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春新区

长春新区

长春新区是第17个国家级新区,也是2016年以来国务院同意设立的新区。长春新区由国务院于2016年2月3日批复同意设立。长春市新区紧邻长春市主城区,其主体位于长春东北侧,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春市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九台区区部分区域,覆盖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约499平方公里。

长春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创新氛围浓厚、开放条件优越、承载能力较强。要把建设好长春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吉林省省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长春新区除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外,长春新区的职能之一是“深化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截至2021年6月,长春新区下辖一个国家级高新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包含1个乡、7个街道,40个社区,3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58万人。

成立背景

长春市地处通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十字枢纽地带,是东北地区经过图们江出海的一个节点和战略桥头堡,也是中蒙国际内蒙古省际大通道上最强的战略节点。

长春新区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腹地和中国东北地区地理中心,是哈(尔滨)大(连)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长春位于东北三省中间,上接黑龙江省下连辽宁省,三个省形成了一个经济走廊,振兴东北战略实施需要长春“发力”,把整个东北经济带动起来。从东西看,长春向东是吉林市、珲春市,再向外延伸是俄罗斯韩国日本;向西是内蒙古自治区,再向外延伸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处在中蒙俄的东西大动脉上。

长春市新区交通运输网络比较完备,京哈铁路铁路、哈大高速铁路、长(春)珲(春)城际铁路以及京哈、珲乌(兰浩特)等中国高速公路和多条国道贯穿新区,已开通长春至欧洲的中欧班列(长春-满洲里市德国),拥有国家干线机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与东北其他地区、京津冀以及东北亚周边国家人员货物往来便利。

长春新区拥有国家级前沿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中俄(罗斯)、中白(俄罗斯)等国际合作园区,2014年工业总产值3100亿元。

东北地区地区经济下滑严重,为促进东北经济崛起,东北地区从南到北的三省都要崛起,先获批的大连市哈尔滨新区是振兴东北的战略支撑,长春新区也应该成为从中国东北的东部地区促使东北崛起的第三个战略支撑点或引擎。吉林省依托哈尔滨市—长春经济走廊,在长春新区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构筑辐射东北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轴。2015年底,吉林省北边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已经获批设立哈尔滨新区。

发展历程

2016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长春新区。时继此前的大连金州区和2015年年末新设的哈尔滨新区,长春市成为东北地区第三个设国家级新区的城市。

2016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公布《关于印发长春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461号),长春新区总体方案出炉。

2016年3月24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成立中共长春新区工作委员会的请示(讨论稿)》。会议指出,推动长春新区建设,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打造新的增长极、实现“十三五”全面振兴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春新区建设,多次作出安排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希望各方面统一思想认识,加紧组织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争取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后的长春新区党工委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新区发展的工作优势,推动新区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4月26日,长春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5月11日,长春新区召开工作会议。

7月20日,长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6年第二次全委会上,审议了《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

10月8日,《长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正式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

政策要求

长春新区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把长春新区建设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设立意义

建设好长春新区,对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化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春新区能与‘一带一路’倡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有效衔接,整合优势资源。”长春新区的政策红利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先行先试的探索也将为东北地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长春新区内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高教科研等产业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三省中部枢纽区域,有着很强的区位优势,加上未来新区内的政策创新支持,能够对哈长城市群、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长春新区的设立必将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长春新区迎来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新型产业带、投资高地,吸引更多、更好的大项目和各个领域人才到吉林省投资兴业。充分发挥长春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改革,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吉林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壮大中部城市群,是吉林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环,长春新区的获批,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推动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推动产城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志性新区,成为吉林省创新引擎和发展新支点。

在长春新区的框架下,吉林省可以探索科技改革创新、国企改革创新等示范区域,给予域内更多的创新管理“特权”,变政策优势、新区优势为内生优势,真正做到体制机制、思维思想解放。

战略定位

1.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功能,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形成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集群,着力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能力,以创新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2.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新区比较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融合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哈长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吉林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新区在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资源优势,打造图们市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内陆腹地支撑能力,促进长吉图一体化发展,形成内陆腹地与窗口(珲春)、前沿(延吉市龙井市、图们)有机联结、功能协调、有效互动的空间布局,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深化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4.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行政管理、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经验和示范。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区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陆海联运的对外物流通道基本畅通,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成为推动吉林省新一轮振兴的重要引擎。

到2030年,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腹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发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绿色智慧新城区全面建成。打造航天商业产业集群强省

