的时代、一群失魂落魄的人,这才是它真正要表达的,也是真正打动我的。

小说人物不多:主人公刘友友、香港特别行政区来投资的老板庄学钟、依附这两个男人的葛曼丽、莎拉,还有那个杀人犯阿球。这群人,表面上很亲密,经常一起吃吃喝喝,谈情说爱也谈生意经,但实际上,充斥其中的是泡与被泡,玩弄与被玩弄,算计与被算计。他们天天人五人六,忙前忙后,实际失魂落魄。小说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次刘友友、庄学忠、葛曼丽、莎拉吃喝之后,刘提议在酒店开房休息,但只开两间。那时刘和莎拉已经在一起,庄苦追葛而不得手。四个人开两间房,地球人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葛不愿意,向刘友友求救,做出嘴巴一张一合的动作,刘读出那是在呼喊“我怕,我怕……”,但刘为了与庄合资开餐馆,赚庄的钱,故意装作不懂,等于眼睁睁看着葛掉入火坑。是夜,庄终于得手,葛成了他的二奶,最后终于招致杀身之祸。而刘友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对女人薄情寡恩,遗弃患有残疾的亲生儿,处心积虑赚不义之财。用小说中一个小标题概括的,这是“凌乱的社会凌乱的人”,也就是长沙话所说的,“稀下的社会稀下的人”。

失魂记》在价值层面上,和中原地区主流社会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所以这是一部非常有批判性的作品,非常有理想、有价值、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它呼唤人性的价值,价值的回归!当然《失魂记》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叙事特别是语言过于粗糙,缺乏打磨;有些情节设置不够合理,展开不够;用了太多长沙方言,怕读者不懂,只好用浅近的语言去解释,似乎不是最佳选择。但完美的作品难求,《失魂记》的独特价值让它立于当今的长篇小说之林毫无愧色。 

 ————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 龚政文

选自:因为失魂,所以招魂——杨蔚然小说《失魂记》读后-《创作与评论》2015年14期-中国知网

获奖情况

电影短片《失魂记》荣获第五届新人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大奖殊荣(2012年),入围英国万像电影节竞赛单元,入围2013澳门国际微电影节社会组组别,并获2013年第15届日本TBS DIGICONG数码大赛中国赛区第三名。

色彩艺术:隐喻电影的静态符号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对童年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在杨蔚然的童年留下烙印的,却是电影。

那个年代,山西省一个矿务局俱乐部每天中午都要放电影,爸爸总爱扛着3岁的杨蔚然去看。记忆中只有一片黑压压的头,和不断跳跃的画面。周围的笑声像响铃一样不断发出,尤其是爸爸,乐得一塌糊涂。"我只记得有部电影名叫《摩登时代》,我很惊讶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玩的一种东西,节奏是那么的明快,和我当时看的《杜鹃山》之类完全是不同的表达。"说起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杨蔚然记忆犹新。

尽管如此,杨蔚然并没有想过日后某一天,他会跟电影扯上关系。

7岁那年,杨蔚然随父母到长沙市定居。上小学时,他梦想当一名画家、当相声演员、当卓别林……直到作文在课堂上屡次被老师念出来,有时候甚至一节课念两篇,他开始做起作家梦。在70年代,作家是崇高的、神圣的。在杨蔚然看来,作家梦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直到上大学后,在各个国家级报刊发表了多篇小说、诗歌,杨蔚然说:"这才觉得,我还像那么回事儿。"

真正跟电影沾边是在小学毕业的那年。青少年宫的美术老师对杨蔚然说过一句话,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看一个人的层次在哪里,就看:同样是看电影,你要比别人会看、会聊电影。"也正是这句话,开始悄悄地改变杨蔚然。

上中学后,美术老师建议杨蔚然继续画画。年轻的杨蔚然根本听不进去,那时他正疯狂地迷恋李连杰,他梦想着自己能当一个打星。后来由于物理化学成绩不好,杨蔚然在家人关于"出路"的要求下,开始系统学习画画,正式步入这个光与影的色彩世界。

高手如林的湖南省美术圈子,渐渐将他牵引到一个神奇世界。"我发现这个圈子完全是另一种世界,他们流行看米兰o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大卫·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他们去听惠特尼。休斯敦卡朋特乐队的音乐而不是张学友张国荣。"

他开始悄悄发生改变。当别人因为电影剧情欢笑啼哭时,当别人还沉浸在对剧中某个人物的回忆中时,"我就在想电影的构图、画面、声音、道具,导演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杨蔚然认为鉴赏电影可以培养品味,提升审美能力,电影有道具、有人物的塑造、有声音、有服装、美术……对于一个学美术的人来说,如果连这都看不出来,是很不应该的。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和杨蔚然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喜欢张艺谋的影片:"樟柯当时看到《红高粱》、《黄土地》两部电影后,立志要考北京电影学院。我那时看《红高粱》很为其色彩着迷,心想这导演一定学过美术。"

