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重庆纪实

重庆纪实

《重庆纪实》是一部思想型的报告文学集,可以看作是邓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理解和完整的表达,以行者的方式用足迹丈量时代的尺度,通过对一些具有个性色彩和梦想追求的小人物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升华,把重庆的人文精神和深和高度直抵读者灵魂,构成了重庆精神,甚至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资源。《重庆纪实》不仅充分体现了邓毅在写作中的多种探索,还特别注意了小与大,重与轻,实与虚,显与隐,快与慢等的艺术辩证法,文字中总是充满了勇毅和智慧。写作与做人一样,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开阔的胸襟,具有超越性,超越个体的广大性。邓毅无疑是做到了,在洋洋洒洒长达30万字、17篇报告文学作品中,没有重复的痕迹,没有多余的文字,质朴中亮出繁华,繁华中透亮出干净和饱满。而他的写作是真正的厚积薄发。他对史料的烂熟于胸,随手拈来,自如有加,所以读《重庆纪实》,不仅感受到了邓毅笔下现实社会中真实人生的魅力与思考,同时也被他的文字和艺术魅力深深感染,是如此的沉静与坚韧,浑身充盈着一股正能量。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重庆纪实》收录了邓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的17篇报告文学作品,题材涉及到重庆的工业、农村、法制、民俗生活等多个方面,勾勒出现代重庆匆匆前行的侧影。邓毅就像一个细致的撰刻者,等待一切都成了,还用上好的宣纸,用力拓出了《重庆纪实》中各个人物和事件的凸凹与风骨,可以说是力透纸背。将人物独异的生命体验与事业融为一体。他的笔下都是小人物,可他很注重细节的描写,记载了发生在重庆各行各业的故事,展现了重庆人坚强不屈,大爱无言的奋斗精神,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主旋律,更有本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丰富多姿,深刻而亲切。

作者简介

邓毅,研究员、硕士。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阁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小小说选刊》等全国省市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等作品。著有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卖》、散文集《大山人》。文学作品曾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共和国的脊梁”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作品一等奖、“中流砥柱”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作品一等奖、国家五部委“绿我中华”全国散文奖、首届重庆市散文奖、重庆报告文学奖,作品入选《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集》。并荣获全国学术论文优秀科研成果奖、重庆市政府社科成果奖,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授予“全国中青年文艺家德艺双馨工作者”、“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山城重庆的书,一本及时的书,鲜活生动的书,让我们振奋的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作家 叶辛

邓毅以他的作品显示了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特殊存在,他是社会的触角,敏锐地捕捉到最具新闻性的题材;他是读者的眼睛,带你去观察你所看不到的地方:他是民间的史官,。记载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寻常的事迹;他是良知的仆从,遵循人类的道德对每个笔下人物作出正直的评价。他的文字记载了发生在重庆市各行各业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创造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努力,这些努力被他仔细汇集起来,勾勒出现代重庆匆匆前行的侧影。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著名文学评论家 胡平

《重庆纪实》是邓毅的呕心之作,作家笔下风生水起,张弛有度,既靠细节说话,又不失宏大叙事;既有春秋笔法,又有似水柔情;既像浮雕托出,又似工笔细描,体现出生活积累、知识积累、艺术积累的水乳交融,其作品的时代旋律、深刻内涵和诗一般的韵致,使其具备一种风姿别具、卓然自立的艺术品相和阅读魅力。具、卓然自立的艺术品相和阅读魅力。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白描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重庆市的书,一本及时的书,鲜活生动的书,让我们振奋的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作家 叶辛

图书目录

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感动

——评邓毅的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

祭龙

迁徙家园

大爱无言

手持金钥匙的女警

三峡纪行

浇钢铸铁的人

长江

致敬,中国的格林兄弟

美莲精神

鸦屿山的情怀

铁骨锋锋

永远是人民的儿子

情满武陵山

丹凤朝阳

人们没有忘记他

崛起在石马

税收,市场之奶娘

从情海中孕育——代跋

后记

古人“诗言志”和“诗缘情”之说(分别见于《尚书·尧典》和陆机《文赋》),犹如硬币的两面,体现在历代每个中原地区诗人、作家身上,体现在每篇作品上。这从陆机算起都将近两千年了,今天的诗人、作家要想离这个经、叛这个道,都还不大可能。

