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连横

连横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含义

1、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

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与“合纵”对应。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韩非《韩非子》

战国时代,“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连横古时也作连衡。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当是时也,商鞅佐之,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泛指结盟

《梁书·张缅传》:“收散亡之馀弱,结与国而连横。”《陈书·高祖纪上》:“豫章寇,依凭山泽,缮甲完聚,多历岁时,结从连横,爰交广。”《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居无何,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

背景

商鞅变法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潼关以东的六国面对秦国咄咄逼人之势,有些不知所措。洛阳市苏秦从地缘利害出发,提出了合纵抗秦战略。合纵谋略的基点是六国联合形成的唇齿相依的地理优势。公元前333年,苏秦的游说取得了成功,六国使节在洹河(今河南安阳)会盟,结成抗秦联盟。苏秦担任纵约长。六国约定了联合抗秦的行动方案。地域相接、利害相关的六国,依靠联合的力量,在强秦面前生存了百年之久。

六国与秦国的地缘关系不同,对联盟的热心程度也不一样。张仪认为,用远交近攻的连横谋略可以瓦解六国联盟。张仪的主张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张仪与苏秦同为纵横家鬼谷子的学生,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张仪为连横呕心沥血,为瓦解合纵而四处游说。——《战国策

实施

《战国策》记载,张仪对秦惠文王陈说对抗合纵的连横谋略:“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要瓦解六国联盟,应该“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秦惠文王于是起用张仪推行连横谋略,最初目标是结交齐国与楚国,打击韩国与魏国。因为韩、魏是邻国,楚国虽是邻国,但是中原大国,齐国则远在东方。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子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效果

秦凭着雄厚武力,利用此计收到实际的效益:瓦解六国的联合,最终灭六国统一中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