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号
黑石号(Batu Hitam),又名勿里洞沉船(Belitung)、唐朝沉船(Tang),是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一艘阿拉伯缝合货船,约建于830年左右。这艘沉船装载着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其中仅中国瓷器就达67000多件。出水文物包括长沙窑、越、邢窑、巩县窑等瓷器,金银器和铜镜等。其中,3件完好无损的唐代青瓷盘尤为引人注目。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为考古学界带来了两大重要发现:一是成为中原地区以外一次性发现规模最大的唐代文物储藏,这些文物被称为“唐代宝藏”;二是为研究唐朝中国和中东之间的贸易路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发掘过程中,对遗址完整性和船只残骸的保护和研究为考古学提供了诸多详细信息,为古代船舶制造方法提供了新的材料。出水文物及其样式也为中国和中东之间的古代贸易提供了新的证据。
目前,唐代文物 recovered from the Belitung shipwreck 位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Tang Shipwreck”展览中。
详细情况
文物揭秘
沃特法原先只是德国一家水泥厂的老板,他听厂里印度尼西亚工人提到加里曼丹岛 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岛屿水域沉没有古代珍宝,1996年,他带着潜水装备与印尼工人赶往传说沉有宝藏的水域。1997年沃特法发现了明代鹰潭号沉船(音译),1998年又发现了马热尼号沉船(音译),并于同年在勿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沉船,将其命名为“BatuHitam”,中文意译为“黑石”号。对“黑石号”的打捞始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基本完成,从2000年开始对打捞文物进行整理。因为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朝宝历二年(826年)铭文,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宝藏落户狮城
2002年,国内文物界获悉了“黑石号”的简况,立即引起高度关注。南京博物院张浦生先生曾感叹:“黑石号”是个罕见的宝库,其中的宝藏内涵丰富,数量庞大,保存完整。从2002年开始,国内的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文博单位提出了购买意向,但黑石号打捞文物开价4000万美金,并提出宝藏必须整体购买,另外根据合约,探海公司拍卖宝藏所得必须与印尼政府分享,分配方案未达成一致,使宝藏未被推出拍卖。
新加坡“圣淘沙岛”机构(SentosaLeisure)先购买了被打捞文物的数年展览权,随后筹资购得这批贵重文物,被打捞文物于2005年分批完整落户狮城(新加坡的别称),系酒店业已故富商邱德拔的后人捐出巨款,协助圣淘沙休闲集团筹资以3000余万美金购入;虽然这批重要文物未能被中原地区国内购藏,但最终落户于华人文化圈的新加坡仍属幸事。
船只结构之谜
根据李艾华文引述的陈玉秀(曾参与打捞工作)介绍,黑石号船体保存完整,沉船底部破损的大洞推测为触礁所致,沉没地,海床结构为粘土而非岩石,满载的船只激起海底粘土并被掩埋形成保护层,船上运载的大部分陶瓷储存在广东烧造的大堆中,大堆中多装运长沙窑瓷器和铅条、香料。
“黑石号”被打捞后,研究者很关心这艘古船来自何地,属何种结构?《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但对于境外打捞中国珍宝的情况却没有涉及。黑石号运送货物基本来自中国,以陶瓷器为主,起始港口无疑为中国。据多家媒体报道,黑石号船体保存基本完整,采用绳索缝合捆扎船体,从结构看是一艘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这种船体结构是典型的阿拉伯缝合船,制作船体时不使用铁钉。
打捞文物萃珍
据李艾华文介绍,“黑石号”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比较奇特的文物包括10件金器,金器之精美可媲美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朝窖藏出土金银器。其中的八棱胡人伎乐金杯高10厘米,比何家村出土的两件八棱胡人金杯尺寸还略大些。另有24件银器、18枚银铤和30件铜镜,银铤单件重达2公斤。其他零星文物可能为船上乘员的个人物品,其中包括2件玻璃瓶、一件漆盘(残)、象牙制游戏器具(似为游艺用的双陆)和砚、墨(残)。
