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之番
郑之番(1887年-1963年),号桐,江苏吴江人,中国数学家、教育家、诗人和文史学家。1907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美国,是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从事近代数学教学工作的先驱者之一。著有《吴梅村诗笺释》《宋词简评》等文学专著。
教育经历
他立志学数学,1907—1910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共修了18门数学课程。1910年毕业获学士。1910—1911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一年。留学归国后即参加以江南上海等地为主要活动中心的政治文学团体南社。在南社到20年代初停止活动前,他一直是正式社员。这以后他未再参加任何政治社团。从1912年起,先后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等校教授数学和英文。1920年起在清华大学(后改清华大学)教数学。以后除在1940—1946年外,他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直至1952年退休。
家庭信息
其父郑式如在清朝末年得风气之先,在盛泽镇上创设第一所学堂郑氏小学;他重视发展新商业,赞助镇上成立商会,被推举为商会会长。郑之蕃有一个哥哥之兰,一个弟弟永,三个妹妹佩宜、绣亚和光颖。大妹佩宜与同县著名诗人柳亚子结婚。郑之蕃兄弟三人和小妹光颖终身服务于教育事业。郑之蕃于1912年与湖州市的曹纯如结婚,他们有三个子女。长女士宁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后归国的数学家陈省身结婚。两个儿子师拙和志清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先后留学于美国,分别获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其他信息
郑之蕃经历了本世纪上半叶中原地区的动荡时代。他出国选择学数学,已有志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一生未改初衷。在教育园地中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为的青年,促成祖国和社会的兴旺发展。他在清华大学送走一批批出国留学的青年,也帮助接纳了不少学成归国的人才。中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赵访熊、庄圻泰、王宪钧、段学复等都曾听过他的课。
郑之蕃结合自己对中国数学发展史的认识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著有《墨经中的数理思想》和《四元开方释要》等文。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版了他所翻译的美国柯恩所著《微分方程初步》 。后在他采用美国薛尔伍德和泰勒合著的《微积分》作教材时,曾把全书译出。郑之蕃认真于教学,并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他对学生的关心教导不仅限于课内。获他教导的学生感到终生受益,有的坚定了专业学习的信心,有的以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作为楷模。
郑之蕃乐于做教学以外的繁琐工作。他在各校任教时曾兼任过教务长等职。在抗战胜利后曾连续几年主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上海市考区的联合招生工作。在50年代初,为确定通用的数学名词,他不辞劳苦积极承办此事,出面邀请在北京的数学家进行多次讨论,历经3年之久,终于在1956年3月出版了一本《数学名词》 。这使数学研究和教学在使用中文数学名词时有共同的依据,对中国数学工作的发展和数学书刊的出版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郑之蕃治学有中国儒家之风,对史诗字画都有所涉猎,特别对诗词有较深的造诣。他喜读吴伟业诗,著有“吴梅村诗笺释”。他论诗的作品有“冯注李义山诗商”及“论工部长律诤元好问”。他对诗词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著有“宋词简评”,说“宋词之演变与唐诗略同。”他自青年至晚年作诗词不下数百首,可惜多已散失。从仅存的诗词中尚可看出他的功力和兼论时事的见解。
清华辉煌
概述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从1927年创建至今,清华数学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27年至1952年从创建到辉煌发展的阶段、1952年至1979年从院系调整到复建的特殊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在每个发展阶段清华数学系都为中国数学科学之发展和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之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创建到辉煌
从1927年创立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的25年间,先后担任过清华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有郑之番、熊庆来、杨武之、江泽涵、赵访熊、段学复等。他们不仅积极引进和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教学体系,而且力倡学术研究、广泛罗致人才,在短短二十五年里就使清华大学数学从创建走向辉煌。在这期间有许多国内知名数学家先后来清华数学系任教,其中包括孙光远、曾远荣、胡坤升、许宝禄、陈省身、华罗庚、庄圻泰、闵嗣鹤、徐利治、程民德、吴新谋、万哲先、冯康、周毓麟等。1935年还聘请了法国数学家、当时的世界算学会副会长J.Hadamard和美国数学家、现代控制论创始人N.Wiener担任客座教授。这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数学人才,如陈省身、华罗庚、吴大任、庄圻泰、许宝禄、柯召等。可以说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等就是从清华数学系走向世界的,他们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提倡教学与研究兼重,当时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熊庆来在亚纯函数方面所建立的无穷亚纯函数论;杨武之在中国现代数论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棱锥数的华林问题”;华罗庚在解析数论方面关于素数变换的Waring问题的研究以及变数之素数的方程组的研究;陈省身对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以及拓扑学、Finsler几何的研究等。1941年华罗庚的“堆叠素数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首届学术研究及著作发明国家一等奖,许宝禄的“数理统计学”论文获二等奖。
调整到复建
从1952年到1979年清华大学数学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数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及其它院校。由于工程教育的需要,清华大学设立了高等数学教研室,主要担负全校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教授只留下赵访熊一人。1958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科大学的计算数学专业,至1966年高等数学与计算数学两个教研组教职工总人数达到了117人,教授有赵访熊、汝书、周华章。六十年代,赵访熊在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同志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这期间良好的数学基础教学工作也为清华大学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79年清华大学数学系重建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赵访熊出任系主任。从此清华数学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应用数学系下设五个教研室:计算数学教研室、离散数学教研室、微分方程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和数学分析教研室。1986年又增设运筹学教研室。1981年,在刚刚复建两年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就凭着她的特色和实力获得了计算数学学科的博士点。1984又获得了应用
