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立于2006年10月26日,是从教育科学学院分离出来组建的一个新院。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成立,其前身是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是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最久的系所之一,心理学系是其下属的一个系科。心理学院现下设心理学系、应用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三个二级单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章益先生曾在此任教并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作出过突出贡献。赵承福、张承芬、程学超、张全信等知名学者长期从事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本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条件
心理学院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近30人,60%以上的专业教师拥有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80年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成为国务院首批恢复招生的硕士授权单位,基础心理学专业在1991年被山东师范大学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区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张文新教授被聘任为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心理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得到省财政厅专项建设经费资助。2005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2006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心理学院在重点建设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山东省“十一五”强化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同时,加大对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力度,突出专业特色;积极争取设立和申报成功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打好基础。
学科设置
心理学院现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分设不同研究方向,简要介绍如下。
基础心理学
1980年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成为国务院首批恢复招生的硕士授权单位,基础心理学专业在1991年被山东师范大学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人类认知与个体差异
人类认知与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传统的研究领域,本方向主要探讨人类对信息的接受编码、存储加工与提取等一系列过程的机制问题,同时探讨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问题。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偏爱的、习惯化的方式,被认为是心理学中两大传统的研究领域——认知和人格联结的桥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从认知与人格的结合点上寻求理论上的新突破,其研究成果对基础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本方向研究人员围绕着青少年认知方式发展、认知方式与认知策略、面孔认知、视空间工作记忆、前瞻记忆、汉语词汇语义加工、阅读策略、人格特征和创造力等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本方向人员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及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两项,主持在研课题三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
脑与认知
该方向主要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是基础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倍受研究者关注。该方向的研究对于弄清人类认知活动规律及大脑活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其成果对于基础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旨在揭示大脑内部工作机制的研究大量涌现。许多国家相继将认知活动的脑机制研究列入国家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该方向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脑内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如何有序活动产生行为,以及环境(包括他人的行为)如何影响大脑的活动,并最终以脑的工作原理来解释行为,包括高级复杂的认知行为——感知、语言、思维、智力等。我院现已购置128导、32导NeuroScan EEG/ERP两套系统,为该方向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技术设备的保障。该方向研究人员多年来进行认知神经科学与事件相关电位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研究工具,有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经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教育厅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采用ERP技术,着重探索执行控制与工作记忆、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个体差异的脑机制、社会认知、灵感与创新思维、面孔认知与情绪理解等的认知神经机制。近年来,该方向研究人员连续在《自然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编或主编著作两部。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是属于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认知的范畴,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Greenwald \u0026 Banaji(1995)首先总结了大量关于无意识的社会行为的研究,借鉴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并指出了研究方法对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态度、自尊、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等众多领域,而且其研究方法注重间接测量,注意吸取认知心理学中的最新研究技术,这都为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目前国内关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都较早进行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我院在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专业领域都有着较深厚的积淀和雄厚的师资,作为三者结合点的内隐社会认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该研究领域可主要涉及:自我概念、自尊、攻击性、社会判断、刻板印象、嫉妒、幸福感、态度等方面。
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问题、理论流派及发展动态等方面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构建、学科发展、实证研究和应用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理论心理学的复兴和诸多新的研究范式的不断涌现,该研究领域的意义与价值更加彰显。
该方向是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的原有方向。章益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此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后来张全信、程学超、张承芬、权朝鲁、刘永芳等教授等都在此学科招生和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在国内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方向主要从事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流派、理论心理学、人格理论等问题研究,在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过程心理学、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中国传统心理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创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该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协作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在读。该学科在读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该学科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5年该科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2006年又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该学科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有数字化行为观察室、脑电实验室、脑电生物反馈实验室、数据处理中心等6个专业实验室。该学科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背景和基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日本等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着多项课题合作研究。每年都有多位国内外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家莅临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8月,以该学科为依托,成功承办了第62届国际心理学家议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学术年会。近5年该学科研究人员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247篇,出版专著18部,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项。在攻击行为的发展、学校欺负及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等一些领域,本学科的研究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两大研究方向之一,它探讨人类个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与特点。