现在无论做编剧,还是监制电影,杨蔚然说自己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很讲究构图,他说这都是学美术时打的底子。

电影评论:高端外衣 先锋气质

2008年9月,电影《李米的猜想》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首周票房破1200万。这部电影很受杨蔚然的推崇,他认为这是导演将商业元素和个人思想结合得很成功的一部电影。"唯一不足的是导演没有脱去知识分子的外衣,影片中那封的士司机写的信太有文化。一个的士司机你不能把他拍成知识分子,要是王晶,那肯定会拍成:你的臭袜子不要乱放。" "如果我自己搞电影,我也希望电影在商业上成功的同时,能加入个人内心的主张。"

早前,杨蔚然并没有太多地参与电影制作。在电影界引起反响的是他写的影评和他做的电影类节目。2002年,杨蔚然以策划推崇先锋电影的电视栏目《先锋厅》名噪当地后,2003年又致力于中国中国新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人的宣扬,他策划、主持的《独立主张--中国独立电影人实录》引来电影界注目,后策划专业电影类栏目《不如电影》获多项全国电视奖。

先锋厅是长沙市的一个地名。2002年,长沙人惊异地发现这个地名被搬到了电视屏幕上,且成了一档影评类栏目的名字,杨蔚然的解释是:"先锋电影的放映厅"或是"让电影先疯起来"。也是在这个时候,杨蔚然最早提出湖南广播电视台落地频道24小时滚动播出和三集片场等诸多"先锋性"的概念。他把《先锋厅》定位为一档很酷的影评类栏目。这个节目没有主持人,只有他一直坚持的个性化配音,每集5分钟,每天在影视频道不定时地滚动播出,一反电视的常规播出方式,令电视界刮目。《先锋厅》曾去北京寻找有先锋气质、先锋艺术贡献的人,做过"北京有个先锋厅"和"独立主张"系列,在电影界影响很大。

此前,杨蔚然还做过一档文化批判类的栏目《涉及1999》,任主持人和制片人。这个被认为是湖南省最早的"策"节目,因为太过先锋,加之节目每晚11点后播出,收视率不甚理想。一度,杨蔚然陷入了迷茫,"我一直以为我是湖南电视的边缘人,做着非娱乐的东西,孤自追求文化品位。"但《先锋厅》放映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影响了一批人。

曾有位超女,在见到杨蔚然后感慨道:"你就是杨蔚然啊?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只听林志颖郭富城,后来看你的电影节目,审美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听一些国外的歌曲,接触更多元化的世界,我原来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还有个年轻人一直在寻找《先锋厅》的制作者,苦寻8年,终于通过互联网找到杨蔚然,求杨把《先锋厅》节目全套的碟都卖给他。杨蔚然调侃年轻人说要100万。没想到年轻人一口答应。虽交易未果,但这事让杨蔚然感动异常。

《不如电影》是杨蔚然近期策划的一档栏目,这个节目被做得很"高端"--近乎极端的高度,杨蔚然说想用这样的方式让观众一下就记住。 "喝茶、吃饭,发短信,上网等等干什么都不如电影。你看我包里随时都带着碟,我只要看到了就买,哪怕买的身上一分钱都不剩。"杨蔚然翻开包,果然有两张法国电影碟安静地躺在那里。

依然是评论类电影节目,依然带有先锋的气质,杨蔚然说这是自己心中一直未曾泯灭的梦。他说:湖南电视必须要有一档栏目,是无须去关注收视率的。而这档栏目只要能说出"我很专业"四个字就已足矣。

小说:形而下一点是电影

1996年,"文青"杨蔚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写的第一部小说是有关自己初恋的,很意识流,由一个个片段组成。大学时用一台386敲出来的一篇篇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在《湖南文学》、《芙蓉》、《北京文学》、《大家》、《青年文学》等刊物上,甚是风光。有知名评论家将他与卫慧棉棉和丁天等放在一处做为七零后代表人物的现象总结。当然,当时也有《十月》、《收获》的退稿信,他现在还保存着。

60、70后几乎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作家梦。上大学时,杨蔚然经常逃课躲在宿舍看书、写小说,他希望作家梦有朝一日能实现。"其实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画油画和写小说。毕业那阵我也挣扎过,要是就这样一直写下去、画下去,多好啊。"当发现无法靠兴趣谋生时,杨蔚然拿着发表的一堆作品,走进湖南省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

