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钱嗣杰

钱嗣杰

钱嗣杰(1928.01-2022.12.30),男,著名新闻摄影家。1928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加入解放军。历任《东北画报》社、东北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摄影记者,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拍摄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大量优秀作品。1964-1970年任毛泽东随身专职摄影记者。2008年在上海举办“‘领袖风采’—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作品展”。曾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荣誉顾问。2006年被中国摄协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

代表作品有《毛泽东畅游长江》《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2022年12月30日6点40分,钱嗣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工作经历

1928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1946年入伍。历任辽宁画报出版社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军事摄影记者,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新华出版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新华社驻开罗阿尔及利亚、刚果分社摄影记者,毛泽东主席随身专职摄影记者,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新华社驻联合国摄影记者,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兼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副组长,新华社驻东京分社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记者室高级记者,新华社离退休老干部局党委副书记等职。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荣誉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摄影家。

记录毛泽东

1964年7月,钱嗣杰成为毛主席的随身摄影记者,从此开始了人生中最难忘最幸福也是工作最紧张的6年。

毛主席的生活规律不同常人,常常是从晚上工作到第二天清晨,有时连续工作十几二十几个小时。主席一年中有10个月在外地视察工作了解情况,外出多坐火车,一是为了工作方便,二是不给地方添麻烦。每到一个地方,把列车停在支线上,办公、会客、休息都在车上,有时一住就是十天二十天。钱嗣杰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24小时全天候值班,相机不离身,如有任务一分钟就可出发,随时把毛主席工作和生活的珍贵瞬间定格在胶片上。钱嗣杰拍摄的毛主席政治外事活动、视察南方、重上井冈山市、畅游长江等无数照片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记录了毛主席的风采、气魄、胸怀,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伟人。1966年毛主席和钱嗣杰在武汉东湖边的合影照片,成为钱老人生永恒的纪念。

一提起“南方谈话”,人们都想起了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市上海市等南方城市发表有关重要讲话的情景。

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系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随身专职摄影记者。他曾一次次跟随毛泽东“南下”,记忆深刻的便是毛泽东当年井冈山、韶山市、武汉之行。钱嗣杰用红镜头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南下”的细节。40多年后,老人边翻相册,边沉醉在逝去的红色岁月中。毛泽东依次地握住当年给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帮助的一双双粗手。人群沸腾起来了,口号声在井冈山回荡。

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冬,钱嗣杰开着JEEP拉着记者徐熊李秉衡朝鲜北部前往开城,在崎岖的山路间遭遇敌机轰炸,“躲闪中,车被卡在一个巨大的弹坑中动弹不得,我猛一踩油门,汽车腾空而起,继续猛跑,呼啸的弹片在火光里乱飞,爆炸的气浪在开阔的地上翻滚。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有闯过去,中途还不忘拍几张照片。”

重回井冈山市

1965年3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武昌,44天后离开武汉到长沙市,5月21日再从长沙出发,经株洲市醴陵市攸县茶陵县、莲花、永新县宁冈,沿着1927年秋收起义的路线重上井冈山。钱嗣杰记得,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一行乘车从茶陵出发,一个小时左右进入湖南省江西省交界的界化。车行至黄洋界上,毛泽东来到一座木头做的纪念碑面前,南面是朱德写的“黄洋界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写着印刷体《西江月·井冈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仰视着碑文,充满激情地读了起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

昂扬的诗词,令毛泽东心潮澎湃,他说:“这首词是1928年9月初写的。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省江西省两路敌人的进攻,那一次我不在山上,井冈山市的兵力不足一营人,好危险!”

随后,毛泽东笑着请钱嗣杰给他和张平化夫妇在黄洋界纪念碑前一起合影留念。张平化是小车队一行人中间唯一的井冈山老战士,他全家有七口人为革命献身。

5月29日下午,井冈山广播站正在反复播送着一条大会通知:“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今天下午4点钟在茨坪宾馆门前召开广播大会,请相互转告。”不多时,背着两部相机的钱嗣杰只见在茨坪宾馆餐厅门前,几十个山上和从山下接来的老赤卫队队员、暴动队队员、烈士遗孀,站了里三层外三层。

一会儿,毛泽东从宾馆大门走了出来,带着那么熟悉的笑容。“毛主席”——所有的人在那一瞬间都愣住了,主席真的来看大家了,真的站在大家面前,一个个都激动地忘了说话。毛泽东依次地握住当年给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帮助的一双双粗手……之后管理局的同志请主席站在前排中央,井冈山市各级领导站在了两边,毛泽东和井冈山新老同志、烈士遗孀一起照了一张相。

