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延登

张延登

张延登(1566年2月3日~1641年12月11日) ,字济美,号华东,别号小黄山居士、白䨲缘人、古香斋主人、汉儒伏生里人、汉儒伏生同里等,山东邹平人。明末重臣。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历内黄县上蔡县知县,迁给事中。时朋党角立,张延登上《感时触事恭陈无党疏》、《会议太轻烦言无用疏》,皆切中时弊。后历官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太仆寺卿、浙江巡抚、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祯十四年(1641年),署刑部,因积劳成疾病逝,时年七十六岁。朝廷赠官太子太保南明弘光时,追谥忠定。著有《京营巡视事宜》、《黄门纪事》、《晏海编》、《悬袖便方》等。

(概述内图片来源:明人绘《张延登像》邹平张姓后人珍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十四日,张延登出生于山东济南府邹平县。张延登家族是邹平西门张氏,先世元末自枣强徙。其父张一亨,字仲春,号义轩,以子贵,累封礼部主事,赠都御史;元配李姓,在张延登出生后二十一日,就因感染风去世。病危之时,李氏嘱咐其嫂刘姓曰:“以是藐婴辱邱嫂,愿儿畜之。”刘氏泣应。于是,张延登由伯母刘氏抚养成人,且因伯父张一元(字鸣春,号仁轩,隆庆辛未进士。官至河南巡抚)无子,早岁间一度过继给伯父为子。张延登少时聪颖,据明·刘理顺《总宪华东张公墓碑》记述:“公幼而端慧,就外傅,辄能嗜古吐奇。”

万历十年(1582年),张延登十七岁。就读于府县的涿州学宫,成绩优异,童子试三场均为第一名。

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延登十九岁。能够获得既(旧时由官府发给的薪俸),并屡屡受知于名先达。

地方任职

万历十九年(1591年),张延登二十六岁。乡试中举。

万历二十年(1592年),张延登二十七岁。联捷(旧时指科举考试中两科接连及第)成进士,名次为三甲第八十二名。据《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履历便览》记载:“张延登(华东),书二房。丙寅正月十四日生,邹平人。辛卯乡试。七岁(曾祖桂,祖佩弦,父元)。三甲八十二名(仕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浙江巡抚,升兵部右侍郎,告病回籍。终工部尚书)。”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张延登二十八岁。授内黄县知县,任内清慎廉洁,“茹蘖戴星,靡利不兴,靡害不除,额外积谷至六千馀石,邻封藉以赈饥”,三年之后,政大成,被各台荐奖十余次。为官期间,伯父张一元曾休假途经内黄,对侄子的治状很满意,笑着对其妻刘姓说:“我们家世受国恩,丝毫未报。小子如今幸能做官,在我身边多年,岂能因贪图安逸而玷污了官鲊、官烛呢?”于是出馀俸二十金,命刘氏转赐其侄,并说:“应当以此补偿孩子。”张延登再拜受谢谓:“大人尝自教儿矣。敢不益黾勉以绍清白!”故而《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下》中说他:“历内黄、上蔡二县,有治行。在官资用一切自家致之。”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张延登三十一岁。是年,伯母刘氏去世,张延登返乡服丧,拊悲痛地说:“我幼年失去母亲,没有恭人(刘氏的封号)的鞠育我到不了今天。昊天罔极!我将何以回报呢?”茕茕泣血,三年如一日。内黄县百姓十分感念他,为他辟地建祠,遇到无法解决的争执时,人们就相率前往祠中祈签卜筊,视所得为平反,各自都能心服地离开;读书人称颂效法他,不减在任执经时,故而许多人取得了功名。内黄籍进士樊吉人(字谦六,崇祯十年进士)为祠题额“杏云”,意为“杏坛之云”。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张延登三十四岁。服阕,补上蔡县县知县,上蔡的绅、叟童、读书人听闻消息,都欣喜地前来迎接,并感叹道:“是其携我公祖治谱来!”此处公祖是指张延登的伯父张一元,他曾镇抚中原地区,时岁饥,人相食,张一元疏请帑藏漕凡四十万金,全活者以数十万计,豫人爱戴。故而上蔡百姓见到张延登也十分高兴。张延登刚履任,即向上级官府详细呈报停止征收荒地银之事。又考虑到当地未交的赋税头绪繁多,侵渔行为难以稽考,于是从征解之日起,保存数目,彻底清算,并刊成书册,几年后,舞文者无所容奸。他给予农民耕牛,筹备种籽,设立粥厂,建共济庄。张延登拿出所有家资用以培养诸生,对于那些贫不能赡、婚不能娶、死不能葬的读书人更是助有加。上蔡县寥阔多盗,一闻警报,他必亲自率领壮兵擒剿,并遍饬保甲,防患于未然,遂成不闭不拾之风。邻县汝阳县、西平等处有重案七十余起,张延登奉批覆勘察,释放情有可原的囚犯,有些已经被他释放很久了的犯人之后仍愿回来坐牢,问他们原因,则泣诉道:“监狱反而好些,家中正遭饥荒啊!”天降大雨塌城垣数十丈、修漕坐派河夫三千名,皆设法筑输,不扰民间一钱一夫。上蔡百姓同样十分感念他,争着筹金为他构建生祠,张延登力阻不能止,只好将聂氏宗祠改作纪念先贤漆雕开。治内创远嚣亭、予负亭、仰谢亭,镌秦相李斯《峄山碑》,刻谢良佐先生格言,作《予负亭记》、《祝文》以明志,著述谕蒙以敦俗,弹琴咏歌不因公事而废。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张延登三十八岁。担任河南省乡试同考官,以得士著称,各台荐奖复三十余,举卓异第一。考满,移封本生父张一亨如其官,本生母李姓赠孺人,伯母刘安人始加赠恭人。张延登前后为县令十年,至此得以授予京职。他曾自述:“我治理内黄时严厉,治理上蔡县时宽仁,两地均无政,而百姓在我离任时攀辕卧辙的情景也相同啊。”吏部尚书李宗延撰《去思碑》赞扬他:“虚家以实邑,瘠邹以肥鲁。”

擢给事中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张延登四十岁。暂授礼部主事。适逢朱翊钧上圣母徽号,他的本生父母再获貤封。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张延登四十一岁。考选授兵科给事中。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张延登四十二岁。伯父张一元去世,服丧期间,张延登“苫伏骨立”,“远近会葬之车奕奕然莫不感动”。