我们就拿报告文学来说,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现实性与真实性,以及人民性、政论性、激励性和干预性等。它需要“紧扣社会脉搏,彰显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它非“言志”不可,不“言志”就不成其为报告文学。那么硬币的另一面——“情”这一面呢?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硬币问题与报告文学作家邓毅探讨。他的心得便是:两方面他都是倾情投入的!可能与诗人、小说家不同,报告文学作家往往要喜爱写的对象,热爱写的对象,写出的才是最好的作品。他还说写报告文学不像写小说那样,要在虚构和想象上花大量心血,心血主要花在采访上,你要与采访对象心心相印;心血主要花在提炼上,提炼出的东西主要不是以框框为标准,要以感人为标准;心血主要花在写作时,往往采访时已经哽咽流泪了,写作时情不自禁还要流泪。

邓毅同时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其新出的评论集《点击与喝彩》“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点击林林总总的文学体裁”,不过,其所“点击”的报告文学仅两篇,其他大量为诗歌、小说、散文。就在这两篇对报告文学的评论中,他为写“小人物、小事件”、“小处落笔、大处着眼”的文章喝彩,倡导报告文学需要面对“普通人、小人物的理想与崇高”,倡导作家“把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的情感相交融,去抒写“人物心中的大情与大爱。”

我很赞同邓毅这些观点。我并且以为,写报告文学以爱为出发点,要抓住“情”字不放松,很不容易。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先生认为,报告文学作家邓毅的作品“是行走在现实社会生活土地上的文学耕耘”,具有着“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和追求改变和完美的传导价值”,能够让读者“感到到一种启示、温馨、力量和释然”。我以为这就很准确完美揭示出了邓毅作品兼具“言志”与“缘情”两种品格,而这正是近年以来他的报告文学屡获全国大奖的原因吧!“言志”即“思想性”,这本来就是报告文学的强项,我就不多说了。这里要说的是后者:实践中邓毅是怎样践行自己的写作理念,是怎样呕心沥血写出好作品来的。

人说报告文学是“用脚走出来”的文字,需要实地采访、积累素材才能写出好作品。可重庆大足龙水铸钢厂的厂长刘兴烈是个对采访有抵触的工作狂。还好邓毅和他一样是性情中人。这个厂的工人中有些是刑满释放人员,由于刘兴烈真诚相待,以情相待,这些沾染过坏习气的人进厂后都洗心革面,成了遵纪守法、苦干实干的劳动者,这称得上是奇迹。这天正下着大雪,邓毅原计划去采访一个这样的工人,不巧突发高烧,医生要他住院并输液。他为了不失约,自己拔下了输液管,强撑着病体来到工人家中。正碰上这位工人的妻子去世了,厂长刘兴烈在帮着处理后事。这三个人:工人、厂长和邓毅互相握着手,都流出了热泪。对厂长,工人和邓毅心里充满了感动;对邓毅,厂长刘兴烈觉得遇上了知己。这样,当这篇题为《浇钢铸铁的人》荣获“共和国的脊梁”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作品一等奖,厂广播员读给工人们听时,车间里那些硬汉都哭了,因作品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厂长工作、生活的细节,甚至走进了厂长的灵魂深处。顺带说:这厂原本知名度不高,后因此文的发表,川江一些船舶的锚也给他们做。

《税收,市场之奶娘》写重庆市的税务改革。邓毅也是重在写人,而不写具体的业务。税收战线最辛勤的小卒子——协税员们每天凌晨两点到天明都在码头候船,“脚踩鹅卵石,腋下夹电筒,两手开税票”。邓毅也一样半夜前往,跟班采访。有次,在长江边的竹木市场,他在河滩上与税收人员和竹木贩子倾情交谈,竟忘了观察周围情况,春水在不知不觉间漫来,淹了退路。情急间他们坐进洗澡所用的大木盆,始得上岸。又一次,他到重庆有名的大阳沟市场采访,见一卖腊肉女人对税收人员叫道:“你咋来找我缴税哟,你该找做腊肉的人嘛!”背着背篼儿要跑,被税务所长扯住背篼。这下不得了,她对所长一顿拳打脚踢,还叫嚷要杀税收员,连上前劝阻的邓毅也遭误伤。所长虽然头破血流,仍做到了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后来去医院采访时,所长对邓毅道:“咦,你原来是个作家?你昨天也陪我挨了打!”所长好感动,采访中说出了许多心里话。

