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族
缅族是缅甸第一大民族,截至2022年占缅甸总人口的65%。是缅甸数量上占优势、政治上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的中、下游,即所谓缅甸本部。他们使用的语言是缅甸语,同时这也是缅甸的官方语言。
缅族起源于中国西北,属于羌族的一个分支。公元10世纪左右,缅族从云南省进入缅甸境内。缅族在1044年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缅族政权蒲甘王国。1287年之后蒲甘王国衰落,掸族在缅甸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6世纪中期,缅族再次统一缅甸并建立东吁王朝,缅甸北部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文化方面,缅族以佛教为核心,发展了独特的蒲甘文化。蒲甘文化包括宗教、文字、碑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内容,其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缅族还创造了缅文书面文学,并对缅甸的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缅族聚居的地区,由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因此,缅族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比其他民族发展得快。缅族主要从事农业。
尽管缅族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一些地区仍然相对贫困。此外,缅族也面临着教育、就业、资源分配等问题。同时,缅甸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对缅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族源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缅族系由古代的骠人发展而来,“缅族与羌族在葬俗上都是火化后将骨灰盛在陶罐中埋入土中,缅族与羌、彝等族在语言上同属藏缅语族。缅族地区出现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也与藏缅语族其他民族地区有共同的联系"所有这些都说明缅族是由藏缅语族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其源仍出于中国西北甘、青一带的古羌族群。
历史沿革
公元2世纪-公元10世纪
缅族起源于中国西北戈壁大漠和青藏高原西北部之间的甘肃省一带,9世纪中期至10世纪中期进入缅甸,在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称他们为“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迫使他们躲避到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大约公元2世纪,越过崇山峻岭逃往南方,销声匿迹许多世纪后重新出现在南诏境内。随后又逃出南诏进入缅甸平原,穿过恩梅开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地区,最后定居在叫栖地区一带。缅族人向南诏学会了使用水牛、山坡梯田耕作和水稻种植,学会了战争的艺术和养殖马的技术。他们先前在南诏居住的云南省西南部以养马为业,缅族人成了缅北有名的育马专家。这为他们培养精良骑兵以及之后征服缅甸各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缅族在缅甸地区居于强势并建立了几代强大的王朝,这与其人口众多和善于学习别的民族是分不开的。缅族在迁徙过程中经过掸族统治达两百年之久的缅甸北部南至八莫县的广大地区,向掸族学习政治统治制度和语言等。缅族部落所处的地区正是伊洛瓦底江、钦敦江等主要大河汇流处,又是骠国都城室利差咀罗与另一座城市汗林南北交往的必经之途,这一优越的地理环境既有利于缅族诸部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缅族吸收先进的骠人文化。到公元10世纪时,缅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制建了蒲甘王朝(1044~1287年),成为第一个缅族国王,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1057年,阿奴律陀率军南下,进攻南方孟人诸国,直通、勃固等孟人国家归附了蒲甘。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许多小乘佛教的经典佛宝及众多僧侣带回蒲甘,对蒲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077年阿奴律陀去世时,蒲甘王国的统治范围已扩大到缅甸的大部分区域,西到北阿拉干,南到德林达依省北部,东到掸族山区。13世纪后期,蒲甘王国的衰弱使孟族获得了再次发展的机会。伐丽流于1281年在莫塔玛称王,之后控制了勃固并建立伐丽流王朝。
