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铜镜

铜镜

铜镜,又称青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四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古代劳动人民锻造数量最多的铜器之一。

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9000-8000年前,在西亚的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10面黑曜石制成的祭祀太阳神的镜子。在伊朗的锡亚尔克,距今约6000年前,人们模仿恰塔尔休于的黑曜石镜,创造了铜镜,最初的铜镜是由平滑的铜片制成,经过精细的打磨与抛光,虽然简单,却有了反射能力。后来,铜镜逐渐取代了黑曜石镜,成为了祭祀太阳的神圣象征。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早期铜镜作用于祭祀礼器、占卜吉凶阴阳,常被作为天子赏赐之礼。随着长期的发展演变,从春秋晚期开始,铜镜作为日用鉴容的古代日用品数量逐步增多。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宋代以后,由于铜资源减少,政府为了保证币材的充足和货币经济的稳定,颁布了一系列铜禁政策以限制铜的使用。这些政策对宋代的铸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铜镜的制作工艺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玻璃镜子被欧洲的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因为玻璃生产方便,成像比铜镜清晰明亮,在清末玻璃镜子就替代了铜镜,从此中国的铜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铜镜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照容梳妆这种简单的生活用品的意义,而铜镜与中国民间宗教、民俗文化的结合,成为铜镜文化发展流变的重要原因。铜镜在历史上具有强大的文化属性。李世民就曾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镜子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破镜重圆” “长相勿忘” 都代表了其作为信物的功能。文献中也多有君王将铜镜作为礼物赏赐大臣、藩王的记载。考古发掘的随葬铜镜有的置于墓室四周为玉貔貅之用,有的作为生活用品放于身侧。一些吉语镜如 “五子登科” “长宜子孙” “位至三公” 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精神追求。一些仙道题材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历史沿革

铜镜的命名

铜镜的名称大多以主题纹饰命名,如叶脉纹镜、山字镜、禽兽纹镜、羽状地纹镜、瑞兽葡萄镜、狩猎镜、四神十二生肖镜、四叶佛像鸾风镜等,镜背没有纹饰的称素镜,对于一些特种工艺的铜镜,往往在纹饰前加上工艺名称。如金银平脱凤凰镜、贴金贴银鸾兽镜、螺钿人物镜等。如再冠以朝代名,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如唐金银平脱鸾风镜,即表明是唐朝所铸,工艺为金银平脱,鸾风为主饰。唐以后中国铜镜形制突破圆形、方形的传统,出现菱花形、葵花形、菱形、亚字形等多种形式、有柄镜也逐渐增多。在名称上有时习惯地加上形状,如亚字形花草镜,有柄八卦镜等。宋以后纪地名铭镜较普遍。根据铸镜字号命名的铜镜屡见不鲜,如湖州市镜、南京市镜、成都市镜、苏州市镜。

铜镜的起源

世界铜镜的起源

在西亚的土耳其,距今9000至8000年的恰塔尔休于遗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10面黑曜石制成的祭祀太阳神的镜子。在伊朗的锡亚尔克,距今约6000年前,人们模仿恰塔尔休于的黑曜石镜,创造了铜镜,最初的铜镜是由平滑的铜片制成,经过精细的打磨与抛光,虽然简单,却已有了一定的反射能力。它逐渐取代了黑曜石镜,成为了祭祀太阳的神圣象征。这些铜镜通常由祭司和酋长掌握,成为他们宗教权力的象征。随着祭祀太阳的宗教需求,铜镜传播到了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埃及、希腊罗马以及欧洲和中亚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古埃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铜镜制作和使用中心。因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古埃及人凭借着他们对金属加工的精湛技艺,制造出了更为精细的铜镜。这些铜镜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或刻有精美的花纹,或绘有富丽的图案,既是照容的利器,也是装饰性的艺术品。早期阶段因铜镜制作和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所以,铜镜是作为奢侈品和权力象征使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的制作技术逐渐发展,使其更加普及,并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在宗教仪式、社交场合以及日常生活中更不可或缺。后来,由于玻璃生产方便,成像比铜镜清晰明亮,玻璃镜子就替代了铜镜。从此铜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沉睡在了历史长河中。

