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树伟

安树伟

安树伟,1969年出生,汉族沁县人,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任职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与管理。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于1990年、1996年、2003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分别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3-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由助教越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工作经历

1990-1993 山西省沁县师范学校

1993-2005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3-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2005-201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4-2012.5 多伦多大学 访问学者

2013年至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成就

1.《大力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国办)》,2004年),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批示;

2.《北京工业发展中商务成本的判断及其控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同志批示;

3.《大都市区管治:中国未来区域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经济学消息报》,№715,2006-9-22,第6版),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万晓琼主编)《2006年度中国学术观点:经济2006》(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第98-99页。

研究领域

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研究方向

区域发展与管理、大都市区管治研究

主讲课程

所授课程:《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1.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域型省区交界地带经济综合开发与协同发展研究——以蒙晋陕豫交界地带为例》(批准号00BJL047),(2000.5.-2002.10.),项目主持人,通过鉴定;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批准号:20040350398),(2004.8.-2005.7.),独立完成,通过验收;

3.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批准号:06BJL072),(2006.7.-.2009.6.),项目主持人,正在进行;

4.2007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主体功能区建设与陕西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07JK135),(2007.7-2009.12),项目主持人,正在进行;

5.2007年陕西省软科学项目,《主体功能区建设与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2007KR29),(2007.7-2009.12),项目主持人,正在进行;

7.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整治事业费项目,《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编号:2008—35—09),(2008.11—2009.4),项目主持人,通过鉴定;

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大都市区管治模式与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08JJD790117),(2009.1—2011.12),项目主持人,正在进行;

9.2009年国家发改委国土整治事业费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研究》(编号:2009—39—04),(2009.9—2010.4),项目主持人,正在进行;

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1.陕西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柞水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996.6-1999.12.),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鉴定;

2.河北省小城镇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课题,《河北省省重点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1.12.-2002.10.),课题组副组长,通过鉴定;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比较研究》(批准号01JB790037),(2001.5.-2004.12.),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鉴定;

4.国务院西部办委托项目,《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2004年2月立项,项目主要参加者,已经完成;

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项目,《眉山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产业发展指南》(2004.7.-2005.8.),项目总协调人,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6.科技部委托项目,《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2004.5.-2005.1.),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鉴定;

7.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招标项目,《“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2004.5.-2004.12.),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鉴定;

8.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项目,《北京市工业发展优势、战略定位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2004.5.-2004.12.),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9.武安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武安市工业发展规划》(2004.5.-2005.6.),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0.北京市采育镇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采育镇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03.11.-2004.7.),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2003-2005),项目主要参加者,已经完成;

12.上饶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构筑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上饶市经济发展战略》(2005.2.-2005.8.),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3.襄樊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襄樊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2005.2.-2005.8.),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4.樊城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樊城区“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2005.6.-2005.10),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5.鹰潭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鹰潭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2005.9-2006.1),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期规划司委托课题,《“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重点产业比较优势和布局研究》(2005.10-2006.1),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7.国务院西部办委托项目,《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研究》(2006.9-2007.6),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8.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委托项目,《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2006.9-2007.6),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19.2006年河北省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京津冀都市圈管治模式与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06457206D)(2006-2008),项目主要参加者,正在进行;

20.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价值实现与制度安排的视角》(批准号:07CJY051)(2007-2009),项目主要参加者,正在进行;

21.湖南省耒阳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南耒阳推进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2008.5-2008.10),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22.万山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资源枯竭型城镇贵州万山推进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2008.5-2008.10),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23.孝义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山西孝义推进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2008.5-2008.10),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24.青海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08.3-2008.12),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25.上饶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上饶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2008.3-2008.12),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2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我国国家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2006-2008),项目主要参加者,已经完成;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司委托项目,《西部地区吸纳东部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研究》(2008.11—2009.2),项目主要参加者,已经完成;

28.万山区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资源枯竭型城镇贵州万山可持续发展规划》(2009.3-2009.8),项目主要参加者,通过验收;

29.国务院三峡办委托项目,《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功能定位与未来发展研究》(2009.6—2009.12),项目主要参加者,正在进行;

30.海南省发改委委托项目,《海南省西部开发建设规划》(2009.8—2009.12),项目主要参加者,正在进行;

个人专著

(含合著) 1.《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症结与出路》(21万字,独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2.《柞水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共35万字,本人承担5万字,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3.《中外西部开发史鉴》(共50万字,本人承担1章,3万字,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4.《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对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的实证分析》(共35万字,本人承担25万字,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

5.《行政区边缘经济论》(36万字,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

6.《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4)——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共90万字,本人承担1章,3万字,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5)——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共90万字,本人承担1章,3万字,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8.《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共40万字,本人承担1章,3.6万字,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9.研究生用教材《现代区域经济学》(共100万字,本人承担两章,9.0万字,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0.《西部大开发重大问题与重点项目研究(综合卷)》(上)(全套800万字,本人承担三章,6.0万字,合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11.《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第二作者),商务印书馆,2008;

13.《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 》(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5.《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学术论文

安树伟,安琪.加快建设石家庄市现代化都市圈[J].前线,2021,(11):73-76.