从1044年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开始至1895年缅甸全部被英国吞并,缅甸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按著名学者贺圣达的划分方法)历经蒲甘王朝(1044~1287年)、分裂时期(1287~1531年)、东吁王朝(1531—1752年)、贡榜王朝(1752—1885年),其中蒲甘王朝、东吁王朝、雍籍牙王朝(即贡榜王朝)都是缅族建立的。缅甸长达824年的封建社会有597年是处于缅族统治之下。缅族在缅甸地区征服了其他各族之后,为巩固其统治、防范其他民族的谋反,对其他非缅族采取了不同的遏制政策。
分裂时期(1287~1531年)
频耶宇王于 1349 年把首都从莫塔玛迁至勃固,伐丽流王朝从这时起被称为汉达瓦底(或勃固)王朝。在频耶宇及之后一段时期,伐丽流王朝国势强盛,与北方的缅族阿瓦政权曾结为盟友,也曾爆发四十年战争(1385~1424年)。此时,缅甸实际上存在一南一北两个政权中心。
东吁王朝(1531—1752年)
1287 年之后蒲甘王国衰落,掸族在缅甸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部分掸人进人缅甸中部地区。靠近缅甸中部地区的掸族在短时间内就在较大程度上接受了缅族文化,这使得他们在阿瓦王朝时期有机会进入缅甸的统治阶层,1527年,掸人多汉发(1527~1543 年)登基成为阿瓦王。16世纪中期,缅族再次统一缅甸并建立东吁王朝,缅甸北部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此时掸族地方势力仍具较强实力,缅族向北发展面临较大困难。1747年,孟族莫塔玛王朝第22代王彬尼亚德拉(1747~1757 年)时期,汉达瓦底王国再次成为缅族政权的威胁,孟族军队甚至占领了缅族都城阿瓦。
东吁王朝末期,缅孟两族政权展开了长时间的厮杀,孟族军队一度占领缅族都城。阿郎帕耶王(1752~1760 年)率领的缅族势力崛起扭转了局势,孟族节节败退。1757年,孟族在与缅族长达约 800 多年的竞争中彻底败北。缅族对孟族地区的控制改变了上下缅甸长期存在两个族群和两个政权中心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孟人“政权”已经就此消失,退出了缅甸族群竞争的角斗场。孟人文化圈也在与缅人融合的过程中基本消失,缅族文化圈取而代之。
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53年阿朗帕耶称王之后迅疾展开了针对孟族王国的军事行动。1757年,缅军占领并烧毁勃固城,城内民众死伤者无数。孟族政权就此一蹶不振。
英国势力进入
英国人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吞并了整个缅甸。1824年,缅甸和英属印度因为边界纠纷而爆发了第一英缅战争。当时英国人已经占领了印度,并向东逐渐渗入到缅甸西部的朝贡国曼尼坡王国(Manipur,今印度曼尼普尔土邦)和阿萨姆邦王国(Assam,今印度阿萨姆邦),怂当地的统治者背叛缅王。英国人并不认为缅甸享有这两个地区的完全主权。再加上阿拉干沿海的海岛归属权纠纷,战争很快爆发。英军(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凭借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很快击败了缅军,迫使缅甸放弃了对曼尼坡和阿萨姆的宗主权并割让了西南部的阿拉干王国(今若开邦)和南部的德林达依省(今丹那沙林省)给英国。1852年,英国又借口仰光的英国商人遭到虐待而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最终迫使缅甸割让了整个下缅甸(lower Burma),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洛瓦底省、勃固省、仰光省和孟邦。此时的缅甸领土只剩下以曼德勒(Mandalay,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上缅甸地区。为了从外交上遏制英国的扩张,缅甸开始和英国在东南亚的劲敌法国接触。1884年,法国在曼德勒设立了代表处,此举引起了英国的极大不安。1885年,英国借口柚木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因为缅甸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英军进展很快,最终末代缅王锡袍(Thibaw Min,1878年-1885年在位)和王后被俘,被流放到了印度。