埃及11王朝出土的最早鎏金铜镜,距今已经4000多年。当时的木柄已经腐朽灭失,仅有镜面存在。这一时期埃及铜镜形状为椭圆形与诸神帽冠上的太阳相同,倒梨形太阳形状还不明显。此镜现藏英国英格兰西北大学曼彻斯特博物馆。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金银装饰铜镜。

中国铜镜的起源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清澈的水面能够照出人的影子,甚至能够反映出天空、树木、花鸟的颜色。这启发了聪明的先民们制作出了早期的镜子原型——瓦监。监是一种能够照出人和物形象的器具,是早期镜子的前身。《说文解词》中解释:“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随着青铜器的产生和使用,人们开始锻造出铜鉴。铜鉴的外形类似于瓶子,瓶口虽小但鉴身较高,不太方便用于照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逐渐将铜鉴扁平化,将花纹装饰转移到鉴身的背面,并将器足变为钮,从而使铜镜得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中国早期铜镜的地域分布较广,但总量较小。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是甘肃青海地区、新疆北路地区、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也发现部分商周时期有着明显草原文化气息的早期铜镜,多将其称为“鄂尔多斯市式”青铜器。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铜镜是出土于甘肃广和齐家坪遗址的素镜与青海贵南马台遗址出土的七角星云纹,两面均属于齐家文化晚期的铜镜。中国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青铜镜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古书「鉴」与「镜」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铜镜的发展

早期阶段(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

齐家文化是夏朝至商代初期的一个文化类型,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部分地区。1976年,青海贵南尕马台M25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商周时期,铜镜逐渐发展成为日常使用的照容工具,但数量较少。

商周时期的铜镜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素镜:指镜的背面没有纹饰。

重环纹镜:镜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钮,饰重环纹。

鸟兽纹镜:镜身平直,背面有两个平行弓形钮。在钮的上方用鹿纹,在下方有展开双翅的鸟纹。

流行阶段(春秋战国铜镜)

战国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社会局面动荡不安,礼崩乐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现象。从铸造业来看,大型的礼乐器物随着礼乐崩坏一并衰落,这使青铜铸造不再是王室特有的工艺,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铸铜工艺成本的下降实现铜镜量产,铸造业将目光更多落在了生活用品上,这也就使铜镜短期内得到普及。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但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方形镜一般镜身薄,多有边沿。镜钮主要为弓形钮,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的图纹。

此时期出现和流行的花纹主要有:素镜类:全素镜、弦纹素镜、宽弦纹素镜。

纯地纹镜类:羽状地文镜、云雷地纹镜。

花叶镜类:叶文镜、花瓣镜、花叶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连弧纹镜。

山字镜类: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

菱文镜类: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蟠菱镜。

禽兽纹镜类:兽纹镜、凤鸟镜、蟠螭纹镜、四叶蟠螭镜。

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洛阳市在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京之地,是重要的铜镜制作中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镶琉璃铜镜(图3),震惊了世界。此时的铜镜平直,镜体薄,厚度大都在0.1~0.3厘米。纹饰制作工艺为二重叠、三重叠平台浅浮雕,精致细密,一丝不苟。地纹作为基础纹饰开始大量使用,用来突出、反衬其上的浅雕龙、凤等动物主纹饰。地纹和主纹饰的配合使用(俗称二层花),是战国铜镜纹饰显著的时代特点。

鼎盛阶段(汉代铜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型外,在纹饰布局上突破了“心对称”的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透光镜”(是指将镜面对着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像出镜背文饰或铭文字样的铜镜)的出现也给汉镜带来了极大光彩。

