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袁保恒

袁保恒

袁保恒(1826—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市(今河南省项城市)人。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进士。晚清大臣,官至刑部左侍郎。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父。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筱坞少随父甲三治军,谙练武事,曾先后佐李鸿章,左宗棠军幕二十余年。诗不多作,往往于俊伟之中见悱恻之情。卒谥文成。

人物生平

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项城袁张营(今属项城市千佛阁区)。袁甲三长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因跟从父亲袁甲三在安徽剿灭捻军战功卓著,获一品顶戴赏。

袁保恒自幼在父亲调教下苦读孔孟,兼修武学,“十三学书十五学剑”,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了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袁保恒请假送亲回籍,转赴安徽看望统兵剿捻的父亲袁甲三。袁甲三奏请朝廷同意,把他留在军中辅佐军务。此后袁军解亳州之围,又连拔白龙王庙、寺儿集、稚河集等捻军据点。战斗中,袁保恒作战勇敢,所向克捷。随军钦差大臣胜保,提议为他请功,却被袁甲三为避嫌疑而拒绝。直到咸丰七年,胜保坚持上奏袁保恒的功劳,他才得到圣旨赏“侍讲”衔花。

咸丰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领部分捻军,从安徽怀远出发进攻孙家寨,袁保恒率领步兵由潘家屯、杨庄一路配合骑兵会剿,俘斩捻军数十人,夺得大量重。十一月,又统兵取道永城市,追剿孙葵心、刘狗带领的进攻陈州、周家口的捻军。经鹿邑绕道截击,后在太和境内击溃孙刘部,被朝廷赏“伊勒图巴图鲁”(勇士)名号。

咸丰九年(1859)正月,袁保恒跟随父亲奉命回京,被允文渊阁校理,八月份任顺天乡试官。咸丰十年(1860)三月,袁保恒奉命仍回袁军营中听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马步军剿定远捻军,屡战屡捷。袁甲三的军务帮办穆腾阿移,建议袁甲三给袁保恒请功,袁甲三仍以“不敢与将士争爵赏之荣”阻拦。后来朝廷得知此事,特发上谕给袁甲三:“保恒著有功绩,亦应实叙,不必引嫌。”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归顺清廷的捻军将领苗沛霖、张士端重举义旗,分别攻占了定远和怀远。袁保恒率精兵五千进攻怀远,于当年十二月收复二地,擒斩苗、张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恒被封为翰林院侍讲,八月份转为侍读。这时袁甲三病重,上折请求解职,获恩准退养后,袁保恒请假回淮阳区侍奉父亲。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恒被赐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皇帝的老师)。这时,皖北山东省的捻军已在清军镇压下渐趋平息,袁保恒深谋远虑,为防止捻军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项建议”,其中有一条“置军屯田”的重要建议,可惜朝廷无议,如石沉大海。恰在这时,苏州市又被捻军占领,还筑垒固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法国军队帮助剿灭捻军。袁保恒得知后,立即上折反对,认为夷人贪而无信,不但不能借用,还应多加防备。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重视,终于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再次上奏请“置军屯田”,认为此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愿回京与廷臣“面议”。可是朝廷认为他不经督抚反复奏请一事,属于自信过深,不合体制,交吏部议处,结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给予降一级处分,由翰林院侍讲学士降为鸿胪寺少卿候补。袁保恒虽然受降职处分,但前任顺天府尹蒋琦龄仍在上奏的策论中称赞袁保恒“武备娴熟”,户部尚书罗惇衍疏论人才时,也提及袁保恒“久在军中,武事谙练”。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军又起,声势如前,朝廷命湖广总督李鸿章率部剿灭。袁保恒立即上折请缨出战,奏折中提到豫皖各路大军都是父亲的旧部,自己愿意和他们同甘共苦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朝廷准奏,调他到李鸿章营中委用。清军与捻军在商河县一带决战时,袁保恒率轻骑冒酷暑追击捻军,配合李鸿章的部队围歼捻军于徒骇河捷报上呈后,朝廷撤销了对袁保恒的处分,仍以翰林院侍讲学士补用,并授予三品衔。

