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掸族

掸族

掸族(Tay)指分布在缅甸境内的傣族,与中国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印度的阿洪族属于同源民族。缅甸的掸族人口超过500万(2020年4月)。主要分布在掸邦,在缅甸的其他省份,如克钦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勃固省伊洛瓦底省等也有少量的分布。掸族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掸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掸族有自己的文字,但多用于佛教经典。

掸族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南部,是从百越族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后来从岭南出发,途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部分先民留在中国西南地区,大部分则继续往南方走,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并在此定居下来。公元755年,傣掸民族的先民均处于南诏的统治下。在元代缅甸的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省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元末,麓川路土官思可法的四世孙思伦法,建立“麓川国”。中缅边境两侧的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1399年,明朝重新控制了傣族的广大地区。16世纪上半叶,缅甸东吁王朝兴起,开始向今掸邦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侵扰。1764年至1770年,清朝发动两次征缅的战争,使傣民族大体上形成了今天这种分别属于中缅两国的傣掸民族的跨国境格局。1885年,英国征服缅人后,占领缅北的掸族地区。

1947年2月,掸族、缅族、景颇族代表和缅甸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签署了《彬龙协议》,同意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共同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时,掸族土司苏瑞泰当选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但自1948年缅甸自英国独立以来,掸邦一直饱受武装冲突和贫困的摧残,分裂成不同军阀、毒枭与民族武装的山寨。他们互相攻打对方,也跟政府军对垒。1962年,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在全国抓捕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领袖。在一众土司相继入狱后,掸邦境内就出现了多个自卫部队,其后各主要武装力量合并成“掸邦民族军”。1985年3月,出身掸族家庭的毒枭坤沙组建了“掸邦人民联合军”,并成立了“掸邦革命政府”。1993年12月,坤沙宣布正式成立“掸邦共和国”,并颁布了《掸邦共和国临时宪法》,首府设在贺蒙,坤沙自任总统和军队总司令。1996年1月5日,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坤沙同意放弃“掸国”独立。

缅甸掸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教徒几乎占了掸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掸族所居住的每一个村落,都有一座佛寺。掸族民居,多用竹木建成,用草排盖顶。一般人家都有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饲养性备。掸族的择偶方式主要是“串姑娘”,农村青年一般在15岁至16岁就会结婚,城里青年一般要到20岁左右。掸族食物以大米为主。乡村掸人一日有三餐,爱吃糯米饭。掸族男子上穿衬衣,再套一件没有衣领的大襟或对襟短卦,喜穿宽大的土布裤子,用布或毛巾包头。掸族妇女喜穿白色或浅颜色的上衣,宽而薄的筒裙,用白花毛巾包头。掸族重要的节日包括浇花节、点灯节等。掸族以务农为生,农作物为大米,还种植油料作物、豆类、茶叶等。也有少数人兼营手工业或小本经营的商业。2024年1月,尽管掸邦武装冲突暂时停息,但由于交通条件限制,粮食仍然短缺,当地居民表示他们面临着极高的货物价格。

族名词源

族名

被缅甸封建王朝控制的那一部分傣族,尽管依然自称为傣族,但是缅甸的统治者一直把他们叫做掸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缅甸政府将分布在缅甸境内的傣族正式命名为“掸族(Shan)。

民族他称

缅甸政府称他们为Shan(掸),中国也称他们为掸。在缅甸有些少数民族也把他们称为“泰”(tai)或“”(siam),缅甸的华侨称他们为摆依。

民族自称

缅甸掸族自称为“傣”,只有与泰国接壤的少部分掸族人自称为“泰”。其中缅甸与泰国交界的掸邦大其力县,当地的掸族,他们对外统一称为“大泰”(thaiyai),与外国人交谈的时自称为“泰”。但是当他们在族内交流时则互相区分为傣龙、傣痕、傣渺、傣讷等。

