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
《人世间》是印度尼西亚作家普拉姆迪亚·杜尔所著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0年8月。该书是作者长篇小说四部曲《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玻璃屋》中的第一部,描绘了19世纪末叶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尼社会,以及民族觉醒的初期。
创作背景
1965年,杜尔被拘留在布鲁岛长达14年之久。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狱中坚持写作,直至1979年底被释放。这时期他的创作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先后写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人世间》和四部曲中的第二部《万国之子》就是他在布鲁岛拘留营里创作而成。据作者说,他早在1961年就着手准备,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1973年在狱中时口述给拘留营的难友们听,1975年写成文字。作者出狱后的次年,即1980年小说出版。
内容简介
《人世间》的故事发生在1898年,小说主人公之一是一个名叫温托索罗姨娘的土著妇女。“姨母”是对给白人当侍妾的土著女人的蔑称。温托索罗十四岁被父亲卖给荷兰白人经理梅莱玛当“姨娘”。但她性格坚强,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经过刻苦努力,从梅莱玛处学到了西方现代文化和管理知识,成了大农牧场——“逸乐农场”实际上的掌管人。她与梅莱玛生有一子一女。女儿安娜丽丝温柔多情,向着母亲,自认为是土著人;儿子罗伯特放荡不羁,向往白人生活,看不起土著人,后来竟发展到谋害亲妹妹。
小说另一个主人公明克,是土著官吏家庭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当时泗水唯一的高级中学的土著学生。明克和安娜丽丝相爱,得到温托索罗姨母的赞许,但遭到罗伯特和梅莱玛的反对。一天,从荷兰来了一个叫毛里茨的年轻人,向梅莱玛兴师问罪。原来梅莱玛在荷兰国内早有妻室,毛里茨是他的儿子。从此,梅莱玛一蹶不振,放荡淫逸,最后在妓女院中毒身亡。法院欲以此加罪于明克和温托索罗,企图借以说明土著人对白人谋财害命,但终因无证据而只好罢休。罗伯特也在妓院染上了花柳病,慑于温托索罗姨娘的斥责,逃至国外。明克中学毕业,即与安娜丽丝按伊斯兰教传统方式正式结婚。但不久毛里茨就向白人法院提出财产继承权问题,并授引白人法律把未满十八岁的安娜丽丝遣回荷兰由他监护,不承认她与明克的夫妻关系。明克与温托索罗姨娘为维护自身权利坚决斗争,他们向社会呼吁,引起全国震动,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武装骚乱。荷兰殖民当局出动军警镇压,包围了“逸乐农场”,软禁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并把安娜丽丝谴送荷兰。温托索罗姨娘虽然失败了,但并不气馁,她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作了最体面的反抗。”
作者简介
普拉姆迪亚·杜尔(Pramudya Ananta Tur,1925—2006),印度尼西亚作家。曾被荷兰殖民当局逮捕。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人民文化协会,1965年,又一次被捕入狱,1979年获释。是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发表作品较多的作家,并且多次获奖。重要作品有以荷兰发动第二次殖民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游击队之家》(1950) ,有暴露社会黑暗和直接描绘农民抗暴斗争的中篇小说《贪污》和《南万丹发生的故事》(1958),也有反映1926年民族大起义的《铁锤大叔》(1965)等。《人世间》和《万国之子》为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作品,是他在布鲁岛拘留营写的四部曲的前两部,受到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2006年4月30日,因病去世。终年81岁。
人物介绍
温托索罗
小说的中心人物,土著的妇女。她14岁时被利欲熏心的父母卖给荷兰糖厂经理赫曼·梅莱玛做姨母,地位卑下,但她自尊心强,既好学又不怕吃苦,奋斗多年后,俨然成了既有文化素养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女实业家。她帮助主人经营大型的逸乐农场,使梅莱玛也敬她三分。她和梅菜玛生有一男一女。梅莱玛被杀后,独自支撑局面的温托索罗预料之中的灾难接道而来:白人法庭宣判逸乐农场的财产归毛里茨和他的母亲所有,而真正的创业人温托索罗分文皆无;而且判决将安娜送往荷兰由毛里茨监护。明克和温托索罗对不合理的判决据理力争,虽赢得了整个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但仍未能改变殖民者的法律。
