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是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为张乐平。
内容简介
张乐平是我国最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杰作《三毛流浪记》家喻户晓。这本《张乐平漫画全集》囊括了张乐平一生中各个时期的连环漫画作品,是这位漫画家的第一部作品全集,并且前言部分还对张乐平的生平作了详细的介绍。读者可以从这部全集中看到张乐平漫画作品的全貌,无疑会自豪地说:“张乐平不愧为我国的世界漫画巨匠!”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分两集出版,是译林出版社《世界连环画、漫画经典丛书》中的一种。
作品前言
平民画家,一代宗师
我国当代杰出漫画家张乐平,原名张升,1910年10月出生于海盐县县海塘乡张家门。他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员,薪金微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幸而母亲手巧,除平日操持家务外,逢年过节给人绣花、剪纸、缝香袋,挣点钱贴补家用。张乐平小时候最爱看妈妈绣花剪纸,非常羡慕妈妈那双灵巧的手,每当妈妈绣花剪纸的时候,他总是紧挨着妈妈,看着她飞针走线。妈妈用五彩缤纷的丝线绣出了张牙舞爪的金龙、奔腾嘶鸣的骏马、白生生的胖娃娃以及长胡子白眉毛的老寿星,小乐平看了兴奋得手舞足蹈。
时间长了妈妈有时也让小乐平动手剪些双“喜”、“福”字的彩纸,他总是学着妈妈的样,将红纸叠起来,东一剪刀,西一剪刀,三下两下就剪好了。
七岁那年,他偶然看到从点燃的蜡烛上流下的蜡烛油,灵机一动,迅速将柔软的蜡烛油捏成了一个满面笑容、慈祥和蔼的老寿星,家人和邻居见了这个“杰作”后都连声称赞。这便是张乐平最早的艺术创作。
越过家南面的几道田埂和一个斜滩便可登上海堤,海堤外面就是杭州湾。童年的张乐平最喜爱到退潮后的海滩上去画画,因为折根芦杆便可做笔,细洁平滑的海滩就是一张画不破用不完的大纸。他喜欢画妈妈绣过的东西,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有时画入迷了竟连回家吃饭都忘了……
离家三四里有一座小庙,父亲教书的场前小学便在这座小庙里。八岁时,张乐平便跟爸爸在这里读书。
在爸爸买来的一块石板上,除了习字他还画画。由于他对乡里生活观察得特别仔细,因而画出来的东西非常生动。他画农民插秧,哪只手握秧,哪只手分秧,两脚朝前迈还是朝后退,分得清清楚楚,他画挑担,两只手如何握,步子怎么跨,是重担还是轻担,画得明明白白;他画车水,农夫面对稻田背对河浜,伏在横木上,两脚交替踏板,河水从车斗里吐出,汩汩地流入稻田,纯然一幅生动的《夏日车水图》……
九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初小毕业后,父亲将张乐平送到海盐县上高小。由于张乐平聪明好学,深得美术教师陆寅先生的赏识。一次陆先生告诉他,有个叫曹锟的北洋军阀头子想当大总统,为了拉选票,用高价收买国会议员,他的丑恶行径激怒了全国人民,当时小学校里也在办壁报声讨。在陆先生的指导下,张乐平画了一只丑陋的大肥猪,背上背着一只装着血淋淋五千大洋的大口袋。画好后,陆先生十分满意,在画上题了《一豕负五千元》标题后贴上了学校的壁报——这便是张乐平的第一幅漫画作品。
1925年的“五惨案”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在陆先生的指导下,张乐平在一大叠白纸上将“五卅惨案”的经过一幅幅地画了出来,拿到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去宣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这是张乐平的第一次连环漫画创作,小小年纪居然在县城里出了名。
因为生活困难,高小毕业后张乐平没能继续上中学。15岁时,他离家到江苏南汇区(现属上海市)万祥镇一家木行里当学徒。小学徒的非人生活在张乐平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那些悲惨凄凉的日子里,张乐平的唯一乐趣便是画画。
白天忙碌过后,晚上还得给老板看门和搓点水烟的媒头纸。不过这两件事都给张乐平带来了画画的机会。看门的地方就在账房间里,账房间里正好有笔有墨有砚台,而搓纸捻子的纸正好先用来画画,只要在每张纸边上空上一条不画,这样搓捻子时将白纸边露在外面,老板就不会发觉纸上已画过画。不料有一天老板在吸水烟时吹了半天媒头纸都没吹着,于是将纸捻军拆开,这才发现纸上已画过画,于是张乐平遭到了一顿痛骂。
为了能继续画画,张乐平就改用铅笔来画。无论严寒酷暑张乐平都痴迷地画着他的画。最难忍受的是大热天的夜晚,为了防止蚊子叮咬,张乐平弄来两只肚大口小的空酒坛,画画时将两只脚伸进酒坛子,这样就可以聚精会神地画画了。有一天夜晚,他正画得入神,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他急忙起身去开门,没想到两只脚一时拔不出来,他摔倒在地上,脚被摔破的酒坛划得鲜血直流。老板进来后大发雷霆,他看到台子上画了画的媒头纸和地上的碎酒坛后,狠狠地将张乐平踢倒在地,碎坛片在张乐平的右耳根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留下了终生的疤痕……
