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志
史正志,字致道,丹阳市人,南宋大臣。《嘉定镇江志》载:“史正志,字志道,丹阳人,赋籍扬之江都区。”
正文
南京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山川形势险要,素有“虎踞龙蟠,帝王之宅”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历史上记载南京的方志有许多部,而最早的一部为《乾道建康志》,该书却是丹阳人编的,这人就是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1119-1179年)。
一、初入官场识军机
《嘉定镇江志》载:“史正志,字志道,丹阳人,赋籍扬之江都。”可见他是从江县都徙居丹阳市的。绍兴市二十一年(1151年),史正志与状元赵逵同榜登进士第,授官徽州歙县东尉,从此步入官场。当时宋金南北对峙,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早已不在,如何抵御金兵入侵是国家首务。为此,他博览兵书,援引历史经典,撰《保治要略》八篇进献朝廷,提出“国家根本在荆襄巴蜀,防守利害在两淮”的战略观点。又上疏论当今之务,最急而宜先者八事,分别为:“御将,抑奸,节财,谨法,士风,军政,均用,畏天。”所论之事,切中时弊,道理精确。作《兵鉴》十篇,从十个方面阐述用兵之道。又撰《边问》一篇,专论江淮防守,文中提出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思想,即:“江淮防守利害,当以绍兴市初守淮为法,建炎末守江为术。”陈康伯丞相读后甚奇之,推荐入朝,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枢密院检祥诸房文字。时金朝觊觎淮南西路,他大胆进言,建议朝廷筑和州城垒,加强舒,扬,荆,襄等地的防守,受到朝廷的重视并采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二月,李治从临安区出发巡视建康,命史正志扈从随行。高宗率一班大臣沿运河北进,过苏州,次吕城镇,宿丹阳市,年底到达镇江市。下船后,没有立即去行宫,而是乘马赴江边观划船,巡视水军。在镇江行宫小住几日并过了年。这期间,史正志撰《恢复要览》五篇进于高宗,阐述了自己对恢复中原的见解,受到高宗的赏识。正月庚午,高宗一行改乘马从镇江出发,壬申到达建康府,驻南京市。史正志随驾巡视,悉心观察金陵山川形势后,深感金陵的战略地位重要,向赵构进言:“三国六朝形势与今不同,要当无事则都杭州市,有事则需幸建康,为东西都。”李治览后深为所动,御批:“史正志议论确实古今判然,下侍从台谏集议。”大臣们讨论这一建议,都认为史正志的观点正确,从其说。高宗在建康巡视一个多月后回临安区,由于史正志扈从“劳绩”显著,迁奉议郎。
二、孝宗赏识侍郎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高宗禅位,孝宗接帝位,授史正志承奉郎。孝宗久闻史正志之名,召之内殿听对。史正志陈述了对时局的看法,并提出一整套江淮防守策略,提出“守成先恭俭,平乱在智勇”的观点。赵昚称是。陈康伯丞相据史正志所提防守之策,归正利害,制定出一套新的防御策略,荐于孝宗。孝宗阅后御笔批准,遣密谕宣抚司送达两淮帅守执行。又令史正志赴江防前线,催筑坞垒,建置般运仓等设施,巩固长江防线。史正志出色完成任务,回朝,擢度支员外郎。
孝宗下诏求直言,史正志应诏上书言:“求实才,节财用修军政,明赏罚,谨守备。且策督府用兵必败。”孝宗览后非常重视,将书奏宣付三省,并御批:“史正志议论尤为切当。”隆兴元年(1164年),迁吏部员外郎。赵昚初登大位,雄心勃勃欲光复中原,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经略明成祖北伐。五月,派李显忠,邵宏渊两将渡淮作战。起先宋军节节胜利,克灵壁,下虹县(今泗县),平宿州市,军威大振。史正志密切关注这一战役,当宋军攻下灵壁,虹县后,他用战略眼光审时度势,综合权衡两军实力及全军主力部署,上书孝宗:“二邑既下,复难深入,则小利不足为胜,既得之,后势难远守,则旋师适足,顾自疲,得淮阳而可以为喜。”孝宗初尝胜利甜头,如何听得进此言,搁之不理。果然,宋军不久在符离之战中大败,死伤惨重,张浚只得退守扬州市,北伐光复计划成了泡影。
宋军的失败,对史正志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他寻思在京城任闲职不如外出任办实事的地方官好,于是求补江西省运判,朝廷批准了,但上任不久,又召回户部任员外郎,旋改福建省运判,不几又召回户部。这次回朝,孝宗特地召见,讨论国务。史正志从容提陈当今急务七策,再三强调修缮江防设施,增筑坞垒。谈到金朝欲割唐,邓、海、泗等地一事,他又提出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策略,既不失土,又使金人腹背受敌,无暇南顾,而宋国可以养精蓄锐,以图光复。然而赵昚虽知为良策,终因诸多因素不能采用。史正志无奈,更求外出。任江东运判,未赴任,改江西运判。在此任上,他开源节流,削减冗余费用,使“府库充盈,剩钱四千万,缗米五万石助国用。”秩满,又召回朝廷,授左司兼权检正,转朝奉郎,不久又迁吏部侍郎。
