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蚌山区

蚌山区

蚌山区是安徽省蚌埠市的一个区,位于蚌埠市的中心城区。它是蚌埠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金融和商贸中心。蚌山区的行政区划土地面积约为8851.66公顷,2021年的常住人口约为36万人。蚌山区原名中市区,于2004年更名为蚌山区,得名于辖区内的“南山”。蚌山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蚌山区地势总体较为平坦,略有起伏,西南偏高,东北偏低。蚌山区交通便利,路网纵横交错,周边有高铁、高速公路和港口。蚌山区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荣誉称号。蚌山区拥有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嘉年华、江淮植物园等景点。2020年,蚌山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9.6亿元,同比增长4.6%。根据产业划分,一产增加值为2.1亿元,同比增长2.3%;二产增加值为22亿元,同比增长10.4%;三产增加值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3.6%。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淮夷族聚居区。春秋战国时期,为鲁、宋、楚等国邑地。秦朝时期,属九江郡北宋南宋初期,属钟离县明朝属凤阳府。清沿袭明制。

1947年设中山区,1951年改中市区。为蚌埠市最早形成的老市区。

1997年,中市区位于蚌埠市区中部,为市政府驻地,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8.5万,是蚌埠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区。下辖5个街道:小蚌埠街道、纬二路街道、青年街道、天桥街道、胜利街道。区政府驻南山路

1998年8月,将东市区的延安街道,西市区的朝阳路以东、涂山路以西区域(黄庄街道)划归中市区管辖。

2004年,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因辖区内“南山”得名。

2004年1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号),调整蚌埠市部分行政区划:中市区更名为蚌山区;蚌山区辖原中市区的天桥、青年、纬二路、胜利和黄庄5个街道;原东市区的宏业村、龙湖新村2个街道及烟墩村;原西市区朝阳街道的新建、东方红2个居委会,钓鱼台街道的友谊、雅郢2个居委会和施徐村;原郊区的燕山乡,雪华乡的邱桥、纪郭、沈圩3个村,长青乡的陶店、金圩2个村,秦集镇的仲集村。

2020年7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蚌山区列入“淮南市”片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蚌山区位于东经117°11′-117°31′,北纬32°49′-33°01′。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14.42公里,辖区总面积83.08平方公里,北拥淮河,南接凤阳县,西至朝阳路,东临津浦铁路龙子湖,呈扇形向南延伸。

气候特征

蚌山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数为2200小时,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95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220天左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以黄棕壤为主。

河流水系

淮河是蚌山区的主要水系,在蚌山区的流程西至朝阳公路大桥,东至淮河老铁路桥,长1840米;境内还有张公山湖、龙子湖、迎河等水系。

地形地貌

蚌山区地势总体较为平坦,略有起伏,为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含有丘陵的倾斜平原。平均平均海拔32米。

自然资源

林业

截止到2011年底,蚌山区林业用地面积1391.4公顷,其中有林地1308.5公顷,灌木林地11.3公顷,森林覆盖率15.75%,林木绿化率21.33%;活立木总蓄积量2.9万立方米。林业用地按地类分:森林面积1391.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1.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5.0公顷、苗圃地面积44公顷、宜林地面积1.5公顷。

矿产

蚌山区矿产主要为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集中分布于燕山乡。截止2013年,探明矿产资源为:饰面用花岗石矿产1处,查明资源储量38.72万立方米,保有资源储量5.40万立方米。普通萤石矿产1处,查明资源储量11.9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7.20万吨。矿泉水资源,大多数属硅酸与达标型。

土地资源

2022年5月,蚌埠市蚌山区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耕地3323.14公顷(49847.1亩);(二)种植园用地48.42公顷(726.3亩);(三)林地689.54公顷(10343.1亩);(四)草地19.45公顷(291.75亩);(五)湿地8.09公顷(121.35亩);(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25.69公顷(60385.35亩);(七)交通运输用地269公顷(4035亩);(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68.33公顷(7024.95亩)。

行政区划

至2013年底,蚌山区下辖天桥、青年、纬二路、黄庄乡、宏业村5个街道,雪华、燕山2个乡。

天桥街道

天桥街道是蚌埠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滨淮河,南抱大塘,东倚京浦铁路,西抵升平街。辖区面积0.46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居委会,户籍居民1.7万人。天桥街道是蚌埠最早形成的老市区和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境内有淮河蚌埠港客货码头、大塘公园。

纬二路街道

纬二路街道位于城区西部,辖区面积约0.43平方公里,下辖纬一路社区、爱国巷社区,常住人口约2万人。

黄庄街道

黄庄街道位于城区西南部,北至胜利中路,南至东海大道,西至朝阳路,东至工农路。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辖前进、朝阳区、红旗、东方红、和平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4.3万人。