至此缅甸完全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日本占领缅甸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缅甸也不例外。二战期间,缅甸被日本占领,一些缅甸的民族主义者(主要是缅族人)选择了与日本合作,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体一直抵抗日本人的侵略,保持了对英国人的“忠诚”。到1945年4月日军撤出仰光,但英国殖民政府又试图卷土重来,重新恢复对缅甸的殖民统治。缅甸人民用持续不断的斗争回应试图重返缅甸的英国殖民者。1947年1月,缅甸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昂山(Bogyoke Aung San,1915年-1947年,昂山素季的父亲)率领缅甸代表团访问了英国。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英国表示会在一年内承认缅甸独立,并且尊重山区各个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为了争取山区各个民族对缅甸独立的支持,昂山回国以后邀请各个少数民族代表在缅甸的彬龙镇(Pinlon)召开了一次会议,史称“彬龙会议”,形成了一份《彬龙协议》。各个少数民族代表同意将共同谋求在统一的缅甸联邦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该协议也承诺将保障各个少数民族群体的自治权。同时,昂山也以非正式的方式承诺各个民族有退出联邦的权力。但是克伦族的代表只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了会议,也没有签署《彬龙协议》。此时的克伦族人已经萌生了建立克伦族国家的想法,并在1947年成立了自己的克伦族军队,成为最早建立自己民族武装的少数民族。而若开族人则直接拒绝了彬龙会议的邀请,没有派代表参加彬龙会议。
后续独立
1947年4月,缅甸进行了制宪议会选举,昂山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取得了议会多数席位,随即昂山开始着手组建政府以及从英国人手中接管缅甸的政权。当年7月份昂山不幸被政敌暗杀身亡。之后吴努(U Nu,又名德钦努)接替了昂山继续推动缅甸的独立事业。1947年8月2日,以吴努为首的缅甸临时政府成立,9月24日制宪议会通过了《缅甸联邦宪法》,该宪法宣布缅甸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联邦制国家,其领土包括缅甸本部以及四个民族自治邦以及一个少数民族特别区,即掸邦、克耶邦、克伦邦、克钦邦和钦族特别区。该宪法还承诺掸邦和克耶邦有权在联邦成立十年后退出联邦。1948年1月4日,缅甸正式宣布独立。缅甸独立后的吴努政府和奈温政府都没有落实《缅甸联邦宪法》所承诺的民族自治区有权退出联邦的规定,这也引起了许多少数民族群体的不满,他们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同缅甸中央政府作战。
缅甸联邦共和国
1949年之后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败退中缅边境更是加剧了缅甸北部的混乱局面。加上美苏冷战局势的影响,缅北地区以及缅甸的各个边疆区一直都无法平静下来。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问题。金三角地区即现今缅甸、泰国和老挝三国领土的交界处。过去一段时期,三国政府都无力对这一地区形成有效的管辖,造成了此地的长期混乱局面。
人口与分布
人口
缅族崛起之前的8世纪左右,缅甸国内有骠、孟、若开几大族群,缅族有9个分支(缅(巴玛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约(Yaw)、耶本(Yabein)、克都(Kadu)、格南(Ganan)、萨隆(Hsalon)和蓬(Phon))。截至2022年占缅甸总人口的65%,约3521万人口。
分布
缅族在全缅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缅甸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仰光、曼德勒省和实皆省等。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是缅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缅甸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缅甸缅族居住在中央平原地区,少数民族(除克伦、若开、孟等族外)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泰国泰族主要居住在湄南河平原,北部山区则主要居住着被称为“山民”的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缅甸语