1927年春,北伐军赶走了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孙传芳,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庆祝北伐胜利,这时张乐平离开了木行回到了家乡,用自己的画笔参加了宣传活动。他把标语“欢迎北伐军”中的“北伐军”三字画成一队队的勇士,把“打倒北洋军阀”中的“北洋军阀”四字画成一只只倒在地上的丑物,他画了北洋军阀“烧、杀、抢、奸”的罪行,画了人民群众声讨军阀的宏伟场面。他的这些画用石印印成招贴画和传单,使人们得到了鼓舞。能用自己的画笔为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出力,张乐平感到非常高兴。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为了谋生,张乐平离开家乡进了上海市一个私人开设的美术学校学习。
美术学校里每天的功课是练习画月份牌上的美女。凭着过去的基础与天生的聪明,张乐平很快掌握了画美女的技巧,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但是张乐平实在讨厌画月份牌美女,他最喜欢画的是那些生活中的不平事。他看见阔老们开着小汽车横冲直撞,看见小姐太太们牵着巴哥犬出入于豪华的商店,看见沿街叫卖、面黄饥瘦的报童,也看见了蜷缩街头衣衫褴褛的乞丐……有一次他还看见一个凶神恶煞的“红头阿三”用警棍殴打人力车夫,车夫抱头惨叫,鲜血从手指缝中流出……黑暗世界中的一幕幕情景令张乐平热血沸腾,他飞快地挥动着画笔,将他所见到的一切描绘在自己的速写本上。
美术学校的教师很少上课,总是叫学生自习,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一次学生们起哄抗议,老师吓得不敢下楼,勉强差女儿传下一个画题:“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张乐平十分气愤,迅速以此画题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一对夫妻躺在床上抽大烟,两个小孩在床下打闹,屋里烟雾袅绕,马桶翻了,痰盂倒了……老师看了这幅交上来的画后大发雷霆,当下就开除了张乐平,倔强的张乐平不以为然,昂头离开了这个乌烟瘴气的学校。
离开美术学校后,张乐平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学徒,不久又考入了三友实业社绘制广告,随后又进了中国化学工业社从事同样的工作。
1932年上海市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抗日怒火熊熊燃烧,张乐平决心以漫画为武器投身社会。他经常与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黄文农、胡考、陆志庠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画社会漫画。随着对漫画兴趣的日益浓厚,他索性走上了专业漫画创作的道路。
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社会中,许多画家或隐逸于山水彩墨,或沉浸于海外艺术,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劳苦大众。张乐平不仅始终直视平民,深切地关注着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还着力于揭露深刻的社会矛盾。1935年,他曾创作过一幅名为《权利与义务》的漫画,内容是一个有钱人用一根绳子依次串起几个穷人的脚,把他们放到山崖下捞钱,钱捞完了,有钱人就剪断了系着穷人生命的绳子……这幅画在漫画界引起了争论。有人认为此画对社会的揭露太残酷,有夸大阶级矛盾之嫌,然而大多数漫画家都站在张乐平这一边。
30年代中期是无产阶级文艺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漫画繁荣的时期。这时叶浅予的王先生,鲁少飞的改造博士,黄尧的牛鼻子,梁白波的蜜蜂小姐,高龙生的左舜生,梁又铭的弗先生等漫画人物相继而出。当时漫画形象虽多,但除了埃·卜劳恩的父与子以及米老鼠、大力水手等外国漫画形象外,国内的儿童漫画形象却还是一个空白。基于这个原因,张乐平反复酝酿后创造了儿童漫画形象三毛,该形象首次出现于1935年7月28日上海市的《小晨报》。