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延登四十七岁。服阕,补吏科给事中,即上《补言官选阁臣疏》、《澄清四议饬吏治疏》、《恶阉谎奏图乱国法疏》、《感时触事恭陈无党之论疏》、《福藩之国又具分封宜速括地太严疏》,正气直声,朝野震之。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张延登四十八岁。参与会试阅卷,得士十八人,其中有两人是会状和榜眼,有五人供职翰林院,为历来校士者所稀见。八月,张延登疏请召用王家屏沈鲤入阁办事。此事据《皇明从信录·卷四十》记载:“(万历四十一年八月),部请召用原任大学士沈鲤。先是,科臣张延登揭云:「自皇上御极以来,阁臣二十有一人,只王家屏、沈鲤有立朝之节,而未竟其用。故部请特召,以章眷念旧臣德意。」”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张延登奉巡视京营,简卒验器,搜弊课功,条上“核兵额、定验期、教骑兵、数军实、严占役、清犒赏、练捕营、䘏班军”八议。编《巡视事宜》一卷,包括勅书、会典、营制、数目、巡察、仪节、日期、规则、循环、会同、马政、班军、赏罚、奏缴、军政、大阅、杂事、纪要这几部分,共一百三十四条,掌垣者叹其言人所难。他所上《会议太轻烦言无用疏》云:“辽左的隐患是由抚镇迁易不常、委任失人、功罪不明、赏罚不决导致的。如今应当责成抚按将吏便宜行事,不要频繁地让朝臣开会对边事揣度臆断,使直接主持其事的将领反倒能够袖手旁观,坐享其成,逃避责任。如果战争胜利,便算他的功劳;战争失败,也没法拿他问罪。这是人臣之利,却不是国家之利!”不久,辽东形势急剧恶化,一如张延登在奏折中所言。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张延登四十九岁。奉旨颁布刚去世的李太后遗诏于山东省、南直隶两地,便道过里,看望了父亲张一亨,就立即赶往凤阳县。公事完成后,张延登疏请辞官养亲,没想到其父的讣告就突然到了。他奔回故乡,搏颊自责,痛不欲生,扶病办完丧事。在离墓北数十步的地方,筑白云小楼一楹、永慕草堂三楹,晨夕哭望。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张延登五十岁。这一年,二东(指山东、辽东)大旱,死亡枕藉,他捐款赈灾,收养老幼,掩埋胔骼,并延请高僧大千追度饥魂,深夜能听到郡鬼走谢声。高僧作偈以诵,有“朗公刻苦大修行,夜起披袈坐未明。多少骷髅相对语,都来窗外听钟鸣”之句。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延登五十二岁。十二月,起复,仍补吏科给事中。恰值朝廷论及张居正之事,张延登第一个上疏为张居正伸冤,朝廷对张居正后人的“官”政策由此得以渐渐恢复。后来张同敞中书舍人,张延登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延登五十三岁。协助林欲楫主持浙江省乡试,得士最盛,其中尤其赏识夏允彝,因而邀请他来邹平读书。夏允彝在张家住了三年才返乡,后来考中崇祯十年进士

辞官回乡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张延登五十四岁。担任武举科考官,首取陈廷对等三十三人,皆为勇武之士。陈继儒寄“门多将相文中子,身系安危郭子仪”之联以赞美他有识人之明。这一年,张延登主持官员考核工作,上《陈肤见以裨实效疏》,希望达到奖廉惩贪、画一严明的目的,请朝廷著为令。得旨,并察接年事例,汇刻成书,存诸部科垂之。张延登遵守父亲张一亨的告诫,没有揭发过他人的阴私,但遇到国家大事时就义形于色,所以从未停止为国分忧,他在部期间所上的《司委任当久疏》、《枚卜奉行宜公疏》、《辽兵氛炽疏》、《辽报愈急疏》、《辽阳濒危疏》以及《辽左议单》,皆侃侃然激风雷而昭日月。因本年明廷在萨尔浒之战中败绩,张延登奏请朝廷派遣科臣及时核查残余部队情况并加以整顿,没有得到朱翊钧的回应。此事据《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卷九》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吏科给事张延登奏言:「东事败之后,各边之精锐几尽,全辽之戈甲一空,见今乘胜补伍者悉残于锋镝之馀,以战则士气不扬,以守则人心不固,非急遣科臣稽核而整顿之,则辽之坏将有不可收拾者!」不报。”考满,朝廷改赠其父张一亨为给事中,妻王氏赠孺人,卢氏县封孺人。

不久,张延登因枚卜之事和其他官员有争执,《台臣保举非法疏》数上,不肯稍作让步,最终自投劾归。此事据《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会推阁员。礼部左侍郎何宗彦以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不署名,不得预。御史薛敷教(按,当为薛敷政)、萧毅中、左光斗李征仪、倪应春、彭际遇、张新诏等,交章惜之;而礼科都给事中亓诗教、兵科薛凤翔又屡驳具如延登指,各归责于辅臣方从哲。”另据《邹平县志·人物考·张延登传》记载:“及枚卜,推何宗彦者一党,推史继偕、沈㴶者一党。延登以分党有争,不署名,上《台臣保举非法疏》。不从,投劾而归”。可见,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朱翊钧让朝臣推荐内阁辅臣,当时很多朝臣把礼部左侍郎何宗彦作为首选人物推荐,另有一部分则推荐史继偕、沈㴶。唯独时任吏科给事中的张延登以为分党有争,故而不署名。何宗彦遂未获通过。御史左光斗、薛敷政、萧毅中等均上疏皇帝,为何宗彦未能入阁表示惋惜,而张延登同官亓诗教、薛凤翔又屡屡上疏纠驳。最终,何宗彦乞假去,张延登也因与朝廷存在意见分歧而辞官回乡。

返乡之后,犹念念国恤,上《驳会议辽事疏》,略云:“今日非尽罢四方募兵之使,不足以息山泽思乱之人心;非早罢登津各抚之建置,并力于广宁卫一处,不足以省天下无益之加派。”后来,邹县、滕县白莲教起义爆发,张延登与县里的士大夫日日经营城守之事,且致信巡抚,希望“诛首恶,散胁从,无调请客兵以扰地方”。起义被平定后,当地百姓没有受到惊扰。

重获起用

天启元年(1621年),张延登五十六岁。即家起太仆少卿。

天启二年(1622年),张延登五十七岁。转大理白族自治州左少卿。朱由校御极,覃恩给命。

天启四年(1624年),张延登五十九岁。升太仆寺卿。

天启五年(1625年),张延登六十岁。正月乙亥,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同年,其父继室焦太孺人去世,张延登返乡服丧。

镇抚两浙

天启七年(1627年),张延登 六十二岁。起复,命镇抚两浙。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卷四》引《启祯两朝剥复录》云:“天启七年五月,张延登浙江省巡抚”,又云:“按实录,在是月癸酉。” 《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张延登传》记载:“辛酉,即家起太仆少卿。甲子,转正卿。乙丑,以继母艰归。丁卯,服除,会推巡抚两浙。”

崇祯元年(1628年),张延登六十三岁。在浙江巡抚任上。恰逢制订戊辰年的大计册,张延登坚定地秉承奖廉惩贪的原则,首毁逆珰魏忠贤生祠,清察苏杭织造太监李实的钱粮,革除行户、行狱,请求朝廷免除鼓铸铜币的息钱,免除因水患造成的欠。为诸生授课,刊印优秀的作文,题名《越观新书》,武林为之纸贵。崇祯帝御极之后,覃恩锡封三代,廕子一人。