有人说他早期的小说看不懂。杨蔚然认为,年轻时的创作过于追寻哲理性、讲究一种状态,故事性并不强。"在电视台干了7、8年之后,我已经被电视成功地洗脑了,多站在受众立场上考虑自己的作品。今年初我发表了一部悬疑、恐怖小说《害怕这是爱》,可读性很强,社会反响很好。有作家朋友说小说很有电影的节奏感,叙事感,说你写个系列吧。也有国内一线导演看罢想改编成电影。我现在也在往这方面尝试。慢慢来,一切不急。"

当被问及成功在何处时,杨蔚然说:"写作就是作者在思考读者的智商究竟有多高的问题。曾经我在一个封闭的状态里写作,写完了我可以不去管它。但是电视不一样,播出来,观众喜不喜欢,看不看你这个频道,马上就有结果。所以我现在创作小说很讲究故事性,我也会考虑读者的感受。可以说,写作是理想主义,写作的过程就是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娱乐、享受,别人打麻将、K歌,我都在写作,我觉得它是我的娱乐方式。"从写小说到做电影节目,再到写小说,杨蔚然说这是从过于自我、狭隘的状态调整到适度地保持自我,又开放地让他人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这个调整,显然是成功的。

很久没有画画了,杨蔚然说电视做久了以后,心变躁了,完全不能静下来。当问及接下来想干什么时,他说自己还是最想写影评、写小说,想把自己的小说变成电影,而如果要监制电影,他希望自己能做到商业化与内心思想合一。目前,他正在监制一部关于长沙市的纪录片,一部剧情也在和朋友策划中。

杨蔚然说人生就是找自己的过程。人迷失自己,是件很恐怖的事情。而在不同的阶段,"自己"的概念是不同的。现阶段,他通过创作渐渐找到了自己,但是将来,他还要一直找下去。

《星电影》对话杨蔚然

《星电影》: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要拍《失魂记》?

杨蔚然:一个偶然的情况。很多年前大学同学问我最想做什么,我在当时在当记者,但我说想当导演。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做专题、拍纪录片就相当于接触电影的形式了。做影评栏目《先锋厅》时对电影的感情更深了,这些都是酝酿,朋友就说你也去拍电影嘛,在朋友的帮助、督促下,就把自己的小说拍成这部电影。

《星电影》:《失魂记》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要传达什么给观众?

杨蔚然:说到电影的主题,想到《七宗罪》,人有很多病,作家、观察家、艺术创作者要提炼出人的病症,这样的故事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人有一种病症是自卑,虽然《失魂记》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但观众可以通过片子看到自己,我希望能达到这个效果。

我用极端的手法,在很小的范围内,去讲述人是怎么失去灵魂的,最后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平淡是真,不健全的人格会酿成悲剧。

星电影》:这部电影除了在湖南省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和“瞬”艺术空间放映,还会去大学、酒吧、艺术院线放映吗?

杨蔚然:希望去大学放映,但不想做成简单的放映,最好是能做成电影制作其享会,与年轻人(喜欢电影、想拍电影的人)分享制作过程,讲演、现场交流,互动的形式。

《星电影》:主要演员是怎么找来的?

杨蔚然:演员要符合几个标准,春节要有时间,因为我春节才有假,已经计划好在这个期间拍完,所以对看中的人限定了时间;然后演员要接近剧本原型,男主角彭元很符合要求,单眼皮、内向、害羞,片中的常远正是自卑敏感的人。彭远才18岁,但要演38岁,很有挑战性,看他演话剧后相中了他。女主角王婕颖在片中需要展现女性魅力,而演员本身身材不错,有拍摄经验,又能理解这个剧,所以很好。

《星电影》:《失魂记》又名《鬼》,有悬疑惊悚的元素,中国现在不能拍真正有鬼的恐怖片,你是怎么把握惊悚元素的?

杨蔚然:我曾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恐怖电影,《先锋厅》也做过恐怖片专题,用影像表现鬼啊、血啊、恐怖的样子啊,可能会有很高的收视率,但我不认可外在的恐怖,玩道具、玩美工、化妆的套路是低层次的。反映内心恐惧的心理惊悚片才是高级的,比如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恐怖片《催眠》,恐怖气氛就营造得非常好。我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能引起其共鸣的心理凉悚。

星电影》:讲究构图的你有没有在《失魂记》的画面上下功夫?你会像大导演们一样手绘分镜头吗》?

杨蔚然:刚开始会,画了分镜头,但在实践过程中,派不上用场,受限于时间、空间,我们得因地制宜。现实条件不允许就得重新弄,临时改变主意啊,不是正常的拍摄流程,宴战就是磨合。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在,构图在,整部片子不会差。

《星电影》:现在为新片做了哪些宣传?除了电影外还有做其它工作和喜欢的事吗?