其中写税务科长、癌症患者蔺泽沛的故事更一波三折:竹器在号称火炉的重庆市历来畅销,不料时过境迁,有名气的重庆竹器厂也因产品积压陷于困境。蔺科长拖着病体前往考察、调研,先是建议该厂改产纸巾。后又根据市场信息,妇女用卫生巾是抢手货,建议该厂开发。厂里采纳了老蔺的建议,重庆竹器厂改名为重庆卫生巾厂!从此产销两旺,纳税猛增,职工福利提高。焉知福祸相寻,那天邓毅去采访蔺科长刚落座,这厂长也来了,一脸哭相。蔺科长惊问之,才知厂房失火,工人吃不起饭了,厂长来问下一步怎么走?邓毅遂陪同蔺科长前往,只见厂里一片狼籍,工人们都在落泪。蔺科长率先掏钱捐款,感动中的邓毅也捐了款。很快老蔺又代表税务机关前去返还了当年税款,这相当于雪中送炭哪!工人们再次泪飞如雨!后连工厂另择新址、重购设备,这位身患绝症的税官也不辞辛苦参与其中。终于,该厂清爽洁净的卫生巾又源源不断充实了货架……不知读者尤其女同胞们读了这故事会开心一笑,还是会潸然落泪呢?还是两样都有?反正,读者眼中诞生了又一个高风亮节的税官形象。而这篇采访数月、并参阅了许多著作和资料才完成的五万字报告文学也获得了全国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

《美莲精神》也是篇感人肺腑的至文。它的女主人公徐佩莲是纺织机械厂的工会主席,她和下岗女工姐妹们建立了“美莲净菜社”,为客户送洗净配好的鲜菜上门。她们最初只有九户订单,如徐佩莲所言:“这个数字与北碚区60万人口,与我们倾注的热情难成比例!”但她们没有心灰意冷,把生意越做越好。采访中邓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越来越红火的“美莲净菜社”,而和女主人公一起,关注着仍在艰难度日的下岗兄弟姐妹们。这个厂因经费拮据,已到了连厂里仅有的一部电话机都无钱缴费的地步!有个浇铸工被钢水溅瞎了一只眼,被早早裁员,开一辆旧三轮摩托搞营运,哪知一不慎开进了嘉陵江!他死了,家里一贫如洗,竞连百多元火化费都拿不出来。邓毅陪徐佩莲前去他家,孤儿寡母在灵前长跪不起。采访中母子俩只有眼泪,只有抽泣!邓毅再也问不下去了,他将身上所有的几百元钱全塞进孤儿手里。另有一次,他跟着一群下岗工人做盒饭,卖盒饭,忙碌一天,一算账竟然分文未赚!他拖着一双疲惫的腿,听着工人兄弟说明天的任务,感慨他们“屡败屡战的”精神,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升华……

不是么,“真情出好诗”,真情也出好的报告文学!

邓毅曾担任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三峡大移民》摄制组制片主任,花了大半年时间,蹲在库区三峡拍片。其间,他英采玉,访贤问苦,创作出包括《清江一曲绕村流》、《磨盘寨的涂家人》、《峡山客记》、《裴家院子》、《姚村平坟》、《神女峰的梦想》等在内的“三峡纪行”系列优秀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三峡工程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作家》等全国性报刊上。他体验过村民在村庄被淹之前平老坟时呼天抢地的痛苦,见到过一老农挨着村前一棵大黄葛树几天几夜都不肯离开,见证了死守土地的农民如何变成了没有土地“游手好闲”的“市民”,并有幸与首批乔迁的农民一起过了搬进新县城之后的第一个快乐年。那里公路之险,进山前驾驶员都要先烧炷香;那里山路之崎岖,连猪都不能喂大了,因为喂大了交活猪背不出来;那里修路的半崖上挂着半截衣服,那是才炸死了人;那里老鼠好厉害,半夜在头上蹦来跳去,来访者只好坐以待旦。那里农民早睡惯了,在火塘边坐不多会就打起了瞌睡,而来访者巴不得多聊会儿,因为明天一早就要离开,不然天黑前走不拢渡口,好无奈好焦急呀!山民说当三峡完工了,水进去,山路也不会这么远了,说完笑了起来,来访者也舒心地笑了。

