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板足鲎

板足鲎

板足是一种已灭绝的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的先驱),出现于4.2亿年前,也是现代蜘蛛目、龙虾、真蜱目的祖先。

板足鲎的头部由六个体节组成,腹面有六对附肢,最后一对是板状的,用于游泳。板足鲎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大的节肢动物。

存活年代

板足鲎(Eurypterus)

板足鲎生活在大约四亿二千万年前。

板足鲎目(Eurypterida)一类已绝灭的不常见的节肢动物的成员,很少保存为化石。板足鲎类奥陶纪初期(4.88亿年前)出现,到二叠纪末(约2.51亿年前)绝灭。往往称为巨蝎,但大多数板足鲎类是小动物,产自北美志留纪(约4.44亿年前至4.16亿年前)地层的一个种──Jaekelopterus rhenaniae(亦称Pterygotus rhenanius或P.buffaloenis)是已知的最大节肢动物门,身长接近3公尺(米)。

一类已绝灭的水生节肢动物,因其最后一对附肢宽扁似桨而得名。属于有螯肢亚门的腿口纲(肢口纲)。已发现67属300余种。头胸甲(又称前体节)近方形,在其中央部有一圆形突起,其中部有一对或一个单眼,头胸甲之两侧有一对复眼。头胸甲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为,有些种类螯肢较小,由3节组成;另一些则螯肢长大,由4节织成,并生有锯齿。最后一对附肢常呈宽扁状司游泳、平衡或翻起水底的底质以掩埋自己。其余几对为步足,司移动。口位于头胸甲腹面,四周为6对附肢的基节,每个基节上均有用于割和咀嚼的牙齿。口的后面有一口后板,其功能不清,但其形态常成为重要分类依据。腹部由12节腹节及尾节构成,其前部6节构成前腹部,一般较宽,腹面具5对腹板,内覆椭圆形的鳃。前腹部腹面生有生殖器官,从生殖器官可以明显看出板足鲎类的双形现象。一些具细而长的生殖,称为A型;另一些具短而宽的生殖厣,称为B型,但对哪一类为雌性,哪一类为雄性则有不同意见。后腹部较前腹部窄而细,有时呈管状。尾节形态多样,有长刺状、短棘状、钳形、扁形等。体表多具鳞片、皱褶等(见图),而且各部分体色亦常有不同。身体大小悬殊,从15厘米到2.5米左右,可能是已知最大的节肢动物门。板足鲎类最早出现于早奥陶世,由于晚奥陶世的种类已经极为复杂和专门化,估计板足鲎类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寒武纪以前。晚奥陶世到早泥盆世,板足鲎类不论从种、属的数目以至个体数量均达到极盛,此后急剧衰落而减少,直到二叠纪末绝灭。板足鲎类生活于近岸浅海和河口三角洲附近,营移动底栖生活为主,可能是当时最凶猛的肉食性无脊椎动物,当时的早期脊椎动物如无颌类等都不是它的对手。石炭二叠纪的种类多发现于滨海煤炭沼泽环境。化石发现于欧、亚、北美等地,中国亦有发现,曾报道过的有唐山石炭纪的鳞皮鲎(Dermopterus)和三峡集团的杨氏板足鲎(Eurypterus youngi)等。板足鲎类共分为4个亚目8个超科和18个科。板足鲎化石最先发现于纽约州(1818),被认为是鲇形目化石,头胸甲上的附肢被认为是鱼须。板足鲎类作为标准化石的意义不大,但作为古生物研究得较详细。在科普著作中常被提到,但称之为“海蝎子”则是极不准确的,它与蝎子完全属于不同的两个纲。在野外常易与无颌总纲的头甲混淆。

生活习性

板足鲎类的躯体是由许多节组成,前部有附肢,作为桨状游泳器官。有些是动作灵敏的食肉动物,也许能快速游泳追捕猎物;而其他的板足鲎类很可能是底栖而以腐肉为食的。栖居在半咸水环境,通常出现在特化而往往种类不多的动物组合中。

研究成果

2021年10月,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联合其他科研团队在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现了4.3亿年前志留纪时期的板足鲎一新属种:秀山恐鲎。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通报》(英文版)上。

物种简介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门,是现代蛛形纲近亲蟳,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子。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人们关注,是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的“明星动物”。同时,板足鲎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是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混翅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这一类群的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具长刺,形态夸张。混翅鲎独特而极易辨识的附肢与现生无鞭目的须肢相似,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体现。

形态特征

板足鲎头胸甲较小,腹部分节,前7节组成前腹部,具附肢,后5节组成后腹部,无附肢,具尾剑,因最后一对步足呈板状故名板足鲎,用以游泳。腹部有6对书鳃。

板足鲎的首对前腿被称为螯肢,这器官和蜘蛛目的犬牙类似,其他四对附属肢体是为步足,肢体是圆柱及多剌的 ,沿着身体往后一直顺延,肢体的尺寸不断增大,它们的第六对肢体是一对非常大且平滑扁平的桨状物 ,这对肢体位于胸部且具伸缩功能以作游动。它们没有触角 , 口器边缘有个细小呈U 形的内口板e,内口板受一层较大的口后板覆盖,是腹部的一部分。

分布范围

志留纪板足鲎的化石记录多集中于劳俄古陆及其周边地区,而在广大的冈瓦纳大陆及周边很少发现它们的踪迹。冈瓦纳大陆是泛指曾分布在南半球的一个超级大陆,在4亿多年前,该大陆包括了中国的华南板块。但随着多种板足鲎化石在华南板块的发现,冈瓦纳大陆及其周边可能也存在着繁盛的板足鲎类群。

板足鲎化石

近日在美国艾奥瓦州发现了世上最大最古老的海蝎物种保存的化石。这个追溯到4.6亿年前的板足鲎物种身长1.5米,拥有独特的“划桨形状”的腿部帮助它游泳和挖掘。它的怪异形状类似于希腊军舰桨手战舰。板足鲎是已经灭绝的类似怪物的掠食者,它们在远古海洋里游动,是现代蛛形纲动物的远亲。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该化石样本被保存得异常完好。该物种的外骨骼结构被压缩在岩石里,但可以将它剥离并放在显微镜下研究。这呈现了不可思议的大量细节,例如腿部较小的细毛。

混翅鲎化石

中国首次发现混翅鲎化石

秀山恐鲎生态复原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晗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发现来自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一新属新种:秀山恐鲎。2021年9月28日,科研团队获悉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秀山恐鲎是在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现的4.3亿年前志留纪时期的板足鲎一新属种。恐鲎是属名,秀山是种名,因其外形比较恐怖,所以命名为恐鲎。混翅鲎共两属四种,均依据来自志留纪劳俄古陆(现欧洲、北美地区)的少数化石标本建立,近80年来没有发现新的属种。

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的研究成果

王晗告诉《中国科学报》:“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扩展了我们对此类动物形态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认知。”

参考资料

板足鲎,古生代海洋的顶级掠食者,在一次次打击中总能涅槃重生!.网易.2024-02-07

鲎的近亲:远古怪物板足鲎.物种库.2024-02-07

我国科学家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今日头条.202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