黄艳,安树伟.我国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J].开放导报,2021,(04):15-23.

安树伟,宋维珍,张晋晋.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21,(03):44-50+2.

安树伟,张晋晋.都市圈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J].人文杂志,2021,(04):22-31.

安树伟,张双悦.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02):134-144.

宋维珍,安树伟.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城镇人口集聚的空间关系演变研究——基于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02):9-24.

[7]范恒山,肖金成,陈耀,张可云,安树伟,丁任重,刘以雷.西部大开发:新时期 新格局[J].区域经济评论,2020,(05):1-15.

安树伟,王宇光.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体系建构[J].经济纵横,2020,(08):33-39+2.

宋维珍,安树伟.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治理的进展与趋势[J].城市,2020,(04):3-10.

熊雪如,安树伟.广东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时空演变——基于2000—2018年县级数据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31-35.

安树伟,刘秀丽.山西黄土沟壑区的水土治理[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0,(Z3):84-85.

安树伟,熊雪如.区域增长接力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稳增长吗?——基于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0,(02):82-93.

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0,(01):76-86.

安树伟,张晋晋.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机理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01):117-124.

安树伟,李瑞鹏.都市圈的界定与对比[J].中国投资(中英文),2019,(17):90-93.

安树伟.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航空运输[J].小康,2019,(25):24-25.

安树伟,张双悦.新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与老工业基地:形成、发展与展望[J].经济问题,2019,(09):10-17.

安树伟,王瑞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难点问题[J].前线,2019,(06):57-60.

安琪,安树伟.城市收缩与中小城市功能提升[J].北京规划建设,2019,(03):23-27.

常瑞祥,安树伟.中国区域发展空间的格局演变与新拓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9,(03):129-138.

安树伟,孙文迁.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9,(05):48-59.

安树伟,张晋晋.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9,(05):1-8.

常瑞祥,关乐宁,安树伟.空间视角下工业结构对雾霾影响的研究[J].河北省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19(01):52-60.

李瑶,安树伟.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01):31-48.

肖金成,安树伟.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区域发展40年[J].区域经济评论,2019,(01):13-24.

安树伟,孙文迁.北京的减量发展[J].前线,2019,(01):68-70.

安树伟,李瑞鹏,李瑶.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9(06):70-78+101.

安树伟.落实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是利益协调[J].区域经济评论,2018,(05):18-20.

李瑶,安树伟.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形成机制、路径与对策[J].城市,2018,(08):24-32.

李瑞鹏,李瑶,安树伟.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研究——基于8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8,(44):20-29.

安树伟,李瑞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东北振兴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07):64-74.

安树伟.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J].人文杂志,2018,(06):1-10.

安树伟,任俊,李瑞鹏,李瑶.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7(04):73-78.

安树伟,常瑞祥.中国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演变研究——基于11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7,(11):101-110.

安树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7,(06):48-54+2.

安树伟,闫程莉.山西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战略思路[J].经济问题,2017,(10):1-7.

安树伟,闫程莉.沿海三大城市群产业协作效果评价与比较[J].河北学刊,2017,37(05):144-150.

任俊,安然,安树伟.京津冀拓展发展新空间研究[J].城市,2017,(08):3-10.

李政,安树伟,王佳宁.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挑战与方略[J].改革,2017,(07):5-17.

安树伟,闫程莉,王宇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J].财经智库,2017,2(03):37-47+139-140.

安树伟.《基于劳动力乡村—城市迁移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评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7):196.

安树伟,王宇光.沿海三大区域产业协作比较的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17,(02):141-145.

张晋晋,安树伟.北京城市辐射带动力的测度与提升研究——与上海市比较的视角[J].领导之友,2017,(03):64-71.

安树伟,常瑞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传递及其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6,(11):74-83.

常瑞祥,安树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聚集与变化——基于285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6,7(06):39-49.