同年六月,闽人周三老拥众数万自温州市攻打石浦、杭城,军情紧急。张延登投袂而起,戎服登舟,冒着暑热誓师。敌军当时正聚众围攻昌国卫,转攻爵溪城,尚未攻下,听闻张延登率部将至,退守台州大陈山。张延登会合三区(指宁波市台州市、温州三地)士众,深入剿之,授予参谋成大用作战方略,命他烧毁敌人的巨舰,最终得以生擒敌军头目李俊。敌军残余部队遭受重创,所剩无几,又奔窜进入广东省,明军耀兵而还。沿海父老皆言:“自嘉靖壬子后,久无此奇捷矣!”并将其战功比于胡宗宪。不久,张延登又奏请修筑海塘、申严海禁。崇祯为嘉奖其功勋,晋衔少司马。当时,京城的一些官员因忌恨而散布蜚语,诋毁他的功绩,张延登遂多次具疏乞骸骨、辞新衔,浩然解组,绝口不言,但著《晏海编》存将士攻战之劳苦而已。

再受重用

崇祯四年(1631年),张延登六十六岁。诬枉得到澄清,起升右都御史,掌管南京都察院。有武生违抗判决,纠集百人凌侮台臣,张延登上疏说:“御史之法不行,法更无可行者!武生之众不问,众更无可问者!”最终依照法律对该武生加以弹劾处分,舆论就此平息。明代钱士升《遵旨查奏并陈职掌疏》对此事有详细记载。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亦有提及,文云:“崇祯四年,南京武学生吴国麟等,殴御史郭维,经掌都察院张延登奏黜。”

当时,云南省道御史李曰辅在对崇祯帝的谏言中有“群珰不堪四出”一句,意指“崇祯帝分遣宦官担任要职,这与登基之初的英明形象不符,是重蹈覆辙的行为”。崇祯帝阅罢,很愤怒,将李曰辅从京城外调地方。张延登力为申救,语甚激切。

同年冬,朝廷为镇压刘兴治东江发起的叛乱,命登莱巡抚孙元化派遣游击将军孔有德和千总李九成率三千人乘船渡海赶赴辽东平叛,因遇飓风而退,改由陆行。孔有德等率军至吴桥时,因天气寒冷,缺少食物,加之对朝廷的不满,激起哗变。孔有德领兵折返山东省,一路劫掠,连陷陵城区、青城(今高青西)、新城(今桓台县)等地,后来又攻陷登州,据登围莱。一时兵饷匮乏,人情汹汹。张延登写信给在家乡的几个儿子,让他们拿出所有的积蓄作为饷兵守城的费用。又和在朝为官的同乡们分析时局,极力反对大学士周延儒、兵部主事张国臣主张的对叛军的招抚,上《急陈勘定要着与东事败坏疏》,极言“不得以抚自愚”、“勿以招抚自阶之厉!”张延登主管南京都察院的两年时间,“法体森肃,强御引避,庶奉公”。

崇祯五年(1632年),张延登六十七岁。升工部尚书,寻改左都御史,受到皇帝的召见,谕以:“都察院风纪重任,御史巡方贤否,考核宜严。”张延登奏谓:“天下百姓困穷,全由吏治不清;吏治不清,全由御史激扬无法。臣自应不时参处,仰副察吏安民至意。”回去后,衍绎圣谕,列为简明条款七项,分发直省,晓谕有司,均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张延登屡侍经筵,深受崇祯帝信任,希望告老还乡但不被允许。

受诬辞官

崇祯七年(1634年),张延登六十九岁。主持大计,起草《饬禁约以肃觐典》、《核钱谷以儆官邪》诸疏。一天夜里,在朝房中睡觉,梦见一老人来言:“君九月中当有事,要早做打算。”醒来后,题诗于壁为记。同年六月,东厂番役在南京搜查到原任兰州市知州李景时委托陕西省参议朱纯打算寄给南京左都御史张延登的信件。信中,朱纯希望同乡张延登想办法给李景时升官,并且要在南京任职。然而信还没能寄出就被查获了,朱纯和李景时两人均被逮捕。张延登尽管并不知情,也依然受到了一些牵连,无端被污,义不苟安。他上疏声明自己无罪,皇帝温诏答之;后来又多次疏请罢官调查,皆不被允许,且圣旨的语气更加温和。继而以疾固辞,乃准回籍调理。张延登因此回想起之前的神梦,留下院俸数金,要求时任右府参军的长孙修朝房土地祠。

回乡后杜门著书,不问户外事,所作有《野服见客说》、《水品》、《虫冰集》、《青钱小集》、《拜鹤记说》、《修吟订正》、《兰亭琴谱》诸篇。

守城御虏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延登七十四岁。辞官居乡。是年正月,清兵南下攻陷济南市,又围攻邹平,情势十分危急,张延登率领儿子及仆人们顽强守城,用火器击敌,使敌伤亡巨大,清兵极为痛苦地撤去。不久,难民逃还,说听闻敌人云:“城中当有福人,环紫气烛天,巨神立,不可近也!”解严之后,张延登作《东园小骚》、《孝勇传》、《四烈传》、《三物说》、《蒙古解》、《□□解》(此处二字原文为避清代文字狱作空白,详其文义,当与女真有关)、《蝗解》、《修城记》、《济南罪咏》、《杂志》、《杂事》各一以纪变。张延登有《登莱甫脱水火设抚未可权宜疏》,语极剀切,因为朱纯事的挂累,没能上到朝廷。

同年,朱纯案件查明,与张延登无涉。再次起官,掌管南京都察院,则奏“补台员、定差规”,讯结大案多起,不惮嫌怨。南京发生大饥荒,首倡捐院帑,积贮千余金,差遣官吏分赴江楚买米赈贫,多方设慈幼局,救活了无数弃儿。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先前捐饷募兵、守城御虏有功,张延登得到了朝廷的褒赏。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为奖惩有关官员事题行稿(崇祯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记载:“看得大虏南下,省会失守,凡隶属邑者,处处有风鹤之惊,虽虏间未而一时,守土诸臣与绅衿、举贡等,捐资固守,先事绸缪,纵无击剿献馘之功,实有堵防捍御之力,有未可一概抹杀者。……以乡绅论之,问谁系一城之安危而捐输饷士、指授方略,与民城共守者?原任大学士张至发捐钱四百三十二千、草谷子一百石;见任南京都御史张延登捐饷募夫三百八十名,火炮、神枪、万人敌共计二千件。以上二臣,应各加一级,仍赏银二十两。”

鞠躬尽瘁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延登七十六岁。五月,署刑部,遇到大赦,皇帝的诏书到了,要求限于季夏以前放完所有可赦囚犯。时值酷暑,案如山,张延登昼夜参阅,废寝忘食,又不让吏书帮助,全凭一己之力。每当豁免赃罪,就高兴地笑道:“圣明浩荡,殊恩旷世难遇,沉狱望此一线生机,不再造,吾岂敢以一时偷安误人性命,致一家之哭耶!”

