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
日本海(英文名:Sea of Japan,日文名:Nihon-kai,俄文名:Yaponskoye),位于日本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日本海东部的边界北起为库页岛、日本列岛的北海道、本州岛和九州;西边的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的边界是朝鲜半岛,海域面积97.8万平方千米,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日本海岛屿较少,主要有海域西侧的郁陵岛、东侧的利尻岛、佐渡岛、隐岐群岛等。
日本海扩张形成于70Ma前的古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日本海扩张停止。日本海海底地形以深海平原为主,地貌则由海盆、海底高地、裂谷和沙洲等相间分布,该海域平均水深1752米,最大水深3742米。日本海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磁矿砂等。日本海受亚洲—太平洋季风环流的直接影响,属寒温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日本海表层水温自北向南递增,平均盐度约为34‰,日本海的主要海流是往北流的对马暖流,海流呈气旋形环流,流速较慢,日本海潮汐类型有半日潮、日潮和混合潮,潮差一般0.2~0.5米。日本海海水分属中国东海水团、太平洋水团、北日本水团,冰期一般为11月至翌年5月。日本海海洋生物种类较多,仅鱼类就约有600种,主要代表鱼种有:太平洋沙丁鱼、鱼、比目鱼等。
日本海有多条出海通道,主要为间宫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对马海峡及朝鲜海峡。早在11000~8000年前,人们便通过日本海作为日本通向亚洲大陆的通道。如今已成为中国同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纽带。日本海沿岸港口众多,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鲜的清津、韩国的釜山广域市等港口,至2017年,环日本海经济圈贸易额合计约6059亿美元。日本海海域风景主要以地域观光为主,主要有“东亚文化之都”新潟市、佐渡岛、北海道等。日本海也是历来争议海域,争议包括:韩、日两国关于“独岛(竹岛)”的专属经济区之争以及朝鲜、韩国使用“东海”或“韩国海”等名称与日本使用“日本海”名称之争。
名称由来
日本海在中国历代王朝的称谓经历了一个衍变过程。隋唐以前没有专门的称谓,广义称为“海”;至隋唐时期称为“大海”;宋辽金时期称为“东海”;元明称为“鲸海”;后至清代称其北部为“东海”,南部为“南海”。1815年,“日本海”一词最初出现在俄国航海家克鲁森斯特恩(A.JdeKrusenstern)的海图中。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开始出现“日本海”称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俄签订的《朴次茅斯条约》官方文件中首先使用了“日本海”称谓。
位置境域
日本海(Sea of Japan)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日本海位于日本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日本海东部的边界北起为库页岛、日本列岛的北海道、本州岛和九州;西边的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的边界是朝鲜半岛,其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27°20′至142°15′,北纬34°26′至51°41′,南北最大长度2254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265千米,面积为97.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1752米,最深处达3742米。日本海水域有6个海峡与外水域相通,分别为:间宫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关门海峡、对马海峡及朝鲜海峡。
历史变迁
大约距今70Ma前,大致相当于古新世晚期,库拉—太平洋脊俯冲到亚洲大陆板块下面。在此时以前,日本列岛并不存在,仍是亚洲大陆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幔物质继续循着洋脊上涌,热效应更进一步地使亚洲大陆东缘板块的厚度减薄。在强烈的引张应力作用下,原来相连的亚洲大陆东缘和日本原板块破裂。在破裂带处熔岩上涌产生新洋壳。继续的拉张使新洋壳进一步扩张,日本列岛向太平洋方向漂移。日本海开始扩张形成。
大约从距今100到45Ma前,太平洋运动方向是北北西向,即平行皇帝海山链的方向;而到距今45Ma前时,即转变为北西西向,即平行于夏威夷—帝王海山链的方向。在运动方向转变之前,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与日本西南向近乎垂直,而与日本东北向近乎平行,此时,日本西南向发生强烈的火山作用。在运动方向转变之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与日本东北地区向近乎垂直,猛烈的俯冲作用导致形成日本深海沟,日本海进一步扩张形成,同时在日本东北向发生强烈的火山作用。而在日本西南,因太平洋运动方向与其斜切,火山活动的作用相对变弱。
30Ma前,位于亚洲大陆边缘的日本开始形成大陆裂谷;25Ma前,日本海盆和千岛海盆开始张开。20~15Ma前,日本东北向逆时针旋转,而日本西南向顺时针旋转,致使日本海以“双开门”形式张开。中中新世(15Ma),伊豆—小笠原岛弧与本州岛弧碰撞致使日本海扩张停止,之后总体进入裂后期。