三毛的出现,为中国树立了自己的儿童形象,他以儿童的天真无邪向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乐平的艺术生涯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决心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去完成应负的社会责任与民族使命。“八·一三”炮声一响,上海漫画界迅速组织了隶属政治部第三厅的救亡漫画宣传队,推举了叶浅予为领队,张乐平为副领队。在郭沫若的领导下,这支漫画宣传队辗转苏、鄂、皖、浙、赣、湘、桂等地,沿途以布画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后来,漫画宣传队在桂林市分成两队,其中奔赴战地的队伍由张乐平带领。1940年,张乐平在上饶地区担任了《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的主编,又在金华市参加了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1941年国民党政府下令解散了这两个漫画宣传队,随即张乐平又在上饶市重新组成漫画宣传队,改属战区政治部,继续艰苦战斗。据当年漫画宣传队队员叶冈回忆:“张乐平是漫画宣传队的当家人,也是自始至终厮守的最后一下。全队解散后,只剩他一人还在孤军作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张乐平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以画笔为武器,为中华民族的救亡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业绩,在中国漫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张乐平只身从广东省回到上海市。当时上海工厂倒闭,乞丐成群,满目战争疮令人目不忍睹,然而那些中国国民党接收大员却终日花天酒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张乐平又拿起画笔投入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去。在此期间,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在各大报刊发表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漫画,还和丁聪、陈秋草等人组织了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
1946年4月,三毛漫画形象匿迹八年后又开始在《文汇半月画报》创刊号上出现,内容讽刺辛辣。同年5月12日张乐平的传世之作《三毛从军记》问世于上海市《申报》,引起了轰动。这部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军队腐败的作品以精致独到的笔触,扎实的生活素材,合理又不失夸张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后来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不同的原因使得《三毛从军记》在海峡两岸均不能出版。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当《三毛从军记》终于能够再次面世时,它又一次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和挚爱。
1947年年初的一个夜晚,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张乐平顶着刺骨的寒风从报馆回家,走到弄堂口,看到雪光映照的昏暗墙角里有三个骨瘦如柴的流浪儿,他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上身披着破麻袋片,下身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裤,围着一个小铁罐点火取暖,为了不使这几块捡来的煤渣熄灭,三个孩子轮流向罐头盒里吹气。第二天清晨当张乐平外出时,发现昨晚的那三个孩子中的两个冻死了。远处积雪的马路上,一辆收尸车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只只僵硬的小手小脚伸出车外,随着车的颠簸凄凉地颤动着……
“这是什么世道!”张乐平的心在悲泣呼号。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张乐平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不朽的流浪儿形象三毛终于向人们走来了……
张乐平每天都能见到许多流浪儿,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游走于上海市的街头巷尾,用洋铁罐向路人讨钱,追赶着为老爷太太们打扇,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擦皮鞋,推车子,还时常遭警察毒打。在城市,每年的“四·四”儿童节都是市民的兴奋点,人们总是拥上街头观看盛大的童子军游行。当童子军总司令何应钦在无线电广播中呼吁“我们要爱护儿童……”时,张乐平却从围观的人群后面看到了一个被遗弃、被残害、被驱逐的儿童世界。