不久,积劳成疾,患了心悸怔忡病。稍作休整,遵“计后补行考满”之旨,扶病北上,便道返回故乡,居住数日,就要立即赶路了,亲友饯送于途者犹酬酢欢笑,不异平时。十一月初八日晚,怔忡病再次剧烈发作。初九日,晨起栉沐,端坐着感叹道:“我无法再去京城为皇帝效忠了!”此日正午,端然而逝,语不及私。朝廷赠官太子太保弘光时,追谥忠定。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 地方治绩

张延登为官四十余年,克勤克俭,敢于直谏,爱护百姓,乐善好施,颇有政声。他任内黄县知县时,为政尚严明。创立学校,考核士子的学业;修筑城郭,建造桥梁,百废俱兴。当时正有倭患,他招募士兵加以训练,且囤积了六千余石的谷子以备不时之需。张延登重视文教,在内黄建远喧亭,弹琴歌咏,教化百姓。又搜集刊刻当地唐朝大诗人沈佺期的诗作,培厚地方文化风气。

张延登任上蔡知县时,公正执法,驱逐奸吏,无论案件重大与否,均亲自审理。当地已多年歉收,赋税又繁重,上司却命令他严加督责,饥民号泣之声堪怜。张延登对百姓的处境很同情,他施粥劝贷,全活了数万百姓。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山东地区大旱,死亡枕藉。张延登拿出家中的粮食和钱财救济众多贫穷百姓,收养老弱病残,掩埋无主尸骨。

张延登晚年任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时,恰值南京遭遇大饥荒,他倡捐院帑,积贮千余金,派遣官吏赴江楚买米赈贫。设立慈幼局,救活无数弃儿。都察院本非救灾机构,他尽力赈灾,可见其爱民之慈心。

• 反对党争

张延登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担任吏科给事中,当时朝中朋党林立,为害朝纲,他上《感时触事恭陈无党之论疏》,力陈其害。认为:“近来士大夫由于意见不同,因此有了门户之分,当前最势不两立的,就是‘质疑东林’和‘袒护东林’两派,由于人心不服,导致相互抨击。藤蔓丝,更加难以缓和。”他建议:“今后朝廷再议论某人的得失,应当以被论者自身的生平为实录,不可牵连过多,不能说这是某朋党里的人故而处分他;今后被论者也要听从有司的处理,不必为三窟藏身之计,不应辩以我是某朋党里的人所以受到牵连;今后旁观者应当根据事实判别是非,不应有党同伐异的行为。如此则藤蔓棼丝,皆可解矣。”可是张延登的建议最终无人听从,且因与东林党意见不合,自己也被诬为“齐党”。此后,牛李党争逐渐激烈,大臣不敢左右袒护姑息,只好假借频繁会议暗中为之调停,且谋自便,朝纲日坏。

• 规范吏治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针对当时吏部官员迁转频繁、影响公务的问题,时任吏科署科事给事中的张延登上《铨司委任当久疏》,认为吏部铨选之郑观应久于其任,不应变动过勤,原因在于“近来事例冗杂,吏道多端,而吏胥之冗窟其中者,皆长子孙,亲戚相传,云仍世守。即精明强敏之人,假之岁月,犹恐未能理其绪而解其纷。今乃以席不暖、突不黔之官,御子孙相传世守之吏,吏常为主,官常为客,入暗而呼烛,面墙以求孔,安得不受侮于吏哉!”明末吏胥的录用经常在家族内传承,父传于子,兄传于弟,官员莅任时间不长,工作熟悉度不够,往往遭受群吏欺瞒。张延登建议:“在各省司官酌量新旧之时,补齐四司(指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吏部清吏司)掌印郎中。余司(指除文选司以外的三司)三年后方可依次至选司(指文选司),选司一年后依次升太常(指太常寺少卿)。欲休沐即不得升正郎(即郎中),已掌印即不得复告假。使新旧常得相接,去来各有定时。中间倘偶有事故,不妨别为闰法以通融之。吏知官之久,则惮其官;官视职之常,则殚其能。”如此则奸伪可革,流品可叙。

军事成就

张延登有军事远见,深知韬略,极具爱国热忱。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武备松弛,他见明朝在辽东的驻军存在极大隐患,且对时局的发展无法做出准确预判。上疏言:“以辽事论之。兵难遥度,欲会素不相习之人为隔垣之视,不亦左乎!”张延登认为:“即使要议兵、议饷,也要先核查一下辽东部队人数从旧日的十一万降到如今八万的原因,查出其中的逃亡隐占者。不应仓促冒失地商议增添兵饷。修复屯田、缮城堡、练兵卒,为百年无事之图,和蒙古交好互利,这是上策;如若不得已发生战争,须以逸待劳,万不可衅自我开,让敌人找到口实归罪于我,这是中策;尺籍空虚、粮饷不继,我军无法制服敌人,又白白地失去羁之义,使中原率先疲敝,这是下策!”可惜这些意见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该奏疏上于万历癸丑年,早于努尔哈赤起事五年。后人阅此奏疏,无不慨叹其人有先见之明。

文化成就

张延登博学能文,一生交游广泛,生前著有诗文集二十卷,然历经明末战乱,多已散逸。王士祯评价他:“公文言文极有法度,赤牍跋尾、单词片语,皆有坡谷风。”

生平素好医学,著有《悬袖便方》四卷。该书按病证分类,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或疑难病证,总计二十四门,以“简、便、廉、验”为基本内涵,撰述著者家藏及收集之单方、验方近千首。著者于每门最后均谈及与该门相关的饮食禁忌、物食相反和调护等内容。

张延登能琴,所作有《修禊吟订正》、《兰亭琴谱》诸篇。《修禊吟》是一支古琴小曲,既云“订正”,则是张延登根据自己的见解对原作加以更改,成为新的版本。《兰亭琴谱》当是以王羲之兰亭集序》文意所作的琴曲,这种做法为明代琴谱所屡见。关于张延登古琴曲改编及创作的记载,可在其孙张实居萧亭诗选》中得到印证。是集卷三有《半园偶成》五古一首,末云:“家有雷氏琴,祖制《兰亭》谱(小注云:先忠定公有《兰亭》曲谱)。静扫松间石,铿然一再鼓。曲终心自怡,苍苍山月吐。”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张延登家世资料参考来源:刘雪乔《明清之际山左邹平县诗人张实居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

轶事典故

长白遇兔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明代画作《长白仙踪图》。此画为绢本,设色,纵35.7厘米,横97厘米。绘者为明末画家崔子忠,所绘像主即张延登。画面的主场景为张延登布衣扶杖而立,一只白兔紧随其旁。这幅画描绘的是张延登于邹平黄山遇白兔之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春天,张延登与友人来此处踏青,行至山坡,望见有一只白兔从草地里一跃而出,张延登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就在山中开凿一处洞室,并建一亭,名为“兔柴”。“兔柴”建成后,张延登时常徜佯其间以为消遣。山在邹平县南十五里处,民间传说此地是白兔仙隐居修道的地方。

据张延登为画所题《白兔公记》自述:“万历戊戌(1598年)春,余偕友人,郊行于此(邹平长白山麓之黄山)。有兔骇草中,倏而上。迹之,正当坪中。余曰,此吉地也。”《道光济南府志》也收录了这篇文章,但词句与画上所题文字多有不同。后来,张延登在此坪之上筑洞室及亭,题名“兔柴”。崇祯三年(1630年),他读到唐人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诗云:“旧事仙人白兔公,调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注又云:“《一统志》载,长白山又名会仙山,白兔仙居此。”因悟长白所见白兔即仙人白兔公之物,不禁慨叹“兔柴名号其天授乎!”