安树伟,闫程莉.京津冀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及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2016,36(06):143-149.

安树伟,张晋晋,王彦飞.中原地区区域间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时滞效应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06):106-111.

安树伟,张晋晋.200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经济问题,2016,(09):1-6.

李青,安树伟,王丽,邬晓霞.拉日铁路区域影响及相关政策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6,(05):74-84.

安树伟,肖金成.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逻辑演进[J].改革,2016,(08):45-53.

王宇光,安树伟.高速铁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及展望[J].城市,2016,(07):33-38.

安树伟,郁鹏,母爱英.基于污染物排放的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02):17-30.

安树伟,常瑞祥.“2015城市国际化论坛”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03):123-128.

闫程莉,安树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6,32(03):87-92.

安树伟,倪君.“3T”理论与“3S”理论的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02):127-132.

王立,张长,安树伟.我国城镇化“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城市,2016,(02):31-36.

郁鹏,安树伟.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发展新常态[J].城市,2016,(02):12-14.

常瑞祥,安树伟.侯马-曲沃-新-闻喜-绛县一体化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04):75-80.

王宇光,王立,张长,安树伟.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城市,2015,(08):12-16.

安树伟,肖金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的“困境”与河北的“角色”[J].广东社会科学,2015,(04):5-11.

[61]国江,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03):138-144.

安树伟.“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经济问题,2015,(04):1-4.

常瑞祥,安树伟.河北与京、津交界地带的协同发展[J].城市,2015,(03):14-20.

安树伟,郁鹏.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战略新棋局[J].区域经济评论,2015,(01):13-17.

安树伟,姜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中期评估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4):1-7.

安树伟,黄梦.临汾市“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04):94-97.

祝辉,张晋晋,安树伟.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4,33(09):43-53.

[68]肖金成,安树伟.走健康城镇化之路[J].前线,2014,(06):49-51+57.

安树伟.积极培育创意阶层 促进区域创新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4,(03):105-107.

闫程莉,安树伟.中国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的测度与分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30(04):88-95.

黄梦,安树伟.京津冀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02):34-40.

刘欣英,安树伟.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及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4,(03):121-124.

闫程莉,安树伟.首都经济圈河北六市发展能力比较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03):75-79.

安树伟.城市的胜利——为城市正名[J].中国信息界,2013,(09):94-96.

王思薇,安树伟.市场化改革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生态经济,2013,(08):56-58.

杜睿云,安树伟.人口城镇化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9):14-17.

安树伟.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趋势、危害与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5):134-139.

张晋晋,安树伟.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工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02):68-72.

安树伟,王彦飞.国外城市与区域政策效应评估的研究动态及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3,(01):35-41.

李琪,安树伟.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12,(12):93-95.

李琪,安树伟.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同城市化质量类型划分及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54-61.

安树伟,李鹏.城市创意阶层研究新进展[A].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北京论坛(2012)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世界城市精神传承-经验与创新”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2012:298-306.

赵春雨,王平,安树伟.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文献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55-160.

安树伟,母爱英.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A].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2012:13-22.

李琪,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开发研究,2012,(03):49-51.

[86]陈志昆,安树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J].中国外资,2012,(10):149-150.

李鹏,安树伟.东部地区及海域天然气开发的方向和重点[J].发展研究,2012,(05):37-39.

李鹏,安树伟.东部地区及海域天然气开发现状及重点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9):55-56.

蒋川,安树伟.城市营销手段比较及我国城市营销手段完善方向[J].城市,2012,(04):20-25.

安树伟,吴银峰.我国大都市区管治成本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1-4.

李鹏,安树伟.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重心变动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02):50-55.

昝国江,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2):132-137.

李琪,安树伟.基于区域差距的兰西格经济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01):124-129.

杜睿云,安树伟.发展职业教育支撑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优势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01):173-176.

王丹丹,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06):48-52.

昝国江,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划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41-45.

昝国江,安树伟.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利益的协调——以河北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1,(11):45-50.

昝国江,安树伟.“十二五”时期中部崛起政策调整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05):35-39.

田晓婷,安树伟.西部水能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05):128-131.

安树伟,张贡生,吉新峰,母爱英.兰西格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27(04):1-6+18.

赵春雨,朱承亮,安树伟.生产率增长、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分行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8):79-88.

杜睿云,安树伟.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探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1,25(08):78-82.

任媛,安树伟.劳动力迁移、城市化发展与民工荒[J].经济学动态,2011,(05):64-68.