缅甸语,即缅族的语言是缅甸官方语言。缅甸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缅族约在7世纪由南诏迁入缅甸,于9世纪建立蒲甘。1044年,阿奴律陀在甘登基为王,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即蒲甘王国。缅族人在梵语和孟文的基础上创制了缅文,用以记录缅甸语。从那个时候起,缅族人开始用缅文写和编译大量的典籍,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恢弘的文化财富,如缅各地所存的碑文、墨文、陶文、贝叶文、史书等。蒲甘王朝时期被称为碑文时期,碑文的内容大多记载国王所做的功德和建造的寺庙、佛塔以及给寺庙的布施等,但也有记载使臣出访邻国时的经过和国王颁布救令的碑文。
缅甸语是一音一字一义的孤立语,缅甸语中共有辅音59个,其中单辅音27个,复辅音32个,元音14个,其中单元音和鼻元音各7个。
在古代缅甸语音中,存在着复辅音声母和辅音韵尾。随着历史的发展,语音也发生变化,部分复辅音声母逐渐变成腭化音,辅音韵尾逐渐消失,从而引起元音系统发生变化声调系统有了变化发展。
现代缅甸语共有4个声调:低平调、高平调、高降调短促调,书面语与口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虚词方面。
按语法功能和内容来分,缅匈语词类可分为11类: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动词、助动词、感叹词及助词。缅甸语的构词方式主要有:复合、附加或插入,重叠、前缓或后缀等4种方式。
缅甸语的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其基本语序为:主一宾一谓。同时,由于句子中的各种成份后面都有助间来表示语法关系,所以除了谓语必须放在句子最后外,其他成份的位置并不十分严格。
缅甸语分为4个方言区,即东部方言区、东南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每--种方言区中又有数种方言,据统计,缅语有16种以上的方言。
缅文
缅文是拼音文字,它是在印度南部婆罗米文字的基础上,对文和孟文改造而成的一种文字。缅文大约创制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并经历了蒲甘王国时期、邦雅一阿瓦王朝时期、东吁一良渊王朝时期、贡榜王朝时期、殖民地统治时期、独立以后到现在几个时期,随着缅甸语语音的演变,字体语音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几乎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正字法字典,对缅文都起到规范的作用。
蒲甘王朝时期的缅文书写比较混乱,到公元1230年,泽亚登卡(或称梯罗明罗)王统治时期,缅甸文的拼写才得到统一。公元1234-1250年,加苏瓦王统治时期高僧迪达巴茂克撰写了一本名为《释字母》的小册子,书中列出了缅甸语拼音表,将缅文分成辅音字母33个、元音字母12个、韵母分成六组 38个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缅甸语的声韵表,这对缅文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此书到阿瓦王朝时期已经失传,只是在一些著作里还有介绍。
宗教信仰
缅族一开始信奉原始的氏族部落图腾崇拜,后来逐渐接受了从古印度传来的婆罗门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在缅甸历史上,阿奴律陀于1044年建立了蒲甘王国,这标志着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的建立。1057年,阿奴律陀南攻直通,迎来了佛教经典,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使缅族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此,缅族与佛教信仰紧密相连,佛教成为了缅族的主要宗教信仰。
同时,缅族也受到周边其他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缅族与汉族、佤族等民族交往密切,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缅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也通过不同途径传入缅甸,并对缅族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缅族人绝大多数都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掸族和克伦族也大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徒占据了缅甸总人口的88%。佛教,即小乘佛教。南传佛教在缅族的信仰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民族文化