崇祯四年(1631年),张延登于南京雷姓画师处,获见一幅《白兔公图》,图中手握茯苓、穿草衣者为赤松子、雨神,黄冠道服、手执荆杖、旁随白兔者乃白兔仙。他更感惊喜,即让画师临摹此画,携归悬于邹平黄山之“兔柴”,并自撰《白兔公记》,详记此遇。后又请董其昌抄录一卷,卷首有文震孟题写的“长白仙踪”隶书四字。

崇祯七年(1634年),张延登请画家崔子忠仿照前图意境为己绘像,是为《长白仙踪图》。画中有崔子忠的题款“甲戌三秋同里后学崔子忠奉教华翁太老师沐手谨图。”图上除有张延登楷书题记外,又有董其昌、姜逢元诸人题记。此图历经清沈田莘、近人王存善朱屺瞻收藏,今完好保存于上海博物馆中。

张延登黄山遇兔之事在当时被演绎为传奇,邹平黄山的超然洞曾塑有白兔仙翁像,董其昌有《兔柴记》,周延儒有《兔柴歌》。张延登之孙张实居的《白兔庵》诗、王士祯的《兔柴诗》都涉及了这一传闻。清人张吟修《黄山兔柴怀张咏公》诗专咏此故实:“山风谡谡鸣松枝,超然洞口云丝丝。萝壁苔垣倚翠巘,当年少保此栖迟。少保挂冠卸獬豸,平泉草木烟霞里。留侯期与赤松游,兔柴先招白兔子。小山招隐桂树丛,半偈山房悟色空。陈继儒诗咏元宰记,一时名流挹高风。百年黎老失闻见,物换星移景色变。还忆仙人白兔公,柴门流水长惓惓。”

养鹤

张延登巡抚浙江时,曾养过两只丹顶鹤,一雌一雄。离任后,他将仙鹤携归故乡。后来,这对仙鹤孕育了两只鹤雏,张延登认为这是祥瑞之事,于是请画师绘图,并让他很赏识的门生陈子龙赋诗记其事。陈子龙《御史大夫张公抚浙时携二鹤归山东孕二雏焉以为瑞也图以记之命予赋其事》诗云:“云海浩无端,白日开高清。老鹤凌波涛,双羽翻然明。影落芙蓉池,沧州渺玉京。气塞顿高,仙才饲牙军。瀛风修神骑,瞻望虚遐声。徒存俗羁愤,永保旷士贞。玉衣随素装,放志怀峥嵘。芳园荡禽性,幽人知夜情。傲静济河上,横翼风云平。和光动俦匹,远泽胎精英。二雏鸣啾啾,物小神矜盈。日长烟霞姿,弱翮霜华成。思昔太古时,人鸟无相争。机物日夜深,樊笼何纠萦。物困智垂尽,鼓息阻芽萌。天地已促俭,区区思专生。张公今亚相,盛德滋雄名。炳广揽国纲,日月在轩楹。惠心感洁材,清绝成符祯。安坐理天枢,缭绕红玉。”

争寺基帖

如今的寒山寺碑廊 里保存有一块由张延登、钱谦益姚希孟三人所书《争寺基帖》残石,又名“争寺产碑”。高0.3米、宽约0.85米,据《寒山寺志》记载:“无年月。共三段。第一段,五行,草书。第二、三段,皆七行,行书。行字不等。前题名,八分书”。据考,崇祯三年(1630年),寒山寺住持明五为制止豪民侵占寺基,请文震孟撰文证明其事,即《寒山寺重建大雄殿记》碑。后又有张延登、钱谦益、姚希孟等官员出面书帖纪事。

从残存文字推测,碑是为当地豪强霸占寺基事所立。此事聚讼不已,张延登、钱谦益姚希孟诸官员从维护佛寺的立场出发,纷纷表达愤激、谴责之情。当时寒山寺的住持应是明五,明五将张、钱、姚诸人书信刻石镌于山门两侧墙上,目的是镇慑觊觎之徒。

其中张延登写道:“寺基俗占已非法,况既受赎价而复不退出,是豪民也。寺中僧何不鸣于官耶?阅文太史姓书字,漫为书之。济南黄山居士。(张延登印)、(壬辰进士)印篆文”。

《争寺基帖》碑文漫,已是残石。陈夔龙将其嵌于寒山寺碑廊外的北墙上,保存至今。

多蝠砚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张延登与友人毕自严、杨槚同游泰山,三人各有纪行诗文,后合刊为《三叟同游记》。据毕自严所记,“癸亥,脂车入曲阜市,晚宿大汶口遗址”。张延登即于此时“行饭至水滨”而获得“多蝠”石材。此事后被王士祯收入《池北偶谈》,成为泰山最早发现燕子石(即三叶虫化石)的文字记录。

尔后,张延登将此石制为砚,因石上三叶虫体似蝙蝠,取其谐音,名之曰“多福砚”,又名“砚”。张延登以“白䨲缘人”之别号撰“太山所”铭文,镌之石上。同时又命门人刘理顺马世奇夏允彝高名衡各为铭赞。此砚今保存于故宫博物院

聊斋志异·库官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库官》记载了一则传说:

邹平的张华东公,奉皇帝之命去祭祀南岳衡山。路经江淮平原,需要在这里的驿站住宿。前驱官禀报道:“这个驿站中有妖异作怪,在里面住宿定会招来麻烦。”张华东不信。到了半夜,张华东穿戴齐整佩剑而坐。一会儿,听到有靴子走路的声音进来了,原来是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戴黑帽,扎着黑带。张华东很奇怪,便问他的来历。老人叩拜说:“我是库官,为您管理库存财物已经很长时间了。幸遇钦差大人远道来临,下官也好卸去这个沉重的负担了。”张华东问:“库存多少?”老人回答说:“二万三千五百两银子。”张华东以如此多钱带在路上很累赘,便约好回来时再与他查点验收。老人答应着退下。张华东到南中,得到的馈赠非常丰厚。等到归来时,还是住宿在原来的驿站,老人又来拜见他。当问到库存钱财时,老人答道:“已经拨充辽东兵饷了。”张华东对其前后说法深感惊讶。老人说:“人生命中注定的收入,都有常数,分毫不能增减。大人这次出行,应得的钱财都已如数得到了,还求什么呢?”说完,就走了。张华东于是计算他这次所获得的钱财,竟与老人所说的库存数字正相符合。他这才慨叹“一餐一饭皆有命定,不可任意强求。”