明克
明克在作品中是仅次于温托索罗姨娘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性格也是在发展中被揭示出来的。他是印度尼西亚知识界中觉醒最早的青年一代的代表。明克出身于印尼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是爪哇武士,父亲是县太爷。由于这一贵族地位,使他有资格进入荷兰人办的高级中学学习,同时,也由于他的出身和接受欧化教育,使他比一般土著青年的思想更加复杂。他既正直,又爱虚荣;既有民族的自尊感,又羡慕欧洲文明;既有同情心,又自视高人一等。明克真正的觉醒是在荷兰法庭作出对姨母和安娜丽丝不公正的判决之后。残酷的现实使他原先在书本上接受的欧洲文明的教育全部破产了。他在报上发表文章,揭露荷兰人的罪行和法庭缺乏人性的判决,引起社会各界对姨娘一家的同情。虽然,最后他们的反抗失败了,但他们在异族面前决不奴颜婢膝。
赫曼·梅莱玛
荷兰糖厂经理,温托索罗姨娘的丈夫。梅莱玛在受到他正式妻子所生的儿子毛里茨当众斥责后,精神颓唐不振,终日在外面鬼混,后被人谋杀在妓院中。
安娜丽丝
温托索罗与赫曼·梅莱玛的女儿,美如天仙,又非常能干,是妈妈管理农场的好助手。安娜与土著的印度尼西亚王室后裔、才华出众的明克相爱,并在妈妈支持下完婚。但不久毛里茨就向白人法院提出财产继承权问题,并授引白人法律把未满十八岁的安娜丽丝遣回荷兰由他监护,不承认她与明克的夫妻关系。
罗伯特
温托索罗与赫曼·梅莱玛的儿子,为人傲慢,不务正业。之后在妓院鬼混后外逃不知去向。
毛里茨
梅莱玛的儿子。梅莱玛被杀后,毛里茨就向白人法院提出财产继承权问题,并授引白人法律把未满十八岁的安娜丽丝遣回荷兰由他监护。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世间》揭示了印度尼西亚民族遭受荷兰殖民统治者奴役的悲惨处境和在重压之下日趋觉醒和反抗的过程。作者把矛盾冲突的中心放在“逸乐农场”这个由白人和土著人结合而成的殖民地畸形物内,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高度的典型意义。温托索罗姨娘家庭中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是那个时代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缩影。农场主梅莱玛属于拥有一切特权的纯白人阶层;温托索罗和明克属于备受压迫和奴役的土著人阶层。在这两极之间的,是以罗伯特和安娜丽丝为代表的印欧混血儿阶层。随着矛盾的激化和斗争的深入,他们又不断地各自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分化。矛盾各方围绕着爱情、婚姻、产业、地位等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具体揭示了当时殖民地社会的畸形结构和内部的溃疡,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基本矛盾和冲突。
温托索罗姨娘出身于下层平民,备受凌辱和歧视;明克虽然出身于土著官吏家庭,但因为是土著而屡受种族歧视。他们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印度尼西亚的确立,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因而萌发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动机和找到了探索出路的新的出发点。这种外在的启迪作用与内在的解放要求密切结合,正是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的反映。因此明克和温托索罗姨娘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历史的深刻意义。
艺术特色
普拉姆迪亚·杜尔高度重视艺术的真实,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形象地描绘时代的特征。他把民族矛盾具化成种种事件,渗入主人公的悲欢际遇之中。人物的性格又有清晰的发展过程。他把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集中演出子“逸乐农场”这个白人、印欧混血儿和土著人杂存的舞台之上,使典型环境充分地为典型人物的塑造服务。