生产
缅族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等。主要林产品有柚木、花梨等各类硬木和藤条等。缅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为豆类和大米。
节日
在风俗习惯方面,缅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泼水节、点灯节等。这些节日和庆典活动不仅丰富了缅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是缅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禁忌
饮食禁忌
缅甸人吃饭不能用左手去抓,上菜时,不能端着菜往用餐者的头顶上越过再放到桌子上。吃饭的时候,不能说一些影响人们食欲的不好话语。如果吃饭时,在饭菜里面看到不卫生的东西,不要大声说些不好的话,自己悄悄地把它扔掉就可以了。
服饰禁忌
缅族对服饰的款式很有讲究。女子禁忌穿暴露太多的衣服。男的尽量不要穿短的裤子。
语言禁忌
缅族人对语言的禁忌,在“五戒"中有所体现。不背地里说别人坏话,不出口伤人,讲话要讲文明言辞等等。
日常行为禁忌
在走路的时候,禁忌男女手牵手一起行走。禁忌自己坐的比僧侣还要高。禁忌对缅甸的国花有不敬的地方。
婚姻禁忌
缅族人认为,星期一和星期五,星期二和星期三,星期三和星期天,星期四和星期六生的人不能结为夫妻,因为他们的生辰八字不相对。在缅甸,“缅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内是缅甸僧侣的安居期。"在这期间缅族人是不可以举办婚礼喜事的。
丧葬禁忌
出殡时,出殡的队伍禁忌通过大院的东门和村赛死者的尸体禁忌从房屋的前面经过。送葬队伍禁忌朝北边或者是东边行进。
在下葬的时候,送葬者禁忌在埋好前离去。2、缅族人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又有不同的习俗。如果是产妇生了死胎,禁忌将胎儿直接放在棺材中埋掉。
传统节日禁忌
刀彬神会,禁忌用鸡和猪,还有酒去祭祀织不馊僧衣节。禁忌布施的时候拿着馊袈裟去布施,据说用馊袈裟布施会遭到报应。
生有禁忌
孕妇不可以吃并蒂的香蕉,不应该做针线之类的活,不能在丧者家里吃饭。缅甸妇女在怀孕期间,将禁忌买水牛和黄牛,还有大象、船只和马之类的东西回家。
睡觉禁忌
缅族人睡觉时,头向不能是朝着西边或是北边。还有禁忌睡在高处。
数字禁忌
“缅甸人忌讳9、13 和尾数是零的“补“数(10、20、30、10、50、60、70、80、90)等数字”。缅甸人不喜欢“9"和“13”,他们认为这两个数字会给人们带来不吉祥。
文化教育
缅甸的教育发展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封建王朝时期的古代教育、殖民地时期的近代教育和独立以后的现代教育。1044年,缅族首领阿奴律陀王建立了蒲甘王国,这之后开始有寺庙教育。在封建王朝时期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寺庙教育是缅甸教育的主要形式,适龄男童被家长送到寺庙当小沙弥或着俗装在寺庙内读书,女童却没有机会去学习而只能在家学习缝纫和刺绣以及一些简单的读写算。寺庙不仅是教育机构,还是缅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缅族寺庙教育在缅甸传播佛教和普及文化知识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824年,英国殖民者入侵缅甸,缅甸社会各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近代世俗教育逐渐取代寺庙教育的主导地位。1835年,英国殖民当局创办了英国中学(初中)。1874年,又创办了第一所政府高中。1905年,仰光学院的出现标志着缅甸高等教育的开端。世俗学校不仅接受适龄男童,也接受了适龄女童。到1890年,缅甸共有704所世俗学校,1919年达到了5269所。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开始走向探索符合本国教育体制之路,积极推行扫盲运动和强制实施小学义务教育、大众教育等教育计划。从1990年开始,缅甸政府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II)计划。1991年,缅甸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如今,缅甸正逐步实施“缅甸2001年至2030年教育发展计划”,其中包含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建立缅甸高等教育网络、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链接等项目。
