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98年12月,是综合性的国立学术研究机构,涵盖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该研究院由中科院数学研究所(1950年成立)、应用数学研究所(1979年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1979年成立)及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1995年成立)等四个研究所整合而成。根据2020年6月的官网显示,研究院下设4个研究所,包括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3个交叉研究中心。研究院共有307名职工。

历史沿革

初创基业

1950年6月,新中国的科学院建立不久,在百废待兴的情形下,着手筹建数学研究所。筹备处设在北京文津街3号,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任筹备处主任,周培源、江泽函、华罗庚许宝騄任筹备处副主任,田方增任秘书。筹建工作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1951年1月,政务院批文任命华罗庚为即将成立的数学研究所所长。1952年7月1日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清华园内,确立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协同发展的方针。最早成立的研究小组有数论、微分方程、力学、计算机研制、概率统计、代数拓扑学等。

1953年上半年,数学研究所共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专任研究员5人。仅在这32人中,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17人。

进军科学

1956年,通过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数学研究所在保障数学各重要方向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关系密切的分支。同时设立了泛函分析、数理逻辑等研究组,以加强相应理论学科的研究。1957年从法国归来的熊庆来先生负责建立了函数论研究组。同一时期,与力学和计算机研制有关的研究工作则独立出去,另行组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鼓舞下,数学所迈上了向科学进军的大道。

1956年,中国颁发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全部3项一等奖中,数学所获得了2项,即华罗庚的“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和吴文俊的“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

这时期数学研究所的所址有了变迁,1957年临时迁往西苑旅社,1958年迁入中关村(现计算技术研究所北楼)。

1961年按学科建立了研究室,包括"四学科"(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数理逻辑,理论物理,概率统计,以及由力学、数学两所在钱学森、华罗庚、许国志倡导下从事新兴应用学科运筹学的室组合并而成的运筹学研究室。1962年由于国家任务的需要,新建了由关肇直、宋健领导的控制理论研究室。稍后又重设了力学研究室。各项研究工作迅速推进。

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工作陷入停顿。1972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使数学研究工作又重新开展起来。1973年陈景润正式发表了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75年,杨乐张广厚发表了关于值分布理论的研究。冯康等人于60年代初独立于西方创立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许多部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代表性的工作向世人展示了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数学研究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改革开放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下,数学所科研人员努力追赶国际数学前沿,纯粹与应用数学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得到全面迅速的推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7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计算数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算中心(1995年改为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所址在中关村南四街4号。1979年底,根据中国科学院决定,部分人员从数学研究所分出成立了系统科学研究所,从事控制理论、运筹管理、统计学、系统工程以及相关数学边缘学科的研究。数学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与原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推广办公室人员合并,组建成立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则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方向。1982年,当国家恢复颁发自然科学奖时,四个研究所再度以高水平成果而受到社会瞩目。1991年所址迁入中关村南四街甲1号。

199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整合成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科研条件

长期以来,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荟萃了中国一大批著名数学家和系统科学家,在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中,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形成了若干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新的学科方向,解决了一些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数学问题,为中国数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立至今,研究院共获得各种奖励500余项,其中包括: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文俊) 

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吴文俊“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陈景润王元等“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冯康等“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3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00余项邵逸夫数学奖等重要国际奖励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5年8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历年来获得科技重要奖励500余项,包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文俊),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吴文俊“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陈景润王元等“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冯康等“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等),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27(或者2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50余项国际学术奖励和荣誉。

2017年1月,项目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理论与方法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期刊

数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数学所和中国数学会主办的数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36年,是中国数学会最早的刊物,也是中国的第一个数学期刊,主要刊登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具有独创性的优秀成果性论文,例如代数,数论,分析,偏微分方程,几何,概率论等。该刊为中国各核心期刊评选机构所评选的核心期刊,收录该刊的中国国内外权威性检索机构包括:中国国内各大数据库,美国数学学会数学评论》,俄罗斯《数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及德国《数学文摘》等。