李琪,赵春雨,安树伟.“十一五”以来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回顾及“十二五”展望[J].未来与发展,2011,34(05):13-17.

吉新峰,安树伟.“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方向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3):17-21.

任媛,安树伟.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劣势分析[J].生态经济,2011,(05):125-130.

安树伟,张晋晋.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比较研究——基于政府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4):53-56.

安树伟,田晓婷.兰西格经济区的发展基础与功能定位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02):205-208.

安树伟,张晋晋.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区位选择研究——以锦江之星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02):78-81.

盖晶晶,安树伟.中国城镇化“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02):20-24.

任媛,安树伟.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J].中国国情国力,2011,(01):22-24.

安树伟.三峡库区后续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11):112-117.

安树伟.大都市是怎样臃肿起来的[J].人民论坛,2010,(32):10-11.

安树伟.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0,(06):12-19.

张晋晋,安树伟.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扩张行为研究——以锦江之星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6(04):109-113.

任媛,吉新峰,安树伟.“十一五”以来我国四大区域发展比较及“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向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33(08):18-23.

安树伟,肖金成,吉新峰.“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研究[J].发展研究,2010,(07):12-15.

安树伟,刘晓蓉.区域政策手段比较及我国区域政策手段完善方向[J].江淮论坛,2010,(03):36-40+52.

刘晓蓉,安树伟.“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03):11-15.

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85-87.

昝国江,王涛,安树伟.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6(01):33-39+47.

王思薇,安树伟.西部大开发科技政策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2):48-50.

吉新峰,安树伟.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变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1):121-126.

王思薇,安树伟.中国市场化改革对区域技术效率的贡献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14-18.

吉新峰,安树伟.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30(11):35-39.

安树伟.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31-35.

王思薇,安树伟.科技创新对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的贡献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121-123.

安树伟,任媛.“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新特点[J].发展研究,2009,(09):9-14.

安树伟.西北发展需要新增长极[J].西部论丛,2009,(09):38-39.

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的产生与社会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9,(04):5-12.

常瑞祥,安树伟.中国超大城市集聚性评价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03):12-17.

安树伟,王思薇.“新医改”将长期影响医药行业健康发展[J].西部论丛,2009,(05):38-39.

熊雪如,安树伟.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2008年中国雪灾和地震之后的思考[J].城市,2009,(03):68-71.

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的国家治理政策[J].改革与战略,2009,25(03):32-35.

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01):23-28.

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及其表现[J].甘肃社会科学,2009,(01):40-44.

安树伟,张晓.黄河流域管理与协调发展研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08,1(02):126-147.

安树伟,张晓.黄河流域管理与协调发展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编辑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8:131-152.

张建肖,安树伟,刘世伟.博弈论与流域间跨区污染问题研究——以陕南秦巴山区南水北调工程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6):76-79.

安树伟.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三十年[J].学术界,2008,(05):263-277.

安树伟,郁鹏.“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及未来政策取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0):65-71.

郝金连,王国梁,安树伟.省会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121-124.

[143]季任钧,安树伟,母爱英.中国沿海北中南三大区域城市化与协调发展比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08):1-4.

[144]武建奇,母爱英,安树伟.京津冀都市圈管治模式与协调发展机制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36-40.

郁鹏,安树伟.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01):230-233.

安树伟.《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介[J].经济问题,2008,(04):129.

郁鹏,安树伟.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8,(04):43-45.

安树伟,王海波,张建肖.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基于陕西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考察[J].学习与实践,2008,(03):37-43.

安树伟.我国大都市区的管治结构[J].经济管理,2008,(03):80-83.

安树伟.中国区域发展理论创新论坛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47-148.

安树伟,母爱英.国际产业转移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财经,2008,(01):79-84.

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01):37-43.

郁鹏,安树伟.主体功能区建设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06):28-31+27.

安树伟,昝国江.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2007:213.

昝国江,安树伟,王瑞娟.西部中心城市工业发展中商务成本的判断与控制——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7,(08):158-162.

王亮亮,王国梁,安树伟.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7,(07):150-152.

王海波,安树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西安市公共物品供给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04):37-40+45.

安树伟,母爱英.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理念、结构和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7,(06):15-19.

[159]王瑞娟,昝国江,安树伟.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153-155.

安树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7,(02):63-67.

安树伟,昝国江.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02):63-69.

昝国江,王瑞娟,安树伟.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科技支撑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118-122.

安树伟.大都市区管治与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特殊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7-11.

安树伟,卢春香,郭竞.中国大都市区管治中的体制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06):8-10+20.