《峡山客记》中的童玉喜,是皮家矸的上门女婿。作者雨夜相访,“童玉喜肩扛一只足有70斤重的麻黑野山羊回来了,他那瘦削的脸上淌着雨水、汗水。”见有来客,童玉喜高兴地拿出酒罐,与客人豪饮。几杯酒下肚之后,吐露真情:他在林子里熬更守夜打猎,并不是为了贪吃野味,而是守护庄稼!“这山里的日子过起真难哪!”此文将山民悲凉慷慨的心境放在狩猎成功的喜庆中,缓缓道来,这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收一唱三叹之效。《古镇新传》中的老人杜兜兜(兜兜,当地人称剃头匠),儿女们有的在县城,有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要接他去安度晚年,但老人哪也不去,对自己亲手建造的木板屋难以割舍。连洪水来临他也不肯撤离,上了房顶,继而又“爬到门前一棵百年大黄树上躲水”,幸好被人划船救了下来。然而到了三峡移民时刻,他是非走不可了啊!他尽管两眼发潮,口唇喃喃,又如之奈何?而《裴家院子》里的住户,家家生活艰难。这院子原是一个裴姓地主的,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其中的苟老头患了半身不遂,“斜躺在自家门前的凉椅上,宁可让蚊来咬他,也不肯放过天井上空那片晚霞风光”。可这个倔老头对三峡移民的态度与杜兜兜正相反,他正热盼着乔迁新居。两相对照,耐人寻味吧?而且,新居就一定强过老屋么?老屋的人脉、环境、勾起的记忆,你能带到新居去么?邓毅的部分报告文学带有悲剧色彩,而这,往往意味作品的生命力久长。

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上的《迁徙家园》同样是写移民这个“让世界瞩目的难题”,对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移民干部着墨较多。一句真实的笑话: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烧炭的,走拢看是——移民办的。这里也摘引几段以浓情催生的文字:乡干部黄建民,父亲弥留之际,电话连催,而山里有数百村民饮水无着,他正在前往救急的路上,并毅然决定继续往前。过后“他在父亲灵棺前,稽首不起,泪水涟涟。”

婚后六年未孕的冯洪安夫妇,数度策划去重庆医院做试管婴儿手术,却因为工作繁重而数度“流产”。妻子问丈夫:“这移民工作哪个时候才能完成?哪个时候我们的小孩才能出世啊?”话语轻柔的同时,眼眶里却盈满泪水。

移民官员陈红默默估量,这家农户要搬走的全部家具超不出五千元。他头戴安全帽、手持步话机,指挥着吊车起落、卡车驶停:大石磨、石猪槽、平坝的夯石、扇谷的风车、活动的木板粮仓,以及柱头砖瓦,一样也不落下。东风大卡车往返共跑了25趟!

文中移民群众也有特色。有个叫罗刚的,草头百姓一个,却自愿“搀合”到移民工作中去,奔走动员亲戚和乡邻拆迁房屋。为此听够了风凉话,还遭受过辱骂殴打,可他“痴情不改”终至感染了乡亲,成了大家口头的“移民标兵”。

有个叫李元辉的,一家老小共有七人,“这七柱三间的砖瓦房,是我和娃儿妈不分白日黑夜搭建起来的。”“我原想死也不搬。可昨晚说了今天迁走,我兑现!但有一个要求,让我独自在这屋里呆一个小时再走,我走了你们再拆。”一小时过去了,李元辉从他那一楼一底的房子里走了出来……这与前面那个杜兜兜不是“异曲同工”么!移民哪,你们为了“大家”与“大局”,割舍了自己最亲爱的……