手工艺
漆器
漆器,在缅甸语中称做“荣”,原本是清迈附近的一民族名称。缅甸的漆器制作起源于12至13世纪的蒲甘,自此之后,蒲甘便成为缅甸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漆器发源地之一。作为日常用品和馈赠礼品,古代包括缅族人在内的缅甸人喜欢全家在一个带底座的漆器大圆盘中吃饭,用漆器水杯喝水,认为用漆器餐具吃饭更香甜,用漆器水杯喝水更清凉。缅甸的漆器以式样精美、程序复杂、做工精湛闻名于世。但做成一件完美的漆器却非易事,工艺相当繁复,多达16道工序。
金线绣
金线绣指的是在布、天鹅绒、衣服和布质日常生活用品上用金丝绣上各种图案,在封建王朝时期,只有王室以及贵族能够穿戴。或小男孩剃度、小女孩扎耳仪式时穿戴。平民一般是不能使用的。
木偶
缅甸木偶艺术源自15世纪,缅甸木偶重2公斤多 种类有28种,木偶身上的线也从13条到60条不等。
艺术
绘画
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缅甸艺术家巴延和巴乔,在英国受到了艺术教育。他们给缅甸带来了欧洲的绘画技术、透视法则、空间感和体积感的表现方法。30年代至40年代,缅甸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主义思想。50年代,艺术家山温的创作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特点。他是色彩鲜明、色调转折细腻的小幅风景画的创始人。直到60年代,在缅甸艺术家的作品中,大自然才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
油画是缅甸艺术家创作的主要画种。缅甸现代艺术家表现生活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他们不断地探索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
舞蹈
缅舞蹈分为古代戏剧舞和民俗舞蹈两大类。古代戏剧舞蹈是从缅甸木偶戏、古典戏剧和阿迎舞等古典艺术中产生的。而民俗舞蹈又分为“长鼓舞”“拜神舞”“仙人舞”“阿迎舞”“油灯舞”等等。
雕刻艺术
雕刻是缅甸的传统工艺。最早的雕刻作品是在毗湿奴城出土的印度神像和动物像。缅甸的雕刻工艺按材料可分为木雕、象牙雕、玉雕等;按技法可分为圆雕、浮雕、镂雕三种。缅甸工匠擅长于将浮雕和镂雕结合,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音乐
从民族音乐学角度来看,缅甸音乐属于东南亚大陆音乐文化的范畴。其乐律、多数乐器和某些音乐体裁与泰国有着血缘联系。公元16、17世纪,缅甸人曾两次大规模入侵泰国都城阿瑜陀耶王朝(又称大城),掳回那里的大批乐器和音乐家,从而导致泰国音乐文化系统地传人缅甸,至今缅甸的主要声乐体裁之一“瑜陀耶”仍沿用泰国王朝“阿瑜陀耶”的名称。同时缅甸还受到中国和印度音乐的影响。聚居在其北部的掸族和景颇族分别与我国的傣族和景颇族具有相同的族源,边界两边相应民族的音乐大同小异。而其中部和南部所受的印度影响则较为明显,有些地区居民的祖先来自印度,保留了不少印度的风俗习惯,他们的音乐像印度音乐那样,注重即兴演奏,各种调式都有一定的表意内容和特定的使用场合。但就总体而言,缅甸音乐仍表现出区别于其周边国家的强烈的民族特色,因而仍具有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价值。
服饰
头饰
在佳节或出席盛会时,男子戴“岗榜”以代礼帽。“岗榜”是用细藤编胚外裹素色(多为粉色)纱市制成。
上衣
妇女的上衣为斜襟长袖紧身齐腰短衫,袖长而窄,多为白色或粉色。妇女在出席重要庆典或其他社交活动时,习惯在肩上披长条纱巾,凉季披手钩毛线披肩。缅甸男人的服装比较简单,居家时多穿短袖衬衣或汗衫;外出习惯穿白色长袖衬衣;公务员上班或参加社交活动时须穿无领对襟长袖短外衣,疙瘩纽,不系,着怀,下身穿筒裙。缅男子,即使是青年人也极少穿西装和裤子。
筒裙
缅甸人在衣着打扮上,至今仍保持着民族传统。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简裙,也称“沙笼”。妇女穿的叫“特敏”,男子穿的叫“纱笼”,又叫“勃梭”,与中国云南省傣族服饰相似。男女简裙在穿法上略有不同。男子“笼基”的花色多为细方格或条纹,妇女的“特敏”无论老幼皆喜欢颜色艳丽的大花。因经济条件不等,简裙布料有的是昂贵的丝绸,有的是普通花布。
鞋子
缅甸天气炎热,男女均不穿鞋袜,平时以光脚穿拖鞋居多。
饮食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甚为俭朴。他们一日两餐(间有点心),以米饭为主食,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人很少炒食新鲜蔬菜,习惯凉拌,或用又咸又辣的油汤拌饭。即使中等或富裕家庭也很少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缅甸人吃饭用手抓,喝汤用勺。富裕人家饭后爱喝国产咖啡和吃水果,一般人饭后喝凉水。缅式菜肴讲究“油”、“辣”、“酸”、“香”等。“额比”是缅甸人喜爱吃的一种鱼虾酱。“拌茶”是缅甸人喜爱吃的传统茶点,吃法是用腌演过的湿茶叶与各种油炸食品拌和,就着茶水吃。缅甸人日常爱吃一种叫“馍享卡”的鱼汤米粉,过年过节常用这种点心招待客人。作为诚的佛教徒,缅甸人极忌杀生。吃鸡、吃鱼时,从不自己动手宰杀。一月之中,有4天斋戒日,许多人必吃素。吃饭时规矩相当多,如不在家喝酒,不大声讲说话笑,不打饱嗝鼻涕,不发出盘碟碰撞之声。
