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号战列舰
金刚号(こんごう)是日本海军第一艘超弩级巡洋战列舰(即西方的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金刚型的一号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大型主力舰。经过两次改装后,一跃成为高速战列舰,并且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活跃。该舰亦为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艘日本海军所使用的外国制战列舰,也是唯一因潜艇攻击而损失的战列舰(不包括已当作工作舰使用的朝日号战列舰)。舰名是以奈良县及大阪府境内的金刚山来命名。
金刚号1911年1月17日在英国维克斯船厂动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开始服役,于1944年11月21日太平洋战争中被美国军队“海狮号”潜艇击沉。
简介
金刚号可视为是所谓无畏舰时代的第一艘日本无畏舰。金刚号最初建造计划可追溯到日俄战争结束2年后的1907年提出建造计划,最初计划是装甲巡洋舰。
但鉴于英国1906年计划的革命性设计的无畏号战列舰完成,及其后比无畏级更强的超级无畏舰动工,因此于1911年批准计划中的装甲巡洋舰改为建造成战列巡洋舰。而当时日本海军于1907年计划的国产“弩级战舰”河内型正在建造中,但在设计和技术上的均落后于欧美海军列强建造的无畏舰,因此金刚号建造过程中以引进英国技术和设计的目的,在英国设计、建造,日本随后还依据随金刚引进的设计图自行建造了比、榛名号战列舰、雾岛3艘和金刚号一样的同型舰。以上四艘称为金刚级。
建成时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负责建造,1911年1月17日开工,同时日本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英国船厂学习建造技术。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竣工,11月5日回到日本,舰籍:横须贺镇守府。
设计特色
金刚号是日本海军最先装备356毫米(14英寸)大口径主炮的主力舰,金刚号拥有八门主炮分别装在四个双联装炮塔中,四门向前,四门向后。
采取一般所谓前二后二的配置。前两个炮塔装在舰桥的前方,而后面的两个炮塔则分开的比较远的装在后部舰桥后,所以后来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就将飞行甲板布置在后面两个炮塔之间,这是金刚级的一大特色。
金刚号动力系统采用蒸汽轮机,防御装甲水平与同期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第一次大改装前的金刚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金刚级开始改进弹药库的防护措施。自1923年开始金刚号陆续在前桅设立用于观测、指挥的桅楼设施,在1号烟囱安装了防止排烟倒灌舰桥的防护罩,提高了主炮仰角。
改装
金刚号第一次大规模改装是继同型舰‘榛名号战列舰’、‘雾岛’之后于1928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的,花费两年时间于1931年9月完成。改装的要目是换上新的锅炉,将原本三座的烟囱减少成两座,并强化防御装甲,强化水平方向与水下防护能力,而且将桅楼改成宝塔式舰桥,而排水量则接近三万吨。由于防御性能增强,航速下降,将金刚号重新归类为战列舰,日本海军在1934年5月31日宣布废止战列巡洋舰的舰种。
金刚号在1935年6月开始继’榛名‘、’雾岛‘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大改装工程,排水量增加了近两千吨,改装的要目是提高航速,更换新的轮机及锅炉设备,提高输出功率,延长舰尾,减少阻力,并改进了炮战指挥能力,舰桥的造型有较大改变。
弱势
金刚号原本是作为轻防御的战列巡洋舰,而在日德兰海战以后,面对远距离炮战中大口径炮弹呈大角度落下的状况,防御更明显薄弱。
在第一次大改装时虽然强化了防御力但仍并不充分。金刚号不论甲板的全面防御还是装甲都比较薄弱(简单说,由于吸取了需强化金刚型水平防御的教训,所以其后在其它的日本战舰中开始设置有效的水平防御)。
作战经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刚号参加太平洋航线的巡逻任务。战争结束后又参加了日本对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出兵行动。
金刚型战列舰在第二次大改装后拥有日本战列舰中唯一能超过30节的高速,因而最适合成为航空母舰机动部队的随伴舰,4只同型舰亦是在太平洋战争中以舰龄最老的战舰身份活跃于战场。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1941年12月8日金刚号与同型舰榛名号同属第一舰队第三战队执行南方攻略部队的支持任务,支援在马来半岛的登陆作战,并与进入新加坡的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对峙但未有交战的机会。后来又被编入机动部队开赴印度洋参加了针对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任务。
金刚号编入支援舰队参加了中途岛战役。
在西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攻防战中,1942年10月13日金刚号与榛名号初次炮击亨德森机场,令机场一时间不能正常运作。
在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金刚号作为机动部队的随伴舰出击。