为了画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当时上海的陈家木桥是流浪儿的集中地,张乐平便去那儿,坐到他们中间,试着与他们搭话,谁知他们不但不理他,甚至还向他翻白眼,最后他只得扫兴而归。原来,流浪儿看张乐平穿着一身西装,虽然是旧的,却认为他是有钱人,他们受尽了有钱人的欺负,当然不会去理张乐平。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第二天张乐平穿了一身旧衣服,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这回几个流浪儿终于围了过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中的大饼,张乐平很自然地将大饼分给他们,于是大家坐到了一起,逐渐地熟悉起来并成了朋友。这样,张乐平了解了许多流浪儿的悲惨经历。这些流浪儿的经历许多都被张乐平画入了《三毛流浪记》。张乐平是以眼泪和着笔墨来画《三毛流浪记》的,他表达了对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他曾经说过:“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1947年6月15日,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这是一个中国式的《苦儿流浪记》,是对不平等社会的血泪控诉。作品对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孩子们为三毛的经历时而忧愁,时而伤心,三毛的命运竟成了当时上海市儿童生活中的大事,许多人给“三毛”寄来了绒衣,鞋袜等生活用品。张乐平常常回忆这件事:一户人家有七个孩子,他们叫大毛、二毛、三毛……小弟弟叫做七毛。他们的生活比《三毛流浪记》时的三毛要好一点,因为他们的爸爸总算还有个工作,但也苦得很。他们看了《人非草木》、《还有好人》那几段后,非常难过,大毛、二毛呆了半天不肯去吃稀饭,三毛、四毛把自己身上的毛背心脱下来,要送给画里的三毛,五毛看见画里的三毛因为打碎了瓶子而挨打,马上去找了一个瓶子来,要代他赔给店里的老板……
《三毛流浪记》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但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却十分害怕。1947年12月30日国民党当局的喉舌《中央日报》发表了攻击《三毛流浪记》的文章,指责张乐平“这表现太残酷了,太冷落了”,并列举了劝募寒衣节,提倡社会教育等“德政”来掩饰《三毛流浪记》所揭露的社会的丑恶面目。这时张乐平不断收到匿名恐吓信:“你拿了共产党多少津贴?”“当心点!”并扬言张乐平如果不停止《三毛流浪记》,则“将予以不利”。张乐平毫不畏惧,他认识到,三毛挨饿受冻、饥寒交迫的根源就是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不打倒反动派,千千万万个流浪儿三毛是不可能解放的。于是他把家搬到嘉兴市,每天作画不止。由于当时生活的艰难,他患上了肺病。他一面咯血一面挣扎着画三毛,每天叫家人轮流到火车站秘密投寄画稿。
1948年,以阳翰笙为首的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昆仑电影公司将《三毛流浪记》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调动了赵丹、孙道临、黄宗英、上官云珠、吴茵、林默予、刁光覃、朱琳、关宏达、中叔皇、沙莉、奇梦石、蒋天流、林榛、黄晨、石炎、汪漪、王蓓、丁然、王公序、张庆芬等上海大部分的著名影星,他们都甘心为一个无名的小演员当配角,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部电影还是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部国产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9年春,因战争和天灾而无家可归的难童大批地涌进了不夜的上海市,当时报载:“现实中的三毛散布在全上海各个角落,多不胜数,他们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在死亡边缘上挣扎……”宋庆龄先生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向难童们伸出了慈爱之手,策划举办“三毛原作展览会”,创设“三毛生活乐园”,以动员全社会救护“三毛”。中国福利基金会遵照宋庆龄的嘱托与张乐平联系,张乐平欣然应命,夜以继日地挥动画笔,一个月内赶出了三十余幅三毛水彩画。此后,宋庆龄通过报刊公布了创设“三毛乐园会”的宗旨及章程。为使各界人士了解三毛的苦难,伸出援助之手,当年3月宋庆龄借汇丰银行大楼,举办了三毛原作预展,邀请各界名流参观,她还亲临现场,并会见了张乐平,以地道的上海方言与之交谈,并赞许道:“张先生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谢谢您,全国的三毛不会忘记您!”
