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季愚

王季愚

王季愚,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同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赴鲁迅美术学院任编译。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黑龙江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外国语大学院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外语教育管理及文艺翻译工作。

人物生平

王季愚同志1908年出生于安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30年代即在地下党领导下参加革命,成为当时我党杰出女干部之一。小学毕业入成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班预科学习,预科结业升入法学院经济系求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市分盟,参加平津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2年(1933年)北平白色恐怖严重,各校被迫停学。王季愚辗转来到上海市,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为抗日将士筹措寒衣节、举办救护训练班等。民国25年,她翻译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名著《在人间》出版,同年加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后担任《上海妇女》半月刊编委。民国28年,王季愚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奉命撤离上海,辗转抵达延安市,入鲁迅美术学院编译室工作。抗日战争胜利,王季愚任吉林省海龙县县委宣传部长。民国35年6月,被调至东北大学任文学系副主任、文学院和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共东北局决定原在延安的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市复校,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王季愚先后任政治处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和校长。1955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改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王季愚出任院长。1958年秋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大学,王季愚任党委书记、副校长。1964年月,经国务院任命,她出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任院长,直至逝世。

革命工作

早期革命

王季愚女士早年参加革命,1981年5月去世前,长期从事外语教育工作,曾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是上海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家王季愚一生坚定于共产主义信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王力平在《平凡人生——王季愚传略》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母亲作为那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她的理想、追求、成长、进步、挫折、失误、坎坷,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是在那个时代中,她自身的努力和客观境遇画出了她的人生轨迹,这其中有闪光点,那是时代光辉沧海中之一粟;也有曲折、悲怆,那是他们那一代人为信念付出的代价。

抗日战争前

1926年夏,王季愚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的暑假,王季愚考上了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的高中俄文班。在北平市,为了纪念自己新生活的开始,她把自己原来的名字“王尚清”改为“王季愚”。思想启蒙王季愚在俄文高中班学习很努力,同时兼学英文和日语。入学不久,法学院成立了俄文读书会,王季愚也参加读书会的活动,除了学习俄文,同学们之间还传阅一些苏联文艺作品和国内的“左派”文艺作品。

抗日战争后

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外,也震醒了北平城里许多埋头读书的年轻人。王季愚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王季愚参加了1930年5月20日在上海成立的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北平分盟。“社联”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左翼文化团体。“社联”盟员能看到一些革命的或党内的刊物,如《北方红旗》等。

1938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决定将“妇济会”中的骨干人员抽出来,成立“上海妇女社”,出版《上海妇女》半月刊。这本杂志是上海市“孤岛”时期前半阶段唯一的进步妇女刊物。王季愚为办好这本杂志倾注了大量心血,她用季子、西冷、季愚等笔名,从苏联的《红星》杂志上翻译了相当数量的文章,当时刊登在《上海妇女》上介绍苏联情况的译文,几乎都出自王季愚之手。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上海以后,特别是投身爱国社会活动后,

1938年秋天向党组织正式递交了个人经历和入党申请书。1939年1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孙冶方代表组织找王季愚谈话,告诉王季愚组织上已经讨论了她的入党申请,同意吸收她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

1940年8月,奔向延安。王季愚独自带着女儿力凡、儿子力平离开了生活、工作了七年多的上海市。同时离沪的还有蔡楚吟一家。他们的目的地是延安市。他们一行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桂林市,受到了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的热情接待。休息了几天后,他们继续踏上了赴重庆市的行程。到重庆后,向周恩来报到。王季愚被分配到鲁迅美术学院文学部编译处任编译员,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思想方法,学习毛主席论著,学习中共党史,学习哲学。同时,结合翻译教学资料,阅读了大量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王季愚学习很刻苦,她能背诵《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新民主主义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中的主要章节。读了《实践论》 、《矛盾论》。

黑龙江大学经历

1946年11月初,中央决定将原来延安市的中央军委编译局附设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市复校,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兼任校长。12月,经时任中共中央地方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推荐,东北局决定调王季愚到外国语学校,任政治处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代理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从此,直到1981年5月去世,她在外语教育岗位上工作了35年。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奔赴前线,走向全国各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发挥了作用。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阎明复就是其中的一个。1948年底,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地区全境解放。

1958年,黑龙江省决定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扩建黑龙江大学,王季愚担任第一任校长。为哈外传、哈外院、黑龙江大学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短短十余年间,黑龙江大学为全国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俄语人才,他们在新中国的外语教育、外教事业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历

1964年来,国务院任命王季愚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直至1981年5月6日因病逝世,在上外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7年。

外语教育奠基者

王季愚在黑龙江大学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学校正规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王季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学术建校”,倡导将教学工作与科研理论研究相结合。外语教师的学术活动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互动的基础上。她让大家提出研究课题,排出工作计划,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积累教学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然后运用这些来自实践的科研成果,指导教学。这一“学术建校”思想,鼓励教师们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更新知识结构,特别是应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教学工作推陈出新。

王季愚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教育和文化事业51年,为国家培养造就俄语人才6000多名,再加上各类语种的学生人数,数以万计。当今全国各外语学院和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教授、研究员以及外交官员、编译人员中,有很多都是她的学生。

王季愚同志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她一贯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大公无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王季愚同志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她的办学思想。她高度重视学校的学科研究和知识创新,注重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升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她始终把学风、校风建设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的大事来抓。王季愚同志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王季愚同志最重要也最宝贵的年华是在发展新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中度过的。王季愚同志是上外教师公认的一位好领导、好长辈,是一位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她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渊于她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渊于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凝聚着王季愚同志教育思想的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上外,由她精心培育和倡导的尊师重教、优良学风和校风,是上外精神和上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季愚同志以自己一生的言行来体现她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她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和先导,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好榜样。她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将时时刻刻教育和鼓舞着我们。王季愚同志像春蚕吐丝一样地建设黑大和上外,老校长奠定的基础使我们今天还深受其惠。王季愚同志一生的教育实践证明她不愧为一代师表、社会主义中国大学校长的楷模。她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工作作风,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缅怀王季愚同志的光辉业绩,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她的高尚思想品王季愚同志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的精神。作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季愚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对外语教育规律,对外语教学法均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并努力付诸于教育实践之中。

王季愚女士是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的记忆,为两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新中国的外语教育的奠基人。

相关书籍

《平凡人生——王季愚传略》

书 名:平凡人生——王季愚传略

作 者:赵邵坚 傅善卿 李良佑

出 版 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书 号:80678-502-7

出版时间:2006年2月

翻译作品

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人间》 、阿菲诺根诺夫《西班牙万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