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前身为福州大学轻工业系,创建于1978年,1998年创立为侨兴轻工学院,2004年随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整合成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院正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在 "抓质量,上水平,创特色"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努力形成学院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争取在学科建设方面尽快达到我国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成为我省生物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简介

近三十年来,学院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院现有生物工程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和发酵工程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食品科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人员4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6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17人,大学本科生600多人。与爱丁堡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20多人。据统计,至2007年8月为止学院已培养食品、生化、包装和轻机等专业本专科毕业生30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1996年发展成为以生物工程学与食品科学工程两专业组成的生物工程学科群,现已被列入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996年以来投入重点学科建设等经费达1000多万元,购置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价值120 万元的"蛋白质测序仪"等贵重仪器,建设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生物工程研究所。

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生师比

学院专任教师42人,全院现有本科生 615人,生师比为14.6∶1。近三年来新教师都按规定参加上岗及岗位培训,培训达标率为100%。

2、师资队伍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该院目前师资队伍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学历、年龄、职称、学缘等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师资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学位结构日益改善。

该院现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0人,助教(含研究实习员)9人(详见表四-2-1);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6人,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38.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5.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博、硕总数占教师总人数的73.8%;目前尚在国内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出国进修2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1人,预计到2008年,该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将占教师总人数75%以上,50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可达45%以上,还将有一批年轻教师评上高职称。该院教师队伍正朝着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办学概况

办学条件

学院党政领导对实验室建设十分重视,从2004年开始逐步对实验室经费增加投入,在经费分配上加以倾斜,做到逐年增加,3年购置设备306600元,购置实验材料161148元;利用其他正常经费和公用经费投入实验室改造和维修,合计经费支出111541元;利用重点学科经费购置设备787258元,利用科研等经费购置设备1624553元。在2006年"学院十一五规划"中,学院拟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共建高等专项资金360万元和"新校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440万元),加强新区实验室建设。

学院从实际出发,根据学院在新校区的建设规模,广泛征求意见,经过认真讨论,多次修改,并经专家评审修订后,确定了本学院在新校区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规划。新校区实验中心建设经过二次装修和仪器设备的搬迁、整合、安装、调试及添置后,现已正常对学生开放。

学院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重点建设生物基础实验平台,力争成为省级生物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兼顾生物工程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实验平台建设,使该院实验中心的生物学科实验平台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都在省内具领先水平,能高效地为本科教学服务,同时辐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科研工作,成为"福州大学城"中具有福建省领先水平的开放的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平台。

该院实验室包括:微生物实验室、普通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及各专业实验室,总实验面积为6000平方米左右,目前本科生约为600人,生均实验室面积将达到10平方米。

该院资料室为师生提供书刊借阅、文献复印等服务。目前,院资料室每周5天对师生开放,现有中文图书778册、西文图书54册、文献资料132册、报刊1种、杂志1349册。

学院近五年来积极筹措经费,每年的图书资料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2002年经费投入5416.70元、2003年年经费投入11952元、2004年经费投入16464.60元、2005年经费投入11134.33元、2006年经费投入1154.92元,投入经费总计59122.55元。

办学成就

整合后的学院以生物工程学学科为龙头,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为两翼,主攻蛋白科学、制药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生态养殖、食品生化、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食品检测、食品安全等方向。目前 学院研究方向已形成特色,并显示了相当的优势。食品蛋白质方向承担了国家、省科委重大攻关项目"鸡蛋抗体的工业制备"等,该研究方向已将研究工作推向国内的最前沿。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开展了多糖生化,食品与功能食品以及医药方面的技术开发与革新,进行"速溶凝胶淀粉"、"麦芽低聚糖"、"高效鳗钙"、"卡那酶素"、"蕲蛇酶"等三十多项科研,取得了重大成果。如 "鸡蛋特异抗体规模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和"卡那霉素发酵过程溶氧优化自动控制节能技术"两项科研项目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西索米星高产菌株选育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乳酸菌饮料"卡尔比"和南海岸高效鳗钙投入生产后为社会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该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基础上已发表论文 300 多篇(其中有 100 多篇被 EI、SCI、ISTP收录),撰写专著12部,通过鉴定6项。