日本海中间有一个大和海脊,走向为北东向。它把日本海分为日本海盆和本州海盆两个海盆,前者在西,后者在东。大和海脊有中生代的花岗石和新生代的火山石,地质情况与日本本州相似。这说明大和海脊是从日本列岛分裂出来的,分裂的时间是晚第三纪。即在第三纪时期,日本海盆形成边缘海盆地,同时分裂形成弧间盆地。
自然地理
气候
日本海受亚洲—太平洋季风环流的直接影响,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属寒温带季风气候。海域1月最冷,平均气温北部为-19℃,南部为5℃,最低气温可达-32℃。8月为最热月,北部平均气温为14.8℃,南部气温为25.4℃。日本海降水量由高向低纬度逐渐增加,一般北部海域,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南部可达1200~1500毫米,降水集中在5~10月份。
地质
地质构造
日本海海底为年代不同的花岗石类和火山石类广泛发育,前者在以陆壳为特征的海底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在海隆陆架、陆坡和岛坡范围内形成巨大地块。玄武岩发育于海隆,也分布在大洋型地壳的深海盆范围。大和海盆是由陆缘物质组成,而日本盆地中心却以洋壳为底,地壳厚度约10千米,其声学基底由火山碎屑层构成的早一中中新世火山岩为绿色凝灰岩。基底上覆益着2千米厚的沉积物,但多数埋藏在陆缘处。大和盆地洋底地形起伏不平,上覆薄薄的沉积层,向陆架方向逐渐变厚。新第三纪沉积盆地深达6千米,与本州岛北海岸相平行。对马盆地东侧陆架沉积物厚度3千米,其沉积物可分三层,均延伸到山阴地区的大陆坡和大陆架,在北部则延伸到南朝鲜海台的基底上,各层之间为轻微不整合接触。朝鲜与对马之间的陆架为新第三纪覆盖层,达2千米,并经过褶皱与断裂,下伏基岩的时代为老第三纪或白垩纪地层。据地形及沉积物分布规律推测,日本海存在两条扩张中心,走向北东—南西,一条通过日本海中心和对马盆地,另一条在大和盆地,两条扩张轴均发生水平错动,属转换断层性质。
地层信息
日本海于晚渐新世至早中世(25X106年~18X106年)的扩张速率为10厘米/年,这时是周围岛屿与火山作用最强烈时期。日本海盆至大和海脊的磁异常条带为北东东走向,大致与日本岛弧平行,所以本州岛西岸堆积了广泛的安山质绿凝灰岩。据深海钻探资料,日本海沉积盖层的底部是中新世硅藻黏土,上部覆盖上新世一更新世浊流层,这是由于日本海有许多海峡谷,把浊流物质输入到海盆所致。大和海脊的组成物质为火山石和花岗石。由于海底扩张已于中新世停止,故日本海盆的中新世沉积物未受变形,保持水平层理。然而,海盆北部沉积层相对较厚,活动中心加深,隆起部分受到侵蚀,海盆变得越来越窄。
日本海仅以几个很浅的海峡与大洋联通。特别是日本海北部冬季的严寒气候,形成极冷的含氧丰富的水团,这个寒冷的表层水团下降到深处,仍保持0.2℃的水温,含氧5.3毫克·分米-3,盐度仅0.034‰,因而可在较浅的海底形成红色粘土。由于底层水的强烈侵蚀性,故日本海的CCD深度仅1500米。
矿产资源
日本海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磁矿砂等,日本海大陆架如东部沿岸的秋田县、新潟县一带,北部的萨哈林岛(库页岛)沿岸和南部对马海盆均有石油、天然气储藏。钻探表明在日本海海底有大量表层型甲烷水合物存在。截至2023年,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在日本海一侧,已经发现1742处可能蕴藏可燃冰地质构造。此外还有作为深海资源的海底热水矿床、钴矿、锰丸及稀土泥等。日本海水下分布着一些已开采的和有潜力开采的油气田,其中包括萨哈林岛南部陆架油气田、北海道油气田等。各国海域陆架的油气资源和开采情况可见下表:
数据来源:
地形地貌
地形
日本海被南西向大和海脊一分为二,海脊距海平面500米。在海脊和本州岛北海岸之间是大和海盆,深度3000米;海脊与朝鲜半岛之间是对马海盆,深度2000米。本州西北岸外陆架延伸越过隐岐群岛。在日本海南端,西本州与东南朝之间,大陆架延绵不断,然后沿朝鲜半岛东海向北,一般在25千米之内。日本海的大陆架比较狭窄,且被许多海底峡谷所切割。
日本海海底地形以深海平原为主。海域北部为较浅(小于2000米)的海槽,中部为平坦、水深大于3000米的日本海盆,南部海底地形复杂,有海岭、海盆、海槽、海隆和海底峡谷等。日本海西侧海底坡较陡,大陆架宽度10海里左右,外缘水深约140米,2000米等深线距岸很近,东侧坡度稍缓,岛架外缘水深200米。以南北方为梯级,北纬44°以北海域水浅,连接南北走向的鞑海槽呈台阶状向南降低,南北方向上水深1400~2600米。北纬40°~44°之间海域为日本海盆,西、北、东面坡度大,南侧为大和浅滩(亚马托海底高地),海盆底部平坦,大部水深超过3000米,约占日本海总面积的一半。北纬40°以南,海底崎岖复杂,有中型海底地貌,如海岭、海盆、海槽、海台和海底谷等,西南部较平坦,朝鲜海峡北口有对马海盆。大和浅滩,最浅水深236米,西北侧有北大和浅滩,水深411米。海底山脉—大和海脊,从南面隐岐群岛向北延伸至大和浅滩。
地貌
日本海地貌由海盆、海底高地、裂谷和沙洲等组成,其中分布的主要地貌单元有:位于日本盆地以南的大和海脊,海脊属于海底隆起,水深只有500米左右;位于该海脊与北部本州岛西海岸之间的大和盆地,盆地水深约3000米;位于大和盆地西侧的对马盆地,盆地处于朝鲜半岛与大和海脊之间,深度约2000米;朝鲜海台在日本盆地西南侧,是毗邻朝鲜半岛东岸的高地,它构成了深海盆(日本盆地和对马盆地)和大陆半岛(朝鲜半岛)之间的大陆边缘,周围陆缘等深线分布较密集,尤其是东西两侧,日本海被其周围的大陆架所包围,陆架宽度不一,南部较宽;而沿着朝鲜东海岸向北延伸的陆架狭窄,一般小于25千米;本州岛以西直到隐岐群岛,为一连串的海脊继续向北伸展到大和海脊。
水文
水温
