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河南巩县人。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唐朝诗人、官员。
杜审言于李治当政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考中进士,便做了隰城的县尉。在隰城待了六七年的时间便到洛阳游处。天授二年(公元690年),杜审言任职麟台。696年,杜审言被贬到了江阴为官。696年至698年,杜审言迁升至洛阳丞,创作了《大》七律诗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698年,杜审言被贬吉州,得罪了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童,二人合谋诬陷其罪,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得知此事后,将周季重刺杀,杜并也被侍卫致死。699年,经历了丧子和贬官痛苦之后的杜审言,又因其子的孝行而因祸得福。武则天因此召见审言,将其为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705年正月,杜审言流放峰州,因为朝中的重大政治变故,公元706年得到赦免。706年,杜审言寻诏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冬天,杜审言病逝。
杜审言在五言律诗上的成就尤为突出,是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杜审言集》,《旧唐书》卷一九0上、《新唐书》卷二0一有传。杜甫评价其“吾祖诗冠古”。明代文学评论家胡应麟评五言诗“实为杜审言首倡”。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杜审言,字必简,河南巩县人(一说襄阳市,一说西安市),杜审言出生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在李治当政的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考中进士。杜审言中进士之后,便做了隰城的县尉。在任职隰城尉时期,杜审言创作了《经行岚州》一诗。“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任职麟台
杜审言在隰城待了六七年的时间,便离开了隰城到洛阳市游处。在洛阳游处期间作有《送和西蕃使》(678年)和《赠苏味道诗》(679年)。天授二年(公元690年),杜审言任职麟台。
被贬江阴
696年,杜审言被贬到了江阴为官,且只是做官级很低的小县令。在那段失意的时间,杜审言作了不少诗歌。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又有《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重九日宴江阴》《度石门山》等等。
迁升洛阳丞
696年至698年,杜审言迁升至洛阳市丞,创作了《大酺》七律诗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炫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任职洛阳丞期间,杜审言作有《送崔融》诗。
被贬吉州
698年,杜审言被贬吉州,在吉州任上,他外露张扬的性格与同僚不和,并得罪了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重,二人合谋诬陷其罪,系狱中并欲定其死罪。杜审言的儿子、十六岁的杜并得知此事后,潜入周府,趁着周季重饮酒过量之际,将其刺杀。在刺杀完周季重后,杜并也被侍卫致死。此事一出朝野震惊,时人皆以杜并为孝子,当朝宰相、许国公苏頲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杜审言这一时期做诗有《赋得妾薄命》《登襄阳城》《春日怀归》三首。
再度升迁
699年,经历了丧子和贬官痛苦之后的杜审言,又因其子的孝行而因祸得福。武则天因此召见审言,将其擢为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杜审言在此间,往返于洛阳市和西都长安之间,创作有诗歌《晦日宴游》《春日京中有怀》《宿羽亭侍宴应制》《扈从出长安应制》等诗。
流放峰州
705年正月,杜审言流放峰州,因为朝中的重大政治变故,公元706年以前由于张柬之等人发动廷政变成功而遭贬的“神龙逐臣”陆续得到赦免。杜审言在回京途中经过了湖南襄阳,作诗《登襄阳城》。诗中首句“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全诗充满沧桑之感,杜审言对人生无常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在这期间,杜审言的诗歌有《旅于安南》、《南海乱石山作》、《渡湘江》、《春日江津游望》、《送郑卿入京》、《度石门山》、《春日怀归》、《赋得妾薄命》、《南海乱石山作》等等。
重回京师
706年,杜审言寻诏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任职修文馆直学士的时候,写了大量的应制诗,诗歌并没有多高的思想性,主要有《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守岁侍宴应制》《除夜有怀》《望春亭侍游应诏》《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等等。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冬天,杜审言病逝。
人物关系
资料来源
个人作品
资料来源
创作特点
语言表述精准
杜审言的大部分诗歌,不再是简单的形式化创作。在一些宫廷诗创作上,他能够打破固有的模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一书中,对杜审言有如此评价:“他保留了宫廷诗的许多优点,句法复杂,语言精练。另一方面,他去掉了作为宫廷诗基础的过分的、修饰的曲折。”杜审言对于字句的锤炼,使他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简单直接的表述,又使得其诗歌具有更加明显的感染力。