住宅
在乡村山寨,缅甸人自古以来,多建高脚竹楼居住。因忌讳别人在自己头上行走,竹楼极少有二层的。竹楼一般架在斋地三四尺高的木桩上,为的是防潮和防蛇虫,竹楼下面关养畜禽、或放置农具。屋顶为高耸的人字形、多用茅草和棕榈盖顶,用篾片和芦席当墙,竹片、实木板铺成楼板。房子为一大间,也有隔成两三间的,房前有个比正房矮三四尺的凉台。城镇居民多建白铁皮铺顶的柚木板房,柚木耐水蚀虫蛀,一般住数十年不坏。房屋四周多围着低矮的木栅,喜欢在房子四周摆设花盆,或种植各种花卉,屋檐下悬挂兰花。富裕人家则建造别墅式洋房,通常有很大的花园,无论是房屋建筑,还是室内摆设都极其豪华讲究。一般家庭陈设简单,整齐清洁,因佛教十戒中有禁止睡高处之戒,故不备床铺,多打地铺。坐、卧或待客时通常在地板上铺上篾编凉席,睡觉用的卧具白日卷起放在墙角,睡觉时必须头朝东或南脚朝西或北,缅甸人家家都设有佛,佛龛置在屋子正中高处,里边供一尊佛或数尊佛,有烛台,无香炉。从佛摆设和佛像质地的好坏,可以判断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有钱人家的佛龛雕花贴金,佛像用金铸、玉刻;而贫穷人家供奉的佛像则用钢铸、石刻,有的用纸画。
礼仪
缅甸人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有下述三种:合十礼、鞠躬礼、跪拜礼。缅甸人遇佛、法、僧、父母、师长及德高望重者,要施合十礼。在缅甸,男女通常不握手,不接触对方的身体。在公共场合,男女若是在举止动作上过于亲密,比如携手而行,相拥相抱,热烈亲吻,都会令人侧目而视。缅甸对待中国人极为亲切、友好,而且往往直接以“胞波”相称。“胞波”一词,在缅语里意即“同母所生的亲戚”或是“同胞兄弟”。
风俗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作为主体民族的缅族,更不例外。缅族中有90%的人信仰小乘佛教,缅族的风俗习惯无不受到佛教文化极深的影响。
剃度仪式
剃度仪式是缅甸男孩长到6-7岁后首次进寺庙当小沙弥时举行的仪式,也称皈依礼、度僧礼。剃度仪式对缅甸男子来说是极其重要,唯有经过这个仪式的人,方算成人,才享有结婚、成家立业的权利。剃度仪式相当隆重。送子进寺庙前,把孩子打扮成古代的英雄,神仙或君王,让他穿上古代的服装,戴上王冠,坐上豪华的牛车或骑上高头大马,马后有仪仗和民乐队相送场面热烈,如同君王出巡一般。富有者举行--次剃度仪式耗费巨大,要给僧侣布施,要备丰盛的佳肴招待亲朋好友。穷人尽管穷困潦倒,也要为儿子举行剃度仪式一般到寺庙请求僧侣进行简单的度僧仪式,或在他人的资助下举行。
扎耳朵仪式
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母须为其进行扎耳朵仪式,表示女孩已长大成人。
生婚丧葬习俗
缅族人的生婚丧葬,有其独特的习俗,子女出生后半月,第一件大事,就是“命名”典礼。初生婴儿,常常放在屋梁上吊着的摇篮里睡觉,稍大一点,母亲常把小孩的两腿叉着抱在怀里。婴儿睡的时候,偶尔一笑,父母便认为是小孩碰见了他前世的父母,要是小孩哭个不停,便认为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就要准备饭菜祭鬼。祭鬼的饭菜要用沙锅炒,炒好后,拿着锅盖在婴孩身上,从头到脚移动几回,嘴里念念有词,然后才把饭菜倒出门外祭奠,出门倒饭菜的人要大声问:“婴儿好了吗?”家里的人要齐声回答:“已经好了。”
姓名称谓
缅甸人的名字,一般与她出生的星期几有关。按习俗,缅甸人将一星期中的每一天分别以几个字母代替,取名字时,名字的第一个字必定是生日所代表的字母拼成的。所以看一个人名字的第一个字,就可以知道他是星期几出生的。
缅族人有名无姓,通常在名字的前头加上一个称呼,以示性别、年龄、官阶和社会地位的区别。男人一般自称“貌”(意为弟弟),以示谦虑,对长辈或有社会地位的人则称“吴”(意为叔、伯),表示尊敬;对平辈或青年人称“哥”(或译为“郭”,意为大哥),对幼辈或少年人,也通称“貌”。例如一位名叫“腊吞”的男人,人们可以按照他的年龄和地位叫他为“吴腊吞”、“郭腊吞”或“貌腊吞”。
但他本人则自称“貌腊吞”。除以上几种称呼外,三十年代初期,一部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在反英运动中成立了“德钦党”,凡参加了这个党的人,都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德钦”(意为主人),表示他们不愿做奴隶,要做自己祖国的主人。战后一些知识分于,使用“耶波”(意为同志)。还有“波”(以前曾译为“帽”,意为军官),是对高级军官的尊称,医生或教师则用“塞雅”。缅族妇女不论是否结婚,一般自称“玛”(意为姊妹、姑娘),对同辈或幼辈亦称“玛”。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则称“杜”(以前曾译为“都”)。如有位名叫“丹美”的女人,她自称“玛丹美”,人们可以称她“玛丹美”或“杜丹美”。