重点任务

长春新区建设重点任务有五个方面。

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体系。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三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重点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推动长吉图联动发展。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推动经济技术互利合作。

五是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加强对外投资经贸合作、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总体格局

根据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围绕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构建“两轴、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

两轴

“两轴”。即哈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长吉高端服务业发展轴。

哈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依托哈大经济走廊,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构筑带动哈长、辐射东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

长吉高端服务业发展轴。依托长吉图国际合作走廊,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立足长吉、面向东北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轴。

三中心

“三中心”。即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的长东北科技创新综合体,进一步完善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五大专业技术平台和政务、金融、信息、人才、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及国际合作等七大公共服务平台,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中力量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形成科研项目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小企业培育基地和企业上市融资基地,打造长吉图科技创新中枢。

国际物流中心。依托与国铁集团合作建设的大型铁路综合货场,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畅通陆海联运通道,发展跨国物流、内贸外运新模式,形成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内陆港口和长吉图区域重要的物流枢纽。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依托长春空港周边区域良好的区位优势,抓住中韩自贸区建设有利机遇,搭建文化交流、科技合作、金融创新、国际会展等开放平台,促进东北亚各国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

四基地

“四基地”。即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临空经济产业基地、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长春前沿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资源富集及前沿技术产业集聚优势,重点发展光电子、生物医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打造区域发展创新引擎。

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依托长东北创新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汽车、轨道交通、通用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

临空经济产业基地。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为中心,重点发展运输业、航空航天综合服务业及物流配送、商务餐饮等配套产业,不断扩大聚集与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的临空产业经济区。

健康养老产业基地。依托长春空港周边区域优良的生态资源,建设运动员训练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健康养老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战略方针

新区“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构建开放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新区;

第二步,申请自由贸易试验区,参与世界经济格局;

第三步,探索以自贸试验区形式的经济规则和政策设计,将长春新区全面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新节点。

经济平台建设

两大港口:

国际空港——打造航空物流中心枢纽:长春新区国际空港,依托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建设,实施机场提级扩能工程,全面提升客货运能力,实现国际“大通关”,开辟俄罗斯、北欧等客货运航线,打造东北亚地区门户枢纽机场。长春新区依托空港经济开发区,发展临空指向性产业,立足龙嘉国际机场,以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枢纽为核心功能区,打造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为基地,发展航空货运,构建“大通关”体系,建设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枢纽。

国际陆港——打造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新枢纽:长春新区东北亚国际物流港,是长吉图运输通道和京哈交通走廊“大十字”复合运输通道的重要战略节点。依托铁路综合货场建设,通过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监管国际多式联运等功能性设施,带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专业物流企业的集聚,形成年货运吞吐量1100万吨,构建起“港口后移、就地办单、公铁联运、铁海联运、无缝对接”的跨国物流、内贸外运的新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北线通道的重要枢纽节点。长春新区东北亚国际物流港位于长春新区核心腹地,规划范围北起长德合作区、南接长东北核心区、东连空港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长春新区东北亚国际物流港构筑“两港、三中心、六园区”的功能结构。

四大国际商务中心——构建现代国际服务平台:

长春新区全力建设的四大商务服务区将成为长春新区参与国际分工,集聚国际要素、产业要素以及人才要素的核心功能区。北湖龙翔国际商务区,集会议酒店、科技创新、商务金融、旅游休闲及生活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打造高端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区,补充老城区功能。空港国际商务区,主要打造国际会议、会展、接待、公共服务、规划展示、文化交流、领事馆等功能,成为服务东北亚区域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商务中心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区,主要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展示交易中心、金融保险服务中心等特色功能区,服务于东北亚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壮大。长德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服务于现代农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此次规划把承接制造业功能分配到长德产业发展区,通过商务区服务平台,能够促进加工制造业的快速集聚。

“两大港口”和“四大商务中心”作为新区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将迅速提升新区国际化水平、拉动新区快速发展。

经济

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2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787.6亿元,同比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0亿元,同比增长24.5%。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29703户,同比增长41.5%;全年供应土地面积283公顷,实现成交价款95亿元,占全市的45.4%。在全市绩效考核中,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前列。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9亿元,增速8.9%;规上工业产值790.2亿元,增速10.6%;固定资产投资440.6亿元,增速9%,持续领跑东北地区国家级新区,其中GDP和规上工业增速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分别排第4、第3。