杨蔚然:现在有团队在做宣传,我开了新浪微博,做了再度词条、豆瓣活动,通过朋友圈扩散……宣传还不够,但不想上综艺节目参加名流聚会。不过还是想要爱电影的人知道我这部片子,很多实验电影是优于院线电影的,有故事有深意,让大家看到不同类型的东西。 “胼艺术空间”的朋友们很热情地在做这件事,搞宣传,提供场地,真的很感谢他们。

平时最喜欢写小说,在准备第二部片子,喜欢健身、打高尔夫、摄影、看电影等等。

星电影》:你成长的年代最流行什么?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你的喜好和心态有没有变化过?

杨蔚然:从流行文化角度说,当时最爱的是流行音乐,谭咏麟齐秦……贾樟桐的电影里有很多那个年代的音乐,总能唤起回忆。

心态改变很多,从单纯地想做导演到务实,现在都会考虑事情的可操作性、合理性。对朋友,现在更圆融,多去看到别人的优点,拿出更多时间聚聚,而20岁时对这些都不屑。《失魂记》是低成本电影,所有工作人员几乎都没有报酬,资源也需要朋友帮忙,他们为了什么?为了电影梦,为了学习拍摄。制作时曾想过放弃,但得坚持、克服网难,所以拍片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参加评选那天我还戒了烟,人要修身、修心,不断完善自己。

《星电影》:以后会继续拍独立电影?还是有机会也会拍商业片?

杨蔚然:独立电影是无奈的选择。但中国需要独立电影,它有着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的独立精神。最好的电影应该是雅俗其赏的,像《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就是经典的成功的商业片。目前是做想做的影像探索,有资金有机会,也会拍商业片。不管是独立电影还是商业片,最重要的是不放过每一个想要讲的故事。

星电影》:你有很多兼职,作家、画画、导演、电视制作人等,你最喜欢哪个身份?

杨蔚然:最爱的还是写作,拍电影太累了。电视从业者是职业,也很用心地对待。

写作可以天马行空,有存在感、价值感,我写作很慢,所以做喜欢的事情会嫌命短。

《人物》、《力量》对话杨蔚然

《失魂记》的创作

今年(2013年)二月我从法国回来至今,一直在做一件事——向人解释我的行为。我从未如此密集地面对媒体回答,重复地回答我在欧洲向观众说过的拍摄动机,这件事。我没有厌烦,我很乐于此,尽管快要沦为复读机的一种,但我仍然变着法儿的兴味盎然地做这样的事,因为,我希望那些大致有过电影梦的朋友通过我的回答找到自己行为的动机与安放之处。

2011年,好可怕,忽然就两年了,我似乎并没有干什么,却已经经历了,这个故事的诞生、修改、讨论、成剧本、成影像、参加节、获奖、收到通知、去法国、回来当复读机。是的,这么小的一个故事,这么小的一部影像格局,何以引发大家那么大的兴趣?这完完全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在法国,面对鼓掌不停的洋人面孔,我说:我在上小学前就看法国电影了,学电影史知道法国电影的地位,后来做电影评论关注大多也是法国的新浪潮以及之后受其影响的大师们作品。但万没想到自己会有作品呈现在这里,请容许我坦诚我的诚恐,我不知道我会来,我也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接受一个东方导演,他在玩着并无太多东方标识感的东西,你们会否接受,我不知道。

当然,我相信现场观众与当地媒体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宽容那么简单。当我被当地艺术家、电影评论家、评委会主席提问时,我想我确实是搞对了一件事,我用我的影像说了一个东西方都可以懂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故事,他还是一句有哲理的话,那么,他便是我的追求了:一部让你可以看得到自己的电影。

“普世”是什么?是高票房?是人性深度?还是打通东西方的通行证?我想都是也都不是。做为作者电影最大特征,他真的应该是不为故事而故事地干,他一定是要通过故事的壳去告诉别人他的观察、提练、思考的人本问题。

比如我这小片,在最初故事创作时,我要阐述的是一位女性把自己的幸福赌注搁于皮囊、姿色、美丽指数上,那么生活往往给予的是尴尬的结论。因为这是一件二律背反的命题,你越寄托于和时间死磕的事儿,越不靠谱。

2007年还是那年,忘记了,我遇到了几年前认识的一个女人,她依然高挑,却失去了当年的姿色光泽和此来的高傲,多了一份令我震动的玩世不恭。通过侧面我了解到,一场车祸断送了她的豪门婚姻。烫的大波浪,只为掩饰额上的疤。同情还是啥的,最赶紧的是挖掘其内心与虚构可以叫故事的东西。