来年,又兼刑部侍郎。他在任地方官时,亲眼目睹国贫民穷,民生凋敝的实情,深感调整经济政策已势在必行。他再次上书,如实反映国情,言:“太仓市无一岁储,左币无三月积,九谷散于饥岁,百姓凶于丰年,望与大臣熟论大计。”孝宗览后为之动容,嘉纳。并召史正志入内殿,命坐赐茶,细论策略。史正志退归,又条条整理财用事宜,凡国家通常储蓄之数,以及三代以来理财变通之术,或得或失,形成文字材料,献给孝宗览鉴。孝宗细阅后非常满意,授其兵部侍郎。
一次孝宗召大臣听对国事,吏正志身为兵部侍郎,坦然进言。他直言不讳指出国有八事值得担忧,并陈出奇之策,诸如保江淮,择将才,遗间谍,选精锐等战略战术。又论水军利害,以及治水军举措。此外,他又殚思极虑,将三国六朝东南水军攻守备经典实例整理成文,上书孝宗,阐明治水军的重要性以及治军方略。
时朝廷议修刑书,加重刑法,其中欲增处“强盗,奸淫者死罚”之款。史正志认为不妥,建议“使免死,而至配所,复受杖”。群臣议后认为合理,随被采用。不久,史正志又回吏部。乾道三年(1167年),朝廷批准了史正志外出的请求,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临行,他又向孝宗上陈三事:其一,两淮城壁简陋,军贫,乞令淮北归正忠义军首领率其部屯边,而替回正军;其二,委派有能力的将才点检和州关隘;其三,紧急加固边防城墙,谨防金军偷袭。孝宗深以为然,令边将郭振“遵用其言”。史正志遂离京赴建康。
三、镇守建康出政绩
南京市即今南京,又名金陵,地处长江边,山川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图中原,退可保江浙,军事地位突出。历史上曾是六朝都城,更是南宋江防要塞,朝廷在此建行宫,称作留都,故而建康守官一般由朝廷重臣担任。由于史正志熟谙军事,通晓韬略,智勇兼备,故而朝廷派他镇守这一要地。七月,又令兼沿江水军制置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职务,实际上是掌管南宋沿海水军的大帅。十一月,史正志招水军五百人,增强建康府水军实力。
史正志在建康任军政要职三年,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事:
其一,乾道四年(1168年)春,在建康府设立船场,增造战船。据《宋令要稿》记载,史正志曾制造过一艘100吨的战船,由12个叶片组成的桨轮驱动。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桨轮船,大大提高了水军的战斗力。
其二,乾道四年以蔡宽夫宅创建建康贡院。这是供科举考试的场所,后来发展成著名的江南贡院。地点在今秦淮河畔孔子庙附近。
其三,乾道五年重修建康府城墙,增强防守能力。又修建镇淮桥和饮虹桥,便利城内交通。
其四,乾道五年创修建康府志,编成南京历史上第一部方志《乾道建康志》。全书共十卷,颇具规模。虽原书已佚,但佚文大量见录于《景定建康志》,《舆地纪胜》,《至正金陵新志》等书,极具史料价值。
史正志在《乾道建康志》序文中描绘金陵云:“坐镇江淮,为国陪都,行宫万钥,禁旅千营。斗星呈祥,南京市表庆,户纳千呈,囊括六代。观埋金,凿淮之旧迹,则知王气之长存;寻乌衣,青溪之故里,则知衣冠之素盛;访结绮,望仙之遗址,然后知淫奢之可戚;验石头,白下之高垒,然后知备御之有方;以至怆新亭风景,则见王导有克服之心;登冶城回望,则知谢安有遐想高世之志……。”这段序文行辞优美,引典精准,被南宋王象之录入《舆地纪胜》卷十七。
四、词圣钦佩留佳篇
史正志的德政受到朝野人士的认可。著名爱国文学家辛弃疾时任建康通判,对史正志非常钦佩,尊敬有加。两人交往甚密,经常探讨富国强民,恢复中原的大计。一次史正志宴请同僚,辛弃疾在宴席上赋《满江红》一首,其词曰: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镂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该词写得浑放通脱。鹏翼垂定之状,苍然无物之境,玉阶可行,补无可成,忧国之愁,报国之志,形象注入词间,展现了一代词圣的雄心壮志和创艺才能。
在另一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中,辛弃疾这样写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处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运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此时,辛弃疾已闻史正志不久将调离建康,故相约再登赏心亭,为共处几年的战友赋词话别。该词吊古咏今,泪落抒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深深流露出南宋将领们报国无期,壮志未酬的无奈。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乾道五年十二月,辛弃疾又作《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一词,为即将离任的史正志祝寿,其词云: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昔金尊倒,风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该词语美词工,格调恢宏,字里行间,不仅赞颂了战友的功绩,还热切期望将领们挥军北伐,净扫强虏,恢复河山。这也是众多爱国志士们的共同心愿。