安树伟.体制创新与中国大都市区管治[A].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英国文化协会.中国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英国文化协会: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2006:255-259.

母爱英,安树伟,季任钧我国沿海地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09):112-114.

安树伟,母爱英.省级“行政区边缘经济”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06):52-56.

安树伟,张杏梅.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J].资源·产业,2005,(06):102-105.

安树伟.勾画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蓝图[J].西部论丛,2005,(12):20-22.

李旭红,安树伟.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J].中国科技论坛,2005,(04):21-25.

安树伟,魏后凯北京工业发展中商务成本的判断及其控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5,(05):66-73.

安树伟,张崇康.“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5,(02):101-106.

李旭红,安树伟.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技术创新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76-80.

安树伟.“壶口悖论”:对壶口瀑布开发方式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02):257-260.

安树伟,周文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布局调整研究[J].经济管理,2004,(23):14-18.

安树伟,季任钧.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05):46-50.

安树伟,张素娥.“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4,(07):24-26.

安树伟,张素娥.产业链与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J].领导之友,2004,(04):22-24.

安树伟,张素娥.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03):27-30+40.

[180]季任钧,安树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A].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2004:300-305.

安树伟,张素娥.协调成本与行政区交界地带的环境整治——对黄河小北干流段整治的研究[J].人文杂志,2004,(02):88-93.

安树伟.流域开发: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经济综合开发的战略选择[J].经济经纬,2004,(01):56-59.

陈南岳,安树伟.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07-110.

[184]季任钧,安树伟.中国沿海北中南三大区域城市化比较[J].领导之友,2003,(05):26-28.

张素娥,安树伟.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吉县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80-85.

安树伟,张素娥.政府行为与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经济合作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04):23-27.

安树伟.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与晋陕豫接壤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兼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的“二次创业”[J].生产力研究,2003,(02):154-156.

安树伟,季任钧.黄河中游航运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02):119-123.

安树伟,季任钧黄河北干流两岸杂粮生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2,(19):64-66.

安树伟,陈南岳.晋西北河保偏兴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以保德县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30-33+54.

张素娥,安树伟.关于“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90-96.

安树伟.“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与我国西部开发[J].青海民族研究,2002,(03):1-5.

安树伟.晋陕蒙接壤地区资源采掘型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以国家能源集团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2,(03):275-277+281.

安树伟.“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02):87-91.

安树伟.“黄河晋陕峡谷大枣产业带”建设研究[J].陕西经贸管理学院学报,2002,(01):13-17.

安树伟,季任钧.国际援助经验及其对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的启示[J].西北民族研究,2001,(03):197-204.

马志正,安树伟,王万全.21世纪初叶中国治贫反困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03):31-33.

朱登兴,安树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1,(09):20-23.

安树伟.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8):99-102.

安树伟.21世纪初叶中国贫困形势与反贫困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01,(01):58-60.

安树伟,杨述贤.资源相对富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山西省交口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71-73.

安树伟,朱登兴.山西省人口性别比地域分布规律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78-85.

安树伟.秦巴山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J].经济地理,1999,(05):36-39.

安树伟,崔宏义.跨世纪中国反贫困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07):60-63.

安树伟,安树荣.山西省自然资源禀赋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55-60.

安树伟,崔宏义.蒙晋陕豫四省区交界地带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12):112-115.

安树伟.秦巴山区的贫困问题与人地关系演变[J].山地研究,1998,(03):205-209.

安树伟.我国反贫困进程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经济地理,1998,(02):46-50.

安树伟,张红梅.沿海发达省区反贫困经验及对陕西的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2):71-75.

安树伟,陈南岳.市场经济体制下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6,(02):65-68.

安树伟,梁增泰.西乡县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4):52-60.

获得荣誉

1.《关于贫困地区环境移民的思考》(《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年第4期),山西省1995-1997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跨世纪中国反贫困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12期),第二届山西青年科技发展论坛三等奖(1999年);中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三等奖(2000年)

3.《我国反贫困进程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经济地理》,1998年第2期),《经济地理》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二等奖(2000年);

4.《西部大开发中资源开发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8期),南开大学谷书堂经济学基金学生论文大奖赛三等奖(2001年);

5.《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2004年);

6.《大力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专供信息(国办)》,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二等奖(2005年)。

7.《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8.2007年荣获“第五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

9.《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2007年)。

社会任职

2021年12月,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

参考资料

安树伟.中国知网.2021-12-28

资讯 | 我院陈文胜教授当选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今日头条·中国乡村发现.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