这时期的铜镜特点是圆形,薄体,圆钮,平边、装饰性强。图案主要采用底纹与主纹相结合的重叠式手法。流行的图案包括蟠螭纹,以及在此基础上演化出的星云纹(又称百乳镜)和草叶镜等。并且这类铜镜背面会铸有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富有诗意,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发展,铜镜的形制和花纹也发生了变化。在汉武帝前后,铜镜的装饰风格变得更加简洁,地纹逐渐消失,纽的形状也由复杂变简洁,如由三弦纹桥形纽演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的布局也趋向于中心对称或四区匀称分布。

这类铜镜由于流传时间较久,所以在汉镜界中具有相当的重要地位。自宣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见日之光"镜,天下大明一圈铭文的日光镜子,中间以绳文,连弧纹,以同心的重圈所组成,都是以铭文为主要装饰。

此时代比较普遍的铜镜种类: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粗叶木纹镜、星盘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汉代铜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鸟兽纹镜、多乳鸟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鸟兽纹镜、双纹镜等。

绍兴市是东汉后期最主要的铜镜制造中心,该地铸造的重列神兽镜和画像镜标志着铜镜纹饰的新发展。浙江绍兴出土的90%都是双夔纹镜,此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双夔纹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以纽座为中心的内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运用了对称的格式,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蝙蝠纹镜实际上是柿蒂纹的变形和扩张,纹样抽象化,形式美观;画像镜是以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和当时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与之前不同的是除神兽形象外,还有歌舞、车马、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等浮雕图象。

中衰阶段(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铜镜的制作逐渐减少,纹饰和质量也有所下降。出现的新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类型集中,创新极少,处于铜镜发展的停滞衰落期。此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也出现了佛像图纹。

繁荣阶段(隋唐铜镜)

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铜镜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圆形、方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铜镜的纹饰也非常繁多,包括龙纹、凤纹、鸟兽纹、花卉纹等。铜镜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包括铸造、打磨、雕刻、镀金等技术的进步。双龙锯齿纹镜是一种典型的唐代铜镜,它的特点在于镜面上有两条盘旋的龙纹,龙纹两侧呈现锯齿状。这种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它的造型美观,纹饰精致,是唐代铜镜的代表作之一。铸造工艺日趋精细,铜镜的表面逐渐变得平整,铸造的细节更加精细,铸造出的铜镜更加精细、光滑。雕刻和磨削工艺不断提高,铜镜表面的图案更加清晰,图案的纹路精细流畅。铜镜表面常常镶有宝石和珠子或者在铜镜背面刻上图案和铭文,后期又增加了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图案和题材。

衰落阶段(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铜镜)

宋代以后,由于铜资源减少,政府为了保证币材的充足和货币经济的稳定,颁布了一系列铜禁政策以限制铜的使用。这些政策对宋代的铸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铜镜的制作工艺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如此,宋代铜镜在样式和题材上仍有创新 在样式上,宋代的铜镜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状,还创造出了新的形式,如向日葵属形、菱花形镜,这些镜子边缘的棱角与唐代相比有所变化,有的较直线,形成了六边形的镜面。宋代铜镜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上。

在题材上,宋代的铜镜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了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等元素,这些题材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同时,素面镜和无纹饰的窄边小钮镜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到了元代,铜镜的纹饰开始变得较为简陋和粗糙,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如缠枝牡丹纹、神仙、人物故事、双龙等图案。元代铜镜上还出现了“寿山福海”等铭文。明代铜镜则出现了带有年款的铭文镜,如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大明宣德年制的铭文镜(铭文在钮上),明末李自成起义时制作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

明清时期,也有相应的禁铜、限铜政策。尽管铜禁政策有所松弛,但铜镜的制作已不再像之前那样精细,多数铜镜采用银合金制造,其特征为厚重的镜身与较大的口径。这一时期的铜镜,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制品,都极为流行,其使用范围也明显区分了尊卑之分。皇室成员在使用铜镜方面,更倾向于传统与享受,而不单纯是文化传承。