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为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我校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方向.起步早、学科基础坚实,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同类研究方向之一。早在1989年程学超教授即开始招收个性社会性发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经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学术队伍、图书资料、实验条件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该研究方向明确,选题稳定、系统性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选定了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含欺负)、亲社会行为、认知方式等课题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一些课题研究已持续10年之久。该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背景。本方向始终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十多年来,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界同行的肯定,特别是在攻击与欺负、亲社会行为、儿童社会技能发展与培养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发展心理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一直倍受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者关注。近年来,个体社会认知发展、认知活动的脑机制成为该方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方向研究人员综合运用行为实验、无创伤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如ERP、fMRI,探索个体认知活动的内在机制,研究技术手段先进;将认知发展的时间过程和功能定位结合起来,进行时空两维的脑参数应用于脑机制的研究;将心理活动的不同过程结合起来研究。结合认知和情绪的研究,考查两者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机制,多角度探讨个体的认知活动特征及其脑机制。十多年来,该方向研究人员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两类认知发展的关系,被认为是“国际前沿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方向研究人员采用脑成像技术研究个体认知活动与思维及其脑机制,开展了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工作,着重探讨信息保持与执行控制认知神经机制的年龄因素、工作记忆与学习促进等问题。
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期是个体有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历程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阶段。近年来,本方向研究人员对我国青少年的家庭义务感与亲子关系、自我同一性与未来取向的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本方向研究人员先后承担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20余篇,出版了《青少年心理学》等6部学术专著。建立了一个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学术集体。我们在青少年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具有较好的基础,能够进行高水平研究,并有望为推动我国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员在青少年良性压力问题与对策、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学生心理素质、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特征与培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及其干预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变革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关注。
学习与创造心理
学习与创造作为心理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旨在探讨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理论机制和实践模式,揭示人类学习与创造的本质规律及其提高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著名心理学家章益教授等指导下,我们开始致力于该方向的研究工作,是国内较早开展该方向研究的院校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该方向在学术队伍、图书资料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已具有了良好基础,逐渐形成了相对突出的研究特色和优势领域。该方向研究人员结合我国文化特点,对创造性的实质、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另外我们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创造性培养与开发实验(实验学校达400余所),已逐步建构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造活动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中小学创造教育中发挥着示范作用。此外该方向人员还进行着创造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尝试在教师与学生两个侧面实现创造力培养体系建构的突破。近年来该方向人员对学习理论的嬗变及其现当代价值进行了相当有深度的梳理。编撰了以学习为主线的《教育心理学》和探讨教师心理特征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关系的《教师心理》,这些成果在国内均产生了较大反响。
认知学习与教学
认知观点是当今国际教育心理学界解释人类学习与教学的主流取向。研究者从该视角对学习与教学问题进行了重新诠释,近些年来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从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专业期刊所发表论文的选题可窥一斑)并业已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知理论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运动的最主要支撑理论之一)。“认知学习与教学”方向对教育心理学学科紧跟国际学术发展潮流、贴近教育现实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学术及实践影响力。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员已在学科问题解决及其促进、概念掌握、元认知与自主学习、学习动机与情绪调节、创造性、教师职业心理等方面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包括《元认知发展与主体教育》、《创造性研究手册》在内的多部著作或教材,承担着数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初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
2003年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为:
心理咨询与辅导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挠现代人生活的一大隐型杀手。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群中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自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社会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把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定为精神卫生年,把每年的10月10号界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通过这一方式向人类预警:新世纪困挠人类的首要问题可能不再是疾病、贫困与科技的落后,而是人类自身的精神状况。甚至有人说,不管人类愿意与否,正无情地进入到了“精神疾病时代”,面对着精神疾病时代的严峻挑战。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社会亟需大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员与机构,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然而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问题多多。因此,培养大批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咨询人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该方向已经与山东省监狱管理局合作,研制出“罪犯脱逃与自杀心理测查与干预”软件,得到司法部鉴定,并在全国诸多监狱使用。本方向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测查系统;构建社区心理援助体系;在大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等,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
人格测评与人力资源开发
人格测评与人力资源开发是近年来管理科学界和心理学界新兴起等研究领域和方向,属于人格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交叉学科,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很好等发展与关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目前该方向在人格测评、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人格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认知方式研究、中小学教师集体效能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些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研究方向人员目前正与不少企事业单位、公安、司法、保安、医疗卫生部门等开展合作研究,有很好等发展前景。本学科带头人提出来了体验论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思路,在国内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人主观幸福感的结构、编制了第一套测量中国居民幸福感量表和地方常模,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该方向人员还开展了城乡居民信心指数、国有企业职工心态等方面等研究,所形成等报告以《舆情摘报》的形式上报中宣部,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管理与决策
决策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司马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无论企业或个人都经常面临着复杂的决策问题,好的决策可以使企业或个人的发展获得巨大的成功,坏的决策一定会使企业或个人招致失败。