族名演变

在中国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傣族先民为“哀牢”“掸”;隋朝唐朝南诏)、五代十国(后南诏)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哀牢”“乌蛮”“白族”;宋朝(大理白族自治州)、元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白衣”“金齿”“黑齿”;明朝、清朝时期,汉族称傣族先民为“白夷”“夷”“摆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今泰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族统称为“泰族(Thai)”。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在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命名为“傣族(Thai)”;在老挝被命名为“佬族(老挝语)”;在缅甸被命名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命名为“阿洪族(Ahom)”;在中国则被分别命名为“僰族(Bo)”和“泰族(Tai)”,1953年以后才合并命名为“傣族(Dai)”。

历史沿革

族源

19世纪8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拉古伯里认为:“掸族的发源地是在中国本土位于四川北部与陕西南部的九隆山脉中。”1923年美国牧师杜德认为:“现代的泰族,包括西部的掸族和南部的暹罗人都是哀牢人的后裔,他们现在的住地并非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1234年这段时间,他们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温带高原地区。”1930年夏天,德国人克勒纳提出:“泰族并非由北面徐徐移居于云南南部地势较低的现代住所。他们乃从华南的热带低地移来,最先由粤、桂两省移至南部和西部,居留于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热带区域。”19世纪末,英国人乔治·詹姆斯·斯科特在《上缅甸和掸邦的研究文集》提出了中国的西南地区是掸族起源或者掸族演化为独立民族之地的观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范宏贵提出壮泰同源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在春秋时代以前,即距今2700年以前,壮族与傣族同一起源,距今2700至2100年前,傣族的祖先从岭南向南迁徙,定居在现在的居住地。

结合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缅甸掸族起源说的材料分析,可以看出缅甸掸族与中原地区傣族同源民族从百越族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后来从岭南出发,途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部分先民留在中国西南地区,大部分则继续往南方走,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并在此定居下来。可以肯定的是掸族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南部。

形成与分化

唐朝时期

中国唐代樊绰在其《蛮书》卷四中记载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一般都认为,这些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等,即是当时人根据傣语民族先民的习俗特征对他们的称呼。

公元755年,南诏兴起于云南省西部,形成了一个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民族割据政权。当时滇西和西南及缅甸境内的傣族或傣掸民族的先民均处于南诏的统治下。自公元902年至937年间,在原南诏统治的区域内,先后出现了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的统治。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其疆域基本上与南诏时期一致,只是局部地方略有改变。同时缅甸缅人的势力崛起,建立了蒲甘王国。蒲甘王朝兴起后,缅族的势力在向南部孟人地区和西南部阿拉甘地区扩张的同时,也开始向北部和东北部的掸族地区扩张。

元朝时期

1253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率领蒙古兵攻破大理国,并于1276年设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元代云南行中书省的西部边界线直接与印度为界。云南省诸路行中书省设有蒙光路军民府。蒙光即位于今克钦邦中部的密支那西南部的孟拱,元朝设置的蒙光路就驻在那里,管辖的区域与西天接界界线显然即今缅甸北部与印度分界的那加山。这一带地区的掸族仍在中国元朝的管辖之下。公元1342年元代撤消了邦牙等处宣慰司,将其辖地仍交由缅王治理,作为元朝的属国,不再隶属云南省。于是云南行省西南部的一段边界仍退回到太公路南部地段。大致相当于今缅甸怒江以西的掸邦区域。因此这一带地区的绝大部分傣掸族当时仍在中国元朝的统治下。元军于1253年攻破大理国后,在三年左右时间内,征服了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并立彻里军民总管府。之后又征讨招降彻里南部的“兰纳”,最终将势力深入到当地。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建立,使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南部边疆又向南扩展了一片,把今天缅甸的南掸邦及泰国北部的清迈一带地区都包括进去了。因此在元代缅甸的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省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

元末,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族在麓川路土官思可法的带领下,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形成一股分裂割据势力。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代替元朝统治了中国。明王朝建立之后,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把边疆各地逐步统一。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麓川、缅甸、车里(即彻里)、兰纳诸蛮,皆遣使纳款内附。但思可法的四世孙思伦法盘踞麓川,仍侵夺邻境,缅甸、车里、八百等皆受影响。中缅边境两侧的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称“麓川王”,其所统治的“麓川国”,大有脱离明朝版图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趋势。