结婚习俗
缅族多为一夫一妻制,由于社交公开,男女接触的机会很多,青年男女经过恋爱后便可以结婚。结婚年龄,女子在穿耳后,年满十六岁以上才许结婚,男子则在当了和尚还俗后,大概十八九岁就可以结婚。从缅历四月(阳历七月)十五日的“结夏节”起,到七月(阳历十月)十五日的“解夏节”止,前后共三个月为“安居期”,除这期间不准结婚外其余时间都可以结婚。在这“结夏安居”期间,缅族人除不得举行婚礼外,也不得举行宴会,搞娱乐活动和迁居,如果有人举行,他就被视为是叛逆之徒了。所以,在青年男女中,就出现了在“结夏节”来临前几天突击结婚。僧侣们在“结夏安居”期内,也禁止外出,他们安居寺内,坐禅苦修。在这期间,不会在街上轮船上火车上看见一个和尚了。缅族人的婚礼比较简单,没有宗教的仪式和色彩,但在农村里还保持着一些本民族的习俗。结婚时,准备一个子、一折槟榔和一盘盐茶,请个有名望的长者作形式上的喂饭,给新郎和新娘各喂七口,然后,把新郎新娘的手按入贮有水的银壶中,接着向这对新婚夫妇致颂词。礼毕,新郎的父母领着新郎到新娘父母面前,请求待他如亲生儿子一样,新娘的父母也同样带着新娘到新郎父母面前,请求待她如亲生女儿一样。新婚人的父母都须当着来宾的面以礼物赠送新婚人。新婚夫妇要在女方家与岳父岳母同居三年后,才可以离家远走高飞,要是女方家只有这个独生女儿,就要等岳父岳母去世后,才可以独自成家立业。
占卜习俗
缅族群众有无论做什么都要问神卜卦的习惯,因为他们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佛和各种神祇安排好了的。如果卜卦合乎神意、兆头好就是能人;卜卦不好,说明不合神意,就不是能人。缅族群众在举行各种公众节会、敬神会的时候,也要通过查星象来卜算开始的时间和需供奉的祭品。大至剃度、结婚,小至出门、买牛,都免不了都要问卦求神。遇事不顺时更是如此。每个缅甸人出生后都有一个记有他出生日期、时辰、星相等内容的生辰八字图。
缅族相信星象及喜欢占卜的习俗由来已久,《蛮书》记载缅族的先民骠族“俗尚廉耻,人性和善少言,重佛法。城中并无宰杀。又多推步天文”。①在古代,大多数缅族非常相信命相。东吁王朝德彬瑞梯国王统治时期,将领莽应龙与王姐恋爱,触犯了王法,群臣商议予以治罪,莽应龙躲藏起来。后来他潜回皇宫,找出自己的星相图给相师看,相师看出莽应龙有当国王的命相。莽瑞体国王得知后就免了他的死罪,并把王姐下嫁给他。缅族喜好算命着实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有时一对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结婚,往往要拿双方的星相图给星相师看。如果星相师判定他俩属相相冲,不管这对恋人多么情真意切,深陷爱河之中,最后也只能以分手告终。星相在缅族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愚弄了众多缅族人民。
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在缅族封建王朝,克伦族遭驱逐、被漠视、遏制、剥夺,地位低下。尽管和掸族、缅族、孟族以及泰国的罗人杂居在一起,但克伦族和他们没有什么可共享的。他们没有自己的固定区域,处于孤立地位。缅族的宗教和生活方式对克伦族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缅族的统治之下克伦族看不到改变处境的希望。事实上,对非缅族实行有差别且遏制的民族政策已经形成缅甸的一种政治文化。历代缅王实行专制的独裁制度,崇尚大缅族沙文主义,认为缅甸联邦是缅王阿奴律陀1044年武力统一后留给他们的遗产,把其他民族视为臣民败军进行挟制和威迫,防止他们造反,致使国家分裂,缅族与非缅族一直冲突不断。缅甸本部俨然被视为主体、“母国”,而其他民族邦被视为较低级别、被领导的“属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类民族主义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与种族歧视有关系,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则与无情迫害相联系,对解决多民族国家的问题拿不出任何好的解决办法”。不仅在缅族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在缅甸独立后的吴努、吴奈温等治理时期,仍一味重复部族国家的治理模式。
参考资料
缅甸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3-11-17
从东南亚出发|缅甸历史上的族群政治.今日头条.2024-02-19
破茧成蝶的蒲甘漆器与千年的文化沉淀.福州新闻网.2024-02-20
MAAMSのストーリー.maams.2024-02-20
缅甸木偶艺术.新华社.202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