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壁城遗址

玉壁城遗址

玉壁城遗址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太阳乡白家庄村、均安村一带的北朝遗址,始筑于元538年(西魏大统四年)。遗址整体略呈“凹”字型,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1430米,总面积264.6万平方米。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7年(西魏大统三年),“沙苑之战”爆发后,西魏军乘胜占领河东三角区。538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请求筑造玉壁城,并亲自移镇。562年(北周保定二年)在此设立勋州,治所就在玉壁城。勋州撤消后,又把绛州的州治迁移到了这里。583年(隋开皇二年),绎州治由此移至今新绛县。同年在此设置稷山县。到577年(宇文邕建德六年),玉壁城遂开始冷落和荒废。20世纪70年代以来,稷山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1999年9月,媒体消息确定了玉壁城遗址就在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一带。

玉壁城曾在542年、546年发生两次东魏西魏之间的战争,史称“玉壁大战”。北朝民歌《敕勒歌》也由此诞生。玉壁城遗址内存有南城墙残段、万人坑、烽火台和地道等遗迹。玉壁城遗址对研究北朝史(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经济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命名

玉壁城修在一片平整的台地上,站在谷底向上望,壁立如削,高达二三十米。距玉壁不远至今还有叫吴壁、郝壁、段壁的村庄,可见“玉壁”得名来自地形地貌。

历史沿革

537年(西魏大统三年),“沙苑之战”爆发,东魏权相高欢大败逃遁,西魏军乘胜占领河东三角区,从此有了一个可以深入东魏腹地,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其当务之急必然是尽快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于是在538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请求筑造玉壁城,并亲自移镇。

542年、546年东魏权相高欢两次进攻玉壁城,先后遭到西魏名将王思政、韦孝宽的坚决抵抗,非但未能攻克城池,反而自身伤亡惨重,史称“玉壁大战”。北周政权建立后,为了纪念玉壁大战的胜利,562年(北周保定二年)在此设立勋州,治所就在玉壁城。勋州撤消后,又把绛州的州治迁移到了这里。583年(隋开皇二年),绎州治由此移至今新绛县。同年在此设置稷山县。由于全国的统一,玉壁城的战略意义失去,政治中心的位置也开始转移。稷山县建置后,就在汾河之北另筑新县城(即今稷山县城所在位置)。到577年(宇文邕建德六年),玉壁城遂开始冷落和荒废。

唐朝初年,李世民率军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军对峙时,曾登玉壁城观察敌情,并问身边的人破敌之策。1999年9月,媒体消息确定了玉壁城遗址就在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一带。该遗址为山西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靳生禾、谢鸿喜二位先生首次确认,二人合撰的《玉壁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刊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辑。

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曾组织师生前赴古城遗址开展实践教学。2021年,《玉壁之战遗址再调查》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

地理环境

玉壁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均安村一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15″,东经110°56′50″,地处汾河南岸峨眉岭北麓的台地上,紧临汾河冲刷出的谷地。城东为深渊,城西北侧亦为深谷,南侧为平整的台地,城北大部分紧临深谷,靠近东侧有一块向北延伸出的舌状台地,城南亦靠近深谷,但多为平地,与峨嵋塬主体相连。

方位布局

玉壁城城址整体略呈“凹”字型,东西长1850米,南北宽1430米,总面积264.6万平方米。整座城大致依地势修建,形状不是很规整。残存的墩台和城墙主要位于南面和北面伸出的舌状台地上。

遗址遗存

城墙遗迹

玉壁城遗址城东、城西则未见大段连续的墙体,只在与南墙相连处和地势较为低平的地方找到了部分残存的墙体。南城墙保存状况较好,城门位置依稀可辨,是否建有瓮城已不可知。现存南墙残长约300米,宽3-8米,残高2-8米,墙体为夯筑。

万人坑

玉壁城万人坑是一个井状的深坑,据说深约30多米,里面骷髅依稀可辨,人骨累累。《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2010年11月,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曹操族谱研究组成员王传超,为研究鲜卑族源流,曾到这个万人坑下挖掘人骨以提取古代鲜卑人的脱氧核糖核酸

圈椅背

玉壁城有一片台地,高约3米,宽约10余米,长约百余米,平面为拱形,群众称其为“圈椅背”,也有称为“点将台”的。据说台地上原有宫殿式建筑。

马面及墩台遗迹

玉壁城遗址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马面。北面伸出的舌状台地上有一个清晰的方形墩台遗迹,高出地面3米左右,与北面城墙相连。

主干道遗迹

城中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南部与城门相通,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应为原来的主干道,现已碾压冲刷成为一道沟,明显低于两侧的地表。