情感体现自然
杜审言作为一名典型的宫廷文人,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应制诗。又因为杜审言在中央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他在担任地方低级官吏和因为宫廷争斗的连累而横遭流放之后,创作了不少反应仕途坎坷,抒发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亦或描写异域风光的作品。如在被贬吉州之后所作的《登襄阳城》、《春日怀归》等,以及流放峰州之后,诗人所作的《旅于安南》、《南海乱世山作》、《渡湘江》、《春日江津游望》、《送郑卿入京》等等诗篇,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以上这些诗歌无一不是以情感人之作。
七言近体“简妙有余味”
杜审言现存的七言近体诗歌仅有三首,分别为:《守岁侍宴应制》《大酺》《春日京中有怀》。三篇诗歌都因其出色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四溟诗话》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律诗而言极为重要的两点,在杜审言的诗歌中都有很好的把握。格律自不必说,在“虚实”问题上,杜审言的三首七言近体都是完美运用的绝好例子。杜审言一生主要活跃在武则天、李显朝,这一时期的宫廷诗拥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创作特征。杜审言的诗歌也不例外,有着明显的过度化趋势。杜审言通过对字句的推敲和准确把握,删去了传统宫廷诗歌的繁描写,达到了直接有力的表达效果。他能够突破宫廷诗的形式限制,打破传统宫廷诗的一味奉和的僵局,在应制诗的创作中,也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其表现手法高超,利用七言近体的形式,使得应制诗也给人意味深长之感。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杜审言是个颇有成就的诗人,系唐朝“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其五律诗格律严谨,朴实自然,水准很高。杜审言为唐诗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其诗促进了律诗的完型,是律诗的奠基人,对其后人杜闲、杜甫都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的创举、成就与贡献,既恢复了汉魏以来强调与重视文质合一的优良创作传统,也是对隋唐以来柔弱纤细、萎靡不振的宫体诗风的一种反动与革新,使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近体诗的贡献体现在创作的实践与实绩上
杜审言创作实践,既论证了上官仪等前人关于对仗、平仄、粘连、押韵等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又为当时沈、宋等人的诗歌理论的总结、完善与提高提供了难得的诗歌范例与样本资料,从而对近体诗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巨大历史贡献。应该说,杜审言对近体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是在近体诗格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上,而是体现和反映在他的创作实践与实绩上。
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仅反映在其对诗歌理论的论证、总结、提高、丰富与发展等方面,也不仅表现在诗歌革新发展的单一形式方面。其还体现在诗歌内容、题材的拓展与丰富上,尤其是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上。其使诗歌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如诗人所作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赠苏绾书记》《度石门山》等诗篇,无不显得“文理兼美”,无不浑厚健举。这些既有丰厚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结合上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其居然能出现在近体诗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后期,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说,诗人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的创举、成就与贡献,既恢复了汉魏以来强调与重视文质合一的优良创作传统,又是对隋唐以来柔弱纤细、萎靡不振的宫体诗风的一种反动与革新,使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与形式
杜审言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前人所强调的多是诗歌的格律运用方面,使得每一首诗歌都能严格地合乎诗歌格律的规范和要求,更体现在诗歌创作方法与形式的创新以及语言的清新活泼与通俗易懂等方面。从表现方法来说,诗人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春日怀归》:“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玉堂悬。”或相互比较、映衬烘托,如《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或写景叙事、杂以抒情,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其表现方法与手法众多,不一而足,诗人对其可谓是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给诗作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从形式创新来说,诗人不仅对五绝、七绝等近体诗格式、规范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还创建了大型组诗与排律的新形式。