项目建设

2016年共开工项目245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04个、服务类项目76个、基础设施项目41个、社会事业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126个。

2017年,长春新区拟建项目423个,其中,新建202个、续建221个,总投资6140亿元,完成投资2000亿元。按投资规模分类,亿元以上项目301个,10亿元以上项目88个;按资金来源分类,民营投资项目254个,总投资4237亿,占69%,国有投资项目169个,总投资1903亿,占31%;按产业类别分类,工业类项目118个,服务类项目132个,基础设施类项目121个,社会事业类项目52个。

2018年长春新区春季集中开工项目56个,总投资390亿元,年内预计完成投资153亿元。从投资规模看,亿元以上项目38个,亿元以下18个;从产业类型看,工业项目22个、服务业项目18个、基础设施项目14个、社会事业项目2个。

长春市项目建设主要围绕“两港”、“四大商务区”、“六大中心”、“十大产业园”项目进行。

“两港”建设——

国际航空港。占地26.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机场功能区、商务功能区、物流产业功能区和综合功能区,重点实施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二期、航空物流园“大通关”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龙嘉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48亿元,2018年7月完工,吞吐能力可达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三期设计规模为客运吞吐量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万吨。航空物流园“大通关”项目,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航空货物处理能力可达150至200万吨。

国际内陆港。总投资48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综合货场、铁路口岸、国际集装箱货场和黑货区,打造东北亚区域铁路货运枢纽,达到“公铁联运、铁海联运、跨境运输”条件。

“四大商务区”建设——

龙翔国际商务区。总投资513亿元,打造商务金融、科技研发、商业商贸、文化创意、生态休闲五大功能体系,建设周期3-4年。A区总投资63亿元,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B区总投资450亿元,占地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5A级写字楼、科技创投孵化及展示中心、歌剧院、欧亚北湖购物中心等。

空港国际商务区。占地1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包括龙泽湖北岸四大单体、龙泽湖南岸五大文化馆群和五大功能区共14个项目,重点建设国际会议会展、国际金融商务、外国办事机构和世界500强办事机构、央企总部基地。

物流中心商务区。总投资175亿元,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综合服务、出口展示交易、智慧物流研发等七大功能区。

长德商务区。总投资82亿元,重点打造商务商贸、金融会展、科技研发、文化休闲等功能,预计2019年底完工。

“六大中心”建设——

围绕长春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打造具有东北亚区域性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高端核心功能区。

科技创新中心。总投资172亿元,与驻长“一院四所四校”联合建设5个专业技术平台及7个公共服务平台。

国际金融中心。整合各分区金融服务功能,与长春市南部金融服务中心功能互补,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性金融中心。重点建设东北亚金融工程研究院、期货交易中心、长春股权交易中心,吸引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入驻。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总投资90亿元,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建设文化交流、科技合作、金融合作、国际会展等开放平台。

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围绕打造服务东北亚五国的大宗原材料及商品集散基地,加快国际物流园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电商物流区、装备物流区、加工物流区以及生活配套区建设。

数据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借助华为云技术优势,建设云计算、卫星云数据等六大基地,打造东北地区亚地区大数据核心汇聚节点。

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总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重点建设研发、检验检测认证等六大功能区,2019年投入运营,建成后将拥有30个国家级检测中心,集聚100家以上检验检测认证企业,打造立足长春市、服务东北、辐射全国、走向国际的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十大产业园区”建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包括总投资50亿元的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总投资40亿元的长德智能装备产业园,总投资37亿元的威斯汀国际铸锻产业园。

航天信息产业园。总投资54亿元。

大数据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包括机房区、办公展示区、动力区三部分。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总投资34亿元,占地45.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研发中心及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亚泰医药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分三期实施,最终将建成辐射全国的大型医药物流基地。

亚太农业和食品安全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生物示范区一期,占地3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生物经济研发及试验区、产业集群区和公共配套服务区。总投资7.2亿元的易华录国际食品安全创新产业园,主要建设运营服务、农产品数据、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三个中心平台。吉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基地,全年投资10亿元,重点建设5个健康产业基地及1个科技创新中心。

临空产业园。着力打造航空物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进“大通关”、东北地区区域总部和飞机制造等项目。

绿色健康产业园。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体育产业、健康养老、医疗服务、创意农业等业态。主要包括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0亿元建设的体育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的普仁国际医疗健康城,与法国德国、美国等国际医疗中心合作。总投资120亿元的龙升德翔医养结合项目。