同年4月4日儿童节,“三毛生活展览会”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隆重开幕,展出了张乐平的三毛原作及水彩画新作330余幅,平均每日观众多达2万余人,大厅里回响着著名话剧演员尹青极富感染力的声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救救三毛!”许多女士看了画上三毛的凄苦遭遇后落下了同情的眼泪。当日下午举行三毛画义卖,主持者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顷刻之间,30余幅水彩画被抢购一空,最高有出至800美元的,三毛乐园会的会徽及张乐平签名的《三毛流浪记》画册也都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在宋庆龄的号召下,许多人以当三毛乐园会会员为荣,纷纷捐钱捐物。当时一个中年男子一下认捐了四个三毛,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有四个孩子,一个孩子帮助一个三毛……我宁可吃穿得艰苦也要这样做。”还有许多孩子伸出他们的小手,送上了一把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及许多学习用品……
4月9日“三毛生活展览会”结束,所得款救助了数以千计的苦难儿童。这次画展给中国漫画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当时上海市民众对此义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三毛乐园运动使无数穷苦孩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援助。
随后《三毛流浪记》电影还跟随宋庆龄参加庆祝解放的义演义卖、募捐慈善活动。这部影片在上海和南京等地上演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电影一起推出的还有张乐平的三毛漫画册与漫画卡。当时宋庆龄主持的义演与募捐场面十分热烈,影片与漫画的收入后来全部捐献给了上海与南京的孤儿院。
在上海解放前夕,张乐平与陈白尘、冯亦代、刘开渠等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筹备迎接工作,他负责组织绘制了一批迎接解放的宣传画。
全国解放后,产生三毛的社会制度被彻底摧毁了,这就给张乐平的创作提出了一个处理三毛形象的新问题。为此,有关部门曾召开过三次座谈会,讨论三毛的前途与命运,最终“三毛是中国儿童的象征,应该结合时代的特征继续画下去”成了主导意见。这样,健康丰满的新时代的三毛开始活跃起来,《三毛的控诉》、《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等相继问世。原先三毛瘦骨嶙峋的形象变成饱满而健壮,伴着他的欢笑,做好事,爱科学,勤学习,成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学习榜样。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张乐平对孩子有着至深的爱。他说:“大树是由苗苗长大的,对苗苗我们要精心浇灌。”他数十年坚持着这一许多艺术家都不屑的“小儿科”事业,满腔热情地播撒爱的种子。平时他工作再忙,只要是孩子们的活动,他总是尽量参加,他还经常到马衙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幼儿园辅导孩子们画画。凡有儿童索画,他总是非常乐意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他曾说过:“有人问我,你的儿童漫画小孩子那么喜爱看,有什么诀窍吗?我想来想去没啥诀窍,就是有一点,我爱孩子。”《三毛流浪记》震撼人心的力量,说到底也正源于他对孩子的热爱。朋友们说张乐平与小孩子一见就亲,一碰就熟。走在路上,他经常碰到一群群上学或放学的小朋友,孩子们看见他就喊:“一二三,张叔叔好!”后来改“张伯伯好!”再后来又改为“张爷爷好!”听到这些稚嫩清脆的声音,张乐平心里真像喝了蜜一样甜……
张乐平平易近人,喜欢结交劳动者。他的朋友有钉鞋掌的小皮匠、修雨伞的师傅、卖青菜的农民等等,他常与这些朋友喝酒聊天。夫人冯雏音早已习惯了他的性格,凡他牵手带来的陌生客人,她从不问姓氏、职业,一概端茶送水,添上小菜,送上一壶热糜儿酒。张乐平说,我乐就乐在能和自己漫画中的朋友一起喝上几杯呀!正是因为张乐平对朋友重义气,在后来的“文革”中,他的一些工人朋友多次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阻止“红卫兵”的非法抄家。
十年动乱,张乐平在劫难逃,三毛自然也逃脱不了厄运,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人性论的典型”、“鼓吹投降主义”、“贩卖活命哲学”、“国内外反动派反华大合唱的急先锋”等帽子。张乐平不断地遭到批斗和折磨,他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一些人把他叫去,当他的面把40多幅《三毛流浪记》原稿撕得粉碎,随后要他自己将狼藉满地的纸片扫进垃圾堆。这无异于在狞笑的敌人面前亲手处理被敌人扼杀的宝贝儿子,张乐平气得索索直抖,他咬紧牙关克制着自己,直到那些人扬长而去后,才终于泪如雨下……一天晚上,张乐平挨批斗后回来,取酒自酌,揽镜自照,画了一幅绝命图——图中的张乐平两眼圆睁,胡茬如刺,画上题上“爸爸”二字,准备了此一生。他朦胧的眼睛凝视着画面,悲愤之情不断地在胸中翻腾着,一种生的欲望又涌上心头:“我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不看看那些人的下场?!”他咬紧了牙关,终于又挺了过来……
1976年“四人帮”倒如,全国沸腾。在听传达粉碎“四人帮”的报告时,听了一半张乐平就兴奋得坐不住了,脸涨得通红,站起来就要走,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是急着要回家画漫画。他那稚气的神态引得同事们都笑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便打起腹稿来,到家后便急急地将大幅画纸摊在地板上,调起已干了的颜料,拿起久搁的画笔,迅速动手画起来,连吃饭都忘了。此时他已年近七十,骨架子硬了,又患有高血压,长时间弯着腰在地板上作画,其艰难是不难想象的。然而他不顾疲劳,连日连夜地画着,没几天,竟画了上百幅讽刺“四人帮”的漫画!