史书记载

明·李本固《汝南遗事·卷下·张延登》

明·成基命《云石堂集·重修内黄令华东张公生祠》

明·陈子龙《祭张中丞文》

明·刘理顺《刘文烈公全集·卷十二·总宪华东张公墓碑》

明末清初·方拱干《明太子太保两京都察院掌院事左右都御史华东张公墓志铭》

明末清初·赵《重修上蔡邑侯张公祠记》

明末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传·卷四·张延登》

明末清初·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下·张延登传》

清·杨廷望等《康熙上蔡县志·卷之九·人物·张延登传》

清·王赠芳等《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人物六·张延登传》

民国·栾钟垚等《民国邹平县志·卷十五·人物考上·张延登》、《民国邹平县志·卷九·古迹考二》

人物评价

崇祯帝:尔 提督军务巡抚浙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延登,谟经世,文武宪邦。历中外四十年,一琴一鹤;简点生平大节事,纯孝纯忠。木本水源,每陈情而泣血;居仁择里,恒约己以裕人。爰自花封,旋祠部。声华蔚起清望,封驳特授直臣。班朝视军,鹭序与虎营并肃;衡文计吏,鸿才与骏品兼收。廷尉为汉代于张,寺乃禁中颇牧。既还辕于三楚,寻推毂于首藩。维此多士思皇,夙已网罗乎麟凤;今兹百城待命,蚤知弹压乎山川。府霜凝,将吏仰清而廉法;辕门日丽,士氓依旭景以怀来。海国藉以宁,乾坤繇之清泰。斯乃划金城于万里,而宸顾于九重者也。……于戏!尔之嗣父秉中原地区,而尔又振起其家声。乔木世臣,前后相望。其务益殚忠谟,襄伟绩。克壮干城之烈,永垂社稷之功。将麟阁开图而凤纶叠贲矣!

明·张鼐《大理寺左少卿张延登》诰敕(按,张时任少詹事,为朱由校草拟诰敕):朕思圣王画象,何择非人?廷尉称平,惟良折狱。既谠臣任祥刑之重,宜上卿覃衮锡之荣。尔大理寺左少卿张延登,伟才济世,劲节匡时。两试花封,散芾棠之雨露;载司梧掖,著蒲轶之风稜。有谋入告于君,所学必行诸己。直如弦而信道,藩篱不设于胸中;坚匪石而沉几,波浪自平于局外。凡所纠弹,护君子不阿邪类;暨诸建白,忧君国非为身名。片言能定世嚣,一去不随人热。朕服在厥初,人惟求旧,惟尔正直忠厚为本,作我明清平允之司。起家食而仪羽朝端,不独爰书之审克;参卿贰而折衷国是,宁直比律之简孚。晋尔月卿,用酬天牧。兹授尔阶为中顺大夫,锡之诰命。于戏!当今世情重而国典轻,使庶政日坏于姑息;茕独虐而高明畏,令天子亦穷其好生。顾何以司寇敬而周脉长?寿民寿国;何以士师允而虞风动?惟畏惟明。佑我嘉师,尚赖良佐。钦哉!

明·胡维霖《张华东抚台革行户叙》:昔韩雍(谓韩雍)之抚江以西,迄今父老犹颂不置口,谓其平市价、黜奸贪,清正若神明;其抚两广,以大藤峡为贼薮本,先薄其本,如常山蛇势,首尾交应,是其谋略,迥绝千古。夫谋略也,而出于清正,说在《素书》,书曰:“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又曰:“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子房得之以佐汉,乃能制胜而为帝者师。大中丞华翁张公之督抚两浙,一本留侯心法,故出奇计于海上,力主捣大陈而联络三区,扫穴无遗,功固不在断藤之下。其察吏也,谓幽莫幽于贪鄙;其自治也,谓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其仁以亲民也,真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诸美政无论试论革行户一节,中丞所以唤醒一世之顽冥,意深远矣。若吾,俨然临于民上,而忍攫物于市,面目将何施?吾侪所需于世无几,而忍以口体吸民脂膏,孽将谁受?是贪吏之乐有行户,非惟不爱民也,抑且不自爱;非惟不自爱也,抑且不爱其子孙。稍知官箴者必不肯为。无奈行户之名尚在,徒兹狡兔之三窟;革行户之弊不勇,犹持首鼠之两端。中丞革之务尽,即胥役,不敢取一丝一绵,并不敢取一扇一镜。而躬先俭约,非延师,不市肉,澣衣布被,泊然如道院。一时属吏凛凛向风,不肖者固因以汰其侈,贤者犹藉以进其德。圣湖真廉泉,海国皆冰树矣。说者以公抚两浙,方之海忠介(谓海瑞)抚三吴,而吾谓忠介未闻以谋略著,则伯仲之间见项忠耳。尝闻唐相杨公权(谓杨绾),大臣减音乐,勋贵撤驺从;宋相司马(谓司马光),外夷戒勿犯边。当今圣明急需皋之臣,或使公典枢密以运筹帷幄,或使公总栢台以风纪庶寮,区区神爵、五凤云乎哉?而浙人不能留公,亦犹忠介之去吴,襄毅之去江以西,则后之思公者,亦犹之思忠介与襄毅而已矣。先生归而过城,试问诸黄石公

明·朱国祯《贺张华东抚台覃恩序》:我浙自华东张先生填抚以来,新天子若曰:“予历服,开太平,在庭鲜当意者。且告方隅尚儆,所在有灾,独两浙宴如。予早朝,望东南霞彩时时流动,意必有宝臣福此一方。覃恩制词,宜郑重加等,以彰茂绩,时益康哉!”诸臣拜手受命。岁方大,梅蕊吐三秀之瑞,新春五花之纹。司署诸公属余言以贺。自惟拙钝,凡遇海内贤豪,一见即觉目成。于东省先后得三人焉,识葆素董公于南,识先生于北,董温裕缜密,先生俊爽宏博,心仪决大受大用。比归田,祯卿冯公(谓冯可宾)来理我湖(指湖州),先生亦以开府至,自幸均庇宇下。冯以给谏征入,余心慊焉。先生功成,适际清泰,吉祥善事,一并而至。前此扫翰海之鲸波,洗妖珰之馀,威惠洽,天实相之,雍容指麾,克而承之。夫功名之际难言,福禄之绥有本,赋者天也,享受者人也,际遇者时与事也,天与人合,事与时合,人又与人合。先生方岳凝姿,钟鼎振响,尽人事,荷天恩,乃为南薰之歌曰:“南有星兮北阙有书,互辉煌兮垂下纶与丝。风和兮浙水之湄,泰山顶上兮玉检金芝”。正与先生之申之期相值云。一时大吏,皆名德夙望,仰佐下风,而余不安然田里,又执笔绘日描天以自悉,其恳恳、其盛美可胜道哉!言无当,言不传,质言则彼我之情鬯而读者亦觉泠,有不尽之味。野叟何知,质而已矣。

