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仁
孙道仁(1865—1935) ,慈利县人,以军功为福建省候补道员。历任福宁镇总兵、天津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新建陆军成立,任陆军第十镇统制官。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任福建水陆提督。与闽浙总督许应骙之侄许崇智素有交谊。许崇智早已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约孙道仁在万寿桥下中,劝其参与革命。福州光复,组建都督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7月,正式就职。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孙道仁于7月20日宣布福建独立,不久被李厚基所逐,寓居上海市,1935年病逝。
生平履历
1884年
清光绪十年,孙道仁随其父晚清福建省陆路提督孙开华参加台湾中法战争。孙开华以署福建陆路提督职,负责台北市海防。法军封锁台湾时,孙道仁密雇帆船,把弹药藏在舱底,渡海秘密接济台湾守军,台湾巡抚刘铭传因而委其在前敌营务处任职,后保加四品衔,被委为前敌营务。中法战争结束后,孙道仁赴北京应试,任京府通判,分发顺天补官。
1890年
1891年
光绪十七年,热河发生金丹道农民起义,清政府调集军队镇压。孙道仁奉命担任运饷事务,往返于朝阳、赤峰、热河等处,后得赏三品衔以知府分发福建省补用。不久升为道员,仍留福建补官。光绪十九年,其父去世,回籍守制。后历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福建福宁镇总兵,陆军第十镇统制、福建提督。陆军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陆军第十镇统制。
1894年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孙道仁被湖南提督娄云庆调用,总管庆字全军营务处兼庆新五营,驻岳州听候调遣,议和后解职。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孙道仁受闽浙总督边宝泉委任,督办善后局。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在闽统领福胜中、前两营。次年,受闽浙总督许应骙委任,总办全闽营务处,仍统领福胜步、炮等营,不久兼统福强水、陆全军。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浦城县刘加福聚众数千人,反抗当地官吏的苛暴统治。孙道仁传令部下,授以机宜,“擒刘加福于江山界”。孙道仁由此深得清廷赏识,加二品顶戴。
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秋,闽浙总督许应奏派孙道仁赴日本参观,兼考察陆军教育。孙道仁回国后,即开办福建武备学堂,并出任总办,武备学堂教学管理均仿效日本士官学校。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许应骙被清廷免职,孙道仁也降补通判,仍任武备学堂总办兼统督练营务处。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初,清廷委任孙道仁代理福宁镇总兵。同年,奉命筹办改编常备军事宜。十一月,清廷正式任命孙道仁为福宁镇总兵。不久又世袭骑都尉衔。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孙道仁升任暂编陆军第十镇统制,成为闽军头面人物。
1909年
宣统元年,解去练兵处及武备学堂总办职务,因其办学有功,清廷加封其提督衔。
1910年
宣统二年,又加授陆军副都统衔。翌年,清廷任命孙道仁为福建省提督。武昌起义各省革命迅速开展。当时,孙道仁尚持观望态度。后迫于形势,由彭寿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