当天,钱嗣杰照的第二张相片更为珍贵。当时,革命烈士袁有才的发妻谢梅香坐在第一排,井冈山管理局局长袁林刚准备介绍,毛泽东认了出来:“袁嫂子”,还是当年在井冈山大仓村第一次见面一样的称呼。谢梅香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她忘记了回答,忘记了说话,呆呆地仰望着毛泽东。招呼大家站好,钱嗣杰按下了快门。

当时,激动的人群沸腾起来了,“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随着松涛久久地起伏,那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欢呼。这一刻,钱嗣杰激动了,连按快门。

“离开井冈山市时,主席的心情非常激动,老人家在沙石路上走得很慢,频频地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这次主席上井冈山酝酿很久,考虑得比较深远。重上井冈山所有活动我拍照,照了100多幅照片。重上井冈山,主席的心情一直很振奋。”钱嗣杰回忆说。

谜一般的11天里,钱嗣杰贴身走近领袖,拍下了主席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重回韶山市

1966年6月16日,毛泽东的专车抵达湖南长沙。第二天,回到了故乡韶山。

6月17日下午,烈日炎炎,气温高达35℃,4辆汽车紧紧连成一线,奔驰在长韶公路上。这是毛泽东的车队。毛泽东坐在一辆灰色吉姆车上,为他开车的是湖南省委接待处技术最好的司机赵毅雍。另一辆白色吉姆和一辆吉普车上,坐着湖南省公安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和新华社记者钱嗣杰等。最后一辆大卡车,拖着毛泽东的8个大书箱和一些生活物资。

车进了滴水洞,在一号楼的大门口停下。毛泽东走下车,一股清风吹来,他深深地吸进一口清香的空气,顿觉心神舒畅。毛泽东高兴极了,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毛泽东用手往左侧的山头一指,给第一次到韶山市的钱嗣杰等当起了讲解员:“那是龙头山,龙头山过去叫黄田坳,从前以黄田坳为界,山那边是湘乡市,山这边是韶山。韶山属湘潭市,所以黄田坳又叫湘潭坳。”他又指着右边的山脉说:“那里是牛形山,山的形状像只水牛,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就是走的这条山沟;东北边那个高山上有个大石鼓,过去常有老虎到石头上乘凉,所以叫虎歇坪。我的祖父母就葬在那块地方。”毛泽东的韶山话依然地道。

钱嗣杰回忆说,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他与韶山市人之间,隔着戒备森严的警卫,看不到以前回故里那种热烈隆重的欢迎场面,看不到他与韶山人频频握手,看不到他和乡亲们亲切交谈……尽管毛泽东几次越过“禁区”警戒线。他想走向老乡的家里,都被随从人员搀扶回来;尽管韶山人也想见见领袖,但没有一个人越雷池一步。

钱嗣杰及部分警卫住进了2号楼,毛泽东住进了1号楼。毛泽东在韶山的11天,新闻界没有作任何报道,后来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也隐去了具体的地方。

明白真实情况的要算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每天从北京派专机为毛泽东传送文件,又从毛泽东处带回一些批阅文件。汪东兴的助手、中办副主任张耀祠和专职摄影师钱嗣杰陪同毛泽东南下,与他形影不离。

边呷茶水,钱嗣杰边回忆:“主席到滴水洞也是休息,在那儿也没什么活动,每天大半的时间在室内伏案工作,任何外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累了便出来散步,一般是下午4点左右,从1号楼走到韶山水库大坝边。不过,散步少,比在北京和在外地少。那时候好像气氛不一样,好像他在屋里办公时间比较多,那几天出来得并不多。”钱嗣杰回忆道,住在滴水洞的毛泽东寡言少语,神情凝重,不像以往那样与工作人员交谈,工作人员也生怕打扰他的思绪,连运送东西都尽量绕道走。

毛泽东与水有极为深厚的感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他意志和性格的流露。钱嗣杰记得,6月21日,晴空万里,烈日当空。下午两点左右,73岁高龄的毛泽东在几名水手的陪同下,来到了波光粼粼的韶山水库游泳。钱嗣杰坐在椭圆形的充气船上,感受主席快乐的同时,摄下了一组珍贵的镜头。

游了近40分钟,陪同人员送上香皂,毛泽东把全身擦得都是泡沫,一头钻下水洗了个干干净净,这才换好衣服坐在藤椅上休息。钱嗣杰在采访时打趣道:“因为滴水洞之行是保密的,我拍的那些照片当时一直都是‘秘密资料’,这可是第一次曝光呀!”