国际教育与信息产业园。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以大数据产业带动园区智慧产业发展,为高端人才提供便捷优质的生活环境。包括先期入园的总投资18亿元吉林体育学院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长春金融高专。

通用航空产业园。总投资1015亿元,占地2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航空制造、通航服务及综合配套三个功能区,达产后可实现千亿元产值。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重大交通工程。包括总投资92亿元的“三路七桥”工程。总投资188亿元的轨道交通空港线;总投资52亿元的长春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

实施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建设总投资83.8亿元、总长447.3公里的长春空港经济开发区地下管廊。

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总投资15亿元,对高新开发区、北湖开发区及北湖生态公园进行环境提升。

实施生态整治工程。总投资126亿元,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重点实施伊通河北北段、干雾海河饮马河石头口门水库坝下至长吉北线段治理工程。

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加快优质学校建设。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教育强区。按照“高品质、国际化”的目标,积极引入一批优质名校,吉大附中英才学校2017年9月投入使用,市十一高分校完成建设。长春师范大学搬迁项目部分建筑及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三期项目2017年底实现冷封闭,长德开发区东方职业学院宿舍楼等附属设施完工。

加快重点医院建设。积极构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基础、基本医疗为保障、专科医院为特色的大健康体系。加快建设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分院、吉林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吉林国健高新妇产医院项目,2017年底实现暖封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德生集团3个区级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奥体中心场项目建设,体育馆、游泳馆实现暖封闭,并完成部分装饰工程,为承接2018年全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做好准备。各开发区要根据区域特点,启动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全民健身广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满足群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

社会事业

医疗卫生

引进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分院,该项目建设地址位于长春新区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二期规划建设。一期医疗用房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括医院门急诊、病房及办公用房等。

长春新区已有5家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32个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7.5万人。5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与市中医院建立中医医联体,市中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出诊,基层医务人员定期到市中医院学习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教育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英才学校:公办、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9亿元,规划小学30个班,初中30个班。

长春市十一高北湖学校: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是由市教育局批准、市十一高中参与、长春新大石油集团全资建设的民办学校改革试点校。学校位于中科大街与应化南路交会处、长春新区管委会附近,是一所民办全日制完全中学和非营利性学校。在师资力量上,同市十一高中教育资源共享,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教学。

长春市十一高中兴华学校:长春市十一高中托管长春高新兴华学校,对十一高中,这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十一高中教育正式进入长春新区,标志着十一高中教育品牌战略正式启动,标志着十一高中将从独立高中教育正式转为十二年一贯制基础教育;对于兴华学校,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始,新区的孩子可以更加有系统地接受十一高的基础教育。

东师明达学校: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设小学和初中部,办学规模为45个教学班,其中,小学30个班、初中15个班。

东师慧仁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规模为45个教学班;占地面积3.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还有吉大慧谷学校、尚德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等新建优质学校。

长春工业大学将整体搬迁至北湖科技开发区,长春工业大学整体迁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0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9747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119747平方米已竣工,二期工程240000平方米,远期规划工程300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投资金额约7.7亿元。

长春新区与省教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省教育学院将对新区的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给予智力支撑。

城乡建设

2019年12月19日,长春新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双创活动

2019年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 

科技

2016年2月3日,长春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后,就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把建设以集约、集聚、集成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体系作为目标,营造了一张网、两个中心、三级市场、五大平台等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区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活力日益增强。

如今,长春新区正围绕打造集聚创新资源要素的长吉图区域科技创新中枢,与驻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吉林大学等“一院四所四校”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光电子、新材料、生态农业等五大专业技术平台,已累计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余家,被列入长吉图实施方案及长春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方案,成为辐射东北地区地区乃至面向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

1、长春新区科技服务创新服务平台于2017年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并通过服务平台在省内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实施创新券政策三个月来,平台累计点击量达到7万多次。平台注册用户达到481个,注册科技企业264户、注册孵化器21户,基本覆盖了区内较为活跃的科技企业和孵化器。截至6月12日,平台共接到订单325笔,累计发放创新券409张,总额462.1万元,已使用创新券275张,使用金额313万元。

2、长春北湖科技园2012年6月成立,5年来已累计吸引1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2016年园区总产值达到20亿元。

