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之子
《万国之子》是印度尼西亚作家普拉姆迪亚·杜尔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0年9月。该书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四部曲《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中的第二部,继续描绘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印尼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小说以明克为主角,展现了他在民族解放的历史潮流中成长的过程,以及印尼社会日益激化的矛盾。
内容简介
《万国之子》的故事紧接着《人世间》展开。由于荷兰殖民政府法院的无理判决,温托索罗姨娘全家骨肉分离。安娜丽丝被强行遣送到荷兰,受温托索罗姨娘委托,沿途护送安娜丽丝的班吉·达尔曼在去欧途中不断来信报告安娜丽丝的情况。对母亲、丈夫和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怨愤不平,使安娜丽丝积郁成疾,不久便弃世而去。
温托索罗姨母之子罗伯特·梅莱玛从妓院出逃后,四处飘零。他在阿章妓院传染上的花柳病日趋严重,贫病交加,最后惨死于美国。温托索罗姨娘和女婿明克相依为命。明克在痛苦中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他开始走出个人艾怨的小圈子,走向社会,扩大与外界的接触。一天,他应邀去采访一位华人青年许阿仕。许因为反对清代腐败政府,探索革命道路而流亡到印度尼西亚。他忧国忧民,恫在抱,为组织海外同胞反帝反封建而奋不顾身,不屈不挠。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十分钦佩许阿仕,同情他的革命斗争,给以资助和掩护,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荷兰殖民统治者和华人中的反动势力对许阿仕的革命活动惊恐万分,他们设计暗害了许阿仕。
温托索罗姨娘赞扬这个英勇献身的中国革命者说:“任何一个母亲都会为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她还借此告诫明克:“我说过,殖民主义者永远是魔鬼。有哪个殖民主义者关心过我们民族的利益。”许阿仕的被害和温托索罗的分析对明克的启发很大,他想道:“我睁开自己心灵上的眼睛,环顾四周,万籁俱寂,死气沉沉。人们还沉醉于迷梦之中,唯独我,头昏脑胀,满腔怨恨,虽然看到了问题,却无能为力。”在这以后,温托索罗带明克回故乡探望她哥哥萨斯特罗·卡西尔。在那里,有两件事给明克震动,使他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民族的苦难。一是萨斯特罗·卡西尔的女儿苏拉蒂的悲惨遭遇。苏拉蒂年轻貌美,糖厂白人经理用卑鄙手段逼迫卡西尔把女儿交给他当姨娘,这和温托索罗姨娘当年的命运相似。苏拉蒂决心反抗,她潜入天花流行疫区,故意让自己传染上天花,然后梳装打扮,走到糖厂白人经理的住处,任其玩弄。不久,这个作恶多端的荷兰殖民主义厂长染上天花死去。苏拉蒂侥幸活着,但原来美丽的脸上留下了无数的疤痕。另一件事是当地农民的反夺地斗争。明克亲眼目睹农民受开办糖厂的殖民者的欺压,同情他们的苦难处境和反糖厂夺地的斗争。他把农民的遭遇写成文章,交给《泗水日报》发表,试图以此争取舆论界的支持,为当地农民鸣不平。但他哪里知道,《泗水日报》的后台老板正是糖厂的白人经理,投稿的结果适得其反,农民的反夺地斗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明克觉得自己好心为农民办了坏事,内疚万分。这两件事给明克深刻的教育。
不久,梅莱玛与荷兰妻子的儿子毛里茨来到泗水,按照殖民政府法院的判决,准备接管温托索罗姨母的产业——逸乐农场。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把有正义感的朋友请来,当着毛里茨的面控诉他的罪行,指出他是导致安娜丽丝惨死的“杀人狂”,是不劳而获,霸占温托索罗姨娘辛勤劳动果实的“强盗”。在事实面前,毛里茨理屈词穷,又担心逼迫太紧,引起骚乱,只好表示暂缓接管,悻悻而去。
创作背景
普拉姆迪亚·杜尔自述,他从1961年开始准备四部曲的创作,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1965年被苏哈托政府逮捕入狱,在狱中口述故事情节给难友们听。1975年在狱中将《人世间》和《万国之子》诉诸文字,1979年获释,1980年两本小说先后出版。
人物介绍
温托索罗
由于荷兰殖民政府法院的无理判决,温托索罗姨娘全家骨肉分离。在女儿和儿子相继去世之后,温托索罗姨母和女婿明克相依为命。
明克
明克在报社当了记者,一天他去采访因反对清朝而被迫流亡印度尼西亚的华人青年许阿仕,许阿仕的革命激情感染了他。采访记录见报后,明克遭到了保守势力的谩骂和攻击。不久许阿仕被当地华人腐朽势力暗杀,明克也受到警告。之后,温托索罗带明克回故乡探望她哥哥萨斯特罗·卡西尔。在那里,有两件事给明克震动,使他进一步了解了自己民族的苦难。一是萨斯特罗·卡西尔的女儿苏拉蒂的悲惨遭遇。另一件事是当地农民的反夺地斗争。这两件事给明克深刻的教育。
安娜丽丝·梅莱玛
温托索罗与赫曼·梅莱玛的女儿。由于荷兰殖民政府法院的无理判决,安娜丽丝被强行遣送到荷兰。对母亲、丈夫和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怨愤不平,使安娜丽丝积郁成疾,不久便弃世而去。
罗伯特·梅莱玛
温托索罗与赫曼·梅莱玛的儿子。罗伯特从妓院出逃后,四处飘零。他在阿章妓院传染上的花柳病日趋严重,贫病交加,最后惨死于美国。
许阿仕
华人青年,因为反对清代腐败政府,探索革命道路而流亡到印度尼西亚。他忧国忧民,恫瘝在抱,为组织海外同胞反帝反封建而奋不顾身,不屈不挠。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十分钦佩许阿仕,同情他的革命斗争,给以资助和掩护,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荷兰殖民统治者和华人中的反动势力对许阿仕的革命活动惊恐万分,他们设计暗害了许阿仕。
毛里茨