11月8日孙道仁发出密令:许崇智为前敌总指挥,彭寿松为先锋队和差遣队指挥,于当晚向于山发起总攻。洋枪队由刘通等率领,保护领事馆区和外侨,并占领银元局、厘税局。当日晚上,许崇智率队进入于山。于山俯瞰旗营,为必争之地,旗军失此先着,成为困守一隅之局。福州将军朴寿所部八旗捷胜两营,官兵2500人,起义军5000余人,兵力强,地势利。9日拂晓5时,号炮鸣响,起义军开始进攻。炮兵集中火力轰击福州将军署,满人死伤颇多。中午11时半,清军势不能支,士无斗志,在城上竖起白布降旗,上书:“将军出走,停战议和。”起义军怕他们诈降,置之不理,继续炮击。下午2时,清军又在于山天君殿前门的标杆上,挂一面白布阵旗,上书:“请求停火,愿将全部缴械乞降。”进总督衙,议定组织军政府,众人举孙道仁为都督。都督府成立,13日举行都督就职典礼。郑祖荫代表同盟会授予孙道仁都督印信,文为“中华军政府闽都督之印”。孙道仁接印,张贴就职告示。
1912年
民国元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道仁被任命为陆军中将衔福建省都督。福建新政权内部各派力量争权夺利,局势混乱,以孙道仁、彭寿松为代表展开派系斗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继任大总统后,指使岑春煊以镇抚使名义率兵入闽,迫使彭寿松离职。自此,福建军政大权集中于孙道仁之手。
民国元年四月,中山先生首次拜访福建,此行也是他唯一的福建行。四月一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之职,抱持周游各省,宣传主义、发展实业及教育之弘愿,从南京、上海市转往武昌,再回到上海、经福建,返回广州市。四月十九日下午,孙中山一行人,搭乘泰顺轮进港,闽都督孙道仁登轮迎接。随即前往仓前山的桥南公益社与革命志士畅谈,对黄花岗烈士遗族尤为关怀。仓前山的桥南公益社,是中国同盟会福建省分会所在地,也是革命志士用来策划光复福建的政治、军事行动地。孙中山在此除与福建同盟会会员合影,并为桥南公益社题有“独立厅”三字,以为留念。现在此地是“中医眼科医院”,门前由福建人民政府竖有“独立厅”石碑,供后人瞻仰。
1913年
民国2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揭起反袁旗帜,“二次革命”爆发。安徽、湖南省、广东省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福州市各界派代表向都督府请愿,要求宣布独立。孙道仁存心观望,迟疑不决。时任中华民国第十四师师长的许崇智联络刘通、黄光弼等革命党人,胁迫孙道仁举兵反袁。孙道仁迫不得已,于7月19日和许崇智联名通电,宣布福建省独立,并推举许崇智为福建讨袁军总司令。许崇智虽促使孙道仁宣布独立,但孙道仁对许崇智要求出兵北伐之事只是口头敷衍,行动上不予支持;福州商会也不代为筹款。因军饷无着,故福建虽宣布独立,而讨袁军却从未出省。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道仁于8月9日通电宣布取消独立,并向袁世凯认错请罪,把责任推卸在许崇智身上。不久,袁世凯派李厚基率兵入闽,遣散闽军。孙道仁被迫辞去都督之职,入京接受袁世凯的审查。不久,获准回籍。
1916年
民国5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1917年
民国6年,孙道仁受命担任北京政府总统高等顾问。不久,黎元洪下台,孙道仁去职。
1922年
民国11年6月,黎元洪复任总统。7月,委任孙道仁为永威将军,前往甘肃省、新疆查禁罂粟。次年回北京,适逢黎元洪再次退位。
1923年
孙道仁失去依靠,告老回籍。晚年的孙道仁,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鼓浪屿。应女儿、女婿邀请,居住厦门市养老,不久在厦门病逝。
安息大陆
孙道仁墓位于开元区仙岳山南面山腰。孙道仁(1865-1932年),字静山,号退庵,湖南慈利县人。晚清福建省陆路提督孙开华之长子。1884年随父参加了台湾中法战争。清末被任为福建水陆提督。1911年11月9日福州辛亥革命爆发,孙道仁援助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为光复福建立下功勋。福建革命军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首任都督。1913年7月,响应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率军参加讨袁战争。9月,因革命失败而离职。1916年,孙道仁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授永威将军衔,随后到甘肃省、新疆查禁罂粟。晚年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于鼓浪屿。1932年逝世后由国民政府择地公葬于此。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2米,南北长15米,总占地面积188平方米。墓冢呈三级台式,蛎灰水泥沙浆抹面,底边长2.4米,高2.6米,其上为方柱形、攒尖顶墓碣。墓碣高0.77米、底边0.9米,四面各嵌长方形花岗石块石,正面镌隶书“永威将军上将衔中将福建都督孙公静山之墓”,其余三面镌刻其生平事迹。墓围呈长方形。墓前有二级墓坪。