首先,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政论特点。在作品中往往通过直接的、充分的议论表达作家的或人物的思想。如:温托索罗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在我给别人当姘妇时,我生下了安娜丽丝。仅仅是因为梅莱玛先生是欧洲人,就没有指控我与他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我女儿与明克先生的关系却成问题了呢?难道就是由于明克先生是土著民的缘故吗?”这种议论,不是抽象地阐述道理,而是以两对男女之间的活生生的关系为例证,运用生动的语言展开了说理斗争,体现了这种政论语言难于辩驳和不可战胜的气势。这种政论语言的特点,还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也表现在来往书信里;又表现在温托索罗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中,在作品中的许多地方都明显地反映了语言上的政论特点。
其次,小说在细节描写、形象塑造、情节叙述和事物再现等各方面,往往带有鲜明的象征性,清楚地展示了作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识。如:冉·马芮的一幅画面:“一个荷兰政府的殖民军,头戴笠帽,手执马刀,一只脚踩着齐亚反抗者的腹部。那士兵把刺插进受害者的胸膛,黑色的衣服被撕裂,裸露出一个青年妇女的乳房,那妇女睁大了两只愤怒的眼睛。她的长发披散在凋落的竹叶上。她左手撑地,挣扎着想站起来;右手握着一把刀,显然已无力举起。天空,狂风呼啸:头顶,竹林摇曳。在整个太自然里,似乎只有他们两人:一个是刽子手,一个是受害者。作家描绘的画面,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刽子手和受害者,既象征着殖民政权统治下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又表现了印度尼西亚人民宁死不屈、反抗到底的顽强意志。这幅画面像号角一样,鼓舞人民的斗志,继续开展前仆后继的斗争。又如:明克父亲衙门大堂上挂着的那条牤牛生殖器做的鞭子,既象征着封建统治者的权威,也象征着他们的愚昧无知和蛮横残暴。再如:明克第一次走进温托索罗家庭时,梅莱玛想赶走他,但是,温托索罗一声令下,就立即制止了。她敢于对主人说:“我这个家里没有你说话的权利!”“是不是要我把达萨姆叫来教训教训你!”这象征着:在印尼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印尼人民,而不是荷兰侵略者,印尼人民有力量、有办法制服和战胜侵略者,从而展示了印尼人民的必胜信心。
再次,作家在表现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变化上,显示了艺术技巧。例如:明克第一次到逸乐农场时,他那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感情上的不断变化,在作家的笔下得到了生动而形象的反映:我等待着,等待着姨母跟我大发雷筵。因为,我怎么能当面夸一个姑娘呢?可是,她根本就没生气,她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是从来不会生我的气的。可在我心中,我仿佛又听到了这样警告,你可要注意啊,可千万不能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来看待!她呀,只不过是一个欧洲人的小老婆而已,没有正式的婚姻关系,生下的孩子也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这样的人,品德低贱卑劣,为了能过纸醉金迷的生活,竟出卖自己的尊严……”将明克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再现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再如:冉·马芮过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歉疚不安的复杂心情;温托索罗被卖掉之后对父亲的恨和不满的心理变化,都显示了作家心理描写的才能。
作品影响
《人世间》在首次出版后,5个月内连续再版了4次,被认为可列入“世界文学之林”的作品。作家也被认为是“印度尼西亚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小说家”。舆论界甚至呼吁提名普拉姆迪亚·杜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1年6月5日,国际笔会主席珀尔·瓦斯特勃赫就当时《人世间》在印度尼西亚被禁止出版发行一事,曾专文电告印尼总统,以示关注。
作品评价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梁立基:“《人世间》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印度尼西亚是没有其他作品可望其项背的,至少可以说要大大超过作者自己以往的所有作品。”(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3期)
出版信息
《人世间》于1980年8月首次出版。1982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由北大普·阿·杜尔研究组译出的中译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