6月28日9时许,汽车的马达响了,毛泽东离开滴水洞

毛泽东悄悄地离开韶山市,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尽管他特别思恋故土,日后还多次谈到以后还要回韶山。毛泽东本人也万万没有料到,这一次却成了与故土的永诀,给韶山留下的是几多思念,几多遐想。

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主席,便大声欢呼:“是毛主席,是毛主席!”主席热情地向群众挥手致意,钱嗣杰趴在船头抓拍了这一瞬间。

畅游长江

当年毛泽东身着浴衣站在船头向人们挥手致意的那张照片,可谓家喻户晓,而这个瞬间就是钱嗣杰为世人记录的。“他老人家对游泳是真有瘾的,1966年7月到了武汉后便想到长江游泳,都‘预谋’好几天了。7月16日,主席很高兴。我们来到码头时,当地为主席准备的快艇已经等在那里了。等快艇开到江中心时,主席开始下水游了。只见他老人家一会仰泳,一会儿侧泳,一会儿漂浮,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我坐在后面一艘小木船上一直跟着他拍照。主席高兴得简直像个孩子,喊我们大家都下去游,大家就都下去了,我是游一小会儿又上来拍一会儿。我们都想学主席漂浮的技术,可就是不行,身子一下就歪了,主席就纹丝不动躺着,得意着呢。差不多1个小时05分,游了30多公里,主席登上快艇远眺。我们返回岸上的途中,恰遇武汉市民众为亚非作家会议举行横渡长江世界游泳锦标赛的队伍。”据钱嗣杰回忆,当时参加比赛的大概有5000多人。“主席的快艇逆流而上,他们的队伍顺流而下,正相遇时,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主席,便大声欢呼:‘是毛主席,是毛主席!’于是,整个长江大桥都沸腾了,立即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主席热情地向群众挥手致意,我趴在船头抓拍了这一瞬间。”吴冷西得知此事后通知钱嗣杰尽快将底片送回北京,7月25日的《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在头版头条登载了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消息和招手的大幅照片。接受采访时,钱嗣杰笑着说,“主席对我拍的这张照片也很满意。”

毛泽东畅游长江,是一次万众瞩目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活动。钱嗣杰说,“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很快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政治口号。

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布置灵堂时,我就在那儿了。这是最后一次近距离地看主席,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以往朝夕相处的一幕幕都涌上来了。”

毛泽东逝世的第二天半夜,遗体移到中南海对面的人民大会堂,让人们吊唁。作为新闻采访组的工作人员,钱嗣杰每天都要拍摄追悼场面的新闻照片。“那些天我每天都守在灵堂里,整天吃不下饭,眼泡儿始终是肿的。我自己的泪水都把相机的取景框模糊了。”

30多年过去了。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钱嗣杰都会到毛泽东纪念堂,看一看他那熟悉的身影,追思他那光彩照人的一生。“我们不要‘神化’他,也不要用完人的标准要求他,他并不是神,也不是完人,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在中原地区的历史上,永远是一个伟大的领袖。我始终深深地记着他,缅怀着他。”

赴朝工作

钱嗣杰18岁参加了解放军,先后任东北画报、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摄影记者。钱嗣杰跟随部队,转战东北地区、华北,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钱嗣杰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深入战斗最激烈的地方,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幅幅珍贵的画面。部队第三次攻打四平时,钱嗣杰为了选择拍摄角度,和宣传干事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这时敌人临时增援的3个师压上来,两个人陷入敌人包围圈,幸亏师部通讯员及时赶到,才在天黑之后得以脱险。连队战士都说,只要钱嗣杰出现,就知道要打大仗,因为当时摄影器材奇缺,若是小仗,师部一般不会派摄影记者,所以,哪里有大仗,哪里就有钱嗣杰的身影。钱嗣杰拍摄的照片或在《东北画报》和各种战地刊物上刊登或印出照片在部队举办战地照片展览,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的斗志。1951年至1953年,钱嗣杰作为报道朝鲜停战谈判中外记者代表团中唯一的摄影记者活跃在朝鲜战场前线和谈判桌前。一天黄昏,钱嗣杰和新华社记者徐熊李秉恒奉总社之命,带着被朝中方关押的美、英俘虏委托转发的大批信件和照片,从平壤驱车前往开城。途中,大雪纷飞,道路险峻,稍有不慎,车毁人亡。这时数驾美机在上空乱投炸弹,几架飞机甚至在钱嗣杰驾驶的JEEP前后左右不断轰炸和射击,钱嗣杰全然不顾个人性命安危,立即跳下车进行拍照,记录下美国军队的罪行,并驾车继续行驶在砾石乱飞满是弹坑的道路上,直到天亮才到达目的地。类似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在朝鲜战场上,钱嗣杰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为揭露美方诬陷朝中方处决了美军被俘人员的谣言,钱嗣杰拍摄的美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威廉·迪安少将在战俘营的生活照片在美《星条旗报》上发表后引起极大轰动。由于钱嗣杰在朝鲜停战谈判期间的出色表现,荣立三等功,荣获军功章、三级国旗勋章各一枚。