1994年重修。1998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记精粹
孙道仁,字退庵,号静山、静珊,慈利县人,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八六七年二月一日,此据孙道仁《退庵纪事》、王俯民《民国军人志》误作一八六二年,南京出版社《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陈玉堂(书石)《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误作一八六四年)生。父开华(赓堂),由武童投入湘军,为鲍超(春霆)部“霆军”骁将,在赣、湘、苏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历任游击、副将等职,同治四年在广东梅州市(今梅州)大败太平军谭体元部,五年以功授福建漳州镇总兵,有妻妾十余人;道仁居长,庶出,生母蔡氏。幼年随父在闽,好驰马试剑,遇父亲督练将士,尤喜倾心静听,故于弓箭、枪炮,颇有心得,偶稽考谱乘,知先世为春秋孙武(长卿,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子裔,传至汉末孙策(伯符),世为名将,遂慨然有志于建功立业,绳其祖武。
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十八,夏,于中法战争期间,孙开华以署福建省陆路提督奉旨由驻地泉州市带印渡海办理台北市海防,镇守沪尾(今淡水区);九月,刘铭传(省三)继张兆栋(友山)为福建巡抚,仍驻台湾督办军务,当法军将闽省海军摧毁后,即封锁台湾各港口,令对外交通、供应中断,倘日复一日,台湾将不战而降,当前最缺乏者为发射药、子弹,刘铭传望洋兴叹之余,遍觅有胆色者冒险接济军实,无人敢自告奋勇其往,及闻孙道仁留提署料理事务,乃遣参将刘维兴押解火药、枪炮至泉州,向孙道仁商议接济之法,孙道仁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泉州市与台中府对渡,若遇风色顺利,一昼夜可达台中府之吾栖港。现值军需万分紧急之时,正臣子效命之日。道仁愿不避艰险,押运此批军火赴台济急!”乃密雇帆船四艘,藏火器于舱底,钉木板于其上,再储以他物,孙道仁居闽久,谙漳泉方言,乔装船家,身任护送之役,自言:“风伯效顺,竟一日夜之力,驶至吾栖港门。法舰巡缉前来,幸值潮水初涨,余遂乘潮进口,其余帆船三只亦先后平安抵岸。随行同帮之商船,被法船击沉数艘,论者以为有天幸存焉。嗣后内地承办接济者仿照运输,台防无缺,实由余开其先例也。”(《退庵纪事》),刘铭传以孙道仁敢于任事,“委任前敌营务处,是为余从军之始”。十一年四月,中、法签订《天津条约》,战后各将士多蒙优奖,孙开华“远父子嫌疑,不肯仰邀奖叙”(《退庵纪事》),令子道仁入京以荫生朝考,“道仁奉命之后,携带巨金并开华在战时抢来之古玩珍宝,驰驱北上,以此作为进身之阶”,又“投拜醇亲王为门下士”(闵子南《对孙道仁所知片断》),以此内用京府通判,分发顺天补用,刘铭传追念前劳,奏保孙道仁四品衔。十二年十一月,孙开华任福建省陆路提督。十四年,丁嫡母忧,闻讣奔丧至福建提署,奉柩回湘安葬守制。
十六年,服阕赴顺天候补,获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大臣醇亲王奕譞(光绪帝本生父)、庆庆王奕(辅廷))派充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办事官,其后自言:“此项差使率皆旗员贵族充当,余以先壮武公(引案:父开华谥壮武)故,受知于爱新觉罗·奕劻,得派充帮同办理内学堂事务兼管轮船,盖异数也。”十七年十月,热河金丹学好教(即金丹道教)杨悦春、李国珍、齐保山等起事于敖罕旗,聚众数万,北洋派提督左宝贵(冠亭)、聂士成(功亭)出师围剿,顺天府应解协饷赴前敌接济,所属文员无人敢往,孙道仁毅然请行,顺天府尹孙(驾航)壮之,委办后路运饷事务,严冬往返于朝阳、赤峰、热河等处,备尝艰险,运饷事竣,仍供职颐和园,以运饷无贻误,乱平,得保奖三品衔,以知府分发福建省补用。