两天后一短篇叫《鬼》出来了,我自认为反俗套地虚构了一个以女性视角看待自己命运无常的故事。结尾处,她被追求过他的男生在得到她时又杀死,变成了鬼的她体肤完美,惊闪那一下,只为看一眼杀他的人并表示感谢,因为另一世界她成就了爱美丽。应该是唯一没有复仇梗的鬼故事吧。是的,我是有多想表达这边世界的无奈与丑陋?我依然玩着隐喻。我这时是意识到好看的故事,它只能也一定是个壳而已,并不是我的终极追求。

2011年深秋的一天,我的北京电影学院的朋友,与我探讨新片啥的,聊着就聊到了要我拍片。我是想拍片来着,可以追溯到幼儿园时父亲带我去看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时。后来到电视台上班,也曾有这冲动过,但全部因为怕麻烦无资源等诸多借口搁置了。

机会就这么来了,它来自于我是一定要拍了。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拿出我的三篇短篇小说给大家看,让大家选感兴趣的是哪一篇,大家各自意见,难以统一,当然阐述了各自的理由,这是最有营养的部分。最终我自己选择了操作性最强的,相对最不麻烦的《鬼》,在第六稿剧本时,我忍疼割掉了庄小玲这个女性线索,而去专注于可以更有张力常远这条线,那么清晰,那么猛烈,我爱上了这条线,他是那么可以出彩。

我们的最大痛苦,来自于可以想得到,但做不到。常远的代表性太明显,他无背景无外形条件,走在街上完全不会引人关注,但他的思维不会因此做罢,会让他去产生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想象。如果他能够做成功,我的这部作品一定是可以站住脚的。

就这样,我着手于一切了,因为我要讲这样一个故事,是用影像讲,用自己多年对电影的理解去讲,用一个心字去讲,我想它再烂也不会烂到被认为是毫无灵魂的作品。我有这个自信。尤其是我在与我的监制探讨片名时,她总盯着我的开场那句话(人们总是在不觉中失了魂)看,于是俩人定下名字:失魂记。

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失了魂,我不知道你们的感觉是否会,至少我是会的,一旦我丢失了我的理想,沉溺于没有追求,没有思考的物质生活,我会失去了存在的感觉。一旦错过了好故事,错过了职业的敏感,错过了可以使用的资源去成就可以做的事,我会责怪我自己,那一定不是错怪。

好在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我的举动也得到了我供职单位————潇湘电影频道的领导支持,他们经常过问,片子一有啥消息,资源就用上宣传啥的,我发现,原来天天与我共事的这帮人也是那么的文艺老中青年。

考验人脉的时候到了,长沙市的全社会好象都在为我的拍摄开放着,餐厅、宾馆、画廊、民居等等全没返口打,低成本的小片就在我们这一帮无经验有想法,无米米有干劲,无睡眠有梦做的电影人手中坎坎坷坷虐心虐身地完成了。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虐心的剪辑、音乐、补拍等等工作,一丁点不敢怠慢,毕竟我在片场是以焦虑、骂人显示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后期出了岔子,甚至是没法成片,我愧对的不仅是剧组我的自责会是,愧对人类八百年。

最后成啥样,除了报道肆意好话外,大家可以在四月二十日看到它,我不敢说有多好,以我影评人的身份会挑剔出太多毛病,但我想我应该不会怪自己,因为,这一切都与我们的梦有关。

《三湘都市报》访谈

“娱乐之都”早已“沦陷”我们需要时间突破局限

新人物档案

杨蔚然,一个成长于长沙、立足于长沙市,来自湖南省电视娱乐王国的70后。青年导演、编剧、影评人、制片人、主持人……他拥有一大串头衔,总是以一种先锋新锐的姿态向前。近日,他创作的《失魂记》出版,被誉为“中国首部娱乐之都写真书”。一个轮回,他的身份回到了“作家”。

“人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失了魂”。小说里的一句“偈语”,也作用在了他自己身上。一个经历了理想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代的70后,如何失了魂?他眼中的长沙如何失了魂?我们还能不能找回丢失的魂?……

这个看似被电视娱乐精神“洗脑”的大男孩,难能可难能可难能可贵贵的自我正视与文化反思。

壹 谈人的“失魂”

我们都是流水线的一环,我们都在找自己

都市周末:听说你的出生地是山西太原?那里是否有你对电影最早的童年记忆?