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的管理与决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心理与行为,既探讨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也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尤其重视决策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及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该方向既对决策的理论进行研究,也开展决策方法的研究。该方向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解决许多复杂的实际决策问题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区心理研究
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上一世纪中期社区心理学便得以创建,目前社区心理学系是心理学科最大等系科,关于社区心理等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可资借鉴等理论体系和成果。西方社区心理学家早期关注人们的同伴群体、邻居、社区风气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并认识到社区在预防效率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关注社会团体变量等影响,比如社区集体效能、社会融合、城市混乱状况与犯罪率之间等关系。在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才出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等理论与实证研究,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全国率先设置“社区心理研究”这样一个研究方向有重要的意义和较为扎实的基础。首先城市社区的设置是较近的事情,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又是一件迫在眉睫之举,心理学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建立社区心理援助体系方面将大有作为;我们已经与济南市科协合作,择优选取二七社区、杆石桥社区等联合就社区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社区支持与老年人幸福感、社区和谐与家庭问题干预等课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等成果。该研究方向旨在解决居民常见等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从心理学层面推进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等集体效能;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当今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领域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由2002年的145万人增加到495万人,教育部将2007年确定为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已由统一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研究表明,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积极规划的大学生,毕业后更可能找到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较少失业。在汹涌的就业大潮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如何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顺利就业、能够在就业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并走向成功,而同时减少用人单位和国家人力资本的浪费,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发达国家职业咨询发展的经验,每3000个职业人员拥有一个职业咨询师,在中国职业咨询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对专业职业咨询人员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急需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
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指导人员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
应用心理学(非师范)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或从事大、中、小学和社会上其他部门亟需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法制、广告、市场营销等领域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主干心理学课程16门: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等课程。
研究生教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心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培养高等学校心理学师资和其他领域的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心理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或提前攻博,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设置4个研究方向: 1、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2、认知发展 3、青少年发展 4、教育心理研究
继续教育
专业定位准确,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以提高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符合继续教育、业余学习的特点。符合本校的学科发展定位,有利于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辐射作用。
建设规划。制定了长期、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且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专业建设既充分依托学校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成果,又能体现继续教育独特的建设内涵。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质量意识强,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省内领先。
历史名家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傅统先
傅统先(1910—1985),回族,教授,湖南武陵(今常德市)人,祖上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幼年家道贫寒,在家乡读完初中,15岁便只身前往上海市,考入上海市民立中学。1926年6月,同上海穆斯林知识界同仁创办“上海回教青年研究社”,出版《回教青年》月报。
1926年8月考入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辅修教育学。193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毕业时出版20余万字的《知识论纲要》一书及论文多篇。1932年毕业后,因病在家修养三年。期间翻译了50多万字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等。1933年参与创办穆斯林刊物《改造》。1934年加入中国哲学会,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回教文化协会”,任常务理事,并出版发行《中国回教丛书》。1935年秋到暨南大学服设实验学校任英文教员及副主任。1937年学校停办后,到正风文学院教英文和哲学概论,1938年—1941年先后兼任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东吴法学院、讲授哲学、教育哲学、逻辑学等课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积极宣传抗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遭到日伪的胁迫。曾参加了上海市穆斯林反对“北新书局”及《南华文艺》侮教案的斗争以及组织穆斯林社团飞出版刊物等活动。1942年秋,取得圣约翰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被聘为圣约翰大学教授和教育系主任,在教学上独创“小组讨论教学法”。194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49年夏再次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1951年2月担任上海新中国学院学院教育系心理学、逻辑学教学工作,9月入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到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任教,1953年任教育系系主任,1954年任山东省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曾任〈〈教育战线〉〉主编。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章益先生
章 益(1901~1986)字友三,安徽滁县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2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成绩列当年文科毕业生第二名,获金质奖章。至192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任英文教员。其后至1927年,赴美国西雅图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并曾赴美 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先后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27年9月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文科教授兼预科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其间还兼任上海劳动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上海市各界师生组织的请愿团赴南京市请愿,要求抗日。1936年起任复旦大学教务长。1938年至1943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1943年至194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淮海战役后,顶住中国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拒绝南迁,保护学校,迎候解放,将一个完整的复旦大学交给了人民。因抵制迁校和拒赴台湾,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通缉。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外文系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书立说和培养青年学生上。1952年至济南市,历任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1984年退休,1986年病逝。建国后还曾任民革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常委,政协山东省第一、四、五届常委,山东省心理学会名誉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