十八年,以办理内学堂成绩颇佳,三年课毕,得保道员仍留福建补用。十九年七月,生母蔡氏去世,于长沙易家坳另购佳壤以安母灵;九月二十一日,父开华病逝福建陆路提督任所(沃丘仲子(费行简)《当代名人小传》之“孙开华”以孙开华任福建陆路提督十余年不确,其任期为光绪十二年至十九年,共八年),回籍守制,归葬长沙张家嘴之庄山,清廷赐谥壮武。是时“上有庶母八人,多在年少,下有弟妹七人,婚嫁未了,种种困难,极费周章”,谨“遵照旧章,不能稍有变更”(《退庵纪事》。《对孙道仁所知片断》所记不同,云:“孙开华去世后,留有待妾十余人,当时尊之为‘老姨太’。道仁则另辟一屋为她们集聚而居,平日不许和戚友来往,形同囹,且每人仅月给生活费数元,此外一切费用不管,致侍妾穷困潦倒,甚有因饥饿而亡者,不死者亦衣衫褴褛,形如乞丐,道仁竟置之不闻不问。”)
二十年七月,中日“中日甲午战争”起,湖广总督张之洞(香涛)奏派湖南提督娄云庆(峻山)扩充“庆”字军,驻扎岳州,以备调遣,娄云庆征调孙道仁墨絰以从,赴岳州,委充总理营务处,兼统“庆”字新五营,凡与湖南巡抚(是年之湘抚先后为吴大澄(清卿)、邵友濂(小村))接洽及营中训练等事,均由孙道仁一手经理。二十一年四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和议后解职,“庆”字军大半遣散,湖南巡抚(是年之湘抚先后为邵友濂、吴大澄、德寿(静山)、陈宝箴(右铭))不允给恩饷,军士哗然,孙道仁挺身而出,筹垫巨款,各发恩饷一月,自言:“后来领款无着,余虽负累,然各军得安全解放,保全不少,余亦可告无负于娄公也。嗣是娄公仍回湘提督本任,余则旋家终制。”同年服阕,晋京引见,到闽候补,闽浙总督边宝泉(莲溪)委以会同督办善后局务。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三十一,继参将刘万为福胜中,前两营统带(今团长)。二十四年,获新任闽浙总督许应騤(筠庵)送部引见,并檄委总办营务处,仍统领福胜步、炮等营,驻扎省城闽侯县(今福州市),办理省防事务,旋又兼统福强水陆全军(水陆共十三营)。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起,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岘庄)联络两广总督李鸿章(少荃)、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騤、山东巡抚袁世凯(慰亭)等督抚,力任保护商教之责,以靖地方,并与各国领事立《东南互保条约》,各国驻闽领事咸欲由孙道仁出任保护之责,方肯签约言和,福建盐法道杨文鼎(晋卿)奉许督之命与孙道仁约定,由杨文鼎负筹款之任,孙道仁肩保护之责,以为福建省履行条约之资,允之,遂请许督加入《东南互保条约》,保其商民教士,奉命后立即照会各领事请将其各国商人、教士调居省城,由孙道仁派得力士兵两营于其住所附近,以资保护,教堂、洋行产业经开列清单存案,交地方官保管,俟大局平定,照单点还,“又虑电报不通之处,消息羁迟,于是按地方之繁简,分派兵士驻防,率三十里设一站,驻兵二棚(引案:清制以十四人为一棚),附设骑递,密布侦察,以广耳目,严办土匪,以遏乱萌,省垣附近,日夕亲自督率弁兵,严密逡巡。乱党虽时思煽惑滋事,赖防范严密,皆不得逞”(《退庵纪事》),同年率部平定浦城县刘加福之乱,擒刘加福于江山界,事平获二品顶戴。二十七年七月,《辛丑条约》成,清廷痛定思痛,决计整军经武;秋,奉许督命赴日本参观秋操,兼考察日本陆军教育,孙道仁挑选军中初级官弁资质聪颖者三十人随往,以增广见闻,“考查学校,则自振武陆军中小学校至士官户山各学校止,兵操自机动演习至大演习止,逐一共同考察,使知现时武备之精进,非若昔日之长枪大戟、画地为式诸阵法,可以对列强而制胜也。日本士官之养成,均经中小学之教育,循序而进,非若中国前此之北洋学堂,习得皮毛,略知测绘,即为将才”(《退庵纪事》),返闽后奉命开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任为总办,上任后聘日人为教官,课程、编制均仿日本士官学校办理,自言:“厥后毕业成绩可观,各生赴都考试多列前茅。各省争相延揽,委充统带、管带(引案:今营长)者不乏其人。我国军事教育之改良,多滥觞于福建省,余之愿亦余之幸也。因款项支绌,请于大府,在海防捐输项下提款购办新式枪炮多支,并于东门外购买地基建设陆军营房,闽省新军之造端,均由余发轫焉。”二十八年,闽省暂编常备左右军两镇(师),以孙道仁本部及福强军数营编为常备军左镇,由孙道仁兼任左镇统制(师长),镇共三标(团),标各三营,营二百六十人,驻防省城。二十九年三月,闽浙总督许应騤以贪污被举,解任(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之“孙道仁”云:“许应騤督闽浙,贿赂公行,道仁珍异尤丰,任用益专。”),由锡良(清弼)继任,旋改以李兴锐(勉林)署闽浙总督,孙道仁为福建省布政使周莲(子迪)中伤,解去左镇统职,降补通判,仍任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兼任督练营务处,同年开复原官。