杨蔚然:如果我要恨我的文艺范,应该就从那个时候恨起吧,哈哈!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就爱看电影,我们那里有一个矿工俱乐部,我父亲经常大中午地把我从幼儿园拖出去,扛着我到那里去看露天电影。后来我在青少年宫学画画,我的美术老师跟我说,你看电影是只看故事情节,还是会去注意它的颜色、构图、人物造型?从那时候起,我看电影就会带着不一样的角度去看。

都市周末: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小说?身兼作家和导演,你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你觉得你的第一身份是什么?

杨蔚然:我理解中的电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实现文本,一方面阻碍想象力。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你通过书本想象的主角,与电影里的莱昂纳多肯定有差别。一旦影像化、具体化了,就损失了想象力。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大多数影像都把小说毁了。但同时,影像也提升了小说的知名度。

影像比小说更通俗,为了取悦大众,会消解小说中一些深刻的部分。小说超越于电影,是故事的源头,是人物塑造的前端加工机器,是影像的氧气和营养库。没有好的小说就没有好的电影;没有音乐和文学,只有空洞影像的电影是飞不起来的。

我既然能从电影中看到形式感、精神内核、场景设定等等,就能让我的小说画面感十足。我一直以来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作家、编剧,而不是导演。相比用影像去呈现故事,我更想做一个故事的制造者。

都市周末:书里有一句话:“人天天跟自己在一起,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就是找自己的过程。迷失自己是很恐怖的事。”失魂和寻找是否是你的创作母题?你的失魂体验?你如何确立自我?

杨蔚然:对。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做着一件事——找自己,虽然我们都是流水线的一环,被异化为工具。但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就会想自己是谁,我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我的人生坐标是否已经出现偏差,我的彼岸在哪里……我也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电视节目、各种晚会上,仅存的业余时间就是吃喝玩乐,随波逐流,没有身份感,对自己曾经的信仰充满怀疑。比如常常在工作完,跑到娱乐圈的酒局上喝到凌晨五六点,一个人回去的时候,那种感觉特别空虚。那是我觉得最失魂的一段时期。

但为什么鬼使神差地又回到了写作?因为只有写作让我充实,我日常没有停止观察与积累,那些人物一旦被我调出来,就会非常鲜艳地跃然纸上,让我有存在感。可以说,我通过写作确立自我。

贰 谈城市“失魂”

我们需要的是时间

都市周末:为什么要在作品中注入惊悚元素?《失魂记》最早的名字叫《死婴》,故事的结尾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画面:主人公拖着行李箱走在机场,发现每个人的箱子都变得透明,里面都有一具死婴。为何用“婴儿”这个意象?

杨蔚然:我早期的作品其实就有尝试渗透惊悚元素,英国艺术家弗兰西斯·培根的画对我的影响很深。他的画常常表现人的惊恐、不安全感,比如一个变形的人缩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他用他的方式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我20岁左右,也在画油画,处在对未来很迷茫的阶段;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大举进攻,长沙市这样的娱乐之都,文化氛围在当时差到只看见沙漠了,大量文学家、艺术家朋友都下海了,我开始了对世界的怀疑。

那种精神状态,我一方面想用油画表现,一方面开始尝试用文字写下来。当时还有一批70后新生代作家出现,像卫慧棉棉,有评论家把我们放在一起,说是70后在文坛中崛起。从少年到成年,我们经历着从理想主义到市场经济下的现实主义过渡,从文学艺术至上到商界英雄登台,接受的教育与面临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我们内心是很不适应的。但紧接着的“新概念”,让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写作者正式登场,70后这一批所谓的“先锋派”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成了一个职业的电视人。

婴儿(胚胎)在文学、影视作品里,有一种“起源”的寓意。对我来说,它还是一种复制感:你的迷惘、困顿,可能在下一代依然在延续,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婴儿一样处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你很无知地困顿在一个行李箱里被人拖着走。

都市周末: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希望在哪?

杨蔚然:我觉得是从之前的匮乏到物质的丰富,一下子充满了诱惑和享乐主义,从前的价值观被冲击和否定。这个城市早已沦陷,没有什么文化使命感了。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湘军是非常厉害的,一大批人冲击全国文坛。到了消费主义时期,电视冲出来,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生产的是快餐文化,愉悦放松是第一位。电视栏目是商品的概念,就是湖南最早提出来的,湖南省的大众文化盛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大众文化迅速崛起,西方国家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他们的中产阶级还是处在精英文化的消费阶层,会自觉提倡很多东西。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大多是“土豪”,没有与丰富的物质基础相匹配的文化基础,无法引领大众往一个良性的方向去走。但我仍然觉得有希望,其实我已经看到了很大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即使在长沙市这样一个娱乐之都,像话剧这样的形式都已经慢慢起来了!每次话剧现场爆满,消费的不都是已经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吗!这是新生力量,也是未来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对这些有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嗯,我们需要的是时间。

叁 谈市场运作

买书配眼镜打折,“书唰唰两下就没了!”