日本海海水表层水温自北向南递增,东部高于西部。日本海表层水温受洋流影响,东西两岸有显著差异,黑潮的一个分支对马暖流,影响东部海岸,暖流至北海道附近与北来寒流相遇,于东北岸附近海域消失,因此这一海域,冬季多浮冰,夏季多雾。冬、春因受西伯利亚地区高压影响,西北部有深层冷水上泛,形成补偿,沿岸南下,使西部温度下降,并导致西部水温低于东部。海域水深500米以上的温度有季节变化,其下层水温变化不大。2月,日本海北部水温为-2℃,南部为13℃,8月,北部为18℃,南部为27℃,年较差达20℃左右。
日本海海水温度跃层现象明显,通常出现双跃层,即上跃层(季节性跃层)和下跃层(主跃层)。春夏季节,在0~25米处形成上温层,夏末秋初,上下混合加强,9月下降到25~50米处,11月下降到50~100米处,秋冬季上下混合进一步加强。下温跃层,在暖水区深度为200~250米处,冷水区位于150~200米处,水温一般从10~12℃下降到1.5~3.0℃,下温跃层的深度和温度比较稳定。
盐度
日本海盐度平均值约为34‰,在冬季是南高北低,夏季是北高南低。对马海峡在冬季的盐度为34.6‰,从春至夏,由于东海海水的影响变成低盐度,为32.5‰。日本海的盐度极小值的出现时间是越向北越晚,北海道在11月以后才出现极小值。此外,在东北部,由于融雪使河川增水,所以即使是在5月也会出现显著的低盐。
潮汐
日本海潮汐类型有半日潮、日潮和混合潮。在朝鲜海峡为半日潮,朝鲜半岛东岸为日潮,彼得大帝湾和东朝鲜湾为混合潮。潮波主要来自东海。潮差一般0.2~0.5米,在朝鲜海峡附近2~3米。
潮差
日本海的潮汐极小,同所有近似封闭海一样,日本海沿岸潮差仅0.2米,西伯利亚地区沿岸为0.4~0.5米。朝鲜海峡,因与黄海及东海相邻,潮差约为2米。
水团
日本海海水分属三个不同的水团:中国东海水团(或太平洋上层水团)、太平洋水团(中间层)和北日本水团。中国东海水团,主要分布于东海东南部黑潮主流区,也就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等黑潮分支所控制的范围。太平洋水团北部是以亚寒带水为其源泉,称为亚寒带中层水。北日本水团垂向流速较小,是源于日本海盆的低盐、低位涡水团,并随着气旋式运动向中层运动。水团沿着大和号战列舰隆起北部边缘分布。
冰期
日本海11月至翌年5月为结冰期,结冰区距海岸达55.6千米,一般冰厚0.6~0.8米,破冰船可开通部分航道。日本海北部,尤其在西伯利亚地区沿岸,11月开始结冰,2月中旬冰区扩展到海的中部。5月,各水域都已无冰。朝鲜元山与津轻海峡连线以北有浮冰,浮冰范围2月最大。东朝鲜湾1~3月为结冰期。鄂霍次克海的流冰常经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到达日本海内,5月初融化,融冰加强了向南的寒流。
海流
暖流
日本海海流呈气旋形环流。由来自东海的对马暖流,与从鄂霍次克海经间宫海峡流入的利曼海流所组成。对马暖流是从黑潮分离出来,经过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流速0.5~1节。对马暖流从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后,主要分支沿日本西北部沿岸流动。另一分支向北流动,此分支又分出两部分:一个沿朝鲜东岸北上称为东朝鲜暖流;另一个则绕过隐岐群岛与郁陵岛之间的小循环圈后,又与对马暖流的主要分支汇合,向东北流去,其中一部分通过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另一部分北上通过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克海,称这部分海流为宗谷暖流。
寒流
日本海北部从鄂霍次克海经间宫海峡进入的寒流,一部分向南沿朝鲜东岸北部和中部流动,称北朝鲜寒流:主要部分则流向中部,称中日本海寒流。暖流流速大于寒流:北朝鲜寒流约为25厘米/秒,对马暖流一般大于25厘米/秒。
生物多样性
生物
日本海海域具有从南部亚热带到北部亚寒带的不同的自然景观,相应的海洋生物种类较多,仅鱼类就约有600种左右,日本海暖水区系的主要代表种有:眼镜蛇科(Cobiidae)、雀鲷科(Pomacentridae)、鳞鲀科(Balistidae)、鲹科(Carangidae)、科(Tetraodontidae)等;北部海域主要为冷水区系鱼类,主要代表种有鲽科(Pleuronectidae)、杜父鱼科(Cottidae)、海盗鱼科(八角鱼科)、毒蛾科(Liparidae)和圆鳍鱼科(Cyclopteridae)、锦鳚科(Pholidae)和线科(Stichaeidae),其中贵重的鱼类有:太平洋沙丁鱼、鲱鱼、比目鱼等。哺乳类中的白鲸、抹香鲸、蓝鲸为数也不少。此外,还有海驴、蟹类、海带等。除鱼类外,日本海还有软体动物门、鳍角动物等。
日本海海域植物有多种藻类和壳菜,日本海常见浮游藻类有偏心圆筛藻、印度翼根管藻、桥联角毛藻、假弯角毛藻、圆柱角毛藻等,在寒暖流交汇处浮游生物、鱼类均相当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近岸区海水表层。
自然保护区
远东海洋自然保护区处于符拉迪沃斯托克不远的海面岛屿上,岛屿上的动植物极为丰富。1978年,这些岛屿及其沿岸水域被宣布为远东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沿海水域生长着典型的日本海植物和动物。常年栖息在这里的有海豹,偶而也可以发现海狗、北海狮和鲸目。保护区有300多种鸟在岛上繁殖后代。它们之中有许多品种被列入稀有鸟类的红皮书,如:黄嘴鹭、、金雕、虎头海雕、白尾海雕、勺嘴鹬。在保护区的群岛上生长有550多种植物,其中有许多稀有和极稀有的植物,包括野蔷薇、棠梨木、猕猴桃和楤木等。
主要通道
日本海主要通道有:西南有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沟通黄海和东海,东有下关海峡、津轻海峡和丰后水道通往太平洋,东北地区有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和鞑靼海峡联系鄂霍次克海。
宗谷海峡