2014年9月开园运营以来,北湖科技园已入驻创客团队企业100余家,科技研发类企业86家。包括4家上市企业,和泽生物、中科昊融、道美家、迪瑞医疗(创业板);5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企业,差旅天下、迈达医疗、派诺生物、幸福里养老、泰华防雷;5家高新技术企业,迈达、派诺、安亿家、差旅天下、三京科技。还聚集了包括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创客空间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北中心吉林省科技大市场等国家级双创服务平台在内的6家双创服务平台和3家科技服务平台。贝壳训练营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二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3、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科技部火炬中心“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平台内T2T工作室、联智创客空间分别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目前入驻企业53家,服务企业约95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60个。

4、吉林省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内两个通用技术平台、三个专用技术平台及科技服务中心,内外装修已经完成。截至目前平台内共有聚酰亚胺树脂、合成橡胶等13个项目进驻。孵化大厦已具备使用条件,计划进驻稀土晶体中试等项目,部分项目进场装修。

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依托长春工业大学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建设合成树脂与特种纤维、软件开发、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入孵企业数量达到40户。

5、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目前已引进项目24个,其中17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技术研究中心,3家三板上市企业,2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总投资24亿元,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实现产值55亿元,税收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7000余个。

另外,长春先进激光智造园项目、吉林省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孵化基地项目、由长春新区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亚泰集团四方联合,以打造医疗器械技术平台为主的苏州医工所项目、基于MEMS和微透镜的内窥镜探头产业化项目和双光子STED显微系统产业化项目、以俄罗斯技术为主的农科院项目等平台类项目也正在建设推进中。

6、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继2015年10月7日,其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系统发射成功后,2017年1月9日,“吉林一号视频3星(林业一号卫星)”成功发射,随后顺利按照计划进入指定轨道。“天”字厂房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建设。项目总投资54亿元,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36亿元,建筑面积9.73万平方米,一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达到年产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的生产能力。项目二期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建设期限从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二期项目落成后,将建成能够容纳2000人的“大众开发、万众创新”的创客平台及航天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以卫星及无人机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7、长春科技大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自筹建运行以来,科技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已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入库1500余台,原值数近8亿元,技术交易合同7805件,交易额达到143亿余元,科技成果登记681件,聘请科技专家4155人,战略合作伙伴服务机构达114家,战略合作伙伴科研院所89所,战略合作伙伴高校26所,发布科技资讯508条,线上科技服务1258次,科技人才需求服务1012件,科技项目验收受理469件,专利保险受理42户166件,专利代理1395件,软件著作权代理68件,商标代理29件,知识产权维权受理548件,众创空间备案入库58份,孵化器备案入库49份,促使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有效衔接,长春科技大市场科技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提高。

吉林省科技大市场目前入驻各类中介机构107家;网上平台吸纳专家4800名,注册会员4826名,入库科技成果20671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认定338项,合同额2.89亿元;通过网上挂牌、推介及举办线下科技成果对接会,促成技术交易55项,金额1.96亿元;征集企业需求270项,提供服务300余次,其中为10户企业提供初创板挂牌服务;为68家企业开展融资对接服务,实现融资8.055亿元;组织各类培训40余次,培训2854人次,其中610人取得技术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书。

自2013年以来,全区已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建站单位涉及行业领域主要是生物医药、新能源、软件信息、光电子等,建站主体均为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长春日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科技型企业。已柔性引进院士专家11名,院士团队成员18名。培养带动企业研发人员约500名,共申请专利40多项,累计获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7项,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研发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助推作用。

交通

航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T2航站楼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近期(2020年)航空中客车公司运发展需求,根据航空客货运发展预测,应于2030年前适时启动机场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建设,以满足远期区域航空发展需求。此外,龙嘉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未来在机场这一节点将有机结合航空、高速公路客运、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常规公交等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形成内外部交通有机衔接、高度集成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极大的促进区域对外社会经济活力。

铁路:依托远景长春铁路枢纽“客进货出、分线运营”的总体布局,新区近期将启动长图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以整体提升东西向铁路运输能力;在规划期内建设长春铁路货运西环线,推动长春北编组站外迁至米沙子,并通过联络线与长图铁路、长白铁路相连,预留远景长吉图铁路货运专线通道。依托铁路综合货场和长图铁路升级改造、铁路货运西环线等工程,建设长春市国际陆港,将长春打造成为东北亚区域物流枢纽中心。