明朝时期

1399年思伦法卒,原先被麓川兼并的傣族各部,纷纷脱离麓川政权而自立。明廷抓住这个机会,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先设了孟养、木邦、孟定镇三府,隶云南省;又设干崖、潞江、大侯、湾甸四长官司,隶金齿。此外还设有威远、镇康、孟琏、孟艮、促瓦、散金等土司政权。重新控制了傣族的广大地区。

到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统治时,“麓川”势力又不断扩张。1437年,思任法侵夺南甸所属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1438年6月,思任法亲自统帅大军,侵入南甸、干崖、腾冲市、潞江、金齿等地。同年7月,思任法遣部属万余人夺占潞江等处地方,沿江造船三百艘,欲攻取云龙州。同年8月,思任法指使下属杀瓦甸、顺江、江东等处驻守官军。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云南省全省为之震动。最终导致了明朝“三征麓川”。

1449年,明将王骥第三次征讨麓川之时,迫使当时麓川的统治者思任法之子思机法逃到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西部,王骥乃立石金沙江为界,放松了对伊洛瓦底江西部的控制。后来割据孟养的思氏后裔仍多方争取归顺朝廷,并曾于1451年和1456年两次向明廷进贡,交纳差发银,但明廷不纳,并拘留使者。1457年至1461年又多次朝贡,朝廷仍拒绝不纳,结果使得孟养长期陷于纷乱之中,这片土地沦于异域。

16世纪上半叶,正当明王朝逐渐放松了对一些傣族地区的控制之时,恰值缅甸东吁王朝兴起。东吁王朝兴起时,怒江、伊洛瓦底江一带的傣族正处在各土司互相争夺仇杀的动乱时代。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莽应龙攻占阿瓦后,便开始向今掸邦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侵扰。先后夺去了木邦,侵占了陇川县、干崖、孟养等地。莽应龙死后,莽应里继续为东吁国主,进一步向傣掸民族地区进犯,并一度侵入内地。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将陈用宾为防御东吁侵扰,在三宣之外沿边修筑八关。此后三宣以外诸土司,即今天缅甸北掸邦一带的傣族上层,和明廷的关系就较以前疏远了。东吁王朝的统治者在侵略德宏地区的同时,又分兵向东攻略车里、八百,占据了今缅甸南掸邦地区。1556年,莽应龙起兵攻兰那,陷其首都,掳其国主,明代的八百宣慰使司,自此便亡于东吁。莽应龙灭了兰那之后,便以兰那为跳板,南攻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北犯车里宣慰司。1568年,东吁王朝统治者莽应龙第一次派兵攻掳车里。

清朝时期

1752年,东吁王朝被下缅甸的孟人势力所灭。但缅人首领雍籍牙重新纠集东吁王朝旧部,打败孟人势力,建立了缅甸上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雍籍牙王朝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又步东吁王朝后尘,继续向傣族地区进犯。1764年至1770年,清朝发动两次征缅的战争,使得缅甸雍籍牙王朝,再也无力组织对清朝边境地区的大规模侵扰。但是缅甸雍籍牙王朝的入侵,使缅甸对自东吁王朝以来对许多傣族地区的控制进一步稳定,也使傣民族大体上形成了今天这种分别属于中缅两国的傣掸民族的跨国境格局。被缅甸封建王朝控制的那一部分傣族,尽管依然自称为傣族,但是缅甸的统治者一直把他们叫做掸族。后来人们把他们控制下的傣族地区也统称为“掸族诸邦”(ShanStates),简称“掸邦”。

英国殖民时期

在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占领了缅甸王都曼德勒,并向北扩张统治整个缅甸。1886年,英国划定了上缅甸为规划区,使其无需议会通过法律,总督可直接颁布行政法令进行管理。然而,掸邦仍由掸族土司统治,保持相对自治。1887年6月,南掸邦投降,1888年1月,英国军队占领了北掸邦,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掸邦,直到1890年英军越过怒江,征服了掸邦的最后一个地区景栋

1920年3月,掸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掸族联邦的计划,该计划于1922年8月得到英属印度政府批准。掸族联邦包括北部掸邦的6个地区和南部掸邦的35个地区,成为与缅甸本部同级别的行政区,由总督直接管理。1925年,该地区改名为掸族联邦行政区,由掸族联邦专员驻东枝管理。