宗谷海峡也称为拉彼鲁兹海峡,位于日本的北海道岛和俄罗斯的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它沟通了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是日本海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最窄处45千米,深40~50米,海底岩盘裸露。潮流多为1日1次的东向流和西向流,日潮不等显著,海流为东向的宗谷暖流。
津轻海峡
津轻海峡位于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岛之间,太平洋一侧的入口是汐首崎—大间崎,日本海一侧是白神崎—龙飞崎,长115千米,环抱陆奥湾和函馆湾。津轻海峡由于潮流的作用,海底地形呈掏掘成圆形的深海釜,极为复杂。底质表面分布有岩石,砂石,砾石,贝壳等。潮汐是半日潮大,全日潮小,而潮流则相反。由于向东流的津轻暖流在这一海峡中占优势,所以在冬季朔望时,7节以上的强流在这里并不罕见。
对马海峡
对马海峡位于日本对马岛和壹岐岛之间,以对马岛为界分为东水道和西水道。对马海峡海底比较平坦,多砂质沉积物,在潮流强盛之处,可见裸露的岩石和海釜。日本海的潮汐是由东海传入的,该海峡位于日本海一侧的入口中央应为无潮点,潮浪在此周围呈逆时针旋转。在对马海峡内有向东流的对马暖流,因此与潮流重叠的流速可达3节。
主要岛屿
日本海中间没有岛屿,西侧离岸稍远的只有郁陵岛,具有独立岛架。东侧边沿由北向南为北海道岛、本州岛、九州岛,在这几个岛的近岸散列着一些小岛,较大的有利尻岛、佐渡岛、隐岐群岛等。
郁陵岛
郁陵岛位于日本海西岸,是由于剧烈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郁陵岛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10426人。郁陵岛属温带岛屿,年平均气温12℃。一月平均气温为0.6℃,而八月平均气温为23.9℃。年平均降水量1485毫米,冬季岛上积雪较多。郁陵岛是一个旅游小岛,距大陆约三小时船程,岛上主要有太河灯塔、中山一嘎宾馆、纳里盆地等景点,其中太河灯塔观景台的景色被誉为韩国十大景观之一;纳里盆地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面有小村庄的火山口。
佐渡岛
佐渡岛坐落在日本海新潟县海岸,是日本第六大岛屿。佐渡拥有280千米的海岸线,因当地的文化、风景、美食等而闻名。佐渡岛历史悠久,该岛在古代曾是政治异见人士的流放地,其中包括皇帝、官员和艺术家。这些流亡者带来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宗教,按照京都旧都的形象建立了神社和寺庙。佐渡以其新鲜的海鲜而闻名,盛产鰤鱼、雪蟹、鲷鱼、牡蛎和甜虾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古时的人,也许可以步行越过现在的日本海。有证据表明,随着末次冰期(11000—8000年前)而来的海平面低水位时期,朝鲜海峡和宗谷海峡都被干露,可作为日本通向亚洲大陆的陆桥。在日本南部的岛屿曾发现印度大象的化石遗骸,在日本的北部,曾发现长毛猛犸的化石遗骸。类似的现象说明,古时的中原地区、朝鲜和西伯利亚地区人曾迁到日本去过。
日本的文字记载史是从公元前660年J.坦诺开始的,他占领了本州岛主岛,成为日本的第一个皇帝。公元550年,一位朝鲜佛教徒达到日本,带去了各种文化和书面语言。直到1543年,葡萄牙船员在这里登陆后,日本才闻名于欧洲。13世纪末,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去时,带回了一个关于有日本存在的报告。直至1815年,俄罗斯航海家A.J.v.克鲁森斯特思才给这个海取名“日本海”。
1787年,法国人拉佩鲁斯(J.F.LaPerouse)率领的一支欧洲科学考察队对日本海进行了调查和测绘,完整绘制了第一张日本海沿海地区水文地图,其中包括海底地形和部分表层环流信息。之后,布劳顿(W.R.Broughton)带领的英国探险队和克鲁森斯登(I.F.Kruzenshtern)带领的俄罗斯探险队先后于1796年和1805年前往日本海开展海洋环境调查。
1859年,俄国海军在日本海开展了首次系统的海洋水文调查,调查要素包括温度、密度和海流等。约1869年,Shrenk撰写了日本海物理海洋学领域两部专著。这些专著首次提到了日本海海盆尺度的表层环流特征,并对主要支流进行了命名,分别为从东海穿过对马海峡输运暖水的对马暖流,以及从北部沿俄罗斯海岸输运冷水的黎曼寒流。
1906年,俄罗斯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组织了对锡霍特—阿林山脉的第一次大规模探险。探险队从流入乌苏里河和伊曼河的分水岭到达日本海沿岸,1907年,阿尔谢尼耶夫从日本海沿岸出发,观察并描述了他遇到的山口、从锡霍特—阿林山脉西坡流入伊曼盆地和比金盆地,以及从东坡流进日本海的河流,他还对日本海和间宫海峡的海岸带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地质和地形描述,共详细描述了14个海湾。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开始对日本海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1932—1933年,日本科学家Uda首次使用两艘调查船和50艘渔船同步开展了包括深水区在内的海盆尺度水文观测,绘制了一张应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日本海环流分布示意图。
1935年,日本又决定开辟日本新直达朝鲜三港的航线,开通了所谓的“日本海航路”。1949年、1951年和1955年,俄罗斯(苏联)的调查船在不同季节分别进行了走航观测,获取了日本海物理性质分布、环流形态以及地形特征的第一手资料。除调查船外,俄罗斯(前苏联)也在日本海西北和北部沿岸区域布放锚系设备对潮汐和海流开展长期监测。