都市周末:你的专业是学美术,为什么毕业后要到电视台做记者?你曾说早年的写作晦涩难懂,经电视“洗脑”后,知道如何考虑受众了。能否谈谈从小说到电视、电影,再回到小说,你的心理历程?

杨蔚然:大学期间我就开始写小说,但早期的写作是在试验、摸索的阶段,个人的眼界还没打开,对社会也没有什么接触。很长一段时间我很自闭,常常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写作中没有故事,只有状态,呢喃、自言自语的成分比较多,又一心想玩玩前卫和先锋。

我觉得自己阅历太浅,想要接触不同的生活层面,积累素材。大学毕业时有机会进电视台,所以在广告部和新闻部之间,我选择了到新闻部当记者。后来做总编室主任,每天都要调查受众,进行受众心理研究,慢慢地有了一种大众思维,这种转变也体现在我的小说里。但同时,我仍然希望它是我杨蔚然的小说,不要随意地把故事讲出去,要有要有要有念,要有我的特质。写作方面,我结合了法国的新小说派和日本社会派悬疑。为什么是社会派悬疑?因为我认为还是要有现实思考,要文以载道。

很多70后生人都曾有一个作家梦。我们那时候觉得当作家是最牛逼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出生,他们眼里的英雄会是马云马化腾这些资本神话的创造者。

都市周末:这种状况下,为什么要先出书再拍电影?出版对接下来的电影长片是否有“预热”效应?是否可视为一次打通产业链的个人尝试?

杨蔚然:出版对电影的预热肯定有好处。但大电影的制作拍摄特别需要时间,我在体制内上班,时间都是公家的,所以并不想自己来拍电影,目前有比较大牌的导演在接触。另一方面,可能我的思维还是有点老套,我认为小说是应该有自己的身份的,而纸质书籍是最好的呈现。

书的出版经历了很多波折。我觉得这个时代特别考验作家,市场方面常常要自己挺出去:渠道、概念,如何推广等等。我这本书的渠道之一就放在老杨明远眼镜店。我一直想与湖南省的品牌捆绑,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以长沙市做为一个切片——作为娱乐之都,这个城市在急剧的变迁中,其价值观和现实性很具有时代代表性。而老杨明远是民国时期就有的百年老店,而且这个老总非常爱看书。我们策划了一个活动——“看一本好书,配一副好眼镜”,只要你买了这本书,配眼镜就能打折。吓哒鬼了!书唰唰两下就没了。

同时,出版方在书上和我做的网络宣传片上,都打了他们的LOGO。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宣传方式,他们收到的反馈也很好。

肆 谈电影新生代

高举“集体弑父”旗帜是一种枉然,要突破自身的局限

都市周末:你曾说你非常喜欢张艺谋,你的好朋友贾樟柯也说过同样的话。在所谓“第六代”导演集体冒出来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集体弑父”。你如何看新生代电影人与“第五代”等前辈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代系传承?

杨蔚然:张艺谋的《红高粱》把我震撼到了,包括一批“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都特别牛逼。后来随着电影市场崛起,他们开始转型,作为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制作者和获益者,当属张艺谋的变化最大。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用一种国际化的拍摄方法,及有强烈时代感的视觉语言,为中国的大片电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从《霸王别姬》之后,可以说第五代导演就“下课”了,呈现的不再是艺术探索,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为电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之后,第五代导演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贾樟柯也是因为张艺谋的作品而爱上电影的。高举“集体弑父”旗帜是一种枉然,就作品本身来说,新生代就真的那么先锋,没有一点前辈的影子吗?比如第六代的记录式呈现、启用非职业演员,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也早就玩过了。只是可能他们关注的点不一样,第五代更多关注主流人群,第六代开始大量关注底层甚至边缘人群。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艺术家在那个时代本身的境遇就比较糟糕,他们身上艺术摇滚式的叛逆,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最开始他们也不是为了电影节而去拍摄,他们觉得需要有人去为底层和边缘人群代言,只是因为获得了各种电影节的奖项,很多人就会感觉这似乎是一条捷径。还有一层原因,他们一毕业就面临商业化运作,而资源大都被前辈垄断,没钱又没平台,注定只能启用非职业演员、关注身边人群、制作小成本电影。

都市周末:在你看来,新生代的艺术、独立电影形式依然比较单一,制约他们自身的因素是什么?廖凡刚获大奖,成为首位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的华人男演员,陈卓等青年导演也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取得不错的看待看待看待你如看待看待湖南省这一批新生代电影人?