数学博士点。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的数学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年的科研项目都保持在三十项左右。10年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并有不少研究成果获奖。教师中有10余人先后担任国内一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等职务,其中萧树铁曾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在应用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以萧树铁为首的课题组关于水渗流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计算数学研究方面,有限元方法、数值代数、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及科学计算软件、并行算法等均有重要成果,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运筹学研究方面关于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规划研究取得了多项突出成果,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九十年代末期,清华大学数学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1998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也提出了“到2011年百年校庆之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数学系。王大中校长、贺美英书记等现任校领导都非常关心支持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这给数学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抓住机遇,再创清华数学之辉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并把系名更改为数学科学系。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数学学科发展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公、教学、科研等硬件环境,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从海内外引进的各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也为清华大学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数学系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全系教师共计81人,其中正教授37人(含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5人,讲师7人,助教2人。教师中45岁以下者达46人(其中正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讲师、助教共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达43人。13名年轻教授全都有在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之经历。他们当中有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香港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4人获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基金,1人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全系有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正式成员14人(含子课题负责人2人)。此外,清华数学系还是全国工科基础课数学教学基地。近年来,我系先后聘请了国际著名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林家翘教授,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陈省身教授为名誉教授。聘请了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李天岩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王世全教授为客座教授。聘请了北京大学张恭庆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希孺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万哲先院士、马志明院士和袁亚湘、韩继业研究员为兼职教授。
经过几代清华大学数学人的不断努力,现在清华数学系已成为国内几个最具实力的数学系之一。继1981年获得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点,1984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点,1998年获得纯粹数学专业博士点之后,2000年获得了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科学研究方面,近五年全系已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10余项,其中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另外在工科数学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成果显著,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近年来出版教材21部。2000年承担科研项目95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62项。1999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48篇,总数在
全国高等学校数学系中名列前茅。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近五年已授予博士学位20人,授予硕士学位72人。2000年本科生也大幅度扩招,从原来每年只招30名扩大到每年招收90名,这无疑是清华数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祖国教育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清华数学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学系的整体实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应当看到我们的水平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数学系还相差甚远。但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团结起来,努力发挥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作用,努力把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数学系,再造清华数学之辉煌!
人物简历
1910—911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
1912—1920年 先后在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安庆安徽高等学校、上海南洋公学、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员。
1920年 起任教于清华学校(该校于1928年改为清华大学)。
1926—1927年 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一年。
1927年 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算学系主任。
1934—1935年 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1937年 任教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
1938—1940年 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 在上海养病,妻子曹纯如去世。
1943—1945年 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45—1946年 任上海育才中学校长。
1946年 任教于清华大学。
1952年 自清华大学退休。
196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主要论著
郑之蕃.四元开方释要.清华大学学报,1924,1(2):23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