20世纪70年代,俄罗斯(前苏联)重返日本海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海洋水文调查。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做出关于专属经济区的决议,使得日本海海盆尺度的调查数量大大减少。日本海周边国家都由海盆尺度的开创性观测转向中小尺度的常规监测。1988年,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在日本海部署了第一个卫星追踪漂流浮标。2000年,启动的韩国Argo计划,计划每年在日本海、西北太平洋和南冰洋部署10~30个Argo浮标。
经济
环日本海经济圈
环日本海经济圈狭义上包括日本的西北部、韩国的东部、朝鲜、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这一区域,面积约为8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亿。2017年,中国与东北亚五国贸易额合计约6059亿美元,其中,中日贸易额为2748亿美元,中韩贸易额为2526亿美元,中俄贸易额为686亿美元,中朝贸易额为54亿美元,中蒙贸易额为46亿美元。2018年1月,中国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全球变暖使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中原地区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8月,首艘冰级轮中远海运“天恩号”从江苏连云港市起航,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经白令海峡、跨越北冰洋前往欧洲港口。这标志着“冰上丝绸之路”新航线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这一新的航海内蒙古省际大通道的开启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冰上丝绸之路”将使上海市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的航程缩短30%—50%,每年可节省533亿到1274亿美元国际贸易海运成本。“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启,日本海便由地处偏僻地带沉寂的海域成为重要的海运通道。
交通运输
航线
日本海是日本、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的中心地带,日本海沿岸地区的港口、日本海航线具有地理上的优越性。2000年2月中俄珲春—马哈林诺口岸铁路正式开通。同年4月珲春—扎鲁比诺港一束草陆海联运航线正式开通,中朝、中俄已有5条陆上通道。此外得益于日本海的海上航线,日本海海域的优势航线有:丹东市到仁川的每周三个航班;中朝俄三国交界的鼎足地带的防川村沿图们江而下,经15千米即进入日本海,成为中原地区同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朝鲜清津一日本新潟港、中国吉林的延边一朝鲜罗津一釜山广域市等海运航线。
绥芬河通道
绥芬河通道是指经过俄罗斯沿海州的3个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波斯托奇诺伊),将黑龙江省的货物运至日本海。黑龙江省边境城镇绥芬河与俄罗斯格罗杰科沃之间有铁路相通,可以经过西伯利亚铁路运至上述港口。经过绥芬河的中俄之间边境贸易往来量达150万吨(1995年),其中中国出口量为50万吨,进口量为100万吨,但基本上是双边的,面向日本、韩国等第三国的中转货物数量极少。
东方水上丝绸之路
图们江地区以外的日本海航线的“东方水上丝绸之路”是指由黑龙江省哈尔滨港等沿松花江下行,进入阿穆尔河,再经过间宫海峡抵达山形县酒田港。日本也设置了“东方水上丝绸之路贸易促进磋商会”,致力于扩大对该通道的利用。此外,在1995年8月,通过这一航线将大豆运至新潟港、直江津港,实现了该航线从酒田港的延伸。与大连线相比,该通道的优势在于运输时间缩短至二分之一,而且无需将货物由列车倒装至船上,节约了等车、等船的时间。与经由大连港的货物通道相比,运费较高,在成本方面无法发挥竞争力。
港口
日本海著名港口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霍德卡,朝鲜的元山兴南、清津,韩国的墨湖、浦项市、釜山广域市,日本的新潟县、敦贺市、舞鹤市、下关、北九州市等。上述港口除韩国的釜山和日本的北九州外,其他都不大,但重要的军事基地却不少。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二大城市、交通枢纽,俄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边防军司令部驻地,海域附近的俄海军基地还有苏维埃港、科尔萨科夫、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等。韩国有墨湖、浦项、釜山等海军基地,日本有舞鹤、大凑、佐世保等海军基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海参崴湾内,是一座天然的避风港。原为俄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所在的军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需要,俄政府把该港转为自由商港。港区水深9米以上可停靠万吨以上货轮,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以上。2007年实际吞吐量550万吨,进出货物主要有集装箱、化肥、木材、钢材、水泥、海产品等。港区公、铁路交通发达而与俄罗斯腹地和吉林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口岸相连。
釜山港