明·朱国祯《贺张华东抚台寿诞新给诰命序》:今天子即位,内而阁部,外而督抚,多所易置,独我浙抚华东张公眷留甚切。维时岁大有年,民安盗息,各属并奋。即以我湖言之,府有金侯,理有胡侯,县有胡侯、张侯,皆初受事,厉精爽,剔弊厘奸,丰采烨烨。公雍容式而统之,朽祯得安枕下,对梅花而索笑,抚冰弦而歌,私心以为千载一时。兹王正前夕,金侯贻书言:“初春十有四日,抚公寿辰,新膺诰命,致词以贺,当属之子。闻子词以人品为迟速,张公天下第一流人物也,于此何居?”朽唯唯,即援笔书之曰:“天之爱人甚矣,固将人人而福之,然非能别为一福,累砖泰山之顶、接梁沧海之滨也。因其人而已,心平与之平,心正与之正,心和与之和。平也,正也,和也,为之干也。干立而生机浡,富贵寿考,子孙盛贤,则其枝叶无勿鬯焉。公自长谏垣,历卿寺,先抚楚以及我浙,余间一再见京邸,其姿春山之耸而温也,其气长虹之亘而静也,其议论四渎九流,条理井井,不泛不杂,卒泽于尾闾也。先典浙试,得士甚盛,余耳目隘,不能遍识,郡中郁侍御(谓郁成治)居一焉。侍御之贤,不于湖,他可具见,是浙人蒙休藉宠之造端。而今熙熙皞,一煦而皆醒,一拂而鲸尽扫,一号令而百城三千里之幅员,若大猷而顾化。所以然者,持之以平,居之以正,出之以和,而天地应之,尽萃其福以归之。朱夫子谓,韩魏公只是有福。说者谓道学先生于公犹未满处,余下一转语曰:‘此字难谌’,《洪范》首已揭出‘德为圣人亦福也’,最先者寿,非福何以居之?方今朝端精彩,真世界重开。顾君对登答之难,聚讼会议之难,心重臣,不免呵叱,天清而雷,日朗而闪,未易措手。浙亦佳,公且安之,开戟,奉玺书,椒盘引寿酒之馀,烟火丽长春之景,坦然顺适,怡然康宁。大江之南,海不扬波,山川出云,泽我下土。公自副院召入为左,为正卿,岁月稍添,其算益精,福且无量。朽奉下风,述盛事,以应金侯之命”。文成,汤始沸,烹茗,进可七。习习清风,除旧迎新,两子承欢,六孙绕膝,又公波及之馀也。

明·朱国祯《贺都院张华东》:伏以铃阁冲霄,半壁东南环玉戟;节楼辟地,长城海岳覆金瓯。惟国上才,在人至喜。恭惟老公祖台下,位邻乾柱,权握坤维。起家东岱之一人,应世瑞虹不偶;挺身夕郎之六察,朝阳鸣凤独高。诚披沥于青蒲,言言石画;才俊甄收于彤管,箇天孙。握文武之□筹,福日时穿星洞;开幪之万厦,云常憩珠宫。操纵在心,江海之鱼龙收浪;生肃互运,山川之草木飞花。方倚中权之重,随傒北斗之升。侧躬深壑,引领崇台。敢云邀一见之荣,自喜结千秋之契。参旗方天画戟,堂堂快睹非凡;月析星垣,耿耿神依勿替。惟老夫之有赖,实大钧之无垠。阶难蒲伏忱效芹,将弥切皈心,载专拜手。

明·刘理顺《寄华东张老师》诗:正色立朝不染身,力辞瓜尔佳·荣禄遂初真。洞开白兔云烟窅,灯现青峰月影新。万卷图书繙午夜,一炉丹火羡长春市。苍生系望东山久,达节何如仿圣人。

明·刘理顺《总宪华东张公墓碑》:公天性敦厚,以故发于忠孝者挚而笃,孝之笃在曲全于两考之间,而权以合夫经;忠之笃在随时尽力,仕历四十年,终始一节,而共以致其躯。曾之养志,武侯之鞠躬,其庶几乎!生平慕海忠介(谓海瑞)之为人至,形诸留台之题联。兹考公之敭历,自邑令历谏垣、卿寺、开府,总南北宪,约己恤民,输诚补衮,率属饬纪,亦事事符节;而剿寇却虏,固筹边,其识微虑远,尚有忠介所未遭者。玺书褒谕,一则曰“端凝介执”,再则曰“具见忠悃”,举朝嗟叹,以为圣天子知人之明。异日易名示褒,知忠介公不能专美也。他若著述之富、楷篆之精、居家之清规、居乡之懿行,更笔不胜书。立德立功立言,兼而有之。呜呼!真可以永垂典刑矣!

明·陈子龙《祭张中丞文》:呜呼!泰岳千寻,沧溟万顷。笃生我公,忠贞夙秉。道履刚方,风规宏整。密理金坚,英姿渊。材作舟,望高彝鼎。凤振仪,龙翰烁景。敭历中外,声蜚省掖。青琐伏蒲,丹就日。司马徽腾光,尧阶屈轶。保厘於越,旄仗奕奕。江海无波,湖山生色。越人讴思,世食厥德。公之还朝,晋左执法。吏肃霜威,诤途风发。匪懈之诚,确乎不拔。百僚是式,为稷为契。公之载起,秉宪南邦。丰镐遗址重地,振兹纪纲。统辖群职,炳燿星光。我我公,衮衣绣裳。人惟求旧,庙堂虚己。司马入,童叟咸喜。登纶扉,鼎鼐理。如何不憗,骑箕尾。海若昼涸,岱峰顿。上宸衷,震悼靡已。呜呼!治世之纪,人才是崇。公秉藻鉴,水镜澄空。礼闱造选,元凯登庸。抡英吴越,竹箭丰。济济天路,孰非公功。岂伊成蹊,吐握是风。梁木其坏,人伦曷宗。子龙弱植,早入墙宇。公不我遗,假以毛羽。幸登膺门,深文举。知己之感,衔诸没齿。闻讣陨绝,涕涟不止。呜呼!公之徽烈,徧於九垓。识其大者,石室兰台。令子二妙,国之栋材。却虏铭功,麟阁方开。公有遗志,藉以克恢。小子末吏,中心孔悲。簿书系,戎马生圻。一介莫致,唁问迟迟。为吟大招,水凄其。敬将生,以芜辞。英爽不昧,尚其格兹。尚。

明·陈子龙《赠济南张公总宪南台序》:今上之十有二年,南京都察院都御史缺,吏部以闻,天子以济南张公有刚毅之德、塞渊之度,起公田间,命掌院事。先是,公尝总宪于留都,天子嘉尚其绩,诏领北台。海内益仰其风采,而公累疏乞休予告,顾天子心独重之。至是,公凡三领台事云。……今观张公自束发登朝,素以正直博大闻于海内,而天子倚重之,使之三长中台,弹压南北。然后天下晓然知天子为治之意,在于慎持纪纲而已。……今天子精勤吏事,严绳峻法,以责诸司,类欲得敏捷强办之士。而独以中台之长久任公,岂非以纪纲之地非明肃无以表率,非惇大无以善化,而公之威望度量克举其道欤!……公以一人总领法纪,澄清官邪于其间,必有丕然而易俗者。夫汉制,丞相缺,则每自御史大夫以次拜,盖以修明法度,黜陟淫淑,然后可畀以和阴阳、酌元气也。故二百年之间,自此爰立者二十余人,如张苍申屠嘉魏相丙吉于定国之流,皆以材能勋德炳然丹青。今天子慨然唐虞之化,固非七制之主可俪,而公之德业岂徒与数子伍?然位任有相类者。天子行且相公,以期三五之隆矣。