应用数学学报》是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国一流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76年,主要刊登国际、中国应用数学及相关领域有关理论、方法或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注重论文的创新性及学术水平。《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将该刊作为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等都为该刊作文摘索引。中国国外数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数学文摘刊物,如美国数学学会的《数学评论》(MR)、俄罗斯的《数学文摘》、英国的《科学文摘》(SA)及德国的《数学文摘》等也都为该刊作文摘。在该刊上发表的文章已成为内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各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晋级、评奖和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系统科学与数学》是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类月刊,是中国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系统科学以及与系统科学有关的数学、交叉科学、工程应用等方面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报告,以及重要学术动态的报道。被中国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或权威性文摘期刊广泛收录,包括:

美国 Current Mathematical Publications、美国 Mathematical Reviews、俄罗斯 Abstract Journals、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德国 Zentralblatt für Mathematik、《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美国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计算数学》创刊于1979年,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是数值计算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的学术性刊物。期刊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科研人员在计算数学基础理论、方法和科学计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具有创造性和重大学术意义的科研成果论文。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是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季刊,主要报道:应用计算机解决各种科学和工程问题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软件技术和重大数值模拟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和研究报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月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的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 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科技期刊,创刊于1981年3月。连续多次被评为“百种中国 杰出学术期刊”。是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在管理类期刊中唯一进入国际EI检索的 科技期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为管理科学重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 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台湾)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电子期刊服务》。

数学译林》是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主办的以译文为主的综合性数学刊物,目的是介绍中国国内外数学的进展,普及现代数学知识,促进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2008、2004、2000、1992)。

人才培养

199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 作为中国科学院数学领域的四个研究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整合成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院至今,数学院不失时机地加强措施,改革创新,在吸引优秀生源、优势学科发展、导师队伍建设、课程规划设置、提倡硕博连读、道德学风教育、开展联合培养等诸多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培养走上了稳定、正规的发展道路,并向新的平台攀升。 

(一)师资队伍 

作为国内高端数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数学院荟萃一批著名院士和一大批学识渊博、学术造诣精深、在科研、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中担当中坚骨干力量的优秀科学家。现有研究生导师1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和中科院特殊人才计划入选者达90余人。

其中,院士17人:杨乐万哲先石钟慈林群陈翰馥崔俊芝马志明陆汝钤严加安李邦河、郭雷、席南华、袁亚湘、周向宇、陈志明、孙斌勇、张平。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7人: 郭雷、席南华、袁亚湘、高小山吉敏贾朝华张纪峰、周向宇、张汉勤陈志明、王友德、程兵、汪寿阳巩馥洲姚鹏飞、张立群、郭宝珠曹道民、杨晓光、周爱辉白中治、张平、张晓、王启华黄飞敏、李洪波、崔贵珍、杨翠红戴彧虹、付保华、许学军、田野、张志涛、岳澄波、明平兵、李竞、孙斌勇、郑伟英、闫振亚、刘劲松、赵延龙、张新雨、许志强、李婵颖、王勇、郑维、刘。

(二)学科优势 

数学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应用数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其他方向,在不断加强学位培养点建设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数学院拥有“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17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二级学科):纯粹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统计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运筹学、经济计算与模拟、数量经济学等;以及 “数学”、“系统科学”、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数学院参与建设的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五个一级学科全部获评A类,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并且由我院牵头建设的“数学”和“系统科学”均被评为A+,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唯一获得2个A+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三)丰硕成果 

一直以来,数学院作为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秉承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世界数学前沿,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方法,热爱科学研究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形成了人才成长与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许多优秀毕业生为中国数学和系统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他们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国家肯定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比如1991年中国学位制度创建十周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表彰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丁伟岳郭雷、刘嘉荃、谢惠民、余其煌和陈贵强等六人被授予“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数学院(含四所合并之前的四个研究所)为国家培养研究生近4000人,近二十年毕业生2500余人。培养了一批从事数学或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和知名国际学者,现有1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博士后): 

(1)戴元本(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入学,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 