他们追求的是工艺的精细与装饰的华丽,不少铜镜甚至配备了豪华的实木镜盒、镜框与镜套,尽显其尊贵地位。然而,到了清代,铜镜铸造业相比明朝有了明显的衰退,铜镜的用料变得粗糙,纹饰也较为简单,多数铜镜还是依赖旧有的模具进行铸造。此外,明清时期的铜镜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银锭形状作为钮扣,这一点与其他时期的铜镜有显著区别。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朝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

在明清时期玻璃镜子被欧洲的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因为玻璃生产方便,成像比铜镜清晰明亮,在清末玻璃镜子就替代了铜镜,从此中国的铜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的实用意义渐渐衰退,收藏、审美价值日益凸显。最初主要作为贡物流入宫廷,随后逐渐作为商品流通于市。从地域上看,玻璃镜传入的路径大体上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过程。从时间上看,初传于晚明,清中期多为宫廷和上层社会所用,及至晚清民国时广为普及并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照面镜。除照面以外,玻璃大镜还成为了清代室内重要的陈设和家具,具有欣赏、观看的功能。

形制构成

一面铜镜,可分为形制、镜面、镜背(背面)、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边缘(缘)、铭带、镜铭、主题纹饰等。

形制:即镜形,指铜镜的平面形状。如圆形、菱花形、葵花形、方形、长方形、八角形、亚字形、桃形、钟形、有柄圆形、有柄花叶形等。

镜面:即镜的正面。镜面一般微凸或平坦,打磨得很光亮,以供实用。

反面:即镜面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纹饰,无纹饰者称素背、素镜。

钮:在镜背的中央,有孔可供系带悬挂固定,亦可用手持钮。有柄铜镜无需钮,常见有桥形、弓形、乳状、弦纹、半球形、兽形钮等。

钮座:即在钮的周围,紧连钮的装饰。常见有连珠纹钮座、圆钮座、方钮座、花瓣纹钮座等。

内区、中区、外区,是为研究镜背所铸纹饰而划分的不同区域。

靠近钮的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其间为中区。有的镜背不分区,有的以钮为中心以各种形式的圆圈组成几个同心圆,也有的仅有内区和外区。

缘:边缘,指镜背的最外缘,如卷缘、宽缘。近镜缘的纹饰为镜缘纹饰,如素宽缘、三角锯齿纹缘等。

铭带:指铸有铭文的部分,常呈条状、环状。

镜铭:指镜背上所铸的文字。

主题纹饰:指镜背纹饰中的主要纹饰。镜背分内外区者,一般以内区纹饰为主题纹饰。

铜镜的名称大多以主题纹饰命名,如叶脉纹镜、山字镜、禽兽纹镜、羽状地纹镜、瑞兽葡萄镜、狩猎镜、四神十二生肖镜、四叶佛像鸾风镜等,镜背没有纹饰的称素镜,对于一些特种工艺的铜镜,往往在纹饰前加上工艺名称。如金银平脱凤凰镜、贴金贴银鸾兽镜、螺钿人物镜等。如再冠以朝代名,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如唐金银平脱鸾风镜,即表明是唐朝所铸,工艺为金银平脱,鸾风为主饰。唐以后中国铜镜形制突破圆形、方形的传统,出现菱花形、葵花形、菱形、亚字形等多种形式、有柄镜也逐渐增多。在名称上有时习惯地加上形状,如亚字形花草镜,有柄八卦镜等。宋以后纪地名铭镜较普遍。根据铸镜字号命名的铜镜屡见不鲜,如湖州市镜、南京市镜、成都市镜、苏州市镜。

铜镜的制作

铜禁政策

铜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文化和经济的支柱,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铜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制造兵器、日常器具,到铸造货币,其使用的广泛性和分配的公平性直接关联到国家的安全、经济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秩序。