三年来,该院教师获得各项教学奖项如下:

2004年:获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1项;荣获霍英东教学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名;获校首届"十佳女教职工" 奖1名;获校教师教学优秀奖一等奖1名,获二等奖2名,获三等奖3名;获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

2005年: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校教学优秀一等奖1名,校教学优秀二等奖2名;获校第一届"十佳教学干事"奖1名。

2006年:获校教学优秀一等奖1名,校教学优秀二等奖3名;获福州大学首届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1名。获2006年度福州大学科技工作优秀组织二等奖。6位教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度:该院食品生化研究室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队";食品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饶平凡)获2007年度福州大学校级教学团队;陈剑锋孟春、林娟、林向阳等老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行列;倪莉老师分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州大学2006-2007学年教学优秀一等奖、2007年福州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刘树滔老师获2007年福州大学优秀教师;林娟邱宏端两位老师获福州大学2006-2007学年教学优秀二等奖,陈剑锋老师获三等奖

课程组教师积极申报课题与开展课题研究,共获省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科技厅课题3项,省发改委课题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该院先后承担福建省教育厅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4项。已建立6门课程网站,还有多门课程通过FTP、email、其它课程网站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其中有3门课程网站在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奖,有4门课程网站在校首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奖。

近年来该院学生科技创新获奖情况:

(1)开展"丹尼斯克最佳创新奖"大赛

该院学生们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报名人数多达150人(占该院同学在新校区人数的三分之一)。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3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2000元;鼓励奖10名,奖金500元。这次的活动给了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让自己的想法转变成了现实。无疑,这对每一位参赛的同学科研创新以及迎接挑战的精神给予极大的鼓励。

(2)开展主题为"夏天的方便面"的创新设计大赛

该活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面向全国5所高校。举办该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普及食用方便面的科学方法和营养知识,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该活动在暑假期间进行,报名人数多达160人,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1人(全国共三人),国家推荐奖3人,获入围奖6人。

(3)举行"美国大杏仁"创新大赛

该活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美国加州杏仁商会共同组织,活动的目的是为鼓励在中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学的食品科学专业学生利用美国大杏仁,开发从未在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上出现过创新产品。该院有幸成为参与活动的五所院校之一。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三等奖3人(奖励设置: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共5所食品专业TOP高校,该院占近一半奖励,我校的食品专业被评为在全国最具创新性。)

另:"基于鸡骨资源深加工技术的新型动物水解蛋白(HAP)的生产与市场运作"项目在省赛中获得了银奖,"福州康乃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获得了铜奖;"视讯之翼福州传媒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则获得了学校比赛的优胜奖

办学定位

基本定位

学院的目标定位: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省内一流,部分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又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质量为根本,以措施为保证,以需求为动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

学院的类型定位:在教学方面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四分之一强)为主,在科研方面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努力把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办成教学研究型的学院。

学院的层次定位:保证本科层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保质保量地为福建省的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专门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二个重点学科专业都有博士点、新增三个硕士点。

学院的学科定位:以教学研究型学科作为我们的近期总体发展定位。近几年,我们将以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自己的学科定位,在学科建设上,二个省级重点学科争取尽快达到省内一流水平,部分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又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把学生作为我们办学的最终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办学工作的主旋律。面向福建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办学特色

--构建多元学习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1、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体验国际化教学

长期以来,该院与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Davis)、英国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爱丁堡大学阿尔斯特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互访关系,不仅派出多位教师到 这几所学校进修深造,而且还邀请这些学校的专家到该院进行交流指导,并为研究生、本科生讲课,使该院学生有机会在自己的课堂真正体验国际化教学,大大开拓了视野,为培养国际型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础。