辛弃疾是宋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题要》评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辛弃疾在建康与史正志交往而结下的深挚的友谊,在词坛一直传为佳话。辛弃疾为史正志所作的这几首词,也以其特有品位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五、专职发运管财赋
乾道六年春,史正志调任成都市知府,旋改户部侍郎,领江、浙、京、湖、淮、广、闽等路都大发运使,检查诸路财赋,置司于江州。朝廷拨缗钱三百万贯作均输和籴之用。当时国库空虚,财力匮乏,军饷亏短,史正志踌躇满志,一心要为朝廷解决财政困难,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并加重了各州郡的财赋。五月,设立舒州铁盐监,每岁以五十万贯为额;十月,又倡议造《会计录》。均输举措实施后,国库得到了充实,赵昚非常满意。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因史正志与主战派宰相虞允文友善,加之均输名义上取之于州郡,实质上取之于民,故而一些士大夫借此理由指责其经济政策,排挤虞允文和史正志,最后孝宗不得不以“奏课诞谩,广立虚名,徒扰州郡”之名,贬史正志为团练副使,永州居住。江州的发运司也罢废。
然而史正志的才干和政绩有目共睹,不久复出,授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未赴而罢。后又赐文安县开国男,转朝议大夫,历知宁国市、赣州市、庐州诸府。淳熙初年归老姑苏。
六、江南名宅万卷堂
在苏州市,史正志将所筑住所称“万卷堂”,因为他酷爱书籍,藏书万卷;又名其花圃为“渔隐”。在圃中植牡丹五百株,及其它花卉树木。在这里,他垂钓养花,读书著述,号“乐闲居士”、“柳溪钓翁”、“吴门老圃”。史正志一生著作颇丰。根据《宋书·艺文志》,《光绪丹阳县志》记载,史正志除编有《乾道建康志》十卷,《保治要略》八卷,《恢复要览》五篇外,还著有《菊谱》一卷,《清晖阁诗》一卷,《大隐文集》三十卷。其中《菊谱》又称《史氏菊谱》,是宋代留存至今的四大菊谱之一,共录菊花二十七种,成书于淳熙二年(1175年)九月,收入《四库全书》。至今仍是花卉研究者必读之典籍。淳熙六年(1179年)以疾终,享年60岁。
史正志当年所筑的万卷堂,由宋至清,历时数百年,园主换了一代又一代。到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将其改建成园林,命名为“网师园”,仍取“渔隐”原意,自比宋教仁。网师园位于今苏州市阔家头巷,占地九亩。全园分为三区,东部为住宅区,中部为山水景物区,西部为内园区。纵览此园,结构紧凑,建筑精巧;假山与水池互相衬托,厅台与楼阁参差错落;小巧玲珑,尺度适中,有迂回不尽之致;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致”。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年史正志在园中手植的两株古柏,相伴相生八百余年,至1958年西侧一株枯死,而东侧一株尚活。大厅万卷堂就是当年史正志的书房。被载入四库全书的《菊谱》就在此写成。堂前抱柱上有楹联,云:
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
风谿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游人在此驻足观览,徜徉盘桓,不仅可感受到当年万卷堂豪华气派,还可依稀想象当年史正志归老在此“藏书万卷”,博览广阅,挥毫著述的情景。
本文主要史料出处及校对资料:
1、《宋史》卷167、34、204。中华书局,1977。
2、《嘉定镇江志》卷19,史正志传。宋·卢宪撰,台湾成文出版公司,1983年影印本。
3、《续资治通鉴》宋纪卷129—140。岳麓书社,1992。
4、《诚斋诗话》宋·杨万里。——《历代诗话续篇》本。中华书局,1983。
5、《全宋词》辛弃疾词卷部分。中华书局,1965。
7、《首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部分。叶楚伦等编。正中书局,1935。
8、《光绪丹阳县志》卷18、35。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
9、《南京之最》,南京出版社,1991。
10、《史氏菊谱》史正志撰。《四库全书》本。
11《南京史话》大事记部分,蒋赞初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12、《宋词一万首》辛弃疾的词卷及评语部分,张巨才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14、网络上有关网师园、辛弃疾作品及评价等资料。
参考资料
宋代吏部侍郎史正志.新浪博客 lucjdxz的博客.2017-05-24