三十年春,李督委孙道仁兼统领右镇,兼统长门各炮台;七月,两江、闽浙总督互调,新任闽浙总督魏光焘(午庄)未到任前,由福州将军崇善(佑庭)兼署闽督,旋获崇善调委军政局总办,仍兼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因省远隔,呈请交卸右镇及长门炮台统领职务;十一月,魏光焘接任闽督;十二月,奉特旨:“福建福宁镇总兵着福建候补道孙道仁署理。”三十一年正月,接印任事,照常驻扎省防兼办各差,并筹办改编常备军事宜,同月魏光焘解任,清廷以多罗特·升允(吉甫)继之,未到任前由福州将军崇善二度兼署闽督(三月,未到任之升允改任陕甘总督,由崧蕃(锡侯)继任,亦未到任),旋获崇善檄委充福建常备军统制兼教练处总办,又由崇善奏派赴河间府参观北洋军秋操,北上时因便参观“上海兵工厂”,并绕道湖北参观“汉阳兵工厂”;九月二十三日,秋操开始,二十八日,秋操完毕;十月,奉上谕:“福建福宁镇总兵着孙道仁补授。”入京递摺谢恩,召见两次,垂询整理福建省炮台及创立陆军学堂、编改陆军情形甚详,奏对后奉谕:“海疆紧要,福建乏人,尔世受国恩,人极明白,更难在这个岁数,赶紧回去办事。”并蒙颁赏“福”字,遵旨陛辞出京,回闽任事;十二月,由湖南巡抚托忒克·端方(午桥)继病逝之崧蕃升任闽浙总督;同年兼袭骑都尉世职。三十二年,年四十,七月,升任福建暂编陆军第十镇统制。
宣统元年(一九○九),卸去练兵处总办、福建陆军武备学堂总办职务,以办学堂成绩昭著,奉旨赏加提督衔。二年,美国海军舰队来华游历,奉谕在厦门市海口妥为招待,部令由第十镇派陆军一标前赴厦门照料保护,奉命后亲率出兵第三十七标赴厦照料,公毕,前往安徽参观第八、第九镇会操,循例入京陛见,奉上谕:“孙道仁着赏给陆军副都统衔。”乘便考察各镇教育及一切组织。三年七月,继以病免之洪永安为福建省水陆提督;八月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武昌革命军兴;九月十五日,以同盟会福州支会会长彭寿松(岳峰)之介,在马尾(又名马江)一船上立誓加入同盟会,十八日晚,彭寿松联合学生、会党,会同新军第二十协(旅)协统许崇智(汝为)起义,推许崇智为总司令,十九日晨,按原定计划发动总攻,福州将军朴寿(仁山)率旗兵反抗,在于山发生激战,下午,旗兵溃败乞降,朴寿被擒枪毙,闽浙总督松寿(鹤龄)兵败自杀,福州市光复,绅商学军界公推孙道仁为福建省都督,许崇智为陆海军总司令,黄乃裳(臣)为交通部长,翁浩为警务部长,郑烈(晓云)为司法部长,彭寿松为政务院长,二十一日,就任后传檄各府州县驻军克日反正,不旬日而全省光复。
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二月十二日,清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辞位,十四日,孙大总统赴临时参议院辞职,闻之,去电反对,十七日,孙大总统电覆孙道仁,告以政局安定,电云:“至虑总统辞职,人心动摇等语,现在南北联合,民国统一,战事既息,人心自安。更由参议院编定宪法,使临时政府得以遵守,自不敢有损害秩序之虞。”三月,袁世凯继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四月二十日,孙中山先生于解职后乘“泰顺号”轮南下福州市,孙道仁派顾问官陈恩焘乘船出港口相迎,孙先生一行登岸后,孙道仁率文武官员在“至公堂”门外迎,孙先生登台演说后由孙道仁陪同巡视都督府、政务院,晚餐后又出席彭寿松主持之“旅闽共和实进会”欢迎会,二十一日,陪同孙先生一行至福州船政局参观制造轮机、锅炉等厂,同日乘“泰顺号”轮离闽赴粤,孙道仁以下均送至马尾;七月,袁世凯总统正式任命孙道仁为福建都督;九月,获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十月六日,袁世凯应孙道仁之请求,派福建镇抚使岑春煊(云阶)到福州市,查处福建政务院院长彭寿松与都督府民政科科长蒋子尊之争,九日,彭寿松辞职离开福州,二十五日,岑春煊电请取消福建镇抚使名义。