梅莱玛与荷兰妻子的儿子。他来到泗水,按照殖民政府法院的判决,准备接管温托索罗姨娘的产业——逸乐农场。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把有正义感的朋友请来,当着毛里茨的面控诉他的罪行,指出他是导致安娜丽丝惨死的“杀人狂”,是不劳而获,霸占温托索罗姨娘辛勤劳动果实的“强盗”。在事实面前,毛里茨理屈词穷,又担心逼迫太紧,引起骚乱,只好表示暂缓接管,悻悻而去。
苏拉蒂
萨斯特罗·卡西尔(温托索罗的哥哥)的女儿。苏拉蒂年轻貌美,糖厂白人经理用卑鄙手段逼迫卡西尔把女儿交给他当姨娘,这和温托索罗姨娘当年的命运相似。苏拉蒂决心反抗,她潜入天花流行疫区,故意让自己传染上天花,促使荷兰殖民主义厂长染上天花死去。苏拉蒂侥幸活着,但原来美丽的脸上留下了无数的疤痕。
作品鉴赏
主题内容
《万国之子》继《人世间》之后,把描写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的历史画卷进一步向前展开,背景更加恢宏宽广,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更加深深沉。小说故事的发生时间紧接《人世间》,地点基本上也仍然以“逸乐农场”为中心,但人物描写的重点却已转移。如果说,在《人世间》中作者把温托索罗姨娘作为印度尼西亚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萌芽时期的代表加以重点描述的话,那么,在《万国之子》中,明克已开始成为小说(以及四部曲中的后两部小说《足迹》和《玻璃屋》)的真正主角。作者这样做有他的深刻用意。因为在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史上,首先揭开民族觉醒第一页的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教育又有强烈爱国心的新兴知识分子,从明克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看,他正是代表这一阶层中最先觉醒的先驱者。作者着意描述明克在巴达维亚罗乡村的所见所闻给他的震惊:糖厂白人经理霸占苏拉蒂,巧取豪夺农民耕地以及农民反夺地斗争遭受的残酷镇压等,使明克的觉醒有一个清晰的渐进过程,从而挖掘出新兴民族知识分子觉醒的根源,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万国之子》成功地塑造了流亡印度尼西亚的中国清末爱国志士许阿仕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明克与许阿仕交往接触的描述,歌颂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友情。同时有意识地借此把体现在明克身上的民族觉醒过程置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上,从而烘托出明克不仅是印度尼西亚民族的儿子,也是万国之子的主题。
艺术特色
小说以明克自叙的方式写成。当事人自身的曲折经历和悲欢苦乐感受,交错融合于一体,显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情节结构艺术上,《万国之子》也较有特色。故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可寻;在情节发展中悬念丛生,起伏跌宕。
作品影响
《万国之子》出版后在印度尼西亚文学界再次引起震动,与《人世间》出版时的情况相似,许多报刊杂志发表评论,纷纷赞扬普拉姆迪亚·杜尔这一作品。有的评论说:“如果把这部作品和《人世间》同列为世界名著,并不过分。”有的赞誉该书是对19世纪末血腥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审判。不过,在一片赞扬声中也杂有不少反对者的指责,他们认为作者“以娴熟和生动的笔锋,巧妙和隐晦的手法,通过历史素材在作品中塞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
作品评价
印度尼西亚文学评论家耶辛:普拉姆迪亚的两部新作(《人世间》《万国之子》)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
作家莫赫达尔·卢比斯:这两部小说(《人世间》《万国之子》)是“近十余年来难得的佳作”阅读后“能让人深思,给人们精神食粮。
诗人伦特拉:普拉姆迪亚·杜尔的《人世间》和《万国之子》是印度尼西亚新秩序时期最伟大的作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梁立基:毫无疑问,《人世间》和《万国之子》等四部曲必将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文学珍品而载入史册”,“在印度尼西亚文坛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在反映时代本质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过这两部作品的。”
出版信息
《万国之子》于1980年首次出版,198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汉译本,由孔志运、居三元等翻译。
作者简介
普拉姆迪亚·杜尔(Pramudya Ananta Tur,1925—2006),印度尼西亚作家。曾被荷兰殖民当局逮捕。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人民文化协会,1965年“九三学社○事件”后,又一次被捕入狱,1979年获释。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发表作品较多的作家,并且多次获奖。重要作品有以荷兰发动第二次殖民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游击队之家》(1950) ,有暴露社会黑暗和直接描绘农民抗暴斗争的中篇小说《贪污》和《南万丹发生的故事》(1958),也有反映1926年民族大起义的《铁锤大叔》(1965)等。《人世间》和《万国之子》为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作品,是他在布鲁岛拘留营写的四部曲的前两部,受到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2006年4月30日,因病去世。终年81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