这年八月,袁保恒又受命赴陕甘总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实缺,被委管理西征粮务,并得专折奏事。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备翰林官升迁﹐无实职),十月再升为詹事。左宗棠军克复酒泉市时,朝廷大奖左军将士,袁保恒荣一品顶戴。后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回籍省亲,协同堂兄袁保中编修《袁氏家谱》;返军时,让侄儿袁世凯随侍身边,想为袁世凯以后的发展丰富阅历。这年十月是慈禧四旬寿典,她特别恩赐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额、如意、文绮,以示对袁保恒的恩宠。光绪元年(1875)三月,袁保恒奉召从左宗棠军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绪三年(1877),祖母郭氏寿终(享年101岁),袁保恒回籍奔丧,正赶上河南省一带发生特大旱灾,饥民相食,饿遍野。河南巡抚李庆翔因赈灾迟延,被朝廷革职查办。袁保恒丧假期满后,受命到河南府开封市)帮办救灾事宜。此间,袁保恒摒绝供帐,服食粗,协同暂署河南的河东河道总督李鹤年,通饬所属府、州、县署,详查灾民户口造册上报。他日夜为救灾操劳,连上数折陈述灾情,还亲书求助信件发给全国各省大吏,并写家书要求家人倾尽家财恤救本地灾民。

赈灾事务繁重,袁保恒经常食宿无定,身心日渐憔悴。光绪四年(1878)4月,豫东一带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计划到灾区视察一边,巡视春种情况,尚未成行却不幸染上霍乱。那时,霍乱本就属不治之症,心力体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然长逝。灾民闻袁侍郎病故,无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配享。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清史稿》有传。

袁保恒诗

过韩侯岭题壁

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

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

具体信息

袁保恒,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人。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刑部侍郎,谥文诚。

袁保恒与袁世凯的关系概述:

袁保恒,出身于显赫的袁氏家族,是袁甲三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学术与军事才能。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随后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检讨等职。袁保恒不仅在文职上有所建树,还随父亲投身军旅,凭借在咸丰七年(1857年)的战功,被授予侍讲学士衔,官至从四品,并获赐顶戴花翎。次年,他荣获“伊勒图巴图鲁”(意为勇士)的封号。

同治七年(1868年),袁保恒加入李鸿章的军队,并随左宗棠赴陕西。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肃州战役中表现出色,获得头品顶戴的荣誉。两年后,他被提拔为户部左侍郎和内阁学士,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其功名在袁氏家族中仅次于袁甲三。

袁保恒的兄弟袁保庆,曾任江南盐法道,是一个富有的职位。同治十二年(1873年),袁保庆因患霍乱去世。当时年轻的袁世凯护送其嗣父的灵柩返回故乡。次年春,因军功晋升为内阁学士的袁保恒回乡探亲,从众多袁氏家族的少年中选中了袁世凯,带他到京城深造。袁世凯十八岁时,袁保恒在调任刑部侍郎后不久,因感染时疾,在前往河南开封协助赈灾的途中去世。袁保恒的去世对袁世凯的成长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窦画村

古项袁家与窦家世交。袁保恒赠与名士窦画村对联,上联:园中草木春无数,下联:笔下波澜老欲平。落款:画村老伯大人属正,筱坞侄袁保恒。

窦画村名书成,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拔贡。善诗文,喜收藏,好交游。有诗集传世。当时名士有"项城市三杰”,窦画村、王丹君、高老勉,俗话说“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画村”。

参考资料

青年袁世凯爱读兵书喜饮酒驰马 作诗充满豪气 -中新网 530 Origin DNS Error.中新网.2023-12-07

“伊府面”发源纷争爬梳.今日头条.2023-12-07

从上谕“六条”探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归因.今日头条.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