万隆会议

1955年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参加首届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钱嗣杰当时正担负着旁人无法想象的工作压力。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为了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制造出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坠机事件,致使中国代表团部分工作人员和中外记者11人遇难。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首届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4月11日中午12时15分,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包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起飞途经雅加达转赴万隆。当飞机飞越沙巴州沙捞越附近海面上空时爆炸起火,机身堕入海中,机上11名乘客全部罹难,其中包括3名新华社记者李平、黄作梅和沈建图。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和译电员刘茂俭原本也要搭乘“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前往万隆,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在香港选购报道设备后,陪同外交部信使提前乘荷兰的“芝万谊”邮轮前往万隆,结果幸免于难。

钱嗣杰和刘茂俭乘坐的邮轮在海上航行了7天7夜后,于1955年4月8日先期到达雅加达,4月11日到达万隆。当天下午,钱嗣杰和新华社雅加达分社首席记者彭迪钱行前往雅加达玛腰兰机场迎接中国代表团,但飞机一直不见踪影。不久,从中国大使馆传来消息:中国代表团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发生空难。

作为采访报道的中国记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由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飞机的失事,人手不够,每个人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大家都铆足了劲拼命工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念头就是干好工作,对得起牺牲的战友!作为唯一的摄影记者,钱嗣杰担负着旁人无法想象的工作压力,5天5夜没合眼,也记不清吃了几顿饭。

钱嗣杰回忆起那时的工作情形:“我上午参加会议、报道会议;中午周总理会见各国代表团,我去拍照,匆忙吃点饭后,又去会场;散会后,晚上周总理又会见各国代表团,我还去拍照,每天我都要熬到夜里12点以后才能回到住处。印度尼西亚那个地方特别潮湿,我拍摄的胶卷先要拿电风扇来回吹,吹完后还要到卫生间放大、漂洗,然后烤干,再写照片说明,当赶到邮局寄照片时,天已经亮了。然后,再回会场继续采访。那时,我们没有恐惧心理,没有个人的考虑,就是希望把工作做好。只有出色地完成摄影报道任务,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

巡回大使

钱嗣杰是第一位踏上非洲大陆的中国摄影记者。上世纪50年代末的非洲,外来的殖民势力、本国的派系武装、部族之间的争斗交错复杂,局势瞬息万变,稍有不慎,或被当局扣押、或遭土匪杀害,还要时时提防恶劣的生活环境对身体的侵害。196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新华社立即了解美国在刚果(利)(即后来扎伊尔)策划的反卢蒙巴政变的情况。一天深夜,受命前往采访的文字记者王殊和钱嗣杰的驻地被包围,一伙人踢开门,冲进来,端着冲锋枪在房间里强行搜索。当他们完成采访刚刚离开驻地,刚果(利)再次发生政变,他们的驻地也被叛军占领。这种惊险对于钱嗣杰来说如同家常便饭。

在非洲工作的6年,钱嗣杰穿越一个又一个国家,走遍大半个非洲大陆,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介绍非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被当时的中国驻阿联合国大会使陈家康戏称为非洲的“巡回大使”。

试航西藏自治区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萨市航空线正式试航成功。中国飞机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成功地飞行和着落,创造了航空史上惊人的奇迹。钱嗣杰是试航飞机上唯一的摄影记者。当时,青藏高原是“空中禁区”,中国国民党试过,机毁人亡;美国人英国人试过,也没有成功。钱嗣杰主动请缨登上了最危险的第一架试飞飞机,一只脚跨入了死亡之门。当时的飞机飞行高度有限,只能穿行于山峰或逢高拉起逢低俯飞,飞机像电梯一样忽高忽低,忽左忽右,人在上面心惊肉跳、脏腑翻江倒海。钱嗣杰的身体倒挂、背着氧气桶、脚栓在飞机的椅子上、腰被其他同志压着,探出飞机出口,用航空摄影机拍摄着沿途的地形地貌,记录下试航的全过程。如今,当我们翻阅着中国人第一次从高空拍摄的世界屋脊风貌的照片时,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钱老倒挂的身影,心中充满着对钱老无私无畏有胆有谋精神和品格的深深感动和由衷敬意。