二年七月十二日,“二次革命”起,十九日,第十四师师长许崇智与孙道仁在福州“浙江会馆”举行讨袁同盟会,宣布福建独立,由许崇智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仍推孙道仁为都督,孙道仁持观望态度,二十日,发布讨袁檄文;八月二日,孙中山先生偕胡汉民(展堂)乘德轮“约克号”离沪赴粤,船抵福建省马尾闻粤局有变,即转往台湾,九日,福建讨袁军失败,许崇智亡命离闽,孙道仁通电宣告福建取消独立,十四日,复致电袁世凯总统、国务院、参众两院及各部总长,报告福建取消独立及一切复旧经过,并向袁请罪,委责于许,图保其都督之位,十九日,国务院(总理熊希龄(秉三))密电福建都督府,指福建“民报”、“群报”、“共和报”为“乱党机关报”,“确系有意煽乱”,着将三报“即日封禁”,“并将主笔苏郁文、黄光弼、陈群等严拿务获”,电中并令逮捕积极赞助福建独立讨袁之“桥南社”主要成员“林斯琛、郑祖荫、彭荫祥、黄展云、刘通等人”,并“尽法惩治,毋任漏网,并将乱党机关部及中国国民党克日查明封禁”。孙道仁接电后,即会同护理民政长江经饬属分别封禁、查拿,二十日晚,福州警察厅将“民报”等三报馆先后封闭。二十一日,三报被迫停刊。二十八日,祝茂郊、黄展云(鲁贻)、陈群(人鹤)三人被捕,其余未获。九月,“二次革命”结束。十月二十九日,海军总长刘冠雄(子英)抵达马尾,督同陆军第七旅旅长李厚基(培之)等办理裁军事宜,“李厚基进入福州市后,即派重兵严守各城门,将孙之所部湘军解散,悉数退伍,押送马江上船,离开福州。道仁在袁未派刘、李入闽之前,为要探袁对其态度如何,曾去电北京,请袁拨助军饷。电去十余日,才得袁之复电,准予汇助五万元,以济军需。孙获电后,喜之欲狂,以为袁对其尚垂青眼。”(《对孙道仁所知片断》)十一月二十九日,袁世凯任李厚基为福建镇守使。十二月五日,袁世凯令准福建都督孙道仁“电请来京面陈事件”,任命刘冠雄暂兼代理福建都督。三十日,袁世凯据兼代领福建都督刘冠雄电呈福建财政困难,请裁去都督以节经费,是日下令:“福建都督缺着即裁撤,交镇守使接管。”“刘冠雄俟经手事件清理完竣,回京供职。”原福建都督孙道仁留京任用。三年,留京期间形容软禁,托饶汉祥(宓僧)为之说情,当袁世凯问及:“前福建都督孙道仁治闽情况如何?”饶汉祥答以:“孙本不学无术,不过是纨 子弟而已。”袁闻后,以孙道仁既为碌碌无能之辈,岂有大志与彼争雄?遂置不问,旋孙道仁奉大总统令:“二年政变,初起不能预防,临时复受迫胁,至通电一节,虽属意在弭乱,究系迹近嫌疑,自宜按律议惩,以伸法纪。兹据陆军部称:察核情节实有不得已之苦衷,且念其于改革之初,保卫全闽,前劳具在,即此次所用各款,亦尚无浮冒实情。孙道仁应准免议,以示宽大。此令。”嗣以从军日久,获准回籍修墓(参政院设于三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参政名单见“民国职官年表”、“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孙道仁之名不与焉,“民国军政人物寻踪”误作任参政院参政)。五年六月,袁世凯去世,由副总统黎元洪(宋卿)继任总统。六年,黎元洪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先后获颁二等文虎勋章、二等大绶嘉禾勋章,同年随黎元洪辞职而去职。
后继
十一年六月十一日,黎元洪入京复任总统(继徐世昌(菊人))。七月一日,任孙道仁为将军府永威将军(“民国军政人物寻踪”误作承威将军;德威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王士珍(聘卿)),旋奉派前往甘肃省、新疆两省查勘烟禁。十二年六月十三日,黎元洪总统被迫解职,是时孙道仁查勘事竣回京,以“靠山”已失,请假回籍。十四年一月,北京政府明令废止再任将军衔,以往任命者仍有效,“自念年届六十(引案:若以同治五年为一八六六年计算,是年为”六十初度“),衰病日增,善后之谋,亟宜料理,因清查田产胶葛,以免日后争持”(《退庵纪事》)。十一、十二月间(旧历十月),撰《退庵纪事》一文,其目的为“留之家乘,俾我子孙知当年事迹,以备参考而已”。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北京政府明令裁撤将军府。晚年应林婿、女儿之请,居于厦门市养老。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八月,因病在厦门去世,年六十六岁,归葬湖南长沙。(参考:孙道仁《退庵纪事》(载《福建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参考资料
孙中山不要“万岁”——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