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适

杨适

杨适(生卒年不详),字安道,慈溪市(今属余姚市大隐镇)人,人称“大隐先生”,北宋时期学者、教育家。早年隐居大隐山,担任县学教师,行义闻名乡里。嘉祐六年(1061年),曾被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但均未赴任。与楼郁杜醇王致王说合称“庆历五先生”。

人物生平

早年隐居大隐山,以县学教师为业,为人淳厚忠介,议论持平。行义闻名乡里,人称大隐先生,自署慈川逸民。宋庆历年间(1041—1048),明州太守荐为遗逸,不就。嘉六年(1061年),以荐授将仕郎,又试太学助教,皆不赴。与楼郁、杜醇、王致、王说聚县妙音书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尊为宗主,开四明讲学风气。其后5人又各创书院,收聚生徒,历30余年,弟子甚众,世称庆历五先生。

明律历,晓兵法,隐居于大隐山,人称大隐先生。为人淳厚忠介,议论持平,以行义闻于乡里。以文学行义闻于乡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嘉祐六年(1061)以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不赴。享年七十六。熙宁二年(1069)以前卒。事迹参《宝庆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翼》卷三六。《全宋词》据《宝庆四明志》录存其词1首。

当年范仲淹任越郡太守时,欲见焉。杨适到了其府上时仍不有所求。邂后,又与另一著名词人林逋、同郡王致等交为挚友;在杭州市太守钱公辅等人的推荐之下,仁宗时诏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职。仍不受,辞而归山林焉。去世时县令特命以“大隐先生”号之。

出版著作

《宝庆四明志》

《延祐四明志》

《宋史翼》

诗词佳作

《长相思·题丈亭馆》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

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两岸平,行人分棹行。

真隐堂

位于高桥镇的鄞州居家博物园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名叫真隐堂,为的是纪念宋朝教育家杨适。

后世评价

大隐杨先生赞

[宋]史浩

道契皇王,德参天地。俯仰窥察,出处一致。

三聘及门,疾驱远避。齐鲁大臣,公其无二。

赞大隐杨先生适

[明]黄润玉

羽翼汉嗣,宾客唐储。黄冠四皓,贺踵二疏。

道在先生,不疏不皓。宋爵莫,四明一老。

《大隐杨先生传》

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宁波市,为了倡导重教好学的风气,专门请来五位大儒进城办学,杨适就是其中一位,史称“庆历五先生”。”。

杨适,少年时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明律历,晓兵法,可谓文武双全,不知是家庭变故还是看破红尘,他最终选择了隐居,就在现今的余姚市大隐镇,四明山麓,广德湖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得其乐,人称大隐先生。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应麟《四明文献集》中共收录十篇人物传记,第一篇就是《大隐杨先生传》,短短四百来字对杨适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说他“容仪甚伟,衣冠俨如”,长得很帅;“淳厚忠介,议论持平”,品格高尚。传记中还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他的品质。一是勤劳,杨适隐居期间,一边教书一边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略有盈余,还能救济穷亲戚。二是宽容,有一回,邻居告诉他,谁谁谁在你家地里偷菜。杨适听了后,不愠不恼,只是伤感地说,他肯定是穷得没办法了,我就不去追究他了。此话传到小偷那里,偷儿很是羞愧自责,从此改邪归正不再偷盗,这应该算是感化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三是清高,杨适虽然是个隐士,但在上流社会里的知名度却很高,当时的谏官孙沔到越地出差想见见杨适,他却避而不见。时任越州知府范仲淹把杨适请到府上,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杨适说自己过得很好,没任何要求。赵祯下诏广揽民间英才,太守鲍柯带着粮食丝绸等礼物到杨适家里去请他出山,他不肯,几年后,太守钱公辅再一次举荐他,甚至带着皇帝的诏书和官服上门迎接,简直就是三顾茅庐了,但杨适还是不去。太守们推荐他去任职的官位分别是将仕郎和太学助教,将仕郎是小官,从九品下,如果说杨适看不上的话,那么太学助教却是很体面的学官了,从六品上,并且专业对口,但杨适“辞而不受,遁去”。他毅然决然地远离官场,但对官场却看得很透,“善言治道,究历代治乱之原。”四是文雅,杨适不仅教书教得好,诗词也写得好,他结交的朋友除了教育界的名家王致杜醇等以外,还有文学界名流,比如以梅妻鹤子闻名宋朝文坛的林逋王应麟评价杨适“歌诗卓越超迈”。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宋词》中收录了杨适的一首《长相思·题丈亭馆》:“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两岸平,行人分棹行。”短短几句,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风景都写全了。

杨适于七十六岁去世,也有说是八十六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在当时也算是老寿星了。王应麟的《大隐杨先生传》主要叙述的是他“退处四十年”的事迹,至于前半生的履历没有提到,我查找了其他史籍,也没看到,这就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他为什么要隐居?因为情场失意还是官场不得志?隐居之后的知名度为什么还那么高?太守们为什么一次次推荐他去做官?是不是他隐退之前曾经做过官并且做得很好……真是位谜一样的大隐士。

参考资料

大隐先生杨适.宁波晚报.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