勇对歹徒

1988年春夏之交,北京街头传送着一位摄影记者勇斗歹徒的故事,几经周折,终于查清这位记者就是钱嗣杰。

1988年4月18日下午,钱嗣杰跟随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柯里根夫妇到颐和园采访。刚进大门不久,忽然听到“抓住他!抓住他!”的喊声……,只见一个手中挥动着匕首的歹徒冲过来,惊恐的人们闪到两边,孩子和妇女尖叫着……。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一切,钱嗣杰异常镇静,为保护周围群众和外宾的安全,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上去,一脚踢倒歹徒。歹徒爬起来恶狠狠地举着匕首喊着:“你敢过来我捅死你!”面对威胁,钱嗣杰回报的是更有力的一脚,直捅腰部,还没站稳的歹徒又被撂倒在地,随后赶来的警察一齐将歹徒制服……。钱嗣杰见义勇为、机智勇敢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群众和外宾,人们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久久不肯离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柯里根惊奇地赞扬说:“想不到钱先生还有这两下子!”而这一年,钱嗣杰已经六十岁。

传奇人生

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后,钱嗣杰受命担任中国首任驻联合国摄影记者。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全体会议,一大批摄影记者蜂拥而上,对着中国代表团拍照,甚至手舞足蹈表示欢迎,57个国家的代表相继登台对中国代表团表示欢迎,欢迎仪式整整进行了大半天。钱嗣杰用照相机拍摄了这一切,成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珍贵照片档案。之后的4年,钱嗣杰出色地完成了联大会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开展外交活动的摄影报道工作,拍摄了大量记录联合国及中国代表在国际事务中开展活动的照片。1979年,钱嗣杰随邓小平访美,拍摄了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的照片。

1983年至1988年,钱嗣杰赴东京,成为新华社驻日本的首任摄影记者。

钱嗣杰在新闻摄影战线奋斗了40个春秋,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国内到国外,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摄影报道任务,因而一次次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一次次被派去承担更为艰巨的工作,因此他的人生也由一个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组成。然而,这些传奇和幸运背后,渗透着钱嗣杰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奉献以及40年的辛勤耕耘。钱嗣杰走遍大半个地球、42个国家,每到一地,他都能落地生根,迅速打开局面,除了采访,公关、开车、做饭,事无巨细,样样都干,是个多面手。他多次遇到艰险,次次都能通过机智和拼搏,化险为夷。他干什么学什么,走到哪学到哪,他能用英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法语进行工作。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国内外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成为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珍贵馆藏,成为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见证。他因此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每每说到这些,钱嗣杰总是淡淡一笑,非常平和地说:“是我的工作。”

作品展览

2008年9月6日到15日,上海毛泽东旧居将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领袖风采’——著名摄影家钱嗣杰作品展”,同时首发主题纪念封,钱嗣杰将为广大市民签名留念。

钱嗣杰作为战地记者,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曾担任毛泽东、华国锋的专职摄影师,1979年随邓小平同志访美,1983年成为新华社驻东京首位摄影记者。在漫长的摄影师生涯中,他拍摄过无数珍贵的历史镜头。

此次参展的共有59幅精选作品。作品展纪念封装帧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及收藏价值,活动主办方还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准备了精致的主题纪念戳。

价值人生

钱老非常忙碌,因为他不仅是一名摄影师,也是新中国那段风云岁月的见证者,很多单位都需要他的口述来保存历史精彩瞬间;钱老非常有感染力,听他的讲述,周围的人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潸然泪下,我也很难保持一个记者的冷静;钱老的生活十分简单,很少有人知道,那个跟我们一起挤地铁、公共汽车的老人,曾经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朝夕相处。从钱老相处,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语言,你自然就会了解到,什么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有的素质,什么是历史责任感,这足以让现在年轻记者反思。

人物逝世

2022年12月30日6点40分,钱嗣杰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荣誉奖项

2006年,钱嗣杰被中国摄协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

参考资料

讣闻丨著名摄影家钱嗣杰同志逝世,享年95岁.腾讯新闻.2023-01-02

保家卫国笔为枪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新华社记者.新华网.2020-10-23

致敬中国摄影大师.中国摄影家协会.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