2、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为鼓励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该院积极组织学生申报SRTP项目,近三年已有95个项目得到立项资助,参加学生数超过300人,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还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和研究,使学生提前进入预就业阶段。

另外,该院开展具专业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推广总站联合开展"一村一品" 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得到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当地政府、企业的高度评价。

在平时,为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该院还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邀请国家级评酒师为学生进行酒的品评的培训,请食品安全专家进行食品安全内审员培训等。2006年以该院为依托成立福州大学食品俱乐部,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和创新竞赛活动,吸引了院内外的许多同学参加。

3、组织各种创新竞赛,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在积极组织科研训练的同时,该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知名食品企业和协会等组织的各种大学生食品创新大赛,如:"丹尼斯克最佳创新奖"、"夏天的方便面"和"美国大杏仁"等创新设计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创新竞赛,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加强合作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近三年来,该院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在保证教学工作中心的前提下,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食品工程专业实行"3+1"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辐射影响到该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同时,学院重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发动教师参加本科教育思想与观念研讨会,大力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自1978年建系以来,该院已培养食品、生化、包装和轻机等专业本专科毕业生3000余人,同时还培养出研究生100余人,他们在我省以及华东部份省市的食品、生化、包装和轻机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17人,大学本科生616人。另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生还有8人。

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学院所制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一是按照"增强两个能力--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二是按照"强干削枝、整合集约"的原则进行课程及 教学内容整合、重组;三是按照"保证共性培养、鼓励个性发展"的原则搭建公共基础课程及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大类平台;四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体现"时代性",教学内容要反映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学院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课程教学改革促发展、促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高度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建设,目前该院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分别是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

二是建设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学院实情,各专业已建成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

三是课程基本建设日趋完善。将各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纳入规范管理范围。各门课程都有配套的教学大纲、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多数课程都有多媒体课件。学院制定有严格的命题、阅卷、试卷分析等制度。课程考试改革步子大,效果良好。

四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学院按照学校的标准对精品课程教学质量定期检查和评估,使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院共建核心课程3门。

五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自2004年以来,学院教学教改研究课题立项 20 项,其中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立项精品课程4门、省级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立项 3项,承担校级教改立项7项,校级首批双语教学立项5项。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6 篇。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3项省级网络课程通过鉴定。生物化学网络课程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蛋白质网络课程(双语)和食品化学模拟实验室双语平台分别获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该院课程设置体现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特征,有利于多种模式培养人才。各专业课程设置是按学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专业要求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或课群组的,每个专业均已整合完成相应的大类学科平台课程。学院各类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要求。

该院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环节的比重,在原有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专业和综合实验、食品工程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及食品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致力于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交互式、双语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成效显著。

购买了高教社出版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考试平台,题库量大,较好地实现了教考分离。

学院制定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课程,按照《福州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管理规定》要求,引进了国外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近年来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为从事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师资储备。目前该院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共27门,已开设及立项的双语课程5门,双语课程比例为13.5%,教学质量较高、效果较好。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增强了"三性"实验的开设,注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院注重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取得了对教学管理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保证各教学环节及其内容与程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院制定了《生工学院关于加强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导师制度实施条例》、《关于教材建设的几点意见》、《生工学院实验室规则》、《生工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生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生工学院本科生课堂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修订)》、《生工学院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每周一次教务例会制度,按期召开教学、学籍管理、实验室管理等的研讨会和工作会。每学年召开一次基础课教师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在体制、制度及文件管理方面基本形成较为明确和健全的院、系(室)两级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专人负责、定点存放、及时整理、不断更新、进出有序、保存完整、执行严格。及时更新率达100%。各种教务档案包括教研室教务档案完整有序、记录及时、查阅方便、保管妥善。近几年来,院、系(室)基本上都能按规定存放比较完整的各种文件和教学信息。