公路:结合新区发展建设需求,快速推进“五横五纵”的干线公路网建设。其中“五横”包括米沙子-九台-舒兰市、米沙子-九台、S101省道(长春至吉林段)、兴隆山-卡伦-空港-西营城-桦皮厂镇、G12珲春—乌兰浩特高速公路(长春至吉林段)等五条公路,“五纵”包括G1京哈高速公路(兴隆山至米沙子段)、G102国道(米沙子镇奋进乡段)、山水大道、龙双公路和S001长春经济圈(九台至万昌段)。作为未来东西向国际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珲乌高速公路近期将实施双向六车道改造工程,远期可根据新区发展需求扩建为双向八车道或增设专用货运通道。结合铁路综合货场、航空港和远期预留的米沙子编组站,建设铁路综合货场、空港、海港三处公路综合货运场站。

道路: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和长德经济开发区通过北远达大街、长德快一街、长德快二街、长德快一路、兴福大路、兴北大路等城市快速路与中心城区和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快速路体系衔接,保证两大片区与长春市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空港经济开发区的道路网自成体系,并通过公路系统和机场快速路、长吉北线、龙双公路和空港中街等城市快速路与长春市中心城区“一环三横四纵”快速路体系衔接,形成有机整体。

至2030年,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与长德经济开发区内道路总长度为742.4公里,道路网密度约为4.58公里/平方公里;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道路总长度为183.9公里,道路网密度约为3.84公里/平方公里;空港经济开发区道路总长度为387.6公里,道路网密度为5.36公里/平方公里。

为承担新区内外部货物运输职能,构建由兴福大路、北远达大街、龙双公路等城市快速路形成的货运通道骨架,并辅以由快一街、甲三街、甲四路、隆北路、甲六路、中科大街、空港中街等干路形成的二级货运通道系统。

轨道交通:建设由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构筑的新区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利用新区内普速铁路的富余运输能力,开行市郊铁路,参与新区客运交通。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主要用于解决新区内部以及新区对外长距离交通出行需求,新区内城际铁路长35公里,有高铁车站两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站和九台南站),市郊铁路67公里,普通铁路车站4处。

依托于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快速轨道交通主要解决新区各发展集中区与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快速客运连接。未来新区内将形成由7条线路构筑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线网总长160公里,其中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通过长春轨道交通5号线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长春轨道交通8号线与长春市中心城区进行衔接;空港经济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可以利用长吉城际铁路进行快速客运交通联系,启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空港线(长春轨道交通9号线)建设,至2020年前后空港经济开发区与中心城区将形成另外一条快速客运交通联系通道。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主要承担新区内各集中建设片区内部的客运交通转换,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建设规模为90公里。

慢道系统: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的登山道、滨水道、公园步道以及区域内两侧基础资源条件较好的公路等,串联区域内主要山体、林地、河流、湖泊、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园、城市公园、绿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物、博物馆、特色城乡居民活力点等人文节点,使分散碎化的生态斑块和资源相互联接。

生态文明建设

在区域空间上,依托新区现有山水等生态本底条件,构建“一脉、四廊、多核”的生态安全格局。一脉是指大黑山生态绿脉;四廊是指四条自北向南注入松花江的四条河流廊道,分别是伊通河、雾开河、干雾海河饮马河;多核是指多个湖泊水库,分别是北湖、卡伦湖、八一水库、春明湖等。保护大黑山生态绿脉。严格保护大黑山脉范围内的天然林和重点公益林,严禁滥砍。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借助林地清欠回收,逐步推进被侵占林地区域的退耕还林。完善河网水系布局。加强对饮马河、雾开河、干雾海河和伊通河的保护,梳理和恢复河道水网,提高水系连通性、功能性和完整性。推进滨湖湿地建设。加快湿地恢复治理,重点保护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饮马河下游湿地,结合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要求,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积极申请国家公园试点。

在近域空间上,依托伊通河、雾开河、干雾海河饮马河等主要河流,建设四大生态绿楔,形成连接外围不同类型生态源的生态廊道,提高城市气候环境水平及生态自调节能力;依托西营城河、张家塘河等支流水系建设河廊保育廊道,形成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建设城市组团外围生态林带。基于对新区大气流场的模拟,新区范围内风速可达到5米/秒以上,为改善区域的微气候环境,在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以及空港经济开发区的两侧各建设200米生态防护林带,一方面冬季作为雾霾扩散的风道,春季作为阻挡沙尘暴的防护林,另一方面也同时起到增湿除尘、释氧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大力建设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等多种类型的公园。建设功能多样的城市公园。在北湖科技开发区建设森林公园,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在雾开河、干雾海河、小南河、饮马河伊通河等河流沿岸,建设多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公园,满足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的需求;在城市内部,建设具备雨水调蓄功能的公园,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