说真情出好的报告文学,岂只是迁移之类呢!先后发表于《文艺报》和《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并引来好评如潮的《祭龙》,是书中一朵奇葩,也可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文化视点”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同样是邓毅用真情浇灌而成的。重庆人好龙。这篇万余字的报告文学写活了活跃于重庆各地的多个“龙痴”:扎根山里,凿石雕龙的康盛隆;纸扎“中华龙”并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申学诗;彩扎“金甲赤脊铜梁龙”并获首届中国民间舞龙大赛金奖的傅全泰;先后扎制“大蠕龙”和“中华巨龙”,分别于国庆35周年和50周年进京舞龙表演的蒋玉霖和周合平、周建;更有甚者,善于扎火龙、舞火龙、烧火龙的唐志云、黄云贵和他们的儿孙们!表演火龙之际——“龙头火、龙口火、龙脊火,那‘花’都是火,干花是发射药花,它形成立柱花;水花则是铁水,用生铁熔化打向空中,广场火星飞溅、红霞满天,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最后还得提及“壮志未酬”的刘汉中,他花十年功夫研制成了重达二十吨“动感十足”的“中华绕柱花尾榛鸡”,开动时“龙头的旋转、泸州桂圆的变光、龙爪的舞动、龙嘴的吐火与喷水……使人嘻笑开怀。然而,最终带来意外惊喜的是从那硕大龙头的龙嘴中,竟吐出一条‘祝福奥运会、祝福北京、祝福中国’的彩幅标语。”他本想用之点燃北京奥运会圣火,可当北京奥运会点圣火的那一刻,这龙,呆在重庆奥运中心“世界奥运作品展”的展馆里。这,稍许有点悲凉吧?好了得添一句:在我看来,此文之所以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邓毅自己也是个“龙痴”!

邓毅报告文学还带有传奇性,文中的人与事与景常让读者浮想联翩。《磨盘寨的涂家人》中的磨盘寨又名盘石城,它高高在上,四周悬崖,进寨是巨石砌成的寨门。寨内面积有一平方公里,果树成林,风景如画;寨外长江如练,朵朵白帆。此寨却是涂氏先祖于乾隆购得的……你读到这里,能不心向往之,并一动游兴?《神女峰的梦想》中有一座“我们山里人的神女峰”,说的是从长江巫峡那名闻天下的神女峰对岸渡口进山去,行至深山更深处,那里一个亭亭玉立的石头少女……而在这仙境般幽深之处有个龙窝村,相传在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有个王姓贵人带仆人挑担来到这里,住了下来……而今,村长王伦的幺女初中毕业了,容颜姣好的她办了个学前班……清晨黄昏,当她用忧郁渴望的眼神在村口凝望时,像不像那个“山里人的神女峰”呢?而她最直接的乡愁恐怕还是交通的隔绝吧,“连称盐打油都要出山到江边神女峰下的杂货铺去,往返花四五个小时……”你读到这里,说不定有浪漫的想象,想象自己是神女峰上一缕斜阳,想象自己是开山的五丁……(蜀道有“五丁开山”的神话。)