搁笔十年后,三毛终于又复活。“三毛不老,而我衰矣!”张乐平慨叹道。然而衰则衰矣,他却壮心不已。1979年4月24日张乐平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在一片晨曦中挥笔画了一幅《入党图》,画上白发飘拂的作者抱着三毛,三毛手持鲜花喜气洋洋地献给阳光灿烂的党,并题诗曰:“画笔生涯五十春,赢来白发映丹心。七十当作十七样,追逐红旗再长征。”此后,《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以及《三毛学法》相继问世。三毛获得了第三次新生。
张乐平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将人们对他的敬仰表达清楚是十分困难的。
张乐平夫妇有7个子女,但他们先后又收养过许多孩子,帮助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岁月,张乐平长子读小学时,有位同学举目无亲,无家如归,张乐平夫妇热心收留了他;电影演员上官云珠在文革中含恨离世后,她的一双儿女成了张乐平一家的亲人,张乐平夫妇待他们如同己出……在张乐平夫妇长长的一串“编外”儿女名单中,还有一位人们熟知的名字——三毛。这位知名的台湾女作家陈平就是因为酷爱《三毛流浪记》中的小三毛,为自己取了笔名——三毛。1989年,台湾三毛千里寻父,两岸父女相见,传为文坛佳话。当时三毛在张乐平家里住了几天,一声声亲热的“爸爸”喊得他乐不可支,病也减轻了许多。后来三毛弃世,老人悲痛欲绝,很长时间无法解脱出来。
张乐平的心地极为善良,他非常注重人间的情义。当代大画家刘海粟、林风眠等在“文革”中遭到了批判,在最困难的时候,张乐平会偷着去看他们,给他们送去至诚的友情。他常教育子女,为人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后来刘海粟平反,张乐平反而不去了,他说:他现在有人去看了,我就不必去了。人嘛,重要的是在他人困难时帮人一把,而不是在走红时去拍一把。而当林风眠离开上海时,张乐平又是少数几个赶至机场送行的人。
在文革中,有一次造反派把他拉去与丰子恺同斗,因为造反派不认识丰子恺与张乐平,于是“丰冠张戴”,将丰子恺的批斗牌挂到了张乐平的颈子上,把张乐平当作丰子恺斗了半天,没想到他竟一声未吭。事后人问其故,他说“丰子恺年纪比我大,我代他受过,也好让他少吃些苦头。”
80年代初,当他得知小学时的美术教师陆寅生在上海时,便东寻西找打听老师的住址,那天正下着大雨,他也不顾,买了一盒大蛋糕走了近两小时才找到老师家。离别几十年,八旬老师已认不出这位七旬的学生了,这个一生不得志的老师没想到这位名扬全国的大漫画家还记得自己,更没想到这位学生会冒雨来看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张乐平像学生时那样毕恭毕敬地向老师深深三鞠躬,拉着老师的手亲切地连声唤道:“老师,你好啊!”