学院形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近三年来,该院制定和修订了《教学检查和报告制度》,规范了教学检查、记录报表,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成立了院督导组,组织了学生信息员,加大了教学检查力度,对教学差错、违纪、事故和问题及时通报,对学生作弊、违纪、替考、缺考都能严格按学籍管理及时处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管理更加规范、严格,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正常、有序地运行。由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组、教研室(系)主任、教研室(系)秘书、教学干事、学校督导组、院领导听课与巡视等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信息采集、加工、反馈系统,加之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协助,保证了教学信息传递的通畅和完整有效。

学科建设

该院目前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和"食品科学(工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以两个重点学科为依托,学院设有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校重点专业,该专业分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二个方向,另生物工程专业分为生物制药、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三个方向,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布局,使专业组成结构日趋合理。学院还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三个硕士点。

科学研究

(一)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教师在教学同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学院有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食品生化研究室、应用生态学研究室以及生物腐植酸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学科带头人为饶平凡教授、叶秀云院长和郭养浩教授,并有一批有科研、教学实力,又有冲劲的学术骨干,他们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下的12位副教授(孟春、倪莉、陈剑锋、林娟、石贤爱、林向阳、汪少芸、刘树滔、李昊、周建武等),其中校聘责任教授3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

学院科研队伍在蛋白质与酶工程、药物生物技术、食品生化、水产品生态养殖等方向形成团队,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1. 蛋白质与酶工程方向: 重点对工、农业和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功能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和表征(上游),基因克隆、重组和表达菌株的构建(中游)和规模化制备和生产(下游)。该方向是当今生物学的重心----即以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将为在21世纪真正实现生物技术的世纪奠定基础。

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本方向目前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以及规模化制备和生产方面具有的明显的优势;但与顶尖的蛋白质研究机构相比,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2. 药物生物技术方向: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结合医药发展需求,进行关键的生化产品和生化过程的本征动力学和宏观过程动力学的研究,进行相关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进而实现工程放大和过程优化。本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反应过程优化、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和相关生物化工新产品的分离纯化等。

(1)微生物过程特性及优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从事微生物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和过程动力学研究,并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优化和相关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从而实现目标生化反应过程的高效运行。

(2)新型环境生物反应器研究

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低浓度生活污水的厌氧菌降解过程,重点研究厌氧生物反应器特性,分别从工程角度和微生物角度探讨生物反应器优化控制措施,并开发实用的相关废水生物治理技术。

(3)生化分离新技术

生化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方向主要根据生化反应产物的特性,研究生化分离新技术与新工艺。重点是膜分离、层析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

(4)在本方向研究中,由洪文荣教授带头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聚焦于制药微生物的菌种筛选、菌种改良、微生物药物基因组学、抗性基因克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基因敲除、基因阻断、基因替换、细胞工程育种、次级代谢产物代谢网络调控与发酵工艺最优化,抗生素分离提取与精制及抗生素产业化研究等。其中妥布霉素生产菌经过品质改良和优化,已实现产业化,其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同遗传性状的西索霉素产生菌--依纽小单孢菌属的基因簇克隆已取得突破,已申请专利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其它研究品种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小诺霉素西索米星核糖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利福霉素红霉素、环孢菌素A、头孢菌素类、克拉维酸钾万古霉素和环孢菌素A等。其生产技术指标大部分已高于工业化水平。

3.食品生物化学方向:在坚实的生物化学的理科基础上,开展对于传统食品的研究。具体而言,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食品分析方法研究2.蛋白类传统食品研究3.发酵类传统食品研究。引入最新的分析手段,是传统食品研究实现突破的前提。本学科开发的色谱、毛细管电泳分析食品的组分及功能的新方法,有效地揭示了传统食品的组分和机理,体现了本学科研究工作的深入性和手段上的优势。在普遍的模仿跟踪国际现成食品科技的风潮中,本学科坚持开展对于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视之为建造中国食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神圣职责,视之为本学科自立于国际食品科技之林的根基。