邓毅参加百名作家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团,作家们分做三三两两,也有动游兴的,也有浅尝辄止的,也有完全沉下去的。“入山越深其俗越厚”,“不人虎穴焉得虎子”?如此淳风厚俗,只有沉下去的才看得到,探得到。邓毅独自挽起裤管淌过道道溪涧,脚上绑着草绳冒着雨走山路,走到了一处叫可大乡的所在。且不提这里古老的牌坊、石桥和风雨桥,不提它弯弯的溪河和两岸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不提这里土家族的彩船、连箫、哭嫁、穿花……只说土家族的巫师“土老司”、“梯玛”和那跳摆手舞的白发婆婆。这位“土老司”,7岁学巫,12岁立坛,现已年逾古稀。他迎宾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作法戴凤冠系罗裙,边舞边唱,千姿百态。他因与邓毅说到半夜,言甚欢洽,也让邓毅戴凤冠系罗裙,一同起舞。邓毅亲眼看他从黑色破旧手提皮箱里一样样取出了八宝铜铃、牛角、师刀、木卦……顶有趣的是他在跳神弄鬼的间隙还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正月里来是新年,计划生育放在前。男女老少去遵守,全党全民总动员……”那位65岁的白发婆婆也一样,她也叫邓毅穿上民族服装,一起来跳“摆手舞”,其乐融融!可大乡土家族的摆手舞,用舞蹈来表现赶猴、撵野猪、套画眉、插秧、打谷、摘玉蜀黍,兼有图案之美,情节之美,这在舞蹈之林中不是很独特的么?“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踏行歌”,看来,摆手舞除了喜庆娱乐之外还有撩人心魄的其他内容呢!可读者掩卷会想:7岁学巫已年逾古稀的土老司,他7岁、17岁的徒弟在哪里呢?65岁跳摆手舞的白发婆婆,“慕名造访者众”,但她真正的传人又在哪里呢?邓毅报告文学耐咀嚼,就在这些地方。还有原汁原味的哭嫁,原汁原味的办丧事打绕棺,邓毅这个采风者因为沉下去了,才见到了。唯其如此,他所采民风也厚,所写作品也丰。

不是么,报告文学作家邓毅历经坎坷光彩四射的创作生涯,本身就是一篇从情海中孕育的最佳报告文学!

注:原载《文学报》2006年6月29日

序言

我是多年前就知道重庆作家邓毅的。知道他在重庆是个整天为本地的文化、文艺、文学事业不停奔波忙碌的人。也知道,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参与报告文学、散文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其报告文学还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性征文中荣获一等奖。记得2007年8月,在云南省的沾益参加当地的“万寿重阳节”时,曾和邓毅相游珠江源,把酒话风情,身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院长的邓毅,竟然和我还有过不少有关报告文学的交流。自此以后,时有电话联系,但再也没有见过面。但邓毅的报告文学创作却在继续。

前些日子,在仔细地阅读过邓毅报告文学集《重庆纪实》书稿后,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作品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比较广泛,有很分明的现实感。例如,2007年采访报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水电站工程移民内容的《迁徙家园》;反映企业下岗工人自谋生路,创办“美莲净菜社”服务市民,摆脱困境,表现出一种坚韧奋斗精神的《美莲精神》;报告无私大爱地献身女子劳教管理所工作,用心血和真诚挽救了很多失足者灵魂和命运的《手持金钥匙的女警》;报告消防官兵在都江堰市震区救护生命的《大爱无言》等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直接和深入地感受到,邓毅的报告文学创作,是行走在现实社会生活土地上的文学耕耘,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切的关注和明显的责任承担。而这样的创作态度和实践行为,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最适合于在现实社会生活舞台上表现的文体来说,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适度的把握。也是最容易发挥这种文体个性特长和优势的聪明选择。我多次说到,报告文学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表达自己社会观察,感受和理解,表达自己社会意志的很好渠道。所以,报告文学是最容易表现一个作家的现实生活态度和情怀的创作。邓毅的报告文学,使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于社会发展、变革和进步过程中丰富内容的牵挂与期待。他不回避矛盾的存在,但他总是能够看到,通过许多人的努力,矛盾总会得到缓解或最终的解决,使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变。这样的创作,和那些整天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依赖自己的一点所谓聪明的感受和细小发现,借着咖啡、乌龙茶、香烟和哥们、姐们的鼓吹表现自我私密乃至庸俗内容的现象是很不同的。文学应当是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这里的意味,就包含着社会内容和艺术内容的部分。如果,将社会内容抽取掉,即使有很不错的艺术内容,也会变得偏失和苍白。言之无味,行之不远。社会内容永远是作家不应该忽略和放弃的重要对象。邓毅的作品,是站在泥土上的生长。因为有大地的滋养,所以茁壮。