青年街道

青年街道东以中荣街为界,南临胜利路,西靠工农路,北接淮河路。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辖华丰、青年、同乐园、中平、南山5个社区,常住人口3万余人。

雪华乡、宏业村街道

雪华乡、宏业村街道位于蚌埠市东南部,东临4A级国家水利公园---龙子湖公园,西接张公山公园,南与蚌埠市政府相邻,北至胜利路。2005年,雪华乡与宏业村街道合并,形成乡、街一体的体制结构,城乡结合,辖3个行政村(施徐村、沈圩村、烟墩村)、4个社区居委会(第一、二、三、四社区)。辖区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人。

燕山乡

燕山乡位于燕山脚下,东接龙子湖公园,西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临凤阳县。辖区面积67余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余亩,总人口3.5万人。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蚌山区总人口118178人,其中(7个街道):天桥街道12737人,青年街道19466人,纬二路街道12954人,胜利街道27352人,延安街道23494人,黄庄街道19681人,小蚌埠街道249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蚌山区户籍人口为21.83万人,常住人口为334426人。常住人口文盲率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57%下降为6.9%,下降3.67个百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蚌山区常住人口为171045人。

性别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蚌山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70457人,占50.97%;女性人口为163969人,占49.0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75下降为103.94。

年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蚌山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1869人,占18.50%;15-64岁人口为237075人,占70.8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482人,占10.6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6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

民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蚌山区常住人口中,有回族苗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21个少数民族,共5233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

经济

2019年,蚌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37亿元,同比增长6.7%,居蚌山区商业街全市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居全市第1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4亿元,居全市第1位;完成进出口总额9766万美元,同比增长113.9%,居全市第1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0元,同比增长9.7%,居全市第2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80.4%,居全市第1位;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居全市第1位。

2016年,蚌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97亿元,居全市第9位,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10.1%,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位。分产业看,一产完成增加值0.89亿元,增长3.3%;二产完成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9.1%;三产完成增加值53.6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3:18.6:80.1。

2020年,蚌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位,比三季度前移1个位次。分产业看,一产完成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2.3%;二产完成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10.4%;三产完成增加值115.5亿元,同比增长3.6%。

2021年,蚌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居全市第6位。

工业

2013年以来,蚌山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1月至7月份,蚌山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77亿元,完成增加值2.67亿元,居蚌埠市市第九位,同比增长24%,居蚌埠市第二位,增幅比蚌埠市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完成总产值1.39亿元,完成增加值0.38亿元,同比增长18.3%,居蚌埠市第一位,增幅比蚌埠市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

2020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于全市7.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2位,环比位次持平,同比后移1个位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三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较上个月提高3.1个百分点。从4月至今连续9个月正增长,增幅从0.2%回升至两位数,已达疫情前水平,位次连续7个月居全市前三。

农业

蚌山区农业主要分布于燕山乡,属于城郊型农业。

至2013年底,蚌山区利用近郊优势,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呈多点开花之势。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至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至10个。建成2个市级菜篮子重点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4.2万吨,年产生猪4500头、水产品1500吨、牛奶2700吨。在充实市民菜篮子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为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蚌山区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产业链条。区、乡支持特种水产养殖企业兴建占地38亩的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2019年,联合省农科院成功研发水稻、草莓新品种,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物联网全覆盖;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6%、84%,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六次产业”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3%,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增种1660亩,福淋乳业牛奶深加工项目全面完成。拨付政策资金380余万元,提质增效海上明珠、蓝莓庄园等龙头企业。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房2000余平方米,筹集股金69万元,农户参与改革项目收入1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交通

蚌山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既具有承东启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是华东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贯中原地区东部地区的南北主动脉---京沪铁路和千里淮河蚌埠市交汇。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营造了蚌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条件。

公路

蚌山区是皖北高速公路重要环节。S207贯穿南北,G3北京-台北高速公路设仁和集出口。城区公交系统完善。

至2013年底,蚌山区有解放路、延安路、东海大道、燕山路等高等级公路,总里程达45公里。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

铁路

蚌埠市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至2013年,铁路日接发能力320列,拥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日编组能力3000辆,年货物吞吐量达400万吨。乘火车可直达国内16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国家即将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将在蚌埠市设站。

航空

蚌山区西南部的仁和集机场也称为蚌埠滕湖机场,为4C级军民合用机场,将开通民航支线航班。

水路

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直通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等省市。辖区水路运输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煤炭、粮食、化工原材料,出口货物大多发往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

社会

科技

蚌山区全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创历史新高。2013年1月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7.21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70%,增速位居蚌埠市市第一,完成目标任务94.5%,蚌山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创历史新高。