人口与分布

缅甸的掸族人口超过500万(2020年4月)。掸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掸邦,在缅甸的其他省份,如克钦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勃固省伊洛瓦底省等也有少量的分布。其中掸邦人口约为336万(2000年估算),主要以掸族为主。

掸邦的掸族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分支:傣哑(TaiYai),人口300余万,聚集在整个掸邦,使用傣绷文;傣痕,说傣痕语,使用傣痕文,人口10余万,主要分布于景栋;傣渤,说傣语,使用傣渤文,在掸邦有20余万人。傣讷,说傣讷语,使用傣讷文,在掸邦有10万人。此外,还有其他若干支系,例如傣撒,傣坎底、傣润等。

宗教信仰

缅甸掸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教徒几乎占了掸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掸族所居住的每一个村落,都有一座佛寺,有的村甚至有两三座。佛寺的建筑,都是仿效缅式,中供释迦牟尼佛。生活中他们不杀生,循善崇爱的性情。人们稍有积蓄,便要布施出来,凡有公益善事,都很慷慨解囊。他们对于养老抚孤,认为是天经地义,成为普遍的风尚。

掸族人除了向当地寺庙的佛像和家里的佛像顶礼之外,还喜欢爬山涉水到曼德勒、蒲甘、甚至到仰光去拜佛,虽然那里的佛像,与家中供奉的并无两样,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到这些著名的佛教圣地去朝拜,否则便认为是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掸族男孩都要到佛寺里学佛经、学文化。按照掸族的风俗,男孩做了一次和尚才算是成人,还俗以后,才能结婚成家立业。

语言文字

掸族属于蒙古利亚人种,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掸语、傣语在语言、语法和词汇方面基本都是相同的,有些数目字和日用语与傣语及闽粤方言接近。掸语有19个辅音、10个元音、13个双元音。与泰语老挝语不同,掸语没有[d]和[b]两个浊塞音。掸语词汇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有5个声调和一个用来强调的声调,声调可区分意义。与泰语及老挝语相比,掸语单音节比例更高,另外,它有许多来自缅甸语的借词。

掸语有三大方言,即泰国方言(泰国中南部、老挝南部、柬埔寨西北部)、兰纳方言(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云南省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大泰方言(缅甸中北部、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方言之下又分别含多个次方言,如大泰方言含南次方言、北次方言、阿萨姆邦次方言等,兰纳方言含次方言、痕次方言、阮次方言等。掸语各大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邻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发音差距也拉大,但各地方言之间仍能进行简单交流。

掸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从梵语和缅文的字母转化来的一种简单拼音文字,但多用于佛教经典,很少用在文化教有方面。掸语的书写系统亦借自缅甸语书写系统功能,其字母都有固有元音[a],其他元音则通过附加在辅音上的音调符号表示。

民族文化

婚姻

掸族的择偶方式主要是“串姑娘”。掸族佛教节日多,在各种布施活动中,男女青年有机会在一起相处,增进了解,萌发爱意。姑娘小伙一旦相互有意,小伙便请求父母到姑娘家提亲。男方在提亲前要给年轻人对八字,看看他们是否八字相克。媒人一般要上门去两三次,女方家长才会同意这门亲事。彩礼一般为金银首饰和衣物。提亲所带的礼物掸邦南部和北部有些不同,南部乡村地区一般带湿茶、盐、槟榔、板糖等,北部一般带茶叶,装满槟榔的槟榔盒及装满烟的烟盒各一个。双方父母同意后,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如果反悔,就要赔偿两倍的彩礼。

掸族信仰佛教,缅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的三个月是缅甸僧侣的安居期,在此期间僧侣不能外出活动,掸族也不许结婚。因此婚礼一般选择在缅历4月15日之前或7月15日之后举行。农村青年一般在15—16岁就会结婚,城里青年一般要到20岁左右。婚礼都是在女方家举行,所花费用由男方家承担。婚礼7天内不出远门,在女方家住满一年后,才能分家而立。