在中国的早期,铜主要是用来制造兵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铜的应用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汉魏时期,由于铜的产量开始减少,铜更多地被用于铸造镜子和货币。而在宋代,由于铜产量进一步减少,政府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材料来铸造货币,颁布了铜禁政策,这对民间铸镜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嘉泰吴兴志》中就记载了宋代吴兴铸镜业的衰落。

在辽金时期,也有严格的铜禁政策。金朝铜镜上通常会刻有详细的铸造信息,如铸造地点、官署名称和监造职官的名字等,以此保证铜镜的质量和来源。由于严格的铜禁政策,民间铸镜业遭受巨大打击。铜镜的生产被收归官府,导致的铜镜产地,如扬州市,几乎失去了铜镜生产的能力,民间造镜业出现了断层。

在明清两代,对于铜的管控措施同样严厉。铜禁政策始于康熙朝,雍正朝进一步强化,而到了乾隆朝,由于铜产量增大,政策有所放宽。使得铜镜等民间日用物品得以继续的生产,但政府规定,除了镜子、军器以及寺庙中的钟等物品,其他的废铜都可以拿到官府出售,每斤可得官银七分,价格可根据市场随时调整。如果私下买卖或隐藏不报,将会受到鞭打四十下的惩罚。雍正时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除了乐器、镜面和度量衡工具外,其他黄铜制品都不准使用,必须上交官府,并按照其价值给予补偿。这一政策首先在直隶地区实施,随后逐渐推广至全国。

铜镜的产地

江南地区,因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成为主要的铜镜生产地。从汉魏时期开始,江南的铸镜中心包括丹阳郡(今江苏省南京市)、会稽郡(今苏州市)、江夏郡(今湖北省江夏区)、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广汉郡(今四川省广汉市梓潼县)等地。到了隋唐时期,扬州市成为主要的铜镜产地,尤其在唐朝,扬州的铜镜铸造业达到了鼎盛。

明清时期,尽管江南地区的多数铜镜产地铸镜业已经衰落,但湖州市却依然是的铜镜产地之一。湖州的铜镜生产在宋代达到高峰,明清时期继续保持发展。除了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明清时期的铜镜产地还包括云南省桂林市(今桂林)、淮安市(今江苏省淮安市)、易州(今易县)等地。这些地区虽非传统的铜矿之地,但由于滇铜的大规模开采,成为了新兴的铜镜产地。尽管如此,这些地区的铜镜知名度仍无法与湖镜相比。

铜镜的工艺

古代青铜镜的制作工艺,被古代工匠们称为“范铸法”,它包含了多个精细复杂的步骤。首先,制作铜镜的工匠需要用泥塑造出镜子的模型,这个模型决定了铜镜的形状和基本轮廓。在模型上,工匠们会阴干泥质模型,以保持其稳定性。随后,工匠会在镜子的背面雕塑出各种花纹图案或者文字,这些图案或文字往往富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如祥瑞的动物、吉祥的词语等,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趣味。接下来,待泥质模型阴干后,工匠们会将其烧制成母模,母模是镜子的模具,也是制作过程中十分关键的部分。用母模翻制出的泥范同样需要经过阴干和烧制,这一步是为了制造出镜子的外形。当外形准备好之后,工匠就会开始熔化铜、锡和铅的合金,古代铜镜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锡和铅以增强硬度和反射效果。在浇铸过程中,将熔化的合金液浇注入已经准备好的范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脱范取出成品铜镜。

唐朝的铜镜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工匠们对铜、锡、铅的比例掌控得恰到好处,铜约占65%,锡约占25%,铅约占5%,这样的比例使得唐代的铜镜不仅色泽鲜艳,而且照容效果绝佳,同时也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这种独特的配比和工艺,使得唐代铜镜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铜镜的作用