长沙窑瓷约56500件,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他器型包括杯、盘、盂、盒、罐、熏炉、棉花灯和少量生肖瓷塑。有件瓷碗带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铭文,碗心图案接近阿拉伯“安拉”,宝历二年为李湛年号(826年)。有的碗中写有“茶盏子”,明确标清了瓷碗的茶具用途,有瓷碗写有“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说明产品来自长沙窑,带有广告语言性质,大量描绘有花叶、莲蓬、飞鸟、摩揭鱼纹,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产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的内涵和艺术装饰,也为确立长沙窑瓷的外销瓷器窑场地位提供了证据。带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和装饰,说明唐朝长沙窑为了适应西亚市场需求而调整了自己的产品特色。
打捞瓷器还包括200件浙江省出产的越窑青瓷、350件北方白瓷、200件北方白釉绿彩陶瓷和700余件广东省地方窑口烧造的粗糙青瓷。
沉船陶瓷考证
“黑石号”上的谜团很多,以白釉绿彩瓷为例,打捞出水的白釉绿彩陶瓷器与河南巩县及河北省烧造的同类产品风格近似,但“黑石号”打捞出高达1米的西亚风格长柄高足壶,造型修长而奇特,在国内同样造型的产品从未发现过,同船打捞出一件白釉绿彩的龙头形器与之尺寸匹配,似为壶盖。另外,这批白釉绿彩瓷中有两件碗盘在底足中央分别刻有“盈”字和“进奉”字样。
“盈”字款瓷器以往曾发现过多批,在内丘县城关邢窑遗址曾发现过20余件刻“盈”字款的碗底标本,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也出土过这类刻款碗底。在易县唐咸通五年(864年)孙少矩墓出土过“盈”字款白瓷注子;在唐长安西明寺、青龙寺等地出土过“盈”字款白瓷器。这些国内出土和传世“盈”字款瓷器均为白瓷,均刻款识于器物底部,时代为唐朝中晚期,研究界普遍认为它们为河北邢窑产品,系为皇家大盈库所烧造。西安市收藏家张国柱藏有一件唐代邢窑白瓷碗残件,碗底残存有刻款“大盈”二字,采集自西安津镐路建筑工地,验证了“盈”字款确为皇家大盈库瓷器。“黑石号”出水白釉绿彩瓷盘带有“盈”字和“进奉”刻款,说明它们与邢窑有密切关系,值得深入探究。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大量金银器和“盈”字款、进奉款白釉绿彩瓷,似乎都在揭示这条阿拉伯商船的不平常之处:它很可能搭载了外交使节或兼有外交使命,返航途中携带了作为国礼的皇家大盈库所拨器具。
黑石号沉船打捞瓷器包括唐青花盘、邢窑碟、白釉绿彩及越窑瓷和长沙窑瓷。最名贵的是3件唐青花瓷,是迄今发现的中原地区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但值得探讨的是,这3件青花盘被考证为河南巩县窑产品,纹样与扬州市发现的唐青花执壶、碗、枕等残件近似。从放大图片看,釉面剥蚀处青花绘画的线条均不存在。北方清代民国青花瓷有一种釉上青花的工艺,是以钴料混合釉料在釉上绘画,烧造时钴料烧融在釉层中,“黑石号”是否也属于这种混合釉料绘制的青花瓷器,有待进一步探讨。2003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在巩义市(原名巩义窑址)黄冶窑址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出土产品中有白釉绿彩瓷和唐青花执壶残片,通过考古发掘解决了唐青花的产地问题。今后将“黑石号”上的产品与河南黄冶窑及河北邢窑产品作深入比较研究,将有助于解决“黑石号”部分陶瓷产品产地不明的疑问。
展会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a Khan Museum)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文物展,通过数百件来自约1200年前沉没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原地区天宝“货”,为人们讲述了“隐没”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故事。
2020年9月14日,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在沪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开幕,以纪念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
参考资料
唐代“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在上海展出-中新网辽宁频道.中国新闻网.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