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需要付出很多实际采访劳动的创作。所以,人们也时常称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这里的行走,既是对社会现实大地的接近,也是作家自己要不断投身实际采访的要求。邓毅的这些作品,已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身影:在使钢厂起死回生的车间:在大足龙水镇的小五金私人作坊:在古窑再生的窑场:在以美味鱼餐饮致富的街市;在户籍警察江平万挽救、关怀失足青年的日子;在烦杂的税收与扶持税源的过程中等等。邓毅的不辞辛劳,深入地接近真实的努力,令人心生敬佩。曾有作家说:“报告文学的创作,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本苦经。”这是强调报告文学采访的艰难。但报告文学创作只有经历这样的艰难,才可能有自己真实,独特和个性的感受与判断,才可能使自己的创作富有价值。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富有力量的最重要成分。因此,报告文学作家,时常要深入社会生活的实际现场,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足以影响读者的真实生活对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事件人物的理解和判断。邓毅是很明白报告文学这样的特点和表达要求的。所以,他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总是将真实的事实推到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在事实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事态的变化,感受到崇高、坚强、智慧和努力。在《迁徙家园》里,为了及时切实地做好移民工作,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万足乡副乡长黄建明,在父亲病危以至病逝的时候,都未能行人子之孝:移民干部周玉琴没有想到,自己的老爸竟成了自己工作的阻碍,甚至还手持利斧和移民干部对抗。但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父亲周玖学终于理解并积极配合移民工作。作品写60岁的李元辉,上有80岁的老母亲,下有3个孩子,在自己和妻子不知经历多少艰辛、日夜劳作才搭起的7柱3间砖瓦房即将拆掉时的依恋情景,非常感人。作品写了很多移民的无私,也写了移民过程中的矛盾,也写了不少的痛苦和依恋,但写得最多的还是移民干部的用心劝导、移民的主动配合和国家新的保护、开发移民政策的落实。《迁徙家园》是对人们灵魂、精神的探微,也是对一方山水文化和民俗的表现。《手持金钥匙的女警》中的重庆第二劳教所党委副书记、所长夏怡,堪称女中豪杰。她带领部下,14个月建成包括行政办公大楼、劳教综合大楼、劳教学员宿舍、图书馆、餐厅、习艺楼等占地120亩、可预计收容2000人的女子劳教所。为了这一切,她在患病期间也不休息,一直坚持在第一线;在夏怡,在副所长、政委,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二级英模”称号的李皖渝及被15名劳教学员亲切地称为“妈妈”的刁效兰等所内职工的努力下,她们改变传统劳教管理方式,“推高墙、建栏杆,开放了劳教学员健康大道,创设劳教学员商品超市,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帮教、生活磨炼、心理矫治在内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探索着更加现实,更加人性,更加有效的劳教方式。所以,很多人在这里新生,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如曾经是全国青年创业模范的李永萍,因吸毒犯罪,后经劳教再生的故事,就很使人印象深刻。正是在类似大量的事件和人物命运故事的真实事实陈述中,邓毅使我们了解了现实中的各样对象,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感受。

邓毅是个有才情,且又敏锐的作家,他时常能够在一些特殊的对象人物身上,发现价值,如他在《长江鱼》中,从唐德兴的“鲜鱼美”传奇故事,推演报告了来凤镇美味鱼餐业的兴盛;在《美莲精神》中,从下岗女工的奋进感受到坚韧不屈的精神等等。文学,就是要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表现给读者看,使读者通过阅读改变和修正自己的人生事业道路。邓毅从很多真实的生活人物身上发现和开掘的许多精神和行动内容,是富有实际生活参考价值的。在这个方面,邓毅的收获自然也是值得祝贺的。可贵的还在于邓毅在每一次的报告中,都投放了自己的真诚感动和激情赞赏,使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更加富有感染说服的力量。

如果说,邓毅在很多真实的人物事件中感受到了美好、崇高、无私、善良、聪明才智及坚韧的心灵性格的话,我以为邓毅的报告文学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和追求改变与完美的倡导价值也十分明显。这是文学实现自己的社会终极关怀时传统的目标。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十分重要。在人们读多了怨愤、苦闷和牢骚内容的作品之后,或许在这里会感受到一种启示、温馨、力量和释然。

我很高兴系统地阅读了作家邓毅的报告文学,也乐于将这些自己的读后感写在这里。不管这些感受是否准确、详尽,也许对于邓毅和读者认识理解他的作品会有所促进吧!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主编、全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