(2)杨乐(数学家),1962年入学,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3)马志明(数学家),1978年入学,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丁伟岳(数学家),1978年入学,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5)郭 雷(系统与控制学家),1982入学,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6)黄民强(数学家),1989年入学,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7)张伟平(数学家),1982年入学,200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8)席南华(数学家),1988年入站博士后,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9)袁亚湘(数学家),1982年入学,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0)鄂维南(数学家),1982年入学,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1)周向宇(数学家),1985年入学,201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2)陈志明(数学家),1986年入学,201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3)张平(数学家),1997年入站博士后,202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在数学研究院历年培养的研究生(含博士后)中,有8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3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四)培养特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二段式”培养模式:一年级硕士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下简称为“国科大”)接受基础课程训练,之后回数学院继续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数学院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了硕士生、硕博连读生、博士生培养方案。在学期间的研究生必须完成所在领域的课程学习,提高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强化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质量要求,鼓励学生做出高水平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与培养 

吸引优秀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数学院成立了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广开思路,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生源质量,例如由院所领导、专家学者带队组成招生小分队,到全国各地高校进行招生宣传、提前招生。采取院长实名推荐、优秀生源计划、大学生实习、大学生数学夏令营、科研创新实践等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录取985、211高校学生的比例在80%以上、优良率达90%,录取优秀直博生比例逐年提高,多次获得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制定了学位授予相关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数学学科学位对发表论文数不做具体要求的规定,对学位论文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讨论班、前沿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和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原创性大、涉及面广泛的大问题,避免急功近利,鼓励学生做出高水平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数学院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保持着强势,比如在2004-2009年产生了6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平均每年1篇,其中2006年数学学科有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院入选2篇,占1/3比例;2009年数学学科有3篇入选全国优博论文,数学院1篇占1/3;首届至今数学院获有 15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3篇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数学院每年毕业生约130人,其中约70%选择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2、课程教学与资格考试 

数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学院联合组建数学学科课程专家组,参照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标准,制定培养方案、设定学位课程体系、编制《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和《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设置了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全面接受严格、规范、系统的高水平训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院士杰青等知名学者走上讲台给研究生授课,不少课程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2008年数学院所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统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平台上开设,并是第一个将博士研究生课程列入其教务平台并实行统一管理。 

2009年,数学院实行硕转博考核制度,借鉴国外著名大学资格考试相关机制,比如“宽进严出”,入学后要获取“资格”(qualified)才可以攻读博士学位等等,制定《硕转博资格考试相关规定》、《实施办法》,实行转博分流淘汰制。比如纯粹数学专业根据学科特点只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不招收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博连读生或直博生的学制为五年,入学后的前一至两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由资格考试(考核)的成绩优劣决定是继续从事数学研究还是选择分流。实行资格考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硕转博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工作,并保证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数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个实行资格考试的培养单位。 

3、完善制度和宽松环境 

2003年设定数学院“院长奖学金”,2007年设立“优秀教师奖”,并制定评审规定及实施细则,用于奖励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研究生和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生指导教师。 

数学院建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含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数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业奖学金、数学院学业奖学金,以及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冠名奖学金,如中国科学院博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英达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格林奖学金等。2015年,数学院与沙特阿美远东公司签订协议,接受对方捐赠125万人民币设立“阿美奖学金”,旨在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和研究工作突出的研究生;该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并经费匹配。2017年中国科学院华罗庚数学中心设立“华罗庚奖学金”,在普通奖助学金之上,每年增加支持2万元,达到硕士每年约5万,博士每年约7万。 此外,数学院自2020年开始设立研究生“卓越奖学金” ,奖学金每人10万元,当年度入选者24人;2021年起整合成“华罗庚奖学金”,2021年度入选者34人,奖学金标准为每人10万元。

数学院具有从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的优越环境,拥有全国馆藏最为丰富的数学专业图书馆,藏书逾25万册,有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包括万亿次机群(联想深腾1800)和超级计算服务器,在研究项目、办公条件、仪器设备和后勤管理等方面,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 