如组诗《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此组诗克服了五绝诗篇幅短小,题材内容的展示与表达因此而往往受到局限和束缚的弊端,从而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能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充分表达和表现,大大增强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的感染力。从语言方面来说,其诗歌的语言总体上显得清新活泼、通俗易懂,从而改变了宫体诗多堆砌辞藻、语言丽的弊端。对盛唐诗歌多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陈子昂、杜审言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唐朝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联结、过渡作用。就杜审言来说,其历史贡献更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宫体诗题材内容的丰富、改造与气势的提升,使之显示出开阔与浑融之美。也有对边塞风光的大笔涂抹,或描绘波澜壮观的战斗场景,或反映唐军将士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直开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慷慨激昂、雄壮奇丽诗风之先河;既有对祖国奇山秀水的热情讴歌与赞美,其雄奇、警拔、俏丽之诗风,对盛唐李白、杜甫山水诗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又有着对诗歌表现艺术的诸多发展。应该说,诗人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重要的历史贡献。
对杜甫的影响
杜甫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也会受到家族长辈为人处世态度的影响。在性格塑造方面,个性鲜明的祖父必然会对杜甫产生影响。但是不同于其祖的是,杜甫的高傲自信和他的“儒释道”精神相融合,那种棱角分明的处世观,反映到杜甫身上是深沉而厚重的责任感。祖孙二人的性格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杜审言的个性魅力,既导致杜审言诗歌具有雄浑深沉的意境,又间接地影响到了杜甫的诗歌创作。
评价
我祖父的诗作冠绝古人。(唐代诗人杜甫评)
诗词非常华美,含义经常情理通达,其中的温润就像和风在曙光之中,在春天的树林里摇落露水,其华美就像冷雨在似晴非晴的时候,太阳光悬挂在秋水之上。(唐朝学者宋之问评)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胡应麟评)
近体诗,到了南梁、南陈时就已经有了,等到了杜审言才算是真正合乎其格律。(清朝学者王夫之评)
轶事典故
“文章四友”中的崔融对杜审言帮助甚多,每逢杜审言因疏狂“毒舌”伤人,他总是加以平息,并经力荐,让杜审言升职。崔融卒于53岁,杜审言服三个月“麻孝”。
李治咸亨元年,杜审言进士及第。杜审言进入官场后,论事议人,皆率真直言。又恃才傲物,好逞口舌之快,因其文采斐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交往密切,时人便称“文章四友”。四人中,杜审言官位最低,文才最高,胆子也最大,口无遮拦,妙语如珠。当时苏味道负责选拔官员,由其推荐,杜审言以洛阳市丞身份参与其中。在选官时,杜审言居然说:“味道必死”。众人惊问何故?杜审言叹道:“苏味道见到我对官员的评判,会羞愧而死。”苏味道(苏东坡的先祖)未加深究,一笑了之。
景龙二年,杜审言生命走到尽头,宋之问见他气息奄奄,便问他有何言留下,杜审言叹口气道:“上天害我如此,还有何言可说?我在世一天,你们一天不得出头,现在我死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只可惜没有一个才华出众的人能接替我。”
后世纪念
墓葬
杜审言墓在今洛阳市偃师区城关镇后杜楼村北,国道310可达,地理坐标为北纬34°44’15.03",东经112°43'57.00"。该墓始建于唐朝,墓葬北临北覆舟山南麓坡地。墓冢原高2.5米,面积40平方米,现不存。据清乾隆年间《偃师县志》载,此为杜审言与继室卢氏县之墓。墓碑书“杜公审言之墓”,立于城关镇第三中学院内,墓碑是偃师区人民政府于公元2005年端午节复立。
重要争议
关于其籍贯
《唐才子传》中记载杜审言是陕西京兆人,《新唐书》则认为他是襄州襄阳人。
关于其生卒年
杜审言的生年无史料记载。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定其生年为公元 646年,后来不少文学史著作或唐诗选本即采用此说。据《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上·杜审言传》云:“审言年六十馀卒。”可以由杜审言的卒年来推断他的生年。然而杜审言的卒年,也无法确定。宋之问的《祭杜学士审言文》,文章中对杜审言的追赠荣誉显得超前,杜审言究竟卒于哪一年,无法确定。
参考资料
杜审言:宜兴临津抒胸臆.江南晚报.2024-02-25
杜审言诗集.豆瓣读书.2024-02-25
杜审言之狂.光明网.2024-02-25
开启庐陵诗风—— 杜审言.中国吉安网.2024-02-25
¶ÅÉóÑÔ£ºÊѲŰÁÎïµÄ °ÀÏÍçͯ ±£¨ÂåÑô¹ÅĹÓëÃûÈËϵÁÐ ÌÆ´úƪ¢Ý£©.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2-25
杜审言.豆瓣读书.2024-02-25
杜甫的爷爷也很牛.百家号.2024-02-26
杜审言:大唐第一狂人,确实有狂的资本.百家号.2024-02-26
杜甫墓.百家号.202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