本方向对黄酒、福州肉燕、豆腐乳以及中国水果凉热性的生化依据等项目开展了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为人们认识这些重要传统食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相关食品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这些工作开始得到国内和国际食品工业界的支持,出现产学合作的崭新局面,正在进入成果纷呈的丰收季节。

本方向的另一鲜明特色是,具有学术界所罕见的成功的创业经历,具有较强的产业化能力,与食品工业界的沟通有天然的优势,实现了与国内乃至国际食品企业的高层次技术合作和交流。目前已与圣农集团、蜡笔小新、福马集团等三家福建省省主要食品企业分别组建共同研发机构;雀巢公司达能、爱芬、日本味之素等公司的合作研究已经开始。本学科正在成为推动我省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动力源。

本学科比较突出的薄弱之处在于争取政府资源支持学科开展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面的沟通能力不足。

4.应用生态学方向:

(1)开拓一种全新的海水鱼内陆养殖技术,已经在南美白对虾石斑鱼属的养殖中获得成功,目前正在想内地推广。这种技术既可以避免海区多变而恶劣的气候造成潜在的风险,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人为随意改善生态条件,缩短生长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2)淡水鱼生态养殖新技术,已经在甲鱼、罗非鱼养殖中获得成功,甲鱼养殖已经推广到福建、浙江省广东省江西省海南省等省,获得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术带头人袁崇桂副教授被养殖户称为"甲鱼博士"。

(二)科技服务

1.科技首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服务。该院利用重点学科和各个科研机构的软硬件条件,积极为本科生的教学服务。近年来该院本科生中开展的科研小组手、SRTP科研训练以及科研创新活动都在学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等赛事中获得奖项超过30项。

现在又以新校区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建设省部共建大学生物学实验中心、教育部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和福建省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实验与创新平台不仅使学生掌握新科技,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2. 科技其次为地方建设服务。近年来该院科技开发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横向经费连续三年实现倍增,2006年人均经费将近10万元,连续两年位列全校第二并获得科技应用推广先进单位。刘树滔等老师连续获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

合作交流

在留日博士饶平凡教授和院长叶秀云教授的领导下,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开发领域,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Davis)、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女王大学、阿尔斯特大学以及广岛市大学、山口大学和台湾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互访关系,该院不仅派出多位教师到这几所学校进修深造,而且还邀请这些学校的专家到该院进行交流指导,先后有日本、美国、英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生物与食品学科的专家、学者来院访问、讲学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人才培训等, 10余人被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建院以来先后派出22人次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研究或者短期访问研究;学院教师经常到美国、日本、英国参加学术活动与交流。

学院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

院 党 委书记:庄晨忠 院长:叶秀云

院党委副书记:叶志清 副院长:刘树滔 倪莉

院 党 委秘书:林燕南 院行政办公室主任:蒋建霖

院 工 会主席:林 娟 院办科员:施小萱

团 委 书 记:颜芳杰 院教学办公室科员:张遵文、卓林

学 生 辅导员:赵 鹏、黄贵闽、林婧烨 院办行政人员:陈建

教学、科研机构

教学机构

生 物 工 程 系 主 任:孟 春 副主任:林 娟、石贤爱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倪 莉 副主任:林向阳、汪少芸

实 验 中 心 主 任:陈剑锋

科研机构

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饶平凡

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郭养浩

教学管理队伍

姓 名 / 文化程度 / 职称 / 职务

叶秀云 / 博 士 / 教 授 / 院长

刘树滔 / 博 士 / 副教授 / 常务副院长

倪 莉 / 博 士 / 副教授 / 副院长、食品工程系主任

陈兴才 / 学 士 / 副教授 /原副院长、现院督导组成员

黄椿鉴 / 学 士 / 教 授 / 退休教师、院督导组成员

陈剑锋 / 博 士 / 副教授 /院实验中心主任

孟 春 / 博 士 / 副教授 /生物工程系主任

卓 林 / 学 士 /研究实习员 /教学干事

张遵文 / 中 专 /助理实验师 /教学干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