明·董其昌《平海篇为大中丞邹平张公》诗:圣武布遐,肤功张仲优。师中推长子,晋锡重康侯。忆昨闽邦震,真成海若羞。鹤轩终怯战,虎穴敢深求。遂使邻为壑,谁知幄有筹。戈宁韬止,病岂养。大创真长策,先声乃伐谋。如霆施号令,未雨夙绸缪。且欲安吾圉,何能效彼尤。元戎大,猛将建朱斿。直捣飞云窟,长驱靖海洲。望洋欣筑观,誓众欲焚舟。列炬龙衔烛,连营蜃接楼。灌坛飞破块,斋斧耀纯钩。飓起屏助,烟消鬼蜮愁。饥蛟膏染,毒鳄骼填沟。兽困皆崩角,鱼悬作囚。亦知矜族类,庶可报虔刘。舴艋乘宵遁,萑苻蔽野搜。若为骄尾,即已陨旄头。饮至芙蓉幕,欢腾杖杜讴。任公缗既举,谢傅奕徐收。甫颂风方穆,铙歌秘可抽。冲皇回赫怒,天语奖分猷。贺凯开阊阖,陈俘对冕。卿能石画,国且巩金瓯。枢密将真拜,冰衔尚薄酬。襄阳元凯镇,河内寇恂留。客有维桑恋,曾怀楚木忧。用兵存后法,载笔踵前修。班掾多虚美,昌黎耻暗投。磨吾有勒,端拟照千秋。

明末清初·赵颎《重修上蔡邑侯张公祠记》:人之至者,则其德业亦至。故其精诚之所斡运,用能辅佐国鼎,奠义黔黎。在当时嘘枯为荣,在后世犹能起废为兴者也。邹平张公之尹我上蔡县也,操湛如水,御政若衡,处事犹家,保民如子。治邑七载,鸾集雉驯,三异十奇之美,无不毕至。善政缕缕,备载天中李庄靖(谓李宗延)文中,兹不赘。初公之以蔡令而迁秋宗也,蔡人士一闻邸报,知留之不可,为之建祠于南郭门内,与应山傅公(谓傅凤翔)祠相为对峙,意以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俾后之人岁时豆,思傅而因以思公也。公以至诚率物,不欲要名以取媚,乃亲自操勒石,改其祠为先贤漆雕姓氏祠。盖以漆雕氏为蔡人,邑无特祀,非所以崇报先贤之意也。未几,而公去矣。蔡人百里攀号不绝,如失慈母。嗣是,而蔡人士思之不忘,其不惮跋涉、岁为致省者踵相接也。及公读礼于家,蔡人士千里吊唁,关河不阻;而公亦每有论词慰问,蔼然如家人父子疾痛相关语也。继而转吏垣、晋廷尉、陟御史大夫、拜御史大夫,位居华要。凡蔡令员缺,必谋之当道,择慈惠端亮者授若任,恐以溪刻者扰吾民也。是公之心无一日不眷注于蔡,类若此。……然颎窃思之矣,当公之去蔡,在万历之乙巳,时颎年方,犹识之同群儿嬉戏,倡和襦袴之歌,迄今将浃四纪,思之恍如昨也。蔡人士能一日忘公也哉?……颎生也晚,其祖若父,皆亲被公之德化者,故不辞陋,而忻为之濡毫云。

清·查继佐《罪惟录》:延登为人伉爽英达,尚气节,若吴麟征祁彪佳夏允彝刘理顺,先后并出其门。论曰:“以气节闻,门多殉国之士。制科射覆,乃有心印,顾当时欲以射覆了东事乎!‘坐待、偷得’四字,足以铭当国治兵诸公,外此护覆而并以不射为上矣,曰虽覆无力也。张邹平治海未见其略,使受辽左而得行其说,岂止人臣之利哉!”

清·杨廷望《康熙上蔡县志》:予来上蔡,询长老言先辈治绩,皆藉藉称张华东。华东当承平时治上蔡,犹沾沾以修沟洫、治城隍、弭盗贼,似蔡于此外无治也。至读其台谏疏、边防诸方略,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及,心焉向往之。予小子何敢望哉!予小子何敢望哉!时修蔡志,诸书多不得张华东事,偶学训李笃,杞县人,携其舅氏《刘文烈理顺集》。华东,理顺读卷官也。其所述华东事甚切,载诸碑,因藉此为立传。

清·戴启文《西湖三祠名贤考略》:张延登,字济美,邹平人。万历进士。崇祯二年巡抚浙江。工部尚书、左都御史,历仕五十年。一任节钺,二掌邦宪,三主大计,而家无余财。若吴麟征、冯元、祁彪佳夏允彝刘理顺,先后并出其门。

清·董庆恩等《光绪内黄县志·卷十二·名宦》:张延登,山东邹平人。以壬辰进士任内黄。受中丞公家学,为人坦夷澹素,而政尚严明。修学课士,筑城建桥,百废一新。是时方值倭变,而募兵练士,积谷六千余石,为保障之计。尝开远喧亭,弹琴歌永以自适;又刻邑人唐沈佺期遗诗,风流儒雅,为一时冠。丁内艰去,百姓为立生祠。

滨州网评:民间甚至有谚语曰:“只知南京有都堂,不知北京有皇上。”

后世纪念

张忠定公墓

张忠定公墓原位于邹平县城西马家庄南,当地人称“张都堂墓”。毁于文革之时,今已荡然无存。

据《山东通志·卷三十四·古迹》记载:“张延登墓,在(邹平)马家庄南。有明刘理顺撰墓表。”曲延庆《邹平通史》记述:文革期间,当地人在县城西成五庄附近毁坏了张都堂墓,又在碑楼庄附近毁坏了其子之墓。据回忆,张都堂墓为五棺,皆用条石砌成,墓门挂有大锁;其子墓为七棺,其中一至六棺由石头砌成,第七棺是用砖砌的。各墓有圆门相通,石砌牌坊式大门。

父子褒封牌坊

父子褒封牌坊原位于邹平县城西门里约50米处,横跨东西大街,以湖广石建成。高8米,长13米,宽3米,横额书“父子褒封”,明万历年间张延登所立。1953年被拆除。

参考资料

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题名录.文化.2017-05-06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国学导航.2017-07-05

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何宗彦.国学导航.2017-07-05

明季北略·卷五·崇祯二年己巳·张延登请申海禁.文化.2017-07-08

明·顾炎武《日知录》.国学导航.2017-07-05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国学网.2017-05-22

张延登.文化.2017-05-06

寒山寺历代文物之碑刻.文化.2018-10-10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国学导航.2017-06-15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库官》.国学导航.2017-06-15

(36)邹平西张家辉煌延续二百余年,有人“走进”《聊斋》有人写出《鸽经》.滨州网.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