张乐平生性随和谦恭,人缘极好。有一次,一位朋友突然发现他的鼻子有点歪,于是就称他“阿歪”,他也从不生气,随声答应着。著名美工师韩尚义回忆说:“他比我大七岁,见面总喜欢叫我一声‘童子军’……记不得是哪个美展上,他老远见到我就用和往常不同的大声说:‘尚义,我寂寞死了,你怎么不来啊!’……一种对友情的渴望,从他痛苦的表情中流露出来……”我国漫画界名家丁聪、方成、叶浅予、华君武、张仃、张光宇、黄永玉、廖冰兄、田原等均为张乐平画过漫画像,倘若没这份人缘,绝不会有这种盛事。
张乐平安于清贫,与世无争。50年代,上海市委为了鼓励他创作,分配一套高级公寓给他,结果被他婉言谢绝。80年代初,市政府为文艺界著名人士增加住房,张乐平又谢绝了对他的特殊照顾。张乐平去世后,市委副书记王力平登门慰问时,竟然发现张乐平的卧室下雨天会漏雨,他为张乐平的品格感动了,当时就安排落实了房屋修理的事情。
《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是举世闻名的杰作,其影响令海外收藏家瞩目,曾有人想出巨款收藏这两部作品,但遭到了张乐平的拒绝。80年代初,国画行情暴涨,朋友们都知道张乐平在国画上的造诣,纷纷劝他改画国画,他却仍然坚持画他钟爱的三毛,丝毫不为金钱所动。一些香港电台客人上门来求购国画,均被他谢绝了。他声称他的画从不卖钱。
他的艺术成就的辉煌有时也会使他遭到一些诋毁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总是淡然处之,从来不去争论。
酒是张乐平清贫一生的唯一嗜好,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老酒一杯后画出来的,在救亡漫画宣传队时,有时耐不了酒瘾,与好友陆志过江到汉口街头小酒馆里喝几盅。许多人至今还记得,50年代张乐平在解放日报工作时,常常深更半夜突击画稿,他总是带酒而来,饮完后大笔一挥,作品就出来了。“文革”中,“张乐平不许喝酒”的大字报从单位贴到了多伦路。一向本分的他对这事却有“造反精神”,即使伏案写“检查”时他也会偷偷从小桌底下摸出藏好的老酒喝上几口。有了好酒他还会想起正在“受苦受难”的朋友,不管会给自己惹来什么麻烦,也要约他们来喝上几口。
张乐平说过:“我最讨厌摆阔气。一个人天天山珍海味也受不了。我这一生没有其它爱好,只有喜爱喝酒……我从来没有喝醉过。也从不到大饭店去喝,常常邀几个朋友到街头小馆里喝上几杯。这时候大家海阔天空地聊起来,很多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就从这里来了……”他不善言谈,以酒待人,以酒解愁,以酒取乐,以酒创作……”
早在“文革”时期张乐平便被帕金森氏症所缠,至80年代初病情渐重,创作上遇到了困难。他为自己不能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而焦急,努力地锻炼着腕力和指力。
1983年6月张乐平将他的惊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原稿捐给了中国美术馆。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又拟将自己的传世之作《三毛从军记》捐给上海美术馆,捐赠仪式原定在1992年1月28日下午举行,然而1月24日凌晨他的病情突然恶化,最终没能将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亲手交给国家。
张乐平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国文艺网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顾问,上海美协副主席,《漫画世界》主编等职。张乐平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奖,并荣获我国在妇女儿童工作领域的最高奖——首届宋庆龄樟树奖。
1992年9月27日一代宗师、人民漫画家张乐平与世长辞。
他的逝世令海内外成千上万的读者为之悲痛。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基等打来唁电,山一般的花圈、花篮、挽联中有巴金、夏衍、贺绿汀、张瑞芳、于伶、柯灵、袁雪芬等文化名人以及台湾三毛父母送来的。一幅署名三毛的四代忠实读者的挽联写道:“传四代三毛精神永在,重正气乐平英灵长存”……
1993年11月10日,张乐平的塑像揭幕典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万国公墓)名人墓区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王立平为塑像揭幕,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解放日报总编辑丁锡满等发言,热情赞扬漫画家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代漫画大师张乐平长眠于这个幽静肃穆的地方。
1995年11月10日,张乐平纪念馆和张乐平铜像在张乐平的故乡浙江海盐三毛乐园正式落成,纪念馆由巴金题写馆名。上海市委原书记王一平、上海市委原副书记杨堤、浙江省和嘉兴市的有关领导,张乐平的生前友好黄源、华君武、丁锡满、沈柔坚、特伟、蔡振华、洪荒等以及许多上海中年漫画家专程前来参加揭幕典礼。
张乐平三毛形象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人们喜爱三毛,是因为他正直善良、见义勇为、聪明机智、富有童趣,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社会内涵。在不同的时代,三毛给予人们心灵上的震动,精神上的鼓舞,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许多人都说:“我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三毛形象的各种连环漫画单行本有50多种,累计印数超过1千万册。