建筑

掸族民居,多用竹木建成,用草排盖顶。一般人家都有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饲养性备,也有一些掸族人住在平房里。掸族的佛教寺院建筑所用建筑材料一般是砌墙用砖,余者悉数木材,但也多见有全为木构建筑者。掸人建筑正好介于缅甸、泰国与中国二大建筑体系之间,只是其建筑内部格局则与缅甸相同。例如位于蛮允以东的小寺院,共分有内殿与外殿两大部分。内殿纵深处筑有须弥坛,须弥坛高出地面5尺许,周围板壁嵌以玻璃。佛龛分成二层、三层不等,完全取法缅甸形制。寺院所供奉佛像的佛首,亦同缅甸、暹罗,都是尖头小脸而非丰领重颐。佛像头顶的天盖则与日本相同,无非就是普通罗伞,被以细布,色彩绚丽,且自屋上垂悬下来。佛像面前,虽不能说一应俱全,但也有供案,上摆五具足。佛经全为手抄经文,而非印版,自然,经文系用掸文写就。寺中僧侣一样是剃发着黄衣,用布卷成黄帽冠束其上。至于塔刹建造,则与缅甸完全相同。

服饰

掸族男子上穿衬衣,再套一件没有衣领的大襟或对襟短卦,喜穿宽大的土布裤子,用布或毛巾包头。身上挂有利刀一把,用来砍柴和防御野兽。掸族男子一般都有纹身习惯。掸族妇女喜穿白色或浅颜色的上衣,宽而薄的筒裙,用白花毛巾包头。经常挂上一个挎包,手持斗笠,赤着双脚或穿拖鞋。未婚少女多穿短上衣和纱笼,纱笼色彩鲜艳,花纹美观。

饮食

掸族食物以大米为主。乡村掸人一日有三餐,爱吃糯米饭。掸人嗜酒,爱吃酸辣的东西,喜欢嚼槟榔。日常喜吃紫色糯米制作的糕点,在喝茶时要放一点盐。家家户户备有卷烟和槟榔斗盒,以招待客人。槟榔斗盒分三层,首层放石灰膏、槟榔子和小剪刀,二层放烟叶和红颜料,底层放萎叶。嚼槟榔时,先拿槟榔叶擦石灰膏,放点红颜料和槟榔子以后再送进口里咀嚼。汁不能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就把渣吐掉。由于嚼槟榔,弄到唇红齿黑,地上到处有红色睡液。

丧葬

掸族实行土葬,无火葬习惯。亲人去世,有在死者口里放进25分钱作为含口钱的习俗。举行葬礼,不吹弹唱跳,而是请和尚念经,举行洒水和辞灵仪式。在家中停尸一天,就要出殡。下葬时,有的用席子裹尸埋葬,有的用棺木埋葬。亲人死后7天,还要请和尚吃斋。

节日

泼水节

掸族的浇花节是掸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会。泼水节节期有3-4天。在泼水节的第一天,掸族的善男信女们清晨要休浴更衣,要到寺庙中拜佛。他们在寺院中搭起彩棚,将佛像请到彩棚中浴佛。姑娘小伙子们成群结队地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掸族人在新年泼水节期间还要布施,要拜神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健康。掸族历来有敬老的传统。泼水节期间。晚辈们会采来皂角、大叶解宝捣成汁做成洗发水献给长辈。

掸族人一般在泼水节第二天开始泼水活动。如果是给长辈泼水,要先行合手礼,再恭恭敬敬地往长辈的手上泼水。小伙子给姑娘泼水要先征得姑娘父母的同意。掸族人认为新年泼清水可以洗净一年的污秽,有祝福对方之意。泼水节期间掸族村寨到处都会唱起祝福的歌曲,响起阵阵象脚鼓声。不少村寨还会举寨拜敬佛祖或者举行集体布施活动、集体剃度仪式等,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糯米糕节

每年缅历十一月十五日早晨,人们便将头天准备好的糯米、芝麻油、椰子油、花生、姜等煮熟捣成糊状,然后放入香蕉叶中包好,分送给僧侣和邻里品尝。对于品行不端和违反戒律者是不能给糯米糕吃的。糯米糕节是一个以健身养性为目的的节日,如今,人们要把做好的糯米糕分给僧人,进行布施。