宗教

在古代的宗教祭祀中,铜镜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工具,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铜镜可能被用于净化和照明神像,反射光线象征着神灵的光辉和纯洁。同时,祭司在使用铜镜检查自己外貌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对神灵的尊敬和仪式的严谨性。宗教仪式在古埃及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括对不同神祇的祭奠、献祭、礼仪舞蹈、音乐表演和神圣的宴会等。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灵魂的存在,并因此建造了金字塔和墓穴,以期望古埃及历代法老和贵族能在来世享受到美好的生活。铜镜在宗教仪式中的使用程度可能因时间、地点和特定仪式而有所不同。

陪葬

铜镜在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用于照面饰容、正人衣冠。例如唐武惠妃敬陵石中的侍女手持铜镜。而且,会随葬陪伴墓主人,为其阴间享用。汉至明清时期,身份地位较高的墓主人的葬坑中多有铜镜出土。青铜镜很小,但它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形、菱花形、桃形、鼎炉形和带有手柄形状等。铜镜背面的纹饰面积小,但其图案华丽丰富,有龟、蛇、龙、虎、凤、鸟、牛、马、鹿、鹤和鱼等动物图像,有花、草、叶和其他植物图案,有线条、方形、圆形和弧形等几何图案,还有神话故事的传说等图案。铜镜除了图案还附加铭文,这些铭文字体主要以篆体为主,其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有祝福、祈祷吉祥的寓意。青铜镜在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上具有艺术审美观,这对现代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象征爱情—半镜

破镜重圆,描述的是夫妻之间感情破裂之后又重新复合的情况。半镜说的就是夫妻分离。半镜是爱情纯洁忠贞的象征,将一面铜镜分开两半,离别的夫妻各执一半,相聚之后再重新拼好。在考古发掘时,许多古代墓穴中都发现了半镜。

镇鬼降妖—辟邪镜

古人封建迷信思想十分严重,认为世界上存在妖魔鬼怪等一堆不吉利的物种,而铜镜能够发光,妖魔鬼怪对于光线有着天然的恐惧感,因此,铜镜常被挂在门口,而且人们会在铜镜上刻写不同的咒文,以增强铜镜的辟邪效果。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去到一个新的世界,虽然人的肉体消亡了,但灵魂依然存在。铜镜常被用来当陪葬物,用来镇压阴间的小鬼。

生活装饰

铜镜的纹饰精美不仅可以避邪,还能够装饰房间,把精美华丽的铜镜放在几案上,或者悬挂在房间的某一处,都能够很好的装饰房屋。古代绘画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如晋朝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生动再现了这一场景:画中右侧的女性手握铜镜,正中央的女子坐在镜前,左侧的侍女则正忙碌地为她梳理头发。画面下方,一个支架稳稳地撑起了铜镜,不仅可以调整镜子的上下位置,还能固定铜镜,防止其晃动。支架的中间部分,还有一个方盒子,里面装着梳理头发的工具和化妆品,这是对古代铜镜及其支架的最早描绘。在河南安阳的隋朝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支架的出土文物。这些铜镜和它们的支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人们常常将铜镜和其配套的支架一同放在桌上,或者用绳子将铜镜系在支架上,悬挂起来。这样一来,铜镜、支架、绳子以及梳妆台,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观的画面,极大地美化了室内环境。人们通过观察人与环境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器物在审美和实用方面的双重作用。

铜镜的分类

铜镜造型分类

圆形铜镜

圆形铜镜是最常见的铜镜类型,它们通常刻有较为简单的图案和装饰,如花卉、几何图案、动物等。这些铜镜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妆饰和装饰。

方形铜镜

方形铜镜也比较常见,它们通常具有更为简洁的线条和图案,有时也会加上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和文字。这些铜镜多用于祭祀和礼仪场合。

不规则形状铜镜

不规则形状铜镜是一类较为特殊的铜镜类型,它们包括各种形状和尺寸,有时甚至会与其他器物进行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这些铜镜多用于特殊场合和仪式。

多面铜镜

多面铜镜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铜镜类型,它们通常有多个面,每个面都可以折射不同的图像,具有很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这些铜镜多用于特殊的娱乐场合和宴会上。