釜山港位于朝鲜半岛的南端,扼守东北亚主干航线要道。釜山港共有四个港区,即:北港、南港、Game heon和Dadaepo港区。截至2005年,釜山港拥有每年吞吐货物9100万吨的能力,拥有2800名员工。经其装卸作业的韩国海运出口货物占总量的42%;集装箱货物81%。除了服务本国的进出口货物外,釜山港是中国大陆、美国和日本外贸货物的重要中转港。其中60%的中国转运货物来自或者运往上海市、大连市、天津市和青岛市。2007年,釜山港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30万TEU,位列世界第五。
清津港
清津港位于朝鲜东海北部清津,分为东港、西港。清津东港和西港相距2.9海里。冬季受暖流影响,港口不结冰。清津港共有泊位7个,总延长2138米。泊位配有重力式浮筒,可停泊5000吨~10000吨级船舶。港口有铁路、公路与北部地区的环线相连,可驶向中国、俄罗斯。港口1999年吞吐能力为800万吨(东港87万吨,西港713万吨)。清津港货物总贮藏面积为12.6万平方米。
科考研究
考古
早在元代在日本海沉没了许多“遣唐使团”的船,在这些船上,大都装有香料、绸缎、陶瓷等物品,具有很高的打捞价值。到了元朝,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曾两次派船队去侵扰日本,都因遭到狂风暴雨袭击而沉没。在日本九州岛的博多湾仍散布着元代船只的残骸,据说船载的珍宝达几十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韩的海洋考古学家在黄海、渤海及相邻日本海海域、近海河段中相继发现并打捞出水一系列中原地区古代沉船。韩国新安沉船的腐朽舱板与华南瓷器船货,绥中县三道岗沉船的大型凝结物体,以及五铢通宝、金属器具与南洋香料,十多处唐、宋、元、明、清沉船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日本海曾是中国北方沿海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研究
表面漂流浮标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可作为拉格朗日浮标用于海洋表面流场的测量。1988年,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在日本海部署了第一个卫星追踪漂流浮标,随后,日本和韩国的研究机构定期投放了少量SVP漂流浮标。美国于1998—2001年期间每两个月在日本海东部和南部投放SVP漂流浮标和小型气象漂流浮标。截至2022年,日本海部署的Drifter浮标数量达到853个。
Argo
国际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列计划(Argo)旨在观测世界大洋上层海水的温盐分布情况。该观测网截至2021年1月6日,处于工作状态的全球Argo浮标共有3884个。由于日本海具有许多与深海大洋相似的特征,因此成为自动浮标研发和测试的理想场地。1999年,华盛顿大学在日本海北部800m深的位置部署了载有CTD传感器的36个剖面观测浮标。这些名为“自动剖面探测器”的浮标也是Argo计划广泛使用的观测设备。2000年启动的韩国Argo计划,计划每年在日本海、西北太平洋和南大洋部署10~30个Argo浮标。1998—2012年,韩国和华盛顿大学部署在日本海的浮标共捕获了14000余个温盐剖面,相当于过去50年韩国海洋机构在日本海获取的全部走航CTD剖面数量。截至2022年,日本海是世界上Argo数据密集度最高的海域之一。
锚系潜标观测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科学家已经在日本海开展了多次锚系浮标海流测量。1999年5月—2000年3月,对马海峡两侧共部署了12个海底ADCP。1996年首次在郁陵海盆部署了长期的水下锚系海流观测设备——位于郁陵缺口(Ulleung Interplain Gap,UIG)位置的EC1,这是日本海盆与郁陵海盆之间深水交换的一个通道。EC1锚系设备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运行,是日本海观测时间最长的深海海流监测站。2012年,EC1成为OceanSITES计划的观测站之一。1999—2001年,在美国的日本海/东海计划框架下,日韩两国合作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量锚系观测。主要观测结果来源于16个海流计和23个配备压力计的倒回波测深仪,这些测深仪锚系在海床附近大于1000米深度处,揭示了郁陵海盆表层和深层的环流特征。
卫星海洋观测
海洋卫星的观测能力可以从太空轨道捕捉到了日本海多种海洋环境特征信息。自1978年载有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的海洋卫星发射以来,各种卫星遥感数据已用于日本海的海洋研究。海洋卫星发展至今已经能够观测多种海洋要素,例如,近极轨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搭载的红外传感器可以实时观测SST;高度计可以测量海表面高度和有效波高;散射仪可以测量近海面风场;微波传感器可以测量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海洋水色传感器可以测量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SAR能够观测到近海表风、海面溢油、波浪和内波等。
灾害事件
1983年5月26日中午,日本海中部本秋县近海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造成了严重的灾害。这次地震是日本自1948年福井地震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北海道、青森县、秋田县等八个道府县受到地震影响,海啸袭击了北海道至山阴的整个日本海沿岸,许多房屋受到破坏或被摧毁,灾害共造成74人死亡,28人失踪,109人受伤,农林水产经济损失达三百五十五亿日元。