点灯节

缅历7月15日,在月圆当晚,人们点上各种彩灯和蜡烛迎接佛祖,从此形成了点灯节。“结夏点灯节”这天又是“敬老节”, 僧尼们都要去寺庙朝拜佛祖释迦牟尼,人们将这一天演化为向尊长表示感谢的日子。点灯节一般持续3天,到了夜晚处处一片灯海,尤其是全缅各地数不尽的佛塔被一串串的小灯点缀得五光十色、蔚为壮观。

发展现状

政治现状

1947年2月在掸邦的彬龙镇召开了“彬龙会议”,掸族、缅族、克钦族和钦族领导人签署《彬龙协议》,同意建立统一的缅甸联邦,共同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时,掸族土司苏瑞泰当选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

1962年,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将一众联邦领导人赶下台的同时,首要任务就是在全国抓捕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领袖,其中包括缅甸联邦的第一任总统、掸邦娘水的土司苏瑞泰。在一众土司相继入狱后,掸邦境内就出现了多个自卫部队,其后各主要武装力量合并成“掸邦民族军”,继而按地理区域分为南掸邦军北掸邦军,加上同在掸邦境内的佤族武装、果敢武装等,中缅边境沿线从此进入乱世模式。

1985年3月,出身掸族家庭的毒枭坤沙领导的“掸族联军”与其他两支掸邦武装合并为“掸邦人民联合军”,并成立了“掸邦革命政府”,坤沙任联合军司令。掸邦人民联合军控制了400公里长的缅泰边界,辖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到1989年,坤沙武装的总兵力达到了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1.2万人,掸邦人民联合军也改名为“蒙泰军”。此时,坤沙牢牢控制军队的指挥权和财权,并在1991年接任“掸邦革命政府”主席一职。

1993年12月,坤沙宣布正式成立“掸邦共和国”,并颁布了《掸邦共和国临时宪法》,首府设在贺蒙,坤沙自任总统和军队总司令,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以“掸邦人民精神领袖”自居。

1995年5月10日,掸族头人波德文率近3000人与学生派领导人脱离坤沙集团,并在缅东北部地区打出了“掸邦民族军”的旗号。蒙泰军不断内讧分裂,坤沙被迫先后辞去“总统”和“总司令”的职务。

1996年1月5日,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坤沙同意放弃“掸国”独立,允许政府军进驻其总部贺蒙和全部据点,并向政府交纳部分经费,蒙泰军与缅甸政府正式签署投降协议。

经济现状

掸族以务农为生,农作物为大米,还种植油料作物、豆类、茶叶、蔬菜、烟叶、罂粟、水果等。也有少数人兼营手工业或小本经营的商业。小手工业可以生产农具、家庭用品、装饰品、布匹、炊具,还会编席子,织挎包、染线等。自2023年10月27日开始,由于掸邦发生武装冲突以来,掸邦北部地区大部分乡镇的数十万当地人被迫逃离家园避难,到附近的疏散营避难。2024年1月,尽管战事已暂时停息,但由于交通条件限制,粮食仍然短缺,当地居民表示他们面临着极高的货物价格。

参考资料

..2024-04-23

从东南亚出发|缅甸历史上的族群政治.澎湃新闻.2024-04-23

缅甸掸族庆祝传统泼水节 街头“水仗”狂欢嗨翻天.环球国际.2024-04-20

缅甸敬老节——“结夏点灯节”.光明网.2024-04-22

..2024-04-20

..2024-04-20

缅甸第二届21世纪彬龙会议代表签署联邦协议.新华网.2024-04-20

昂山百岁诞辰:要是他健在,缅甸的局面会不一样吗?.澎湃新闻.2024-04-23

缅甸国家概况.人民网.2024-04-23

坤沙:毒枭人生落幕.新浪网.2024-04-20

难民诉说“缅北停火”现状与困苦 佤邦就网传攻打景栋发声.金凤凰报.2024-04-23

掸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0

试析佛教文化下的缅甸传统节日.中国期刊网.2024-04-20

缅甸敬老节——“结夏点灯节”.共产党员网.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