科技项目取得新突破。截止到2013年11月底,蚌山区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级重点新产品1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项,省级计划项目1项。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果。蚌埠蓝天塑料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生物降解聚乙烯薄膜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获得资金15万元。

科技投入实现新增长。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共需兑现专利464件,同比增长257%,兑现专利资金96万元,同比增长261%。

专利工作取得新进展。2013年新增专利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称号。

教育

蚌山区有多所中小学校,主要有蚌埠第十五中学蚌埠第二十六中学、蚌埠第三十二中学、蚌埠铁路中学蚌埠市蚌山小学、蚌埠铁路第三小学、蚌埠市回民小学蚌埠第一实验小学蚌埠新城实验学校等。

2013年以来,蚌山区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通过实施校安工程建设、班班通工程、教学设备添置等项目,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加强幼儿看护点动态管理,为A、B类幼儿看护点统一挂牌。举行“蚌山区优质园与看护点结对帮扶启动仪式”,二所省级一类园分别扶帮4所幼儿看护点。推进新校建设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采取名校办分校的模式,打造蚌山小学南山郦都校区,建设一实小北校区。积极探索学校绿色发展督导评估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了五个督学责任区,聘请15名教育督学,实行督学挂牌公示。

2019年,南山学校开工建设,雪华小学主体竣工,一实校西校区(红旗一小)、二十六中老校区、铁三小完成改造,泷湖湾幼儿园纳入龙湖幼儿园教育集团。

学前教育

至2013年底,蚌山区四个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完成。积极培育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组织专家组分别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幼儿园、新时代幼儿园两所幼儿园创建市一类幼儿园进行视导,并印发了《蚌山区幼儿园与幼儿看护点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提高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水平。

中小学教育

推进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资源,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一实小北校区举行开工仪式,蚌山小学南山郦都校区部分主体已完工。

卫生

2011年,蚌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达到2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100%。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八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达100%。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全科医生、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医的培训。年培训医师13人、社区护士7人,为乡卫生院培训卫生人员7人、村医25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0人。

民生

蚌山区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快启动、早实施、强推进、重质量”的工作要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落实部门责任、积极筹措资金、注重督查指导、加强政策宣传等措施,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惠及全区16万城乡居民,群众满意率、支持率逐年提高,形成了群众得实惠、事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2011、2012年均获得蚌埠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先进区”称号。

2013年,蚌山区承担32项民生工程任务,其中承担省级民生工程22项,承担市级民生工程10项。从资金保障情况看,区级资金配套6500万元,已超额完成配套任务并全额到位。从项目进展情况看,全部项目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019年,全年民生保障支出约10.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90%。7000万元民生工程配套资金提前足额拨付。城镇新增就业102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93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20%。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发放城乡低保金1885万元,残疾人、特困人员、计划生育家庭及养老补贴841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36万元,救助群众2701人。

旅游

自然景观

梅花山

梅花山也称为芦山,有飞来石、吉象龟、鲁肃井等景观。

飞来石为一块巨石,上大下小,仿佛凌空飞来,搁在山峰之巅。大禹治水时,挑石凿山,挖沟开渠,消除洪灾,相传这块飞来石就是他治理洪水时遗失的一块神石。吉象龟属位于梅花山西麓,酷似一只乌龟伏在大象背上。在民间流传的讲究和说法中,大象是吉祥(象)的意思,也是代表稳重、诚实。在梅花山麓,有一眼泉,水深不可测,泉眼形如满月,泉水清凉,久旱不枯涸,久雨不涨满。鲁肃在此屯兵练兵时,全军皆饮此泉泉水,兵马强健。故名“鲁肃井”。

珠园

珠园为修建津浦铁路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后经全面治理,1958年辟为公园,称大塘公园,总面积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1999年,经重新规划改造后,改名为珠园。

南山儿童公园

南山儿童公园总面积5公顷,始建于1927年,是蚌埠最早建成开放的公园。原名中山公园,后曾多次易名,1981年定为现名。

人文景观

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

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位于蚌山区蚌埠市港东约500米处,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始建于1909年11月,1911年5月建成通车。为固定型桁梁桥,全长570米,单车道。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是连通中原地区南北重要交通大动脉,也是保存较完好的铁路桥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历史价值。大桥现仍在使用。

2010年,作为蚌埠开埠象征的蚌埠淮河大铁桥,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桥烈士纪念塔

建桥烈士纪念塔全称为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建桥烈士纪念碑,位于京沪铁路淮河大铁桥南端西侧旁边,始建于民国38年(1949年),是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抢修炸毁的大铁桥而光荣牺牲的铁道兵三支队王吉珍、刘建国、王焕伦等6位烈士。

1982年被蚌埠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蚌埠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座落在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距市中心约7公里,由蚌官路可直达,交通十分便捷,是蚌埠市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

