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某些可以“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意为该王爵是铁定世袭不变的,在爵位者即使有罪被罢免其爵,该王爵的爵位也不削除,而改由亲属中的其他人承袭。
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金改国号为大清,为了让兄弟子侄更有激情地为这一家族的发展效力,皇太极登基之初,开始以军功分封诸王。同年,皇太极册封爱新觉罗·代善为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铎为和硕豫亲王等亲王、郡王7人。在皇太极分封诸王后一个月有余,爱新觉罗·萨哈廉因病去世,皇太极前去祭奠,随后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爱新觉罗·弘历对王爵制度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随着民国建立,清代的铁帽子王退出了历史舞台。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一定特权。清代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历史沿革
封号创置
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对后金这个“射猎为生”的民族来说,战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比如可以掠夺人口、财物,或者从战胜攻取中维持旺盛的群体精神,保持民族善于骑射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势力范围,甚至统一全国。为了让兄弟子侄更有激情地为这一家族的发展效力,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开始以军功分封诸王。同年,皇太极册封爱新觉罗·代善为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豪格为爱新觉罗·豪格,爱新觉罗·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后因事犯错降为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这次分封有亲王、郡王7人,贝勒2人。在皇太极分封诸王后一个月有余,爱新觉罗·萨哈廉因病去世,皇太极前去祭奠,随后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这次分封的亲王,都是努尔哈赤时代和皇太极即位之后统率大军征战南北的宗室成员,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征战蒙古和朝鲜以及后来对明王朝的作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来所谓“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
继续发展
自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爱新觉罗·弘历见王爵制度紊乱,遂对其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截止。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随着民国建立,清代的铁帽子王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享特权
“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三种特权: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主要封王
清代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尼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豪格豪格、爱新觉罗·硕塞硕塞、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爱新觉罗·奕劻奕劻。
礼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爱新觉罗·代善又与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顺治帝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是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1636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帝六年(1649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豪格
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1636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1644年)被夺爵,顺治五年(1648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硕塞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爱新觉罗·多铎共同在河南省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弘光帝。顺治帝十一年(1654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克勤郡王岳托
岳托是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成亲王,其后两度被降为贝子,清太宗两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1638年),岳托病逝军中。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帝五年(1648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1652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怡亲王允祥
允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帝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乾隆,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奕訢
奕訢为爱新觉罗·旻宁第六子,爱新觉罗·奕詝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訢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1868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病逝。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奕譞
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叶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光绪帝(叶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1890年)奕譞过世,其子爱新觉罗·载沣袭爵。
庆亲王奕劻
奕劻是乾隆十七子爱新觉罗·永璘的嫡孙,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光绪十年(1884年)被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
历史意义
彻底结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维护大一统政治
清代的封爵制度对诸王的约束显得简约而严厉。宗室诸王有封号而无封地,亦无属国,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随意离开,他们不能到地方任职,无法干预地方政务,更不能掌握军队。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袭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递减,待遇逐渐降低,使国家财政负担不致过重,也彻底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势力的各种潜在因素。
树立中央权威、消除旗主政治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随着部众日繁,努尔哈赤将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渐整编成旗。随着诸子侄、孙子长大成人,努尔哈赤像分家产一样将八旗分给诸子孙。当时后金所有军国政务全由努尔哈赤与八旗旗主讨论决定。努尔哈赤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死后诸子相争,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这种家产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来维持政治平衡,防止个人专权。
相关事件
2015年6月11日,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一审宣判。人民日报对此评论: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国法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无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没人能当“铁帽子王”,只要破坏法纪、践踏法纪,就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参考资料
“铁帽子王”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享有世袭特权.凤凰网.2024-01-18
清代的铁帽子王其实不“铁”.网易.2015-07-08
“铁帽子王”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享有世袭特权.凤凰网.2015-02-26
“铁帽子王”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享有世袭特权.凤凰网.2024-06-14
“铁帽子王”源于清代封爵制度 享有世袭特权.凤凰网.2024-06-14
人民日报评周永康被判无期:没人能当“铁帽子王”(附庭审宣判现场视频).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