数学院一直探索着形式多样和富有成效的研究生思想素质教育。制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例,在已有的学生会、研究生党总支的基础上,成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及教导员制度,设立专职政治辅导员,使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有了组织保证。学生会、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其中最有特色并深受欢迎的“思源纵横大师讲坛”系列讲座,讲座以开阔眼界、陶冶素质为宗旨,邀请国内著名数学家以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向研究生们弘扬科学精神,介绍世界科学前沿,传授思想方法,吴文俊院士、杨乐院士、王元院士、严加安院士、张恭庆院士等先后应邀作过报告,精彩的讲演还吸引了周边研究所、高校的学生,场场报告座无虚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抓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身心素质教育为重点,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交流与合作 

数学院继承和发扬开放、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国门开拓视野,开展了博士后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数学院积极争取国家公派留学、中科院国际合作培养计划的资助,并自筹专项经费,特设数学院优秀人才留学项目,每年选拔最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或高年级研究生前往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师从一流的导师从事重大科学问题的合作研究。 

为充分发挥海外知名学者团队的优势,设立了国内外联合培养计划,与欧美日等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互派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有30余名学生在海外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时间为半年、一年至三年不等;有60余名学生出国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近几年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约20人,其中7人完成学业获博士学位;同时还接受一些从欧美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到数学院开展合作研究。 

5、科学教育融合教育创新 

数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多改革措施及实践受到科学院的充分肯定并推广,2006年数学院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全院办学、所系结合”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获“院所结合研究生教育改革之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12月,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成立“联合研究生部”,建立了统一培养平台,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数学院实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创办“华罗庚班”,探索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办学、数学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数学学科本科生培养计划。随后与山东大学(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分别开设了各具特色“华罗庚班”。华罗庚班采取独树一帜的“3+1”培养模式,提高了华罗庚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更加明显提高了高中生报考华罗庚班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华罗庚班的招生质量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平均水平。同时,华罗庚班也为数学院输送了高水平研究生,以逐步实现“本硕博”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流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2012年教育部、科学院实行“科学教育结合协同育人”,倡导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华罗庚班”模式成为国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之首创,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得到中科院及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发挥引领作用,并大力推广为“英才班计划”和“珠峰计划”。  

6、本科生培养 

2014年中国科学院实行科教融合的本科生教育,由数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集成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院的综合优势,以学术的卓越支持科教融合,建设一流数学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招收数学学科首届本科生30人,是国科大最早招收本科生的学科之一。 

数学科学教育融合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培养体制机制、教育管理平台;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组建教研室、开设课程;组建岗位教授师资队伍、配备助教;建立一支科教融合的高水平的本科生师资队伍。作为数学本科生培养实验基地,开展中学生“科技实践营”活动,组织中学生参观数学展室、图书馆和华罗庚展室等,组织“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等科创实践活动。2018年以席南华院士为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院徽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徽是中国古代数学中勾股定理的一个数学证明。图案为一正方形,内含四个矩形,代表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由四个研究所组成,也象征着研究院总体发展的四大战略任务。

• 理念

数系天地,勤笃求真

“数系天地,勤笃求真”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理念。数学与系统科学来源于自然和实践,同时又服务于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自然界的奥秘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是理解天地间万物的工具和基础。勤奋、踏实、执著是治学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作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勤思笃行,具有只争朝夕、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为了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应当具有敢于挑战困难、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心;具有不怕失败、不怕非议、不怕磨难的科学精神;具有理论“顶天”、应用“立地”的奋斗目标。

文化活动

该院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和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思源纵横系列讲座” 、“院长奖学金评选”、周末电影会、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业余生活。

2010年开始,数学院每年7月份举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数学夏令营,招收全国各高校数学及相关学科的本科生来该院进行集中培训。活动期间,邀请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前沿报告;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组织参观游览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优秀营员将在夏令营期间参加数学竞赛,竞赛优胜者可参加招生面试,有机会被优先录取为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

参考资料

概况介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22-08-02

概况.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