1993年10月17日上午8时左右,俄罗斯一艘名为“TNT27”的射性料弃专用船,在日本海海域投放了约900吨的液体放射性废料。这些废料主要是俄退役核潜艇的残留物。绿色和平组织的一艘海洋地理勘测船一直尾随该船,随即测出倾倒现场的大气辐射量比正常值高出10~70倍。
1997年1月2日凌晨,航行在日本岛根县隐奇岛东北海域的俄罗斯13000吨级油轮“纳霍德卡号”突然断为两截。大部分原油随船尾沉入海底,部分原油随船首漂流。在断裂过程中流出的原油形成数十条油带,严重污染了日本海沿岸地区,对当地的海产资源和旅游地造成大规模的危害。据日本报界报道,日本海沿岸到处是漆黑黏稠并散发着异臭的石油污染带。
环境问题和保护
问题
由于大量污染物的倾倒,日本海海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污染不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威胁。东北亚海域,特别是千岛群岛寒流和黑潮交汇处的日本海海域由于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该地区的渔业资源逐渐枯竭。1970年,中、日、韩三国的捕捞总量仅为270万吨,而到了1990年,捕捞总量增至1500万吨左右。根据日本环境厅的调查,截至2016年,日本海海域乌贼肝脏内的有色金属镉含量达到147μg·g-1,鲟鱼肝脏中的汞含量为0.26μg·g-1,二者比西太平洋暖流带鱼类水平高出了7倍以上。
日本海海域海洋垃圾污染日益严重,海洋垃圾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这些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岸上,一部分漂浮在海面或沉入海底。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威胁航行安全,并且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十分严重。近海海域的漂浮垃圾方面,日本海北部的垃圾密度达86.0个/平方千米,并有增高趋势。沿岸海底垃圾方面,在数量密度上津湾海域最高达2838个/平方千米,陆奥湾海域最低54个/平方千米。
保护
1982年,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通过的与海洋法相关的国际联合条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123条规定,临封闭海或者半封闭海的国家,必须直接或者通过地方机构对海洋进行保护。1992年,第一届环日本海环境合作会议在新海市召开,1994年,在韩、中、俄国政府间会议上,韩、中、俄三国将日本海的海洋污染问题纳入视野的“西北太平洋地区行动计划”。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在日本海遗留了大约800吨放射性固体废弃物。这一情况引起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担忧。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俄罗斯于1992年10月成立了“收集海洋核废料问题委员会”。俄日于1993年签署了拆除核潜艇合作的相关协议并成立了俄日消除核废物委员会,双方合作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如远东的大卡缅“核潜艇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工厂建设”项目,该工厂年处理能力达7000吨,2000年9月,俄日两国签署的《发展日俄在解除不扩散和消除核武器领域合作的备忘录》,日本将继续给予俄罗斯经济和科技援助,以解决核潜艇反应堆废料问题,进而改善远东地区生态环境。
2018 年,日本修订《海岸漂浮物处理推进法》,日本政府对海洋垃圾排放的监管不断细分化、严格化,对可排放入海的废弃物的范围,排放的条件、方法及排放海域进行了严格规定,对非法排放进行严格监管。2017年共处理海洋污染违法案件626件,其中涉及海洋垃圾的非法投弃案件361件。
风景名胜
东亚文化之都—新潟市
新潟市隔着日本海与亚欧大陆相望,自古以来就是曰本北方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汇的地方。新潟市拥有上越新干线、高速公路网以及与东亚多国有国际直飞航线的新潟国际机场等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一个观光基础设施很完备的城市。新潟市不仅保留有“旧新潟海关办公楼”“古町艺妓”和“历史风味小道”等充满港口城市风情的一面,也拥有能观赏日本海夕阳的海岸。2015年,新潟市被选定为曰本国内第2个“东亚文化之都”。
佐渡
佐渡岛是位于新潟市海岸西北约50千米处的本海最大岛屿。佐渡岛的地形由西北的大佐渡山地、东南的小佐渡山地和中间的国仲平原组成大佐渡山地的西北侧海岸,有无数岩礁分布在断崖绝壁上,是一处风景胜地,其周边被指定为佐渡弥彦米山国家公园。1601年此地发现金矿,历史上曾是江户幕府的重要财源,全盛期的佐渡金山拥有日本最大的出产量。佐渡岛因发现存活有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日本冠鸭”而成名,佐渡市日本冠鸭森林公园通过人工培育,截至2013年,饲养和保护了近100只日本冠鸭。佐渡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还由于曾是流放地而传入了贵族等的上层文化,金山开采又带来了江户文化,各种文化传入并在这里得到融合。
弥彦山与弥彦神社
弥彦山位于新潟县中部偏西的位置,是矗立在日本海岸附近的火山。弥彦山东面山麓的弥彦村处在佐渡弥彦国家公园的中心位置,因弥彦神社的寺院前商业街“门前町”而繁荣。弥彦神社是众人的敬奉之地,20世纪初重新修建的社殿背靠弥彦神山。这座神社也被称为越后第一神社。神社里饲养着一种长鸣鸡一蜀鸡。
北海道