带柄状铜镜

早期带柄镜是指在镜缘一侧有柄的铜镜,主要流行于中国境内的半月形地带和新疆地区。带柄镜的镜柄形制多样,有长条形柄、钮柄、短柄、柄、环柄等等。镜面与镜柄的结合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镜面和镜柄一体铸造,有的镜面和镜柄是通过焊接、铆钉等方式组装而成。铜镜的厚度不一,镜背无纹饰或者纹饰简单。

纹饰分类

花鸟纹铜镜

花鸟纹铜镜上常镶嵌各种花卉和鸟类的图案,如花叶纹、战国镂空凤鸟纹镜、瑞兽鸾鸟花卉纹镜这些图案常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花鸟纹铜镜多出现在唐朝和宋代的文物中,具有艺术价值。

几何纹铜镜

几何纹铜镜上的纹饰多为几何形状的图案,如菱形纹镜、连弧纹镜、山字纹镜这些图案通常被简化和抽象化,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几何纹铜镜多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文物中。

人物纹铜镜

人物纹铜镜上常出现各种人物形象的图案,如飞仙镜、嫦娥奔月镜、罗汉过海镜这些图案常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的情感。人物纹铜镜多出现在汉代和唐代的文物中。

动物纹铜镜

动物纹铜镜上常出现各种动物形象的图案,如隋四神十二生肖镜、七乳神兽尚方镜、海兽葡萄纹镜这些图案常常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奇的象征意义。动物纹铜镜多出现在唐代和明代的文物中。

纹饰的布局

四方式

四方式铜镜的特点,包括其钮座为方形,纹样排列于钮座的左右或上下。纹饰围绕着钮座的四面,按照上下左右进行平行排列。镜边缘较圆,内饰纹样外边为方形,象征着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这个图也被称为天圆地方图。

对称式

钮座为中心,按照轴对称的方式排列,在图案格式上,对称的样式更容易产生庄严感。运用对称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比较好把控动态和表现对象的整体样貌。”轴对称和心对称汉镜纹饰中比较常见,但是也不乏有多种对称方式的综合运用。

放射式

放射式其特点是以镜钮为中心,进行放射状排布,利用连弧纹和联珠纹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放射性整体效果,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变幻无穷的视觉效果。

旋转式

旋转式的布局,是以铜镜镜钮为圆心,纹饰依据一定的角度同向旋转,形成动态的构图格局。同时,半圆钮和内区浮雕的画像,如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等。图案按照顺时针回旋式排列。

同心圆式

同心圆布局,即以镜钮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多个圆环装饰带,钮座周围会装饰有各种动物纹样,如鸟、兽等形象。这些纹饰往往被设计成动态的、栩栩如生的样子,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汉镜多会采用这种布局。

铜镜鉴赏

外形

保存状况好,由于古铜镜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气的侵蚀,表面逐渐腐蚀氧化产生锈迹,这种锈蚀经过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较为致密硬实,有光亮、不易脱落。锈蚀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银光灿灿的“镜”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

品种

品种稀少,如唐朝打马球镜,镜背纹饰是四名骑士,骑士手执鞠杖,跃马奔驰作击球状。人与球之间衬以高山、花卉纹,显现出在郊外运动场比赛的情景。见证了一段历史事件,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此面铜镜品相极好,是唐镜中的珍品。

艺术

艺术性高,反映古代精细工艺的,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银壳、金壳、透腿等特种工艺镜,这些都是需要高超的工艺才可以完成的。

纹饰

纹饰的清晰度是关键,铜镜收藏中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不同历史时代的铜镜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历代铜镜的纹饰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

铜镜的价值

历史价值

铜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新石器时期开始流传至明清,反映着历代不同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艺术。历代的铜镜都融合着各自朝代的特色,铸造工艺、材质、纹饰、铭文等都有所差异。这与当时的统治者,社会风俗以及大众审美息息相关。不同的铜镜折射出各朝代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不同的铜镜制作工艺反映了古代不同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铜镜上的图案也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铜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通过对古代铜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艺术价值