文化旅游

1、长春奥林匹克公园:长春奥林匹克公园是长春市市“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位于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西邻中科大街,南邻乙一路,东北邻鑫盛大街,是集竞技训练、体育培训、健身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公园总占地面积52.7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1.83公顷,包括一场三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及场地内的相关配套设施。

奥林匹克公园以“长白林海”为主题立意,引用长白山的动势并承托森林之城的理念。以“长白林海”为立意主题的奥林匹克公园体现了吉林特有的魅力。国内外体育场馆历来都是充分展示和体现地域建筑技术的载体,长春奥林匹克公园的主体建筑也是如此。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天池与苍翠茂密的森林是吉林大地秀美独有的自然风光,也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因此,长春奥林匹克公园的立意主题就以“长白林海”为主。体育场外立面给人以林海雪原的感觉,“雪山”结构的顶棚与“山体”一样的看台融为一体,使建筑造型艺术性独特,并且呈现出简约大气的美感。鸟瞰奥林匹克公园,宛如一朵娇艳盛开的君子兰花,这是留给人的最深刻印象。而这一印象,正是公园设计者的整体规划设计的主题:君子兰花瓣——众星捧月。长春奥林匹克公园各个场馆的布局创意就取自长春市的市花——君子兰。

整个园区的场馆布局采用集中式的总体规划布局,以体育场为核心,其他各场馆呈众星捧月的辐射状分布在其周围。所有场馆都依靠一座距离地面6米高的宽大环形平台连接,该平台将位于中心的体育场和五座场馆连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高处俯瞰园区,整个园区就像是一朵盛开的君子兰花一样。各场馆充分展示了体育场馆的结构力学之美,体现了地域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建成后将成为区域内建筑形态的标志性建筑。

2、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功能复合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北湖公园将成为以湿地游赏、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休闲、科普会展、艺术创意、民俗活动、宗教文化、体育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湿地生态公园,将为远方的游客创造展现长春自然地域特色与人文活力的景区;为长春市民创造一处回归自然、融入民俗、感受艺术、崇尚健康的绿色休闲公园;为北湖科技开发区创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齐备的优质生活社区,最终塑造城湖交融,生态科普、休闲健身、游览度假、民俗艺术共举的城市湿地公园综合体。

3、长东北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紧邻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总体策划以长春万寿寺佑国塔、中韩日佛教论坛中心永久会址为重要景观节点,建设东北亚佛教建筑展示区、东北亚佛教文化交流区、东北亚佛教商品展示交易区、东北亚佛教信众朝拜区。全面阐述和演绎东北亚地域文化,打造东北亚佛教文化的黄金纽带,使之成为“清净庄严、弘法利生、礼佛行愿、皈依三宝”的东北亚佛教文化圣地。

4、长春奥林国际:奥林国际项目整体定位主要分为三大方面:首先是提供赛事演出服务,赛事观看、休闲度假、冰雪世界、体育零售;其次是提供周末休闲功能,温泉疗养、体育休闲、休闲娱乐、餐饮体验;第三是提供商务生活功能,商务宴请、商务会议、生活服务等。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17.5万平米,建筑面积为76万平米,其中,地上46万平米,地下30万平米。该项目由室内外冰雪基地、商业卖场、五星级酒店、温泉水乐园、奥运会运动村等组成,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量省内外游客、市内居民聚集于此。

5、一轴七馆:一轴七馆(长春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通过打造一条文化中轴线,形成长春市一个“文化魅力集聚区”、城市文化娱乐地标、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为长春带来一场文化娱乐盛宴。

6、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位于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桥南区域,“一曲溪流一曲烟,九曲回荡似江南!”用这样的诗句形容如今的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再恰当不过。而如今,随着长春新区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更彰显了这里的人文魅力,它好似镶嵌在湿地公园的一颗明珠,成为东北亚区域性旅游的代表性景点。

作为长春新区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项目,新区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总投资4.3亿元。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博物馆外观以“生命绿螺”为主要设计理念,内部展示涵盖伊通河流域1万多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最新发现并命名的“长春龙”,尽显湿地动植物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新区概况.长春新区管理委员会.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