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七勇士

十七勇士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率先强渡大渡河的17名突击队员。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1师第1团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基本介绍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四川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蒋介石指挥10余万国民党军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险屏障,围歼中央红军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区。为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红军迅速北进,强渡天险大渡河。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直逼国民党军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带。24日晚,第1军团先遣队第1师第1团急行军80公里,先期抵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隐蔽于附近山头。当晚,该团第1营出其不意攻占安顺场渡口。时值洪水暴涨,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有四川军阀部队防守。该团决定由第2连组织特别行动队,实施强渡。

1935年5月上旬,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25日上午,红一团第一营第2连连长熊尚林率领渡河突击队,在当地船工的配合下,乘着仅剩的一只木船,冒着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驶向对岸。木船被冲向下游数百米处靠岸,17名红军官兵登岸后,抢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击溃安靖坝守军,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道路。

十七勇士名单

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同样渡江

红1团1营长的孙继先

十七还是十八

强渡大渡河时,两船分渡过去18人。

1935年5月24日上午9时,渡河战斗打响。

在不少出版的强渡大渡河的读物中,描述渡河战斗的情景时,都说十七勇士全部登上木船,在几名船工的帮助下,冒着敌人炮火,向对岸冲锋,并成功登岸。而事实是,十七勇士是分两次强渡的。原本计划是让十七勇士乘第一船渡河,但由于流急滩险,一条小船难以承载全部勇士一次渡完,根据船工的建议,才临时决定小船往返分两次运载。

作为强渡大渡河的一线指挥员,孙继先早在1957年《星火燎原》第三集发表的《强渡大渡河》的回忆文章中,就明确说明勇士们是分两次渡河的。红1团团长杨得志在回忆录中也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我们挑选了17名同志组成奋勇队,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上林带队,过9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同志带队,我在第三船上。" "孙继先确实是随奋勇队一起过的河,但他作为营级指挥员,还担负着指挥其他战斗员掩护奋勇队过江的任务,并不是奋勇队队员。"《世界军事》执行总编辑陈虎推断,"当时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当第一船返航后,孙营长就在河边,并根据战场态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临时决定上了第二条船,带领剩下的8名队员过了河"。

红军是勇士

"红军战士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勇士" 由此看来,"十七勇士说"和"十八勇士说"的分歧点在于算不算时任红1团1营长的孙继先。作为重要当事人的杨得志,曾在1982年发表《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勇士是多少个?》的文章。文章在回顾了渡河情况后提到:"我们可以把奋勇队17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18勇士也没有错。" "长期以来,我们通行的正式党史军史中,都采用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说法,其基本依据就是第186期《战士报》的原始文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在这期报纸上,有"十七个红色英雄冒险渡河,即将河两岸敌人全部击溃"的记载,并刊登了十七勇士的名单。从此,十七勇士的威名广为传诵。

1936年9月,十七勇士的大部分成员还接受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他们的英雄事迹被写入了《红星照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勇士的英名也被收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十七勇士后来大都在革命战争中牺牲,除了奋勇队队长熊上林,其他人最后的踪迹在哪里都不为人知。姜廷玉说,熊尚林是江西高安市人,全程走完长征,参加了平型关大捷,1942年6月牺牲在河北崇礼区日寇的作战中。

作为当年强渡大渡河一线指挥员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因病逝世。

对于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的争论,孙继先生前的回答,也许能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据孙继先的儿子孙东生回忆,父亲在世时,他们也多次问起此事,父亲总是这样回答:"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我的回忆录中已经阐述清楚,至于自己算不算勇士,没有必要争论。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应该说在长征路上英勇战斗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人人都是英雄,个个都是勇士。"

孙继先逝世时,新华社播发了《向孙继先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举行》一文,文中提到:"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七勇士故事

天明、雨停,瓦蓝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被雨水冲洗过的悬崖峭壁显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还在一股劲地咆电翻腾。此刻,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一切:对岸离接口一里许,是个四、五户人家的小村庄,周围筑有半人高的围墙;渡口附近有几个堡,四周都是的黑的岩石。估计敌人的主力隐蔽在小村免企图等我渡河部队接近渡口时,来个反冲锋。

“先下手为强!”我默默地下定决心。随即命令炮兵连的三门八二迫击炮和数挺重机枪安放在有利阵地上,轻机枪和特等射手也进入河岸阵地。

火力布置好了,剩下的问题还是接河。一只船装不了多少人,必须组织一支强悍的渡河奋勇队。于是我把挑选渡河人员的任务交给了孙继先同志。

战士们知道组织奋勇队的消息后,一下子围住了孙继先同志争着抢着要参加,弄得孙继先同志怎么解释都不行。

“怎么办?”一营长问我。我又是高兴又是焦急,高兴的是我们的战士个个勇敢,焦急的是这样下去会拖延时间。因此我决定集中一个单位去。

孙继先同志决定从二连里选派。二连集合在屋子外的场地上,静听着营长宣布被批准的名单:“连长熊尚林,二排长曾令明,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四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土张桂成,肖汉尧……”十六个名字叫完了,十六个勇士跨出队伍,排成新的队列。一个个神情严肃,虎彪彪的,都是二连优秀的干部和战士。

突然,“哇”地一声,一个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他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去!我一定要去!”奔向营长。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二连的通信员。孙营长激动地看看况我也被眼前的场面所感动。多好的战士啊!我向孙营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让他参加。孙营长说了声:“去吧!”通信员破涕为笑,赶忙飞也似地跑到十六个人排成的队列里。

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组成了:十七个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弹,还有作业工具。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纪念

为纪念红军大渡河战斗,当地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在安顺场大渡河畔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邓小平题写碑名。

参考资料

杨得志:强渡大渡河.中国日报网.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