铜镜形状,纹饰、铭文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风格。文物考古学者根据这些总体时代风格,将中国古代铜镜分为齐家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五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不同朝代甚至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铜镜均有很多变化。如外形方面:圆形镜历经4000年从未消失,但春秋战国首现方形镜、唐朝产生花式镜、宋代创造出多种异形镜。纹饰方面有几何纹、灵异瑞兽、神仙人物、禽鸟花卉、宗教图像等;结构布局有地纹衬托主纹、圈带式、规矩式、广画面式、轴对称式等;表现手法有线条式、平雕式、浮雕式、剪纸式等;装饰技艺有复合透雕、彩绘、错金银、鎏金、金银平脱、螺钿、金银壳等;铭文方面有内容、书法、排列位置等。这些构成铜镜的各种元素被认为是其重要的艺术象征,是美术史和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文化价值

铜镜背面的纹饰和图案不仅是装饰,也是表达当时人们思想、信仰、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研究各个时期的铜镜,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文化状况和文化发展。

历史评价

罗振玉在《古镜图录》评价: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评价:唐朝物质文化反映于造型艺术各部门,都显得色调鲜明,组织完美,整体健康而活泼,充满着青春气息。镜子图案艺术的成就,同样给人这种深刻的印象。

李世民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物馆藏

铜镜出土数量众多,1940年~1942年,梁上椿编撰的《岩窟藏镜》中记录,洛阳地区盗掘出土的铜镜有40余面,时代包括战国、两汉及唐宋时期。根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1918年~1942年邙山晋帝陵古墓葬出土铜镜概况,包括汉、魏、晋、唐、宋、明时期的铜镜,共计108面,其中唐墓出土铜镜102面。2004年黄启善主编《广西铜镜》该书记录广西境内战国至民国时期馆藏及出土古铜镜232件。出土的大部分铜镜都被收藏于河北博物馆、青海博物馆、陕西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等,分散在各地的博物馆中,以下列举一部分:

上述表格参考资料:

铜镜的鉴别

铜镜收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铜镜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有关的资料不是很多,在收藏铜镜时一定要注意,真品汉唐镜花纹精美清晰 ,黑漆古或水银沁层光洁度好且很难拭去。赝品则是采用真品翻模铸造而成 ,其花纹模糊,黑漆古或水银沁层色死且易脱落真品汉唐铜镜敲击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品的声音比较清脆,甚是悦耳。收藏过古钱币的人会更容易识别古铜镜。收集铜镜应该从收集标本开始,对铜色、铜质、花纹 、铭文作综合分析、潜心体会,慢慢地积累专业知识,享受铜镜收藏的乐趣。

由于不同的时代铸造的铜镜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因此收藏者要辨别铜镜的真伪,首先还是应该从铜镜的形制、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古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收藏者还可以通过听声和看形这两种方法来辨别铜镜的真伪。听声就是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来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老铜镜的声音普遍比较沉闷、圆润,新仿铜镜的声音,往往比较清脆,有时甚至刺耳。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代久远,变为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其次,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

从锈上来看,新仿铜镜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手段,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用胶和起来薪在上面,这可以用水来辨别。仿制品的铜镜,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新炼出来的铜做成的铜镜,就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也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参考资料

“见日之光”镜.上海博物馆.2023-11-29

东汉长宜子孙铭双夔纹铜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11-29

西汉蟠螭纹规矩铜镜.河北博物馆.2023-11-30

瑞兽纹铜镜.扬州博物馆.2023-11-29

海兽葡萄镜.河南博物馆.2023-11-29

七角星纹铜镜.青海省博物馆.2023-11-29

抚琴引凤镜.河南博物馆.2023-11-29

虎鸟纹阳燧.河南博物馆.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