在1944年10月25日莱特湾海战中的萨马岛海域遭遇美国海军舰队并向其发起攻击,当中其最大战绩是击沉护卫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并在莱特湾海战有所损伤。
金刚号在194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南洋回到日本的途中在台湾海峡被美国潜水舰海狮号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沉没。第三战队司令官铃木义尾中将、岛崎舰长及以下1200名乘员与舰一起沉没。金刚号是日本海军中唯一被潜艇击沉的战列舰。其慰灵碑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的旧海军墓地东公园。
服役简历
·1911年1月17日 在英国巴罗因弗内斯的维克斯6吨坦克船厂开工。
·1912年5月18日 下水。
·1913年8月16日 竣工,并于11月5日回航到日本。
·191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行到中途岛方面负责警戒太平洋航道。
·1928年10月20日-1931年9月20日 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强化改善了水平及水中防御,结果排水量加了而速度降低,因此1931年6月舰种变更为战列舰。
·1935年6月1日-1937年1月8日 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换装了锅炉和主机,并强化主炮长距离炮战能力。主机输出功率提高成原来的2倍,速度超过初建造时的27节达到30节,成为高速战舰。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针对在新加坡的远东舰队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却敌号),并和僚舰榛名号一起被编入南遣舰队,掩护向马来亚方面进攻。其后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加了印度洋作战。
·1942年10月13日 和榛名号战列舰一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亨德森机场炮击作战。
·1944年10月 参加莱特湾海战,在萨马岛外海上将美国的卡萨布兰卡级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USSGambierBay,CVE-73)和J·C·尼古拉斯·巴特勒级护卫驱逐舰塞缪尔B·罗伯茨号(USSSamuelB.Roberts,DE-413)击沉。
·1944年11月21日 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Balao级潜水艇海狮号(USSSealion,SS-315)的鱼雷击沉。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6610吨,改装后31720吨;尺寸:长214.6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22米/宽31.7米/吃水9.6米,动力:36台油煤混烧锅炉锅炉,改装后8台重油专烧锅炉;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50倍口径副炮;12门76毫米炮,改装后12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改装后拆除);舰载机3架。
装甲:舷侧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装甲总重:5405吨(1913年),改装后10918吨(1936年)。
舰员:1221人-1118人
历代舰长
舾装员长
中野直枝大佐:1912年12月1日-
1.中野直枝大佐:1912年12月1日-
舰长
中野直枝大佐:1913年8月16日-
山中柴吉大佐:1913年12月1日-
松冈修藏大佐:1914年12月1日-
荒川仲吾大佐:1915年12月13日-
吉冈范策大佐:1916年12月1日-
金丸清缉大佐:1917年12月1日-
岛内桓太大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4月9日-
野崎小十郎大佐:1919年4月1日-
田尻唯二大佐:1919年11月20日-
牟田龟太郎大佐:1920年11月12日-
武光一大佐:1921年11月20日-
关干城大佐:1922年12月1日-
岸井孝一大佐:1923年11月20日-
八角三郎大佐:1924年11月1日-
松下元大佐:1925年12月1日-
吉田善吾大佐:1927年12月1日-
池中健一大佐:1928年12月10日-
池田敬之助大佐:1930年12月1日-
日暮丰年大佐:1931年12月1日-
近藤信竹大佐:1932年12月1日-
三木太市大佐:1933年11月15日-
岸本鹿子治大佐:1934年11月15日-
锄柄玉造大佐:1935年11月15日-
松浦永次郎大佐:1936年12月1日-
栗田健男大佐:1937年12月1日-
铃木义尾大佐:1938年11月15日-
(兼)西村祥治大佐:1939年10月20日-
田中赖三大佐:1939年11月15日-
大杉守一大佐:1941年4月15日-
小柳富次大佐:1941年8月15日-
伊集院松治大佐:1942年12月26日-
岛崎利雄大佐:1943年7月17日-
同型舰
参考资料
杀手哥的兵器库 葬身台湾的日本金刚号战列舰.中国军网.2024-03-17
金刚号战列舰.抗日战争纪念网.202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