杨蔚然:制约他们的还是创作。文学功底不够,眼界小,对电影的理解比较局限。各大院校的电影专业也开始进行类型片的教学,就是介入商业化,也鼓励老师们去拍片子。

我认为将湖南新一代电影人放在一起谈是不合适的。首先它不足以形成一种“湖南现象”,目前几乎是一盘散沙。就算有廖凡、陈卓、左小青、卢正宇,包括《让子弹飞》的编剧危笑等一批新电影人,拥有湖南籍贯的新生代电影人越来越多,但大家都分散于不同的城市,各玩各的,还没有抱团取暖和形成气候。

■文/三湘华声全媒体 记者 李婷婷

观察笔记 重审自己突破自身局限

李婷婷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杨蔚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位读者朋友在电话里说,无法想象书里的人物头一天将自己的小孩埋了,第二天在公众场合还能那么得瑟……

“这出自长沙市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像我现在,跟报社记者在这里得瑟自己的创作,但我内心真的认为自己有多成功呢?人都有两面性,有不同的层次。但都要面对我活下去这件事情。”杨蔚然对着电话说。

的确,我在杨蔚然身上看到了这样一种“分裂”。他和他谈起的那些同代写作者、电影人一样,有着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某种共性:成长于启蒙的、簇新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上世纪80年代,立足于激烈市场竞争、高举消费主义旗帜的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教育和现实的断层,体验着人与时代的时差。既反叛,又妥协;既激进,又犬儒。

带着这样的情绪,他们走进新世纪,困顿、迷茫、分裂的集体特性,也代入他们的作品中。同时,很多人开始偏离原有的轨道,“不知不觉中失了魂”。杨蔚然承认,他也很担心,自己重新开始写作是否只是一时兴起,接下来依然会沉溺于家庭琐事、工作单位,甚至只是换平车得瑟韵味……

此前,他们困于资源和话语权被前辈们所“垄断”,作品中渗透着被抛弃、被边缘化的精神困境。今天,社会资源已经开始慢慢向他们转移。今年2月,长沙伢子廖凡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的华人男演员大奖,或许是一个信号。一批湖南省新生代电影人冲将出去,开始站稳脚跟,接下来,应该重返自己了。文化湖南如何完成电影突围,取决于他们如何重新审视自己,观察这个多元的时代,如何拿起昔日的文化武器突破自身的局限。

这是目前最需要自我正视的事。

杨蔚然诗五首

坠入

波光粼粼的水面

浮过或沉潜

多少失魂的故事

你轻舟划过

或压过每个光斑

企图

抹灭或打捞每一个对白

一不小心

自己却

坠入了最失措的情节湖底

梨花

在黑暗里

去想想梨花吧

漫山白枝的气势

轻摇便花雨满天

花雨的季节是少年

忧伤与否的少年人

时常想着救赎

哪怕花雨与空泪在树下

白夜行

错过了

停车的黄金时段

当做是

果真结束了这一日

徒步是铅重的足

院子黑得像集群的乌鸦

任哪都不见事物

五楼的阶梯高不可攀起来

钥匙断在了匙孔里

一门

隔出

昨天今天和明天

还有

屋内脚下和

来路

忘记

忘记就忘记

谁都会有忘记

一个日子忘记

就像不曾来过

不要试图努力回想

尽管它可能关乎一个可以骑马带你走

的人

否则也不会成为忘记

就像不曾去过

不要企图回想全部角落

尽管它可能关乎光线明暗的任何

否则也不会成为忘记

历史的笔写写停停

从来都记不下那么多欢愉与伤悲

离开

轻轻离开京城后的那一秒

第一片雪便重重落了下来

数年前

少年孤冷地穿过长街

耳边声音混响在枝上

逆向行驶的人们

嘲讽着他和他的当下

跛脚的废纸一夜间从

辅满红砖的平面

碎落

街猫都消得无踪

地面骤寒如冰床

自闭的人

耳边清风寂静

只有

轻轻离开京城的后一秒

参考资料

艺苑丨杨蔚然专题 - 影视·流光魅影 - 新湖南.新湖南.2021-05-21

日常的浪漫:杨蔚然诗集《我去过你的未来》上市 - 读书 - 新湖南.新湖南.2021-05-21

杨蔚然小说《月黑风高》携手“剧派”引爆“共创”.腾讯网.2021-05-21

失魂记 (豆瓣).豆瓣电影.2021-05-23

杨蔚然作品《花迹》入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_湖南频道_凤凰网.凤凰网湖南.2021-05-23

《创作与评论》 2013年09期 -杨蔚然诗五首.CNKI 知网空间.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