其它遗迹

城内西北有大型夯土基址,西城墙南、北城角有烽火台遗迹。北墙东侧的崖壁上有一条地道入口,年久黄土崩塌掩盖,只剩一个小口。城内区域早已被辟为田地,已无建筑。

开发与保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玉壁城西魏宇文姓政权用以抵御东魏高氏政权侵袭的前沿重镇。高欢当权的东魏政权曾先后于公元542年和546年两次在此挑起玉壁大战,最后以高欢败死而告终。玉壁大战的结果奠定了中原地区北方近半个世纪的二分天下的政治局面,其军事、政治、历史意义都十分重大。玉壁城遗址对研究北朝史(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经济史)、兵法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

玉壁之战

玉壁城成为西魏在河东可进可守的堡垒,因而也是东魏的心头之患。542年、546年东魏权相高欢两次进攻该城,先后遭到西魏名将王思政韦孝宽的抵抗。542年初冬,高欢为打开西进道路,第一次攻打玉壁。高欢大军连营四十里直逼玉壁,西魏守将王思政死守,高欢强攻九日不下,适值风雪,东魏士卒饥寒交加,死伤很多,无奈解围而去。

546年,高欢第二次攻打玉壁,玉壁守将是王思政举荐的西魏名将韦孝宽。高欢总结上次攻打玉璧失败的原因时,认为并非自己选择时间不对,而是对方城墙太高,从而无法攻入。所以,这次他采取在玉璧城南堆土山的策略,只要自己的土山比玉璧城墙高,就可以居高临下攻打玉壁。玉璧城墙上有两座高楼,韦孝宽命令士兵用木头把两座高楼连接起来,并在高楼上增加防御器械。东魏士兵堆了半天的土山,结果根本没有对方高。高欢命士兵挖地道,想让士兵从地底下穿过城墙,攻入城内。韦孝宽立刻下令士卒沿城挖堑壕,城外士兵一挖透地道就立马被杀,而且西魏军队又在堑壕外准备了柴草和风箱,如果有敌军藏在地道里,就向里面鼓烟,杀伤力极大。高欢又派人推来攻城车,韦孝宽令军民缝制一种韧性很强的布幔来阻挡。攻城车虽无坚不摧,但无法摧毁这种软性物体。高欢命令士兵将脂松香系在竹竿上,用火烧毁布缦,结果韦孝宽下令用长柄铁钩将竹竿全部割断;高欢又命士兵在城墙下挖壕沟,往沟里灌满油,用火烧塌城墙,结果城内立马推出来了木栅。高欢用尽各种方法,结果均无法攻破城池,高欢派人劝降,结果韦孝宽不为所动。高欢苦战两个月,伤亡数高达一半,加上天气转寒、气温骤降,高欢大军在外,给养已经严重不足。高欢愤恚成疾,一病不起,只得乘着夜色班师回朝。

敕勒歌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它的诞生与流传和玉壁大战直接相关。据《乐府广题》载:“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之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章(字文泰)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箭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敕勒歌》是高欢进攻玉壁城受挫后,为激发官兵士气令斛律金吟唱才得以流传下来。《敕勒歌》内容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他诗歌

元代判官王恽的《玉壁怀古》比如较详尽地回顾了玉壁大战的经过:“我行河东几欲遍,大抵盘回山阜转。南崖高与北山齐,玉壁城根分一线。荒烟废垒点抔土,炮具梯冲经百战。短碑盛说郧君灵,万骑阴风想平甸。一曲悲歌敕勒川,当时神武已凄然。韦公守禦尽良策,更著百斗飞上天。乃知诬杀咸阳市日,即是邕皇入邺年。”

明代王时济的《玉壁故城》着重写景和抒怀:“玉壁空城隐暮笳,郧君曾此建高牙。铁骑战后余秋草,金镞拾来半土花。落日断云归古堞,西风独木噪寒鸦。当年敕勒歌犹在,眼底兴亡更几家。”

清代稷山县县令顾涞诗曰:“玉壁城边旧战场,到今成败一苍凉。金风飒飒呤秋垒,月冷云迷草不霜。”

参考资料

玉壁城遗址(第七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2024-10-09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3-29

《档案稷忆·图说稷山》白家庄玉壁城遗址.稷山档案馆.2024-03-29

玉璧城遗址(第四批省保).山西省文物局.2024-10-09

【历史大河东探胜】 稷山县玉壁城遗址:​当年敕勒歌犹在.微信公众平台.2024-10-09

玉壁城遗址.稷山县人民政府.2024-04-04

这里是敕勒川:见证东西魏的纷争往事.国家人文历史.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