自三毛诞生以来,他的故事不断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木偶戏、歌舞剧、系列广播、音带、VCD、多媒体光盘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三毛流浪记》曾五次被搬上银幕和荧屏,由王龙基主演的电影《三毛流浪记》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外舆论界认为此片堪与查理·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媲美。1981年此片在巴黎上映时引起轰动,后来又荣获葡萄牙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三毛在当代依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可谓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常青树。在1997年沪版图书订货会上,新出版的三毛漫画系列图书使拥有高科技、大制着等美誉的外国卡通图书甘拜下风,其中《三毛流浪记》荣居畅销书榜首。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三毛漫画图书在中国的发行量并不亚于任何一种外国卡通读物。在《三毛流浪记》发表50周年的1997年6月,据全国30多家城市中心书店销售情况统计,畅销书(文艺类)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的是《三毛流浪记》,这是对三毛50岁“生日”的最好祝贺。1998年入选“全国优秀畅销书”的75种少儿类图书中,三毛作品就占了7种,其中《三毛流浪记》荣居榜首。近几年来,各种三毛作品就曾经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幼儿读物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殊荣。1997年8月,由中国动画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评中国最佳美术片,选最喜爱的卡通明星”活动中,6万多名少年儿童参与投票评选,三毛仅次于孙悟空而位居第二。1998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青少年卡通节上,由孩子们投票评选的“我最喜爱的中外卡通明星”评选结果,前4名依次是:樱木花道(当时正在播映的日本卡通片《灌篮高手》的主角)、三毛、孙悟空、米老鼠。1999年暑期,上海电视台举办首届STV荧屏夏令营,其中推出100多部电影供小观众们评选,结果“观众最喜爱的电影”由《三毛从军记》夺得。1999年《出版广角》期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50年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评选中,《三毛流浪记》名列第19位……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广电部工作汇报时,点名提到《三毛流浪记》等作品,指出:“这些优秀的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益于人们的心灵。”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指出:“我们小时候受三毛这个形象影响很大,《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教育了一代人,现在就缺少这样的形象。”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说:“世上许多连环漫画之吸引读者,固然有它独特引人之处,但像《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等以反映深刻的社会矛盾为主题而吸引读者的,恐怕为数不多。这是张乐平长期在群众之中,生活之中,用他的慧眼才能得到的。”
作者简介
平民画家,一代宗师
我国当代杰出漫画家张乐平,原名张升,1910年10月出生于浙江海盐县海塘乡张家门。
小时候最爱看妈妈绣花剪纸;七岁偶然用点燃的蜡烛上流下的蜡烛油捏成了一个满面笑容、慈祥和蔼的老寿星,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
高小时深得美术教师陆寅生先生的赏识;1925年声讨“五卅惨案”连环漫画创作。
1927年进上海一私人美术学校学习。
1932年走上专业漫画创作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投身救亡漫画宣传队。
1946年4月三毛漫画形象匿迹八年后又开始在《文汇半月画报》创刊号上出现。
1946年5月传世之作《三毛从军记》问世于上海《申报》。
1947年6月15日连环画《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表达了对受苦孩子的深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命运成了当时上海儿童生活中的大事。
1949年全国解放后,新时代健康丰满的三毛开始活跃起来,《三毛的控诉》《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等相继问世。
十年动乱,张乐平在劫难逃,三毛也逃脱不了厄运,40多幅《三毛流浪记》原稿被当面撕毁,几乎逼近绝望。。。
1979年三毛终于有复活了,《三毛爱雷锋》《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以及《三毛学法》相继问世。
1989年台湾女作家三毛(陈平)千里寻“父”,得以相见传为文坛佳话。
晚年被帕金森氏症所缠,创作上遇到困难,先后将《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的原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
1992年9月27日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 (豆瓣).(豆瓣).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