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

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为蚌埠光彩大市场二期重点工程之一。2013年被安徽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历史街巷

淮河路(中段)

东起天桥,西至工农路口。原名一道街、大马路。民国5年初成。民国8年,采蚌山砂石拓宽修筑路面,成为老市区中心东西干道。解放后为蚌埠市商业中心。

中山街

北起华昌街,南至体育路。曾名中新街、向阳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形成,民国22年改称中山街。

民国5年,南京人俞昆涛在中山街北首租房,创办普济医院,为蚌埠首家西医院。民国6年,中华基督教会在中山街口东北角建教堂,基督教传入。蚌埠解放后,中山街10号成立市立工人联合医院,为蚌埠第一所公营医院,现为南山宾馆。

太平街

北起淮河路,南至红旗一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太平街吸引众多“下海”人员经商,自北向南,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批批经营食品、饰品、用品为主的小商品的摊位,一时间,商贾云集,人头攒动,一度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华丰街一巷

南山路至华丰街段。曾名华丰里、抗美街。为老天桥的延伸区域,内有天桥清真寺,民国21年由平房改建,民国31年扩建,1957年改名蚌埠清真寺。民国12年秋,华丰街厚德里设皖北中学,为蚌埠最早的中学。

青年街

北起北圈堤,南至中平街。曾名老大街、中正街。路口以北为老大街,是蚌埠码头上岸之地,是蚌埠最早的道路之一。淮河路口至中平街口俗称米坊街。民国2年,蚌埠商会在老大街附近设立。民国元年,有筑街路民工在南段摆米匾子售粮。嗣后,粮摊、粮坊相继增多,全兴昌、玉兴、泰来、裕大、谦丰和、宝兴公等商号立行经商,因扼守五叉路口,交通便利,盛极一时。

爱国巷

东自纬一路,西至朝阳路,南起胜利路,北止南山路。被誉为“淮河岸边一枝花”。

中兴街(篾匠街)

淮河路至南山路段。曾名水果街、支农街。清宣统年间,陆续有篾匠来此,形成竹器一条街,俗称篾匠街。1950年,成立合作小组生产竹器,1957年迁走。1980年,民办青年勤俭竹器厂成立,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恢复竹器经营。九十年代后,随着周边商业区的发展,逐步转为特色小吃街区。

国货路

南起南山路,北至凤阳西路。曾名中和街、立新街、国光街。1920年,蚌埠市“民众教育馆”在南山北麓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国货展览会,实业界巨子们在会上宣读了“实业救国”的誓言,抵制洋货对民族工商业的排挤,为纪念这一爱国行动,国民政府把“中和街”改为“国货路”。

凤阳西路(二马路)

东起铁路六股道西至升平街。初名二道街,俗称二马路。津浦铁路通车后渐成,民国初,商号增多,享誉皖北。解放后,商业中心转移后一度消退,1979年该段新辟小商品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富有特色的个体经营的火爆闻名遐迩,成为全国有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华盛街

西起升平街东到中荣街。曾名人民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经营杂货、炒货著称。解放后,为商业中心,西段逐渐形成农贸市场,中段有百货、杂货、炒货经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向阳饮食群、纽扣街、鸭寮街闻名。

延安路至中荣街段

曾名公园路、蚌山路、人民路,俗称花鸟市场,现名南山文化市场。是老天桥杂耍场南迁后形成的,以经营古玩字画、花鸟鱼虫而闻名皖北,其中古玩玉器市场列全国古玩市场第8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获得荣誉

蚌山区为“双拥模范区”,是省科普示范城区和省综合治理示范城区。所辖纬二路、青年街道办事处荣获全国优秀体育社区奖,中平街小学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2013年,蚌山区获得市学前教育先进(县)区、省教育系统退离休协会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201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

2019年9月21日,蚌山区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榜单。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区”称号。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参考资料

蚌山区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2020-03-25

安徽54县列入第二批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凤凰网.2020-07-04

蚌山区概况地图.行政区划网.2020-03-25

蚌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蚌埠市人民政府.蚌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蚌埠市人民政府.2022-01-06

蚌埠市蚌山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2022-05-11

蚌山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_蚌埠市人民政府.蚌山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_蚌埠市人民政府.2022-01-06

要闻动态_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要闻动态_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2022-01-06

蚌山区2021年1-12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_蚌埠市人民政府.蚌埠市人民政府.2022-02-12

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2022-01-06

走进蚌山_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走进蚌山_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政府.2022-01-06

蚌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蚌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指南.2022-01-06

安徽政务服务网.安徽政务服务网.2022-01-06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2-01-06

安徽19个县(市、区)选出政府“一把手”.今日头条+安徽网.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