北海道位于日本最北部,濒临日本海、鄂尔霍次克海和太平洋,面积8.3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北海道冬季冰封千里,可观赏冰雪节、流冰和滑雪;夏季气候凉爽,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北海道的主要景点有大雪山国立公园、知床半岛、支笏洞爷国立公园等。北海道还有登别、定山溪、层云峡等许多温泉区。北海道全年有1200多个节庆活动,冬季的札幌冰雪节、夏季的薰衣草节以及沿岸各城市为祈祷渔业丰收和安全而举行的渔港节等各具特色。北海道美食有札幌啤酒、拉面、中华绒螯蟹海鲜等。
相关文化
绳文文化
在第四纪最后的大冰期中,日本海成为仅有一个狭窄出口的内陆海。一些以狩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原始族群,便通过暴露出海面的大陆架,追随猛、纳玛象、毛犀牛、肿骨鹿等大型植食动物陆续来到这一地区。大约15000年前,全球气温回暖,海平面上升。约12000年前,随着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的相继出现,日本列岛形成。滞留在列岛上的原始族群便被孤悬海外,成为列岛的唯一主人和绳文文化的创造者——绳文人。日本绳文时代大抵诞生于11000年前,绳文人在陶器发明之前的细石叶石器群阶段,便已经掌握了回游鲑属鱼类河流捕捞技术,使他们在旧石器时期末的最终冰期期间,便制造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到了3000年前—2300年前的绳文晚期,绳文文化走向衰落。
弥生文化
徐福东渡所走的航线即:“(古朝鲜的)辰韩到达日本山阴、北陆地区的一条航路,也可称之为日本海环流路。”徐福东渡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经济、文化传播活动,它是日本弥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日本列岛约从公元前三、二世纪开始进入弥生文化时代。弥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种植水稻和使用金属工具。弥生时代,日本列岛上大部分住民之所以能舍弃有数千年传说的狩猎采集生活,改营种植水稻的农业,以米食为主。弥生初期开始由中国大陆传入的铁工具的使用,使更大面积的开垦森林、扩大农田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水稻的种植迅速推广起来。中国的稻种、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也随之传入日本。而且此后不久,稻作便在日本广泛流传开来,在弥生时代这六百年作扩散到日本全境,弥生民族的渡来,是携米民族的渡来,由此产生了日本
影视作品
1969年上映的影片《日本海大海战》由丸山诚治执导,讲述了日本和俄罗斯在所谓的“日俄战争”中发生冲突。日本舰队和军队试图夺取阿瑟港、俄罗斯舰队在日本海上沉没的故事。
争议事件
独岛(竹岛)问题
独岛,韩国称为独岛,日本称为竹岛,该岛屿是一个火山岛,该岛由两个岛和34块礁石组成,零散分布在1.3平方千米的海上,面积仅有0.18平方千米。韩国政府从1952年就正式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1956年韩国向独岛派驻6名警备人员实际控制该岛。之后,韩日双方就该岛的专属经济区展开争夺。2005年,韩日双方都派出武装船只在海上对峙,韩日关于独岛(竹岛)不断升温激化。同年,日本一家报社试图派轻型飞机进岛(独岛)上空,韩国立即派4架战斗机进行拦截和驱逐。日本甚至把“竹岛(独岛)是日本领土”写进了教科书,引发韩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
日本海名称争议
日本的官方指称,世界上97%的地图都记载为“日本海”(Sea of Japan),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华人地区的教科书及各种书籍地图中也都以汉字表述为“日本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韩国政府另有看法,韩国政府强迫该国所有出版物使用“东海”或“韩国海”等名称、而朝鲜政府亦要求本国出版物使用“朝鲜东海”。日本方面认为,“日本海”这个名字早在16世纪已有人采用,而到19世纪末期才确定,比1910年日韩合并发生时期更早,因此不存在“殖民地支配”的理论。韩国则是认为,有关水域在朝鲜一向都称为“东海”(East Sea)。韩国政府声称现在的日本海和东中国海,过去合称为“东海”。对于日本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水域,在小岛以东称为“日本海”,而小岛以西称为“朝鲜东海”,其余的部份则称为“中国东海”。自从朝鲜半岛被日本吞并之后,除韩国外的世界各国都将两个海域合称作“日本海”。此外,韩国还宣称如果不能采用“东海”,必须称之为“韩国海”。在两国对海域名称上也一直争议不断,日本试图将朝鲜半岛以东、日本西北的大片海域称为“日本海”,韩方坚持称之为“东海”,韩国还向国际机构建议,在争议解决以前可并称“东海一日本海”。
参考资料
中国海军舰艇舰队首次通过宗谷海峡驶向太平洋.中国日报网.2024-06-30
Sea of Japan.大英百科全书.2024-02-05
Sea of Japan.britannica.2024-01-20
日本海.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24-01-15
中国海洋报.中国科普博览.2024-01-16
Ulleungdo.韩国旅游官方网站.2024-02-05
佐渡岛概要.佐渡观光协会.2024-02